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被處死之後,李世民將太子之位給了李治,為何沒選李恪?

wdsas


和李恪相比,李治更有背景。

李承乾、李泰、李治皆為文德皇后所生,文德皇后是長孫無忌的同母妹妹,長孫無忌背後是強大的關隴集團。

李承乾謀反失敗後,秉持著“立嫡立長”的原則,李泰是最合適的人選。但長孫無忌第一個反對,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長孫無忌在朝堂上擁有絕對的影響力,用把持朝政來形容都不誇張。長孫無忌堅定地支持李治。

儘管李泰非常得李世民的喜歡,但身邊沒有大臣支持他,李世民也是非常無奈。最後以“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為由,立李治為太子。

再說李恪,李恪生母為隋煬帝之女楊妃,和長孫皇后相比,地位懸殊。雖然深得李世民喜愛,就算李世民想立他為太子,想必結果也和李泰一樣,遭到以長孫無忌為首的朝臣的反對。李恪最終的命運也比較慘,牽連房遺愛謀反之案,為長孫無忌所害。


五味社


首先要指出題主的一個錯誤,李承乾謀反失敗後並沒有被處死,而是被李世民貶為庶人,流放黔州,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鬱鬱而終,由於李世民太愛這個嫡長子了,所以即便犯下謀反的大罪也不忍殺他,在他死後還廢朝一日並以國公禮葬之,當然了這都是後話。



那麼李承乾被廢后,李世民為何沒有傳位給李恪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李恪的出身,這是很多人認為李恪不能被立為太子最重要的一點,李恪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所以隋煬帝是李恪的外祖父,李恪的身上也流著楊家的血,當年楊廣大肆打壓關隴貴族,引起關隴貴族的不滿,最後以李淵為代表的關隴貴族推翻了隋朝,建立大唐,如果李世民傳位給李恪的話,是很難得到朝中大臣支持的,實際上當年李世民心血來潮想要立李恪為太子時(確實只是心血來潮),得到長孫無忌激烈的反對,我想原因除了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親舅舅外,還有就是這幫當年跟隨李淵李世民起兵造反的老臣很忌憚李恪的這層身份,況且李恪並非嫡出,在嫡長子繼承製為主的封建時代,庶出的李恪確實是很難得到大臣們的認可的。

二,李恪本身的性格,李世民曾說過他的兒子裡面,李恪最像自己,所以李世民對李恪也是比較偏愛的,但這種偏愛並沒有影響李世民的判斷,記得當年李承乾被廢后,李世民重新立太子時,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和李治之間搖擺不定,根本沒有考慮過李恪,直到李承乾告發李泰有殺兄弟之心時,李世民當年玄武門之變的陰影再次被提起,最後李世民不得不把李泰降封外地,立性情仁厚的李治為太子,李世民曾說過:“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由此可見,在立太子一事上,李世民確實從未考慮過李恪,也許正因為李恪太像自己了吧,畢竟李世民弒兄殺弟給他的兒子們帶來的影響太大,隱隱覺得如果立李恪的話,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兄弟的性命也都將不保,而李承乾當年欲謀反逼宮,李泰也曾說出“若立我為太子,我會殺子立弟,以表示對兄弟的愛護”,這些言行都令李世民感到深深的不安,相比之下只有立李治才能避免兄弟相殘的悲劇再次發生。



最後我想再補充一點,很多人都認為李世民很喜歡李恪,所以才會有如題主這樣的一問,但我想說的是,李世民雖然很喜歡李恪,但這種喜歡只是出於父愛的正常表現,其實李世民最喜歡的兒子並非李恪,而是嫡出的李承乾,李泰和李治三兄弟,李承乾謀反,李世民都沒殺他,李泰當年受封時封地達22州,而同時受封的李恪封地只有8州,且李恪早早就被李世民安排出長安到封地就封,而李泰因受到李世民的疼愛竟特許“不之官”,就是留在長安,不必去封地,甚至想讓李泰入住武德殿,因魏徵等大臣的極力反對才作罷,還有當年被李承乾告發,不得不降封李泰,但僅過了四年李世民就將李泰重新封為濮王,可見李世民對李泰的喜愛是大過李恪的,所以李世民連最喜愛的李泰都不立,又怎會立庶出的李恪呢?



