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蘭亭序”遺失之謎

說起中國古代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的名字可謂如雷貫耳無人不知,他的書法平和自然遒美健秀渾然天成。千百年來受到了多少文人墨客帝王將相的青睞和追捧,而在王羲之眾多的書法作品中最為出名的便是“蘭亭序”,它不僅是文學史上的不朽之作,也是中國書法史上無人逾越的高峰,有著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對“蘭亭序”痴迷不已,甚至在去世後也要“蘭亭序”作為陪葬一同長眠於昭陵。然而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卻就此開始了一段撲朔迷離的經歷並最終下落不明。這也成了後人不斷探尋的一個千古之謎。那麼“蘭亭序”究竟是怎麼丟失的呢?

國寶“蘭亭序”遺失之謎

大唐王朝的貞觀二十三年,就是公元的649年,唐太宗李世民身患重病,醫治無效,奄奄一息了。在彌留之際,他對兒子太子李治說:“我有一個請求,吾所欲得“蘭亭序”可與將去“。意思就是我這一生,都希望得到這“蘭亭序”能不能讓我把它帶走。這李治連忙點頭,唐太宗這才慢慢的閉上了眼睛與世長辭了。兒子對父親的孝順莫過於滿足他臨終的遺願了。太子李治就把“蘭亭序”和父皇生前所鍾愛的東西一起葬入了昭陵。

按理說作為陪葬品被埋入墳墓,王羲之的書法傑作“蘭亭序”本應就此靜靜的躺在昭陵中默默的度過它的餘生。然而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幾百年後昭陵經歷了一場天大的災難,伴隨著這場災難曠世國寶“蘭亭序”真跡竟然不翼而飛並從此人間蒸發。那麼“蘭亭序”究竟是如何人間蒸發的呢?

到了五代時期梁朝的一個軍閥叫溫韜,當時任關中的節度使,他利用割據的權力和大唐滅亡的機會把大唐皇帝的幾乎所有墳墓都給挖開了,把財寶盜竊一空,這昭陵自然難逃一劫,所以“蘭亭序”真跡就落在的溫韜手中,可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蘭亭序”真跡卻從此在人間消失了,所以就有人懷疑,懷疑太子李治並沒有按照父親的遺囑辦,把這個“蘭亭序”真跡據為己有,後來葬在他的墳墓裡。以上的說法都是猜測,已經無法證實了。為什麼?因為種種跡象表明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已經不在人世了。

國寶“蘭亭序”遺失之謎

為什麼這麼說呢?“蘭亭序”是王羲之利用酒勁在蠶繭紙上寫下這篇文章。注意是蠶繭紙,說明這個“蘭亭序”真跡本來就是一份草稿,寫在紙上的草稿。所以當王羲之酒醒之後,想從草稿上謄寫一部完整的作品,結果抄了數十遍,都無法趕上第一次的神韻。只好放棄了,就把這份草稿收藏了。蠶繭紙,雖然是優質的紙,但它的保存年代是有限的。一千六百多年過去了,無論是藏在墓裡,還是收藏在人間,作為紙早以化為塵埃了。

由於真跡找不到了,人們就開始對“蘭亭序”本身提出了疑問,什麼疑問呢?就懷疑“蘭亭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這個疑問打宋代就有人開始提了,以後這歷朝歷代都有人提,可是沒有地下文物作證明,所有的提議都不了了之。

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出土了一方東晉的石碑,有人根據這個石碑不但懷疑而且徹底否定“蘭亭序”的作者是王羲之,否定者的觀點有兩點,第一認為“蘭亭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他的根據是新出土的東晉石碑是隸書體,以此論證東晉時期使用的是隸書,那麼楷書在隸書之後,所以他說隋唐時期的是楷書,東晉時期是隸書,而行書又在楷書之後,所以他得出結論在東晉時期是不可能有王羲之這樣的行書作品。那麼,“蘭亭序”是誰作的?他說很可能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孫王法極作的。我認為這種說法根本不成立。為什麼?因為書法藝術發展到東晉時期已經是多種書體齊備了,就說王羲之,他是真,行,草三體皆通的大家,怎麼能根據某地出的一方石碑上面刻的是隸書體以此來否定王羲之創作的“蘭亭序”呢,這典型的叫“以偏概全”。

國寶“蘭亭序”遺失之謎

否定者的第二個觀點是“蘭亭序”表達的思想與王羲之的觀點不符,因此否認“蘭亭序”是王羲之的作品。這否定者說整個“蘭亭序”描繪了曲水流觴那種歡愉的場景,怎麼結尾會冒出那種悲傷的情懷呢?所以否定這個作品是王羲之的。我覺得這個否定者根本不瞭解王羲之,王羲之他是一個虔誠的道教徒,這道教追求成仙為信仰,之所以追求成仙,就是特別熱愛生命和生活。一個愛生命,愛生活的宗教,因此得到貴族社會的喜好,但是越是愛生命,越恐懼死亡,越是歡樂,越有可能得出悲觀的結論。這就叫做“樂極生悲”。所以王羲之在“蘭亭序”中會出現這樣的話,“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這句話的意思是生命的長短那完全是造化的事,人一生一定會死的,古人說死是一件大事,一想起來怎麼不令人心中感到悲哀。這樣的觀點跟王羲之的道教信仰完全一致。

80年代又出土了一方碑“高嵩墓誌”,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東晉時期最早的一方以楷書為字體的方墓碑,高嵩和王羲之是同時代的人,此石碑可以完全作為實證材料證明“蘭亭序”是王羲之的作品。這部1600多年前的書法極品,它是王羲之所作,這一點不容否認。

關注小豆,小豆帶你們看歷史,說中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