壯族是少數民族,為什麼他們的姓氏全部是漢族的姓氏?

青天在看


廣西壯族之所以使用漢人姓氏,其實跟越南京族人使用漢人姓氏是一樣的道理。

我之前就有寫過越南人為什麼使用漢姓的問答,現如今我們再借著這種基調談一下壯族使用漢姓的問題。

壯族人祖先受中原文化影響使用起中原姓氏

在秦朝之前,福建、江西、廣東、廣西、越南中北部一直和我們的中原王朝沒有太多的交集,時間一直等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中原王朝的勢力才有閒心把注意力瞄向了這些地區。

這些地區那個時候被統稱為百越,由許多個不同的古越人族群組成。

秦朝打下這些地方後,開始在這些地方設置起了各種交由中原朝廷統治的郡縣,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們才和中原王朝產生了密切的交集,享受到了中原文化光芒的普照。


原本他們的生活野蠻無比,雖然不至於說跟野人一般,但也處在原始的部落狀態,是從秦朝時期開始的文化交流、文化融合,這些地區的人們才逐漸進入到了文明社會中。

這些人原本有著自己一套的起名方法,跟中原地區有著很大的區別。

不過在中原的文化洗禮下,他們逐漸被中原地區的漢文明給影響到了,接下來這才使用起了中原地區的起名方式以及姓氏。

廣西壯族人的祖先以及福建、廣東等其他地區人們的祖先是這樣子,越南人的祖先也是如此。


越南人使用漢人姓氏

雖然越南現如今和我們有著諸多的矛盾發生,但是他們在秦末建立的南越國時期到宋朝之前的五代十國時期,卻長期被我們統治著。

那一段時期裡,越南中北部和廣西、廣東、福建等地區一樣,成為了直接受我們中原王朝統治的郡縣,與相鄰的廣西是沒有半點區別的。

在那秦末到五代十國的多年時間裡、在那和中原文明沒有任何區別的狀態中,他們自然而然就使用起了漢人的姓氏以及起名方式。

連越南這種已經脫離了我們的統轄、不是中原漢人發展而來的國家都使用著中原文化的姓氏,廣西壯族使用中原地區的姓氏又有什麼奇怪的呢?

壯族其實和漢人沒有太多分別

講完這些之後,我們來大概瞭解一下壯族。

在2010年的時候,壯族的人口就已經發展到了1600多萬人的龐大數量,人口之多,排在了我國所有的少數民族之首,是我國除了主體民族漢族之外,人口最為眾多的族群。

不過在經過多年的文化融合之後,大家會發現壯族雖然仍保留著本身一定的民族風俗,但實際上與其他漢人已經沒了太多區別。

從民國時期在主打五族共和牌時,沒有把人口最多的壯族先人加入到這個行列中,就可以看出歷史中壯族和漢人的融合之深。

而在開國之前,其實壯族還並不叫壯族,那時候人們將壯族人的先人稱之為僮族,念起來讀音跟壯族一樣,為了方便,在開國之後才把僮族的僮改成了現在壯族的壯,並一直流傳到了至今。

所以說這就是壯族之所以使用漢人姓氏的原因,因為他們在和漢人的歷史文化交流中,已經和漢人融合得差不多了,因此才使用起了漢人的姓氏。


孤客生


我們都知道粟裕大將是侗族人,但是有意思的事情是粟裕將軍卻從來都不知道自己侗族人,直到將軍去世,也一直認為自己是漢族人。

這裡還有一個小故事,因為粟裕將軍出生於湖南會同,而那一帶是少數民族聚居地,主席還特意問過將軍是不是少數民族,將軍說我是漢族人。但是,在將軍去世的4年後,會同縣的粟氏族人被認定為侗族,因此在經得將軍家人的同意下,將軍的民族從漢族改成侗族。



從這個小故事裡面,我們可以看出,在南方一帶的很多少數民族,除了一些特定的方面,其他的很多方面都與漢族沒有什麼區別。筆者的老婆是湖北恩施的土家族人,但是整體上和漢族沒有任何區別,一口西南官話說的賊溜。