其實我們最後再看看他的這四個兒子,李承乾,李泰,李恪都或多或少的遺傳了李世民殘忍的一面,李世民知道他們為了皇位難保不會對兄弟下手,我想這才是李世民不立李泰,不立李恪的主要原因吧!

我是鹹魚,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鹹魚閒聊


對於李世民這種做法,毛主席是這麼評價的:

“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毛主席的評價可謂是相當的有見解。因為李治能力確實非常一般,很明顯李恪的能力要強於李治。毛主席認為李世民之所以選李治作為大唐王朝的接班人,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李治的舅舅是長孫無忌。在立儲這件事情上,李世民受到了長孫無忌的影響。

長孫無忌在李世民時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他原本就是皇親國戚,妹妹是李世民的皇后,也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長孫皇后。長孫無忌可以說對李世民是有大功勞的。加上身份特殊,自己能力又強,所以長孫無忌一直非常有權力。

對於這一點,李世民就曾經意識到了長孫無忌權勢過盛。貞觀二年的時候,就經常有人密奏長孫無忌太受寵幸,權力太大了。李世民甚至還把這些密表給長孫無忌看,用意也是在敲打長孫無忌。

李世民之所以能夠成為皇帝,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他成功的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可是讓人想不到的是他自己晚年也發生了這種事情。當時李世民過分寵幸魏王李泰,使得當時的太子李承乾處境是相當的被動。李世民對李承乾是有著很高的期望的,畢竟當時太子李承乾直接關係到未來大唐王朝的命運。加上李承乾本身也有問題,這使得李承乾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挫敗感。


最後李承乾造反了。結果自然不用多說,肯定沒有成功,畢竟他爹造反的經驗比他豐富得多。李承乾被廢以後,就面臨一個問題,那便是誰來做太子。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李世民居然接受了長孫無忌的建議選擇了李治。其實,李世民選李治做太子也有自己的無奈。

正如,李承乾和李治、李泰都是長孫皇后的兒子,李治性格弱,他當了太子,將來繼承皇位,李承乾還是有活路的,其他的兒子也能夠活下去。如果他立李泰做太子,李泰是太子造反的罪魁禍首之一,以李泰的性格,李承乾和李治肯定就活不下去了。同時,這容易引起其他兒子的效仿,使得皇位爭鬥更加殘酷。

所以當時李世民選接班人確實有自己的考慮在裡面。不過時間久了,李世民又發現李治真的太軟弱了,所以李世民又曾經想立當時的李恪做太子。因為李恪和李世民一樣,文武全才,兩個人非常相似。

不過長孫無忌肯定是會極力反對的。畢竟無論李承乾、還是李泰、李治都是自己的親外甥。現在假如李恪做了太子,他必定是不願意見到這種局面的,所以長孫無忌堅決反對。

不過以唐太宗的性格,他是不會受大臣控制的。因為如果他再要立李恪做太子,實際上需要清除很多重要的大臣。比如長孫無忌、褚遂良、李勣。因為他們已經擁立過李治了。這三個人代表著三股不同的勢力。這樣的代價是唐太宗沒辦法接受的。


歷史是什麼


首先糾正一下題目:李承乾並未被唐太宗李世民處死。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齊王李祐謀反,牽扯出太子李承乾和漢王李元昌的謀反案。

↑李承乾謀反是事實↑

次年四月六日,李承乾皇儲之位被李世民廢黜,

在李世民本人的保全下,李承乾被判充軍黔州,這一別,就是生離死別了。

貞觀十八年十二月(公元645年1月),李承乾鬱鬱而終,消息傳來,李世民宣佈罷朝,並以國公之禮葬之。從中可以看出李世民對李承乾的愛護之情。

在重新選立太子一事上,李世民在李承乾謀反案後,可選的後繼人選只有兩個,也是他僅有的兩個嫡子: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

可是李承乾在招供時,把魏王李泰也拉下水,逼得李泰跑到李世民面前,拍著胸脯打包票:“我即位後,就把自己的兒子處死,等我死了,讓弟弟李治當皇帝”,李世民老糊塗,竟然很感動。

