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國柱石——大金最後的名帥郭仲元

郭仲元,大金最後的名帥。如著名的完顏彝、郭斌,都只能稱將才,而非帥才。當然,如果只是粗略地閱讀《金史》之郭仲元本傳,會覺得【南渡後最稱名將】這個評價太過,有浪得虛名之嫌。不過我們要知道,金宋二史都是經過脫脫審核過的,諸將對蒙古的戰績被大肆刪減,我們需要將一塊塊歷史的碎片拼湊在一起,才能找到真相所在。

北國柱石——大金最後的名帥郭仲元

郭仲元

《金史·郭仲元傳》:大安中,李雄募兵,仲元與完顏阿鄰俱應募,數有功。(完顏阿鄰本姓郭,完顏為賜姓)

大安是1209年-1211年。郭仲元出身底層,效力金國朝廷當在1211年野狐嶺之戰後。其時金國武備廢弛,猝遭大敗,衛紹王完顏永濟下令各地募兵以補充野戰軍數量。由於女真猛安謀克的廢弛,漢人義兵逐漸得到金國朝廷的重視。由於野狐嶺之戰損失了7000精銳部隊,耶律留哥之亂又導致金國與東北失去聯繫,金廷在1211年之後,一開始主要依賴的是契丹人為主的乣軍。由於乣軍的作戰,蒙古第二次圍攻中都也並不算順利,金將紇石烈執中曾誘蒙古軍至涿易,乘車督戰“韃兵大敗”次日以術虎高琪以乣軍五千與蒙古軍戰鬥“自夕至曉”只是由於忽然北風大作,蒙古軍乘機縱火而潰敗。

1213-1214年的作戰,蒙軍雖然橫掃了金國武備廢弛的黃河以北地區,但在中都附近集結了金國尚存的有戰力野戰軍,使得蒙軍數次挫敗,最後不得不議和退回塞北。

《金史·李英傳》:二年正月,乘夜與壯士李雄、郭仲元、郭興祖等四百九十人出城,緣西山進至佛巖寺。令李雄等下山招募軍民,旬日得萬餘人。擇眾所推服者領之,詭稱土豪,時時出戰。

著名的花帽軍,正是在貞祐二年(1214年)開始形成,但此時郭仲元地位尚低,表現當有限。然而女真契丹世仇,金廷對契丹人充滿猜忌,於是1215年乣軍集體叛亂,招引鐵木真再次率軍入塞,終於攻陷金中都。由於剛剛組建的花帽軍戰鬥力有限,雖然參與了戰鬥,當然無法阻止中都的淪陷。但在1215年保衛中都的作戰中,郭仲元仍然立下了一定戰功並全身而退,貞祐三年(1215年)得以被任命為永定軍節度使,和郭阿鄰一同負責鎮壓紅襖軍。可以說郭仲元對於紅襖軍的鎮壓是非常有成效的,金朝為了對付起義軍,以駙馬僕散安貞為主將,攜帶郭仲元和郭阿鄰兩軍南下,宋人記載主要的起義軍皆為花帽軍所擊敗。

郭仲元善於提拔人才的能力,也在此時顯示出來,其部將李霆【積功至刺史、提控……功名與仲元相埒】,在郭仲元被調走後,繼續鎮壓紅襖軍有功。

1215年到1216年,僅僅一年時間,郭仲元就對紅襖軍幾乎形成了毀滅性打擊。但這時鐵木真親自圍攻平陽,西線吃緊,金宣宗調郭仲元為【商州經略使,權元帥右都監】。隨著郭仲元的調走以及南宋開始支援紅襖軍,李霆和郭阿鄰雖然繼續對紅襖軍甚至宋軍取得一定勝利,但山東戰場逐漸崩壞。1217年,郭阿鄰被南宋軍隊擊殺。

北國柱石——大金最後的名帥郭仲元

金宣宗

郭仲元沒能趕上胥鼎指揮的抵禦鐵木真的平陽大戰,但是與突破潼關的三合木拔都部有了交手,據南宋方的記載——【金主(宣宗)急召花帽軍于山東。十月,韃兵至杏花營,距汴京二十里,花帽軍擊敗之。】三木合拔都部兵卒精銳,但數量只有一萬人。不過郭仲元能夠以建軍時間不長的花帽軍擊敗蒙古軍精銳,足見花帽軍戰鬥力增長迅速,很快就具備了與蒙古人進行野戰的能力。

這一時期,郭仲元另一大貢獻是開啟了拒關守河戰略——【又曰:“陝西一路,最為重地,潼關、禁坑及商州諸隘,俱當預備。曏者中都,居庸最為要害,乃由小嶺、紫荊繞出,我軍腹背受兵,卒不能守。近日由禁坑出,遂失潼關。可選精兵分地戍之。”其後乃置秦、藍守禦】。

金國此後以潼關黃河為防線進行彈性防禦,如同握拳,五指收放由心,是以蒙古人肆虐多年,依然無法攻入金國河南腹地。最後從南宋境內突破漢中進入南陽,才得以滅金。由此而言,郭仲元不愧是偉大的戰略家。

同年,郭仲元朝見宣宗,上“恢復河朔之策”,但被宣宗以“東平方危”而一口拒絕。結束與蒙古軍的河南作戰後,郭仲元再次上奏宣宗,內容“大概欲伐西夏以張兵勢。”,其實這是要求和蒙古軍作戰的委婉之詞,因為當時蒙古和西夏經常聯兵攻擊金朝,因此與西夏作戰就意味有可能與蒙古軍交手的機會,但是宣宗仍然只是採納了一部分意見,又給他“單州經略使”的官職,將他調回山東。此時紅襖軍得到南宋支援,郭阿鄰也戰死,紅襖軍之勢再不可制。郭仲元與紅襖軍、宋軍也作了一些小規模的戰鬥,每戰皆勝,但他對於對抗南宋顯然沒什麼興趣,在盱眙、白里港之戰中擊敗南宋和紅襖軍的聯軍後——【獲老幼萬餘人,皆縱遣之】。