就像題目中所說的,壯族雖然是少數民族,但是姓氏全部是漢人姓氏,這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壯族主要聚集在廣西一帶,而廣西這一代在先秦時期屬於百越地區的一部分,是古越族中西甌和駱越兩支聚集的地方。

注:百越之地,包括今天的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及越南北部這一長達七八千里的半月圈。主要分佈著吳越、揚越、東甌、閩越、南越、西甌、駱越等百越支系。

在先秦時期,廣西一帶與中原的交流很少,但是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遂將目光投向了百越之地。秦始皇派任囂和趙佗率五十萬大軍經略嶺南,設立桂林象郡進行管理。任囂死後,趙佗自立,在嶺南建立南越國,南越國的疆域包括了今天的兩廣和越南北部。

任囂是河北人,麾下50萬的嶺南軍團也是來自中原,以華夏族人為主體。這50萬的嶺南軍團長期駐紮在嶺南,不僅改變了嶺南地區的人口結構,也同時將中原地區相對先進的文化帶進了嶺南。

而且,中原王朝的更迭,往往伴隨著戰亂,為了躲避戰亂,又有不少中原人拖家帶口的從中原地區跑到了嶺南地區。

因為中原文明相比百越文明來說相對要先進,而且中原王朝在絕大部分時候都是東亞地區的霸主,對嶺南地區進行了比較有效的管理,因此中原文明對於嶺南一帶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嶺南地區的統治者,要麼本身就是漢人(華夏人),要麼就是就是受中原文化影響比較大。因此現在生活在廣西的壯族人用漢姓沒有什麼稀奇的。別說是壯族了,就連越南現在也是使用的漢姓。

實際上,在民國時期,採用五族共和的說法(漢滿蒙回藏),別看現在壯族有1700萬人口是我國第一大少數民族,但是在五族共和中壓根就沒有壯族,那個時候的壯族就被認為是漢人的分支。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對民族進行了系統的甄別,僮族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後來僮族又被改為壯族。


小鎮月明


首先,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很多都是帶有偏見的!

其次,姓氏跟什麼民族的關係並不大!而且回答問題的都不是我們廣西壯族人!

那麼下面我最為一個廣西柳州農村的壯族人給大家說說我們的姓氏!

我本人姓“莫”鉅鹿堂的!

有人說我們壯族都是外來的,都是哪裡哪裡般過來的!並不是當地的土著!那麼我就要說說,我們是什麼民族,跟我們從哪裡來的有什麼關係嗎?寧夏回族是土著嗎?所以哪裡來的沒有關係!

那麼我這裡就發現我們這裡是這樣的!

一般講壯話的都是壯族,講客家話麻界話的都是漢族,其他民族就講自己民族的話,苗族講苗話,瑤族講瑤話!柳州話是西南官話的一種,算是我們這裡各民族的官方語言了,南寧往下到海邊講的基本是白話,當然了壯族人也少,比較多壯族人還是桂中,北,西北,東北等地區!

大家可能不瞭解,我們的壯話其實跟白話有點類似,跟越南話,柬埔寨語,泰國話,都是有一點點相似的!

所以我們民族的劃分是根據我們的語言來的!

壯族的幾個大姓基本都是中原地區過來的,我的先祖也是!

那麼我們幾個大姓,如韋,覃,黃,莫等都是講差不多的壯話!

以前官方認可的壯話是南寧武鳴區當地的壯話,跟我們柳州柳州這裡的不太一樣,基本沒有代表性,所以現在也不推廣了!

我們基本都是過的農曆節日,並沒有自己民族的日曆,只有一個比較特殊的三月三,但是也是農曆節!但是我並不認為自己是漢化的壯族,而是民族融合了!因為我們基本是漢壯不分的,有的母親是壯族有的父親是漢族有的反過來,新生寶寶跟誰的民族都可以,所以壯族姓什麼的都有!所以主要原因不是漢化不漢化的問題,而是民族融合的問題!