褚遂良指出李泰此言不合人倫常情,殺死親生兒子卻把天下拱手讓給弟弟,絕無此人情。

↑褚遂良和長孫無忌影響了李世民立儲的決定↑

同時,褚遂良說了一段很重要的話,這句話其實也為將來李世民想改立李恪,最終不了了之埋下了伏筆。

褚遂良說:“陛下過分寵愛魏王李泰,是造成李承乾之禍的根源啊。要是陛下想立李泰為太子,請把晉王李治先處置了吧”,此言當真精彩,李治作為三個嫡子之一,縱使他沒有爭奪天下之意,但仍然是最有身份和資格挑戰皇位的人選。

李泰如果上位,就意味著天下可以“經營而得”,誠如李世民後來所說:“如果我立李泰為太子,等於說太子之位是可以通過經營得來的,這是給後世做示範。以後再有太子無道、藩王窺伺的,兩個都廢黜。”

而且,李泰和李承乾互斗的兇殘程度讓李世民覺得害怕,他甚至認為如果立李泰為太子,將來李承乾和李治都會被李泰殺掉,但如果立性格軟弱善良的李治為太子,則李承乾和李泰都能夠得到保全。

↑李泰在李治的保護下,得享天年↑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點,李治上位後,給了李泰很好的經濟待遇,只是不給他任何政治待遇。

在立李治為太子時,李世民得到了他的心腹長孫無忌的大力支持,這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李世民當然明白長孫無忌有私心,但正是因為長孫無忌和李治的親舅甥的關係,反而是很可靠的同盟。

李恪在朝中就沒有如此強力的文臣支持。

然而,李世民還是很擔心李治當不好皇帝,為什麼?擔心李治性格太“懦”!性格太懦弱,就容易被權臣甚至後宮的女人給操控,這對江山社稷可沒什麼好處。

於是,李世民終於找到機會,對長孫無忌表示想換人,改立吳王李恪當太子,理由是“李恪像我”(“英果類我”),這樣,李世民就不怕李家江山被外戚或者權臣操控了。

可長孫無忌斷然反對。李世民冷冷的反問道:“是不是因為你是李治的舅舅,才反對李恪的啊?”

這不是廢話嗎?但人家長孫無忌口才了得,竟然厚著臉皮說他反對的理由出於公心,而非私心。

↑長孫無忌私心權欲很重↑

長孫無忌反對李世民改立李恪,提出了兩點理由:

一是李治性格雖然柔弱溫和,但卻是守成良主,適合把李世民辛辛苦苦打來的天下守好。天下現在已經太平了,您找一個像你一樣喜歡打仗的兒子幹啥?還是找個性格踏實穩重的當家比較好。

二是,如果現在又要更立儲位,那麼,請問李家皇位繼承的規則是什麼?還是嫡子繼承製嗎?後世帝王豈不可以亂來了?

且不說後世,單說李恪和李治以及李泰怎麼相處,這都是問題。李恪會不會在登基後,因為李治和李泰的嫡子身份威脅,而痛下殺手?以及最重要的——嫡長子繼承製這個最安全平穩的繼承製度,還要不要保持?以後是不是每個藩王只要力氣大,就能得天下了?

長孫無忌雖然沒有說的這麼複雜,但他話裡話外的意思,只需點到為止,李世民何其精明老道,當然不會聽不出來。

↑李世民一世英名,卻處理不好家務事↑

因此,李世民從此打消了改立儲位的念頭。但他卻忽視了一點,因為此事,長孫無忌和李恪算是結下了深仇大恨,李世民還是低估了長孫無忌的私心,這老頭一心擁立李治,就是為了能夠在李治登基後,自己握有說一不二的權柄。

可笑的是,李世民臨終前還向褚遂良交代;“無忌為朕立下大功勞,竭誠盡忠,朕死之後,你一定要防止有小人進讒言,離間了他們舅甥之間的關係啊!”,還千叮嚀萬囑咐李治“要保護好長孫無忌,不要讓人藉機陷害他”。

沒過幾年,李恪就被長孫無忌陷害,被絞殺於有司之別舍,李恪臨死前大呼:“如果社稷有靈,長孫無忌將遭族滅!”

李世民,聽到了……

↑李恪最終死在長孫無忌手下↑

顯慶四年(公元659年),長孫無忌被流放到黔州後,被逼自縊,死後家產被抄沒,近支親屬都被流放嶺南為奴婢。

如果長孫無忌當初支持李世民,擁立李恪,結局會如何呢?一個年輕的“英果類李世民”的年輕人,真的能夠忍受權力慾望如此熾熱的長孫無忌嗎?