北國柱石——大金最後的名帥郭仲元

成吉思汗

興定三年(1219年),郭仲元再次提出北上抗蒙的要求,言“州城既固,積糧二十萬石,集鄉義軍萬餘人,並閒訓練,足以守禦,乞以所部渡河。”但是仍然被要求“詔屯宿州”。作為一個漢人,郭仲元雖然效力金朝,被賜姓完顏,且也曾與宋交戰,但就所作所為而言,仍不失為當世英雄!郭仲元的花帽軍有三萬人,多來自河北,深懷收復故土之心。然而金宣宗忌憚郭仲元的影響力,將他調到蔡州擔任鎮南軍節度使,離開了其勢力根深蒂固的山東淮北之地,而郭仲元不願繼續與南宋作戰,在鎮南軍節度使任上消極怠工,毫無作為。

由於金宣宗的猜忌,郭仲元的花帽軍遭到拆分。其麾下猛將張惠被南宋名臣賈涉看上,一度投奔南宋,賈涉死後才又被南宋官僚排擠,迴歸金朝。直到元光元年(1222年),郭仲元才被火線調到陝西,擔任知鳳翔府事,這是因為木華黎經略陝西,陝西重新成為金蒙戰爭的戰場。

1221年8月,木華黎就已經轉攻陝西,兵力也是驚人的——【由東勝渡河,西夏國李王請以兵五萬屬焉】。也就是說,西夏也提供了五萬兵力為木華黎助戰。

當年冬,木華黎連取葭州(今陝西佳縣)、綏德,旋於延安城東設伏夜戰,擊敗金國名將完顏合達,但完顏合達退守延安,木華黎攻城失敗。 按《金史·完顏合達傳》——【合達策之曰:“比北方兵至,先破夏人則後易為力。”於是潛軍裹糧倍道兼進,夜襲其營,夏人果大潰,追殺四十里,墜崖谷死者不可勝計】——西夏軍隊已經被完顏合達先行擊破,是木華黎兵力上沒有太大優勢,無法攻破延安的關鍵。但是陝西局勢已經極為危急。1222年,木華黎回到山西,連破平陽、河中。

北國柱石——大金最後的名帥郭仲元

木華黎

平陽公胡天作於1219年木華黎退兵後收復平陽,至此平陽再陷,胡天作被部下逼迫出降,後試圖南逃被捕,遭處死,不失為一條漢子;胡天作死後,史詠繼平陽公之位。

正大四年(1227年)二月,移剌蒲阿和紇石烈牙吾塔又一度收復平陽,但三月又被蒙古奪取;河中則在當年就被金國收復,木華黎委派留守河中的重臣石天應被擊殺,1223年又經過一番爭奪,蒙古在1231年才攻取河中。此後木華黎又攻陝西,橫掃多座城池,金國守臣多死,在攻打京兆(長安)又被完顏合達所阻後,轉攻鳳翔。

《元史·木華黎傳》:金京兆行省完顏合達擁兵二十萬固守,不下。乃分麾下兀胡乃、太不花兵六千屯守之。

木華黎傳宣稱完顏合達有20萬兵力,但就木華黎用6000人看住完顏合達來看,完顏合達兵力恐怕極為有限。鳳翔之戰打得極為慘烈,導致木華黎感嘆說——【遂西擊鳳翔。月餘不下,謂諸將曰:“吾奉命專征,不數年取遼西、遼東、山東、河北,不勞餘力;前攻天平、延安,今攻鳳翔皆不下,豈吾命將盡耶!”】

《金史·馬慶祥傳》:大元兵出陝右,朝廷命完顏仲元為鳳翔元帥,舉慶祥為副……大將萌古不花將攻鳳翔,行省檄慶祥與治中胥謙分道清野……大兵圍數匝,欲降之,軍擁以行,語言往復,竟不屈而死;胥謙及其子嗣亨亦不屈死。

則鳳翔之戰,其實頗有野戰,絕非純粹的硬守。這一戰中,郭仲元識別人才的能力再次顯露——【顏盞蝦蟆力戰功最,輒授通遠軍節度使】。按顏盞蝦蟆正是金國最後的孤臣郭斌,金亡後三年,郭斌仍然在會州堅守,最後被蒙古大軍攻破城池而死。

郭仲元的副手馬慶祥,部將胥謙父子都戰死沙場,僅有郭仲元與赤盞合喜堅守,其艱難自不必說。然而木華黎卻損失慘重而解圍,次年三月就病逝,鳳翔一役,蒙人當頗有野戰敗績。按照西夏書事,西夏派兵號稱十萬助木華黎攻城,但因為損失太重而比蒙古更早撤兵。後來鐵木真以木華黎之死遷怒於西夏,再攻西夏。然而鐵木真本人也並不能拿郭仲元如何。

按《元史·木華黎傳》——【厥後太祖親攻鳳翔,謂諸將曰:“使木華黎在,朕不親至此矣】。則隨後鐵木真西征回師,又於1225年親攻鳳翔,結果同樣碰得滿頭包。直到郭仲元去世後,鳳翔才在1231年被窩闊臺率軍攻克,郭斌突圍而走,在隴西的會州又堅守六年之久。

郭仲元起自寒微,終於名帥,既是戰略大師,又是戰術名家。雖屢遭猜忌,而不改本心。強如木華黎、鐵木真,亦是其手下敗將。身為漢人,亦曾與宋作戰,但矢志抗蒙,戰功赫赫,為保衛文明而戰,此生無愧亦無憾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