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 從“流賊”到“柱石”:李定國的流離一生

年少從軍

天啟元年,陝西榆林的黃土地上,一個窮苦農民家的孩子降生於世,因為崇禎初年的天災人禍,李定國的生身父母可能早在就化作了黃土高原上的枯骨。

也正因如此,李定國參加義軍的時候尚在懵懂之年,他早早的被張獻忠收為義子。張獻忠一共有四個義子,除他之外,還有孫可望、艾能奇、劉文秀。

因為很早便進入軍中,李定國早早就積累了很多經驗,在17歲就嶄露頭角,在追隨張獻忠轉戰南北中戰功赫赫。

在早年李定國還是所謂“流賊”的時候,李定國奉命攻打重慶,在此戰中,李定國率軍擊敗了明朝名將張令和秦良玉,全殲明軍精銳白桿兵。而這時,他才20出頭。

1644年11月,在張獻忠建立大西政權後,他累功被封安西將軍,監管十六軍營。

從“流賊”到“柱石”:李定國的流離一生

攻取雲貴

時逢張獻忠身死,隆武政權覆亡,抗清局勢霎時間急轉直下。

而這時李定國等人迅速穩定局勢,進軍貴州,在進入貴陽之後,李定國力主幫助南明,

他的義父張獻忠說過:”明朝三百年正統,天意必不絕亡,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這句話也成為了他一生奉行的原則。

1647年四將軍進入雲南,並在8月,劉文秀和李定國平定了沙定洲之亂。

但好景不長,在雲貴立足之後,孫可望的野心逐漸膨脹,而李定國卻一心匡扶明室,兩人之間矛盾已經逐漸凸顯。

此後,孫可望尋釁報復李定國,在一次杖責李定國之後,還假惺惺的說 :“吾以大義辱弟,幸同心無慮疑!”

從“流賊”到“柱石”:李定國的流離一生

兩蹶名王

1652年,中國川桂湘

正掀起一場即將復地三千里的大反擊。永曆六年,李定國命馬進忠攻打鎮遠,他自己出兵貴州的黎平,由此拉開了大反攻的序幕。

李定國克復黎平之後,在靖州會師馮雙禮。另一方面。馮雙禮則越過楓木嶺攻入湖南的寶慶,清軍不敵,明軍乘勝追擊,不久後又在雙橋和全州陣殺李養性和孫龍。

此時線國安駐守南寧,全節駐守柳州,馬雄駐守梧州,因為兵力分散開來,孔有德所駐紮的桂林兵力並不多,李定國抓住時機,晝伏夜出疾馳桂林,在榕江大敗孔有德,七月初四,馬進忠率先攻入武勝門,絕望的孔有德在府邸舉火自焚,這一仗,李定國怒刷存在感的同時也一掃明軍多年來作戰不利的頹勢,反攻逐漸進入高潮。

於此同時,不說自從剃了頭之後一路從山海關打到廣西戰鬥力爆表的孔有德死了,吳三桂和他的關寧軍都被劉文秀按在地面摩擦。

面對明軍凌厲的攻勢,清廷只能派出宗室敬謹親王尼堪帶著八旗去湖南收拾殘局。尼堪此人,多年來隨著多爾袞東討西殺,經驗十分豐富,在滿清朝堂中地位超然。在與八旗軍交鋒之前,李定國先命令馬進忠、馮雙禮撤退埋伏準備夾擊尼堪,李定國佯敗引誘尼堪渡過湘江,進抵衡州,李定國在蒸水率軍出擊,交戰半日,不分勝負,為此李定國準備採用伏擊戰術。

11月24日,雙方再戰,李定國選擇佯敗設伏,截斷了尼堪的大軍,尼堪被陣斬,屯齊倉皇撤退。但由於馮雙禮向孫可望打報告,使得馮雙禮和馬進忠退出了夾擊圈,戰果無法繼續擴大。

黃宗羲亦對此深感痛心,他這樣說道:“逮夫李定國桂林、衡州之捷,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以來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敗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筆而問天也!”