歷史不會再重演,答案也只能任由我們猜測了。


我見青史多嫵媚


李恪(約620—652年),唐太宗第三子,其母楊妃為隋煬帝楊廣女兒。李治(628--683年),唐太宗第九子,嫡三子,其母為長孫皇后。從出身來看,李治為嫡子,而李恪為庶子,李世民深深遵循傳統的立嫡觀念,這就決定了李恪永遠與皇位無緣了。所以當李承乾、李泰相繼被廢,無緣太子之位時,李治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儲君人選。

(李治像)

除了出身,李治能夠成為太子的原因,就是性格上的善良仁慈乃至軟弱。因為李承乾、李泰實在是太鋒芒畢露、咄咄逼人了,這給太宗李世民深深地影響和衝擊,為了避免將來新皇登基再引發兄弟鬩牆的悲劇,李世民才選擇了“仁德深厚”的李治。

而且李恪似乎繼承了外祖父楊廣的天資英才,自幼就“鶴立雞群”。李世民對他也十分欣賞,《舊唐書·太宗諸子傳》載:“司空、安州大都督吳王李恪母,隋煬帝女也。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即名望甚高,甚為物情所向……”也許是正是太有才了,反而成為了靠近皇位的最大阻礙。


老照片


唐太宗時期,太子李承乾由於造反被廢,而李世民多次稱讚李格英武果敢類我,為什麼沒有立吳王李格為太子?

首先,李格為太宗第三子,母是楊妃。楊妃是誰,是隋楊廣的女兒,所以李格身具兩朝帝王血脈,身份高貴,到但正是由於身具兩朝血脈,而使李格無機會登上皇帝寶座。畢竟唐是反隋而開國的,朝中文武大臣大多是反隋而登高位,一旦李格登基為帝,要為外祖父楊廣報仇咋辦,群臣不敢冒這個風險。

另外,李格非皇后長孫皇后子,非嫡子。當時宰相為長孫無忌為第一大臣,凌煙閣第一功臣,李世民的小舅子,可以說是一人之上,萬人之下。此時皇后嫡子在世,且為宰輔親外甥,所以長孫無忌肯定不會支持李格上位。

歷史上也是由於長孫無忌進諫,使李格錯失太子之位,最後也是長孫無忌陷害而亡!


我是一個存在483


吳王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也是李世民非常優秀的一個兒子。李世民自己就曾說過“吳王恪英果類我”,毛澤東也曾經這樣評價過“李恪英物,李治朽物”。

並且,李恪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也就是說在李恪的身上流淌著隋唐兩朝皇室的血脈,不僅出身高貴,而且文武全才,從傳統觀念的角度看,李恪絕對是一個非常合格的皇位繼承人。

但是,李恪最終還是沒能當上太子。表面上看,是因為李恪的出生(庶子)和血統(隋朝皇室血統)而遭到長孫無忌等人的反對,但事實上,是因為李恪讓李世民感受到了威脅。

對於李世民來說,他晚年最大的心病,就是害怕自己的兒子會搶班奪權。因為,當年李世民就是這樣乾的,結果他老爸李淵被迫提前退休,一生的功績幾乎被抹殺不說,還被黑得跟狗一樣。



李世民即位後,為防止太子李承乾的勢力過大,於是整出個東西兩宮並立,讓魏王李泰與太子相互制衡。結果太子還在和魏王明爭暗鬥,齊王李佑就忍不住先跳出來起兵謀反。

當然,李世民不愧為李世民,他很快就把這股叛亂集團給滅掉。但是,這只是故事的開始,因為真正的大戲還在後面。

李世民在撲滅這個兒子為首的叛亂集團時,其中一個重要成員為了脫罪,就告訴李世民一個更驚人的大秘密。總而言之,想殺你的兒子,並不是只有一個,你的大兒子也想殺你,而他的叛亂組織,規模更大、力量更充足。

於是李世民順著這個線索一挖,發現太子李承乾早已磨刀霍霍要搶班奪權。當然,因為念及父子之情,李世民並沒有處死李承乾,只是把他廢為庶人;但是對太子黨,卻是進行了大清洗。

但事情到此卻仍然還沒有結束,因為在清洗太子黨的時候,李世民意外發現魏王李泰也不乾淨,於是只好忍痛把李泰也給罷黜掉。

到此,李世民三個最優秀的兒子,都因為想奪取而被廢或被殺。換做誰處於李世民的位置,都會有種說不出的孤獨、恐懼。因為什麼叫高處不勝寒?大約就是說皇帝的處境吧!