遙遠小莫


壯族舊稱“僮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壯族人口已接近1700萬,其民族語言為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在歷史上壯族被稱之為:“烏滸”、“俚”、“僚”或“俚僚”,而壯族的則自稱為:“布壯”、“布越”、“布雅伊”、“布衣”、“布沙”、“布土”、“布儂”、“布央”、“布曼”、“布饒”、“布傣”等等。

在宋代首次出現了“撞人”這個稱謂。而到了元明以後,壯族被侮譯為“獞人”,在建國之後更名為“僮族”。

後來在1965年10月12日,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提議,在徵得壯族人民同意的前提下,由國務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為強壯的“壯”字。

壯族主要居住在我國西南部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一個高度漢化的漢化的民族。早在秦朝建立初年,佔地該地的南越王趙佗就積極拉攏當地壯族勢力,開啟了壯族漢化的歷程。

此後雖然漢人不斷地進入西南地區,加快了壯族和漢族的融合。雖然壯族擁有自己的語言,並且在唐代時就依照漢字發明了自己的文字。可是由於壯族在歷史從來沒有形成過自己的政權,所以壯文也一直難以統一,普及率並不高。加之壯漢之間接觸頻繁,使壯族成為西南地區漢化程度最高的少數民族,壯文和壯語的就更加衰微了。

壯族原本是沒有姓氏的,後來受朝廷冊封的土官們開始以自己的領地為姓氏,後來受到漢字的影響,漸漸演變為漢族姓氏。

到清代了,大部分在平原地區生活的壯族人已經與漢人無異了,不管是文化上還是語言上,壯族人都基本上完成了漢化,包括姓氏。清末,大多數壯族人都有了自己的姓氏,其中:黃、韋、覃、陸、羅、藍、雷、農、廖、莫、龐、梁、李,是主要的幾個壯族大姓。

在近現代歷史上壯族出現了許多名人,如清代的雲貴總督岑毓英、岑春煊父子,他倆是清代官職最高的壯族人。

除此以外,天平天國運動中的西王蕭朝貴和北王韋昌輝,以及北伐名將求王林鳳祥也都是壯族人。而且在太平天國運動中也有大量的壯族同胞投身其中,他們在軍中被稱為“老廣西”,是天平軍中信仰最堅定,意志最頑強,戰鬥力最恐怖的部隊。

這些壯族同胞在最後的天京包圍戰中寧死不降,在湘軍破城之時,守城的壯族士兵由於斷糧已經餓的拿不動刀了,但仍然依舊堅持戰鬥,最後全部壯烈犧牲,竟無一人投降!

到了現代壯族也是名家輩出,比如著名體操運動員、企業家李寧先生,前河南省軍區副司令員黃新友都是壯族同胞。

(體操王子李寧,在退役後創立了“李寧”運動品牌,並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點燃了奧運聖火)


千佛山車神


這裡面有歷史的原因。

壯族雖然是一個少數民族,但這個民族的文化特質都是較為模糊的,或者說組成壯族的人口來源過於多元化。

壯族這個名稱始於1965年。此前都是叫僮族。

在民國政府時期,廣西的桂系軍閥政權從來沒有將壯族視作民族,當時普遍流行的是“五族共和”(滿、漢、蒙、回、藏)與“中華民族宗族論”的觀念,對於廣西地方的土人,政府主要以僮人、苗人和瑤人等分類稱呼之。

其中,僮人,也可以說成是僮族,正是建國以後壯族的前身。此外,古代文獻的“撞人”、“獞”、 “僮”、“仲”等,其實說的都是同一群人。

但是,僮人的聚集地卻過於分散。據《明史·廣西土司傳》記載:

廣西僮居多,盤萬嶺之中,當三江之險,六十三山倚以巢穴, 三十六源踞其腹心,其散佈於桂林、柳州、慶遠、平樂諸郡縣者,所在蔓衍……種類滋繁,莫可枚舉。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在不同地區生活的僮人,其特殊的生活經歷賦予了人們不同的文化特質。