戰新會

1652年,也就是永曆6年,常被後人稱做南明抗清的頂峰時期,但礙於孫可望的嫉妒和劉文秀的自大,東線和北線都鎩羽而歸。雖說如此,也算是打開了局面,但是,孫可望和李定國之間的矛盾隨著孫可望的膨脹愈發的不可調和。

在這樣的背景下,李定國決定聯絡東南沿海的鄭成功夾攻奪取廣東,計圖恢復之事。奪取廣東的最關鍵一役在於攻下廣州西南的新會,在劉文秀失去進軍漢中的機會後,進攻廣東無疑是盤活全局的最佳選擇。

1654年2月,李定國集結軍隊揮師入粵,明軍一路奏凱。同年四月,明軍開始全面圍攻廣東新會,誓要據新會而視廣州。

在新會城下,李定國的猛烈攻擊讓城內清軍漸感不支,他們開始驅逐百姓出來當炮灰,甚至以城中人民作為口糧守城……

在圍困了新會三個月後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的漢奸軍蟄伏在廣東三水,伺機支援新會。

《新會縣誌》記載“自被圍半載,飢死者半,殺食者半,子女被掠者半。天降喪亂,未有如是之慘者也。”就在新會城內如此不擇手段地渡過“朝不保夕”的糧食危機時,李定國的大軍卻遭到了瘟疫和缺乏糧草的雙重打擊,適逢清軍援軍趕到,會同二藩夾擊李定國,沒有任何懸念,李定國大軍的熱血都留在了圭峰山下,正當李定國求援孫可望時,他卻不發一兵一卒坐看李定國兵敗。就這樣,痛失好局。

孫可望叛逃

隨著孫可望越來越看齊司馬昭,在和李定國矛盾公開化以後,恨不得取永曆帝而代之。封王事件的影響持續發酵。

終於在1657年,孫可望舉兵攻打李定國,而孫可望的部下白文選不願意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打內戰,暗中歸順了李定國,孫可望也因為太過跋扈和不得人心遭到部下臨陣倒戈,孫可望大敗。

大敗以後孫可望便投靠了滿清,而南明的虛實與軍事部署也成為了公開的秘密。值得一提的是,不久之後,孫可望離奇的死在北京。

孫可望叛逃以後,李定國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可能是因為他被孫可望壓抑了太久,太希望施展抱負,在他主持軍政後不久,就從四川召回了劉文秀,劉文秀其人前文也曾提及,他同李定國一樣,征戰多年,經驗豐富,雖說沒有李定國那樣耀眼的戰績,但也曾殺清都統白含貞、白廣生等,在四川也曾擊敗吳三桂。在當時,由他主持四川軍政,再合適不過了。

不久之後,劉文秀在昆明鬱鬱而終,貴州、四川相繼淪陷,形勢岌岌可危。

從“流賊”到“柱石”:李定國的流離一生

磨盤山血戰

1659年,入春,清軍連戰連捷,但,這一切還沒有結束。

李定國在磨盤山設置了三伏,本來這可以是一場漂亮的伏擊戰,甚至有機會全殲吳三桂所部。

然而漢奸盧桂生卻在吳軍進入埋伏圈時便去向吳三桂告密,吳三桂大驚,當即下令未進入的清軍後撤,並向路邊擊殺伏兵,不得已的情況下首先開戰的明軍是李定國手下的驍將竇名望,二伏、三伏的軍隊也應聲開炮,於是,伏擊戰變成了遭遇戰,李定國發現情況有變,當即下令增援,試圖阻擊援軍的清軍無不橫屍於明軍刀下。因為援軍的及時趕到,吳三桂被擊敗。

明軍雖然慘勝,但自此之後失去了主動野戰的能力,因為叛徒的出賣,復國的最後一點可以復燃的星火就此熄滅。

在這等情況下,李定國戰績仍然驕人。

陣斬:

固山額真沙里布、

正三品滿洲正黃旗參領漕丹、試漢、佐領巴陵,

六品護軍校蓀塔、雅思哈、訥勒、屯代等。

尾聲

1662年4月25日 永曆帝與太子被吳三桂勒死在昆明街頭。

6月21日 李定國聞永曆帝被殺,悲憤難當,大哭道:“恢復事尚可為乎?負國負君,何以對天下萬世。”

6月27日 李定國臨死前對兒子李嗣興說:“寧死荒郊,無降也。”諷刺的是,一年後李嗣興出降。

章太炎在李定國死後的兩百多年後說:“願吾滇人,勿忘李定國。”

松山衝營的曹變蛟、

江陰死守八十一日的閻應元、

東南抗清二十年的張煌言、

還有川東的李來亨、袁宗第、劉體純,

與李定國有著不同的人生,卻在同樣的死亡面前前赴後繼,

孤苦的守望帶走了一批批虛偽的忠臣,李定國和他們這些曾今為文人士大夫所不齒的所謂“流賊”卻堅持到了最後,磅礴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