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铃薯的潮汕名称就能了解其历史,潮汕人取名的确与众不同!

大家好,我是老吴,一个永远嘴馋的潮汕人。

马铃薯是一种很常见的作物,在我国很多地方均有种植,是一种非常百搭的食材,能炖,能炒,能焖,能熬汤,能油炸,还能做成土豆泥,深受人们的喜爱。马铃薯因形状酷似马铃铛而得名,在我国各地,人们对它的称呼都不一样,北方那边称其土豆、洋芋、山药蛋等,南方这边,像广东人称其为薯仔,闽南人称其为番仔薯,我们潮汕人则将马铃薯称为荷兰薯或者“甘筒”(音译),那么潮汕这边这么有意思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从马铃薯的潮汕名称就能了解其历史,潮汕人取名的确与众不同!

从闽南那边以及潮汕地区对马铃薯的称呼,我们可以知道这马铃薯跟番薯一样,是外国引进的,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潮汕地区的这两个马铃薯的名称最有意思,因为我们能从这两个名字中知道马铃薯大概是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引进潮汕这边的。不信?下面我给你解释你就明白了,以下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不具任何权威性,如果你觉得不对的话,那么↓

从马铃薯的潮汕名称就能了解其历史,潮汕人取名的确与众不同!

首先就是荷兰薯这个名称了,是不是觉得很熟悉?没错,跟它相近的还有荷兰豆,其实这两种作物的原产地都不是荷兰,更加不是从荷兰引进的,那么为什么要用荷兰“冠名”呢?其实这跟17世纪强大的荷兰舰队有关,当年的荷兰舰队征服了世界上好多地方,其中就包括了南洋诸岛以及台湾省,这期间也带来了很多世界各地的土特产,其中就包括马铃薯。马铃薯以其强大的适应性在那边落地生根,并且很受欢迎,所以当时在南洋的华侨就将其带回潮汕地区种植。由于这作物是荷兰舰队带到南洋的,所以他们就将其取个名称为荷兰薯,于是家乡这边也就跟着这么叫了,这跟荷兰豆的名字来源差不多。

从马铃薯的潮汕名称就能了解其历史,潮汕人取名的确与众不同!

荷兰薯这么解释感觉还过得去,但是这“甘筒”(音译)又是什么情况呢?这个称呼我叫了20几年了,但是我至今都不知道这两个字怎么写,甚至之前上网以及翻阅潮汕词典都查不出所以然来。后来想起了以前对很多东西的奇怪称呼都是直接音译东南亚那边国家的,比如“罗嘀”(花占饼干)、“啰离”(汽车)等等,想到这个我就去查了查马铃薯在东南亚那边的各个国家的读音,结果发现,印尼和马来西亚那边马铃薯都读作“Kentang”(读音类似于普通话的“跟党”),这样一来,“甘筒”这个让人感到奇怪的称呼的出处也就找到了。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时的荷兰人将马铃薯带到了东南亚那边,因为马铃薯适应力强,并且很好吃,所以非常受欢迎。印尼以及马来西亚那边人将称马铃薯为“Kentang”,而潮汕华人则将其翻译为荷兰薯,并且将其带回家乡种植,家乡的人听着他们叫这种作物“Kentang”,习惯了也就跟着这么叫了,而这个词加上潮汕口音就变成了“甘筒”(潮汕发音),于是后面大家就都这么叫了。

从马铃薯的潮汕名称就能了解其历史,潮汕人取名的确与众不同!

正是因为马铃薯的引入,才催生出潮汕地区的一道著名小吃,那就是深受大众喜爱的“甘筒粿”(音译)。这是一种以土豆为馅料的粿品,用雪粉做成粿皮(也有用米粉的),再将切成小块的马铃薯蒸熟,拌上香菇、花生、胡萝卜粒等等,再加入各种调料做成馅料包入粿皮中,然后用粿印印出形状就能上锅蒸了。蒸熟后的“甘筒粿”,透明的粿皮包裹着各种颜色的馅料,看着就有食欲,既可以马上开吃也可以煎着吃,味道绝对让人难忘,是最受人们喜爱的潮汕粿品之一!

从马铃薯的潮汕名称就能了解其历史,潮汕人取名的确与众不同!

在潮汕有不少东西的日常称呼都是直接音译东南亚那边的口语的,这就是潮汕特有的侨乡文化,这些音译的称呼除了感觉比较有趣之外,更多的是反映了当时背井离乡的潮汕人的无奈,毕竟,如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离开自己的亲人,冒着生命的危险背井离乡呢?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务必通知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