後來李世民非常信任吳王李恪,因為李恪無論聰明、勇敢都非常像李世民。而且,李恪也是一心一意向李世民學習,總而言之,禮賢下士、英明神武。

但問題是,看到前面三個兒子為了搶班奪權,就一心想殺自己,李世民再看這個兒子一心向自己學習,就更害怕了。因為,此時的李恪隱然就快成為玄武門事變前的秦王李世民。

在這種背景下,李世民哪裡還敢讓李恪當太子,再加上以長孫無忌為首的權臣也都反對立立李恪為太子,所以李世民就決定讓一個軟弱、年幼的兒子當了太子,這個兒子就是李治。

看到太子軟弱年幼,李世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再也不用擔心太子提前接班的事情發生。而以長孫無忌為核心的權臣也都喜歡李治這種弱勢皇帝,因為弱勢的皇帝在位,帝國主要權力就會由權臣們共同行使;如果強勢皇帝高高在上,帝國的主要權力就會由皇帝負責。

雖然,李世民曾多次擔心太子李治太軟弱而守不住自己的家業,但最終權衡再三,還是沒有再更換李治的太子之位。至於李恪,後來被長孫無忌所殺害。


我是趙帥鍋


在李世民的眾多兒子之中,李恪是李世民眼中最為能幹的兒子,遺憾的是,用《紅樓夢》中王熙鳳說探春的一句話來形容李恪“只可惜沒有託生在太太的肚子裡”,就這一點,就把他給徹底排除了,有長孫無忌這樣強硬派的李治的親舅舅在,太子之位無論如何也不會輪到李恪頭上。

那麼,在長孫皇后的三個親生兒子中間,為什麼最後又選擇了李治呢?其實,在李世民的眼裡,這三位嫡子中李治是最不像自己的那個兒子。可是,對於李世民而言,當年拭兄囚父的經歷一直歷歷在目,卻是怎麼抹也抹不去的,他自己是這樣做的,給兒子們樹立一個很負面榜樣,等到他的江山穩固,他再也不希望他的兒子們重蹈覆轍。所以在廢了李承乾之後又對李泰的種種行為失望之極,最後下定決心立溫柔敦厚的李治為太子:

《舊唐書·李泰列傳》:太宗因謂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儲君之位可經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

可是,人算永遠不如天算,李世民以為立了溫柔敦厚的李治為太子,李家的天下就可以太平無事了,誰知道最後冒出來一個武則天。李世民自己的兒子沒有對李家子弟進行清算,武則天對李家子弟的清算比李世民更狠,也來得更徹底,連同李家的江山都改成了大周。如果後來武則天臨終時不是狄仁傑等大臣在其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很有可能江山社稷不會再回到李家,那樣就更悲催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當皇帝,安邦治國,還是需要鐵腕人選的,不是溫柔敦厚者可以承擔之。

我是蘇小妮,喜歡就請點擊關注和分享!


蘇小妮


李承乾被處死之後,李世民將太子之位給了李治,為何沒選李恪?

  • 吳王李恪,確實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也就是說吳王李恪確實是有皇位繼承權的。

至於說李世民在李成乾被廢以後,為什麼將沒有選擇,將皇位傳給吳王李恪?