等到1952年費孝通在廣西進行民族識別的調查時,發現當地僮人群體中存在著多元的民族認同,有些人認為自己是僮人,有些人認為自己不同於苗、瑤人,有些人認為自己是“說壯語的漢人”。

將這些人口統一識別為壯族(原用族名是僮族),必然會出現受漢文化影響頗深的成員,姓氏為漢族姓氏不足為奇。


HuiNanHistory


壯族人分三種:

1、被壯族的漢族人,這個是一個歷史問題,是當年劃民族成分時,有些地方是整個村啊什麼的按區域的被劃成了壯族,有些人的族譜上都記得清清楚楚來源的,然後就變成壯族了。不過壯族有加分有優惠,這些人也沒有去改回來,除了身份證上的一個壯字外,跟別的漢人也沒有差別,他們自然是漢姓。

2、通婚的漢壯後代,因為國家優惠政策而改漢為壯,因為可隨父可隨母,然後為了考試加分,把民族成份按奶奶、外婆的改過來,但只是除了一個民族成份,其他的還是一樣,所以自然還是漢姓。

3、比較純的壯族人,他們的姓氏來源又分以下原因

(1)漢化壯人,壯族是一個高度漢化的少數民族,個人估計如果不是建國初期搞一下,可能大部分壯族人都會在一百年內融合於漢族成為漢族人。這些壯族人從太老祖宗那時起就開始漢化,自取了各種漢姓,特別是明朝在戶口管理方面要求要登記入冊,並有名有姓,於是隨峒主姓的,隨地方官姓的,或是哪個漢人師傅姓的,各自高興自由選用,然後一直沿用了下來.

(2)上門漢族女婿(其實舊時還挺喜歡要上門的識字漢婿),從了父姓,從了壯俗。

(3)、古時官方賜姓,例如北宋時的儂智高搞叛亂分裂最後被狄青平定後,將儂氏留在中國境內沒有參與造反的官方賜姓趙。

(4)、漢字諧音表壯音。壯族原本並無文字,(現在這個壯文是解放後搞的拼音文字,但其實日常裡並無大用,所以除了小部分教師等,大部分人是學了又忘了,也有從沒學過的,所以現實裡大部壯族人都不懂壯文)漢字表壯音標其姓氏。如韋為“水牛”,岑為“枮板”等。

所以壯族的姓氏看起來就是那麼的象漢姓


用戶101550121599


壯族是我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一,廣泛分佈在南方各省。其中尤其以廣西境內的壯族同胞數目最多,所以稱為廣西壯族自治區。不過,作為少數民族的壯族同胞在姓氏上卻普遍地隨漢族姓,例如李、梁、陳、楊、劉、王等等,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是壯族同胞在歷史上長期受到漢文化影響的結果。我們知道,壯族的祖先其實是先秦時期廣泛分佈於嶺南的百越民族(越人),比如駱越、西甌等先秦居民。

史書記載稱,秦始皇嬴政在統一六國後,曾派50萬大軍平定了百越之地。不過,當時的百越民族還處在氏族部落社會的發展階段,極少數的部落首領有單名但沒有姓,而普通的越人則是無名無姓。對此,西漢的史學家司馬遷就在《史記·南越尉佗列傳》裡記載了許多有名無姓的百越貴族,他們中有一部分人就是今天的壯族祖先。

到了三國、兩晉時期,由於東吳、東晉等王朝大規模開發南方,才導致越人開始使用簡練的漢姓。不過即便是到了隋唐時期,南方許多的越人還是姓氏單一,有的平民只能跟隨部落首領的姓。直到宋朝時期,隨著漢人開發南方的進程加快,而中國的經濟重心也由北方轉移到了南方,這就使得越來越多的壯族祖先接觸到了漢族文化。

在宋代,南方的漢族人口數量呈現出了爆發式增長,並一度超過北方。兩宋時期,隨著更多的壯族平民接受漢人文化,以及更多的漢族人向南移居到壯族部落的聚集地區,所以壯族採用漢姓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因此,壯族同胞使用漢姓是在歷史上受到了漢人影響的結果,也可以說是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果。


歷史的荒野


請求廣西賓陽縣的朋友求助:尋找廣西賓陽縣謝陳氏族人,謝姓陳氏,生謝死陳,根據我們家族族譜,我們家族有兩位先人從廣東遷往廣西賓陽廖村和賓陽城外東門街,當時叫淥廖村,現在經過幾百年的變遷已經查不到這個村名了,部分輩份排列為:良元天君其謝廷光世德偉彥耀宗宏尚國家聲,上個世紀80年代他們還曾經返回祖居地尋根問祖,我們家族人根本沒有想到他們會回來尋根問祖,特別是要看族譜知道他們的先人有哪些和字輩排法,當時經濟困難導致無人接待,現在家族想找回在外族人缺無從下手。請萬能的網友提供幫助。以便把族譜信息字輩排法傳遞給外遷族人。


花開花落現曙光


中國大多數少數民族的姓氏都是漢姓,一是因為受漢文化的影響,主動漢化。二是政治需要,強制同化。比如北魏時期鮮卑人拓撥氏統一北方,拓撥宏崇尚漢文化,遷都洛陽,穿漢服說漢話改漢姓元,舉族強行漢化。又比如明初朱元璋建國,要求回回人穿漢服改漢姓,回男娶漢女,回女嫁漢男,所以回族的姓氏也基本都是漢姓。滿族和蒙古族統治過中國,雖然他們沒有像鮮卑人那樣主動改漢姓,但經過數百年的融合,愛新覺羅家族也無法抗拒漢文化的影響,至於壯族,苗族和其他南方少數民族,則多是因漢人南遷長期雜居,受漢文化影響,主動漢化取漢姓……壯族源於嶺南百越部族(即現今廣西廣東海南越南等地)最早與中原人發生接觸應該始於秦末,秦始皇五十萬大軍入嶺南,與百越各部交戰數年損失數十萬人,秦亡後秦將趙佗擁兵在嶺南自立為王稱南越國,與當地土著雜居,娶當地女子為妻……劉邦建立漢朝後,南越臣服漢朝,自此開始受漢文化影響,一些當地土著開始穿漢服改漢姓……歷史上因為民族歧視,廣西甚至出現少民不許參加科考讀書的規定,所以很多少數民族都主動漢化改漢姓。廣西韋氏人口眾多,號稱無韋不成壯,意思就是1700萬壯族人有一半人姓韋,雖然過於誇大,但足以說明韋氏在廣西壯族裡的人數在某個時期曾佔極大優勢,如果廣西韋氏全部都稱自己是漢族,那廣西壯族的人口將會減少一半……廣西韋氏來源五花八門,有說自己是彭祖之後,有說自己乃漢代名將韓信之子韓天貢的韓氏改姓韋之後,有說自己唐朝名門望族韋皇后家族之後,稱京兆堂,又有說自己是北宋名將犾青率部平叛儂志高時留守廣西的山東韋氏邊將後裔……總之大多都是漢人南遷,入鄉隨俗娶了當地土著改說壯話,都有族譜為證,言之鑿鑿,可見漢文化影響之大。


重點哥懂玉


不說壯族!所有的少數民族有漢姓都不奇怪!少數民族漢姓的由來無外呼這幾種!

第一種漢家皇帝賜!由漢家皇帝賜姓的!然後後代子孫保留沿用下來!漢代南匈奴歸順,漢家皇帝賜國姓劉!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項人性李,是因為其祖先在唐朝的時候因為平反有功,被唐朝的漢家皇帝賜姓李!

第二種是自己改!北魏孝文帝改革,帶領鮮卑族全面漢化,自己帶頭給自己改了漢姓:元!

蒙古建立的元朝滅亡後!部分黃金家族後裔沒有退回草原,而是隱居與漢人中!並改漢姓餘,以期望自己的血脈不要斷絕!

第三種就是國家政策下的民族遷移與融合!我家就是由於明清時期的國家政策!從江西填兩廣,再填四川,最後到貴州落腳!過程中老祖宗入贅苗家!民族也從漢族改成了苗族!但漢姓延用了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