  • 首先,吳王李恪的母親楊妃,為他拉分不少。

吳王李恪的母親楊妃,就是隋煬帝的女兒,也許她在隋朝的時候,享受的是公主的待遇,並因此地位很高。但是很顯然,因為隋煬帝楊廣的肆意妄為,在唐朝成立以後,楊妃因為隋煬帝之女的身份,肯定遭到不少的歧視。作為楊妃的兒子,吳王李恪也因此受到極大的影響。

李世民也許並不在意,但是他要考慮大臣們的意見。

  • 其次,吳王李恪在李世民身邊的近臣裡面,沒有地位。


李世民打算立李治為太子的時候,其實是多次徵求手下大臣們的意見的。比如說他就曾經徵求過,長孫無忌的意見。而長孫無忌,很明顯受此影響而向著自己的外甥李治。

而吳王李恪在大臣們中間,則沒有四號的影響力。很明顯,也是因為楊妃的身份原因,這些大臣們雖然談不上討厭,但是與他也不怎麼親近。

這一點,在吳王李恪,後來被誣陷謀反的時候,沒有大臣站出來為他說話,就可以看得出來。

  • 而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的李世民,也受到了這些大臣們的影響,而沒有真正的考察自己的兒子,到底哪一個適合做皇帝。輕易的放棄了吳王李恪,這個最像李世民的兒子,這不得不能說是一個遺憾。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1.李恪是庶子,而李治是嫡子,古代禮法是立嫡不立庶。

2.李治有親舅舅長孫無忌的支持。長孫無忌是凌煙閣24功臣第一位,與李世民關係親密。而李恪的母親雖然是隋朝公主,但大唐的開國功臣當初幾乎都是反隋的,沒人支持李恪。


詳情如下:


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生有3個兒子,長子李承乾,次子魏王李泰,三子晉王李治。依照古代嫡長子繼承製,李承乾當了太子。

魏王李泰有才學,受到李世民的過分溺愛,由此產生了爭奪太子之位的想法。太子李承乾為人荒唐放浪,腿腳也有疾病,擔心自己被廢,所以與李泰水火不容,各樹黨羽,互相爭鬥。後來李承乾密謀發動宮廷政變,殺弟逼父,結果兵敗,被廢為平民,流放到黔州。

根據古代君主專制社會皇位繼承製度,李世民的嫡長子李承乾被廢,那麼就按照立長不立幼的原則,該立嫡次子魏王李泰為皇太子。大臣岑文本、劉洎請求按例立李泰為皇太子。

廢太子李承乾在受審時,直言坦承:“臣之所以謀反,正是因為李泰圖謀太子之位。如果立他為皇太子,豈不是讓他的陰謀得逞了?”

於是李世民想明白了:如果立李泰,那就是告訴後人說,太子之位可以通過陰謀詭計取得,會將大唐帶入滅亡深淵。而且如果立李泰,李治和李承乾都會被害死;而立李治,李泰和李承乾都能得到保全。

帝曰:“是也,有如立泰,則副君可詭求而得。使泰也立,承乾、治俱死;治也立,泰、承乾可無它。”——《新唐書·列傳第五·太宗子》

國舅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弟弟,他反對立李泰為太子,堅決請求立李治為太子。李世民因太原石文有“治萬吉”三字,以為是祥兆,所以想答應長孫無忌的請求。


吳王李恪,善於騎射,且有文才,是李世民與隋煬帝的女兒楊妃所生。李恪先後被封為長沙王,蜀王,吳王。李世民見李承乾、李泰兄弟二人不相容,他擔心其他兒子受到連累,曾經對左右說:“朕哪裡不想天天見到李恪,但朕必須早做安排,讓他們在外做籓王,朕百年之後,他們幾個兄弟就能安然無恙。”


不久,李世民認為李治懦弱,而庶子吳王李恪英明果斷,於是對長孫無忌說:“你勸朕立晉王李治,但他仁弱,我很擔憂江山不保,怎麼辦?吳王李恪英武果斷很像我,我立他為皇太子如何?”長孫無忌堅決為李治爭取,李世民只好作罷。

上疑太子仁弱,密謂長孫無忌曰:“公勸我立雉權,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何如?”無忌固爭,以為不可。——《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七》


李治繼位後,長孫無忌依舊擔心外甥李治地位不保,所以很厭惡李恪。

宰相房玄齡死後,長子房遺直繼承了爵位,但次子房遺愛的妻子是李世民之女高陽公主,夫妻二人謀奪房遺直的爵位。高陽公主向唐高宗李治告狀說房遺直對她無禮,於是房遺直下獄受審。房遺直在獄中告發房遺愛與公主謀反,於是房遺愛也下獄受審。

當時主審官是長孫無忌,他授意房遺愛誣陷李恪謀反,於是判李恪死罪。李恪蒙受冤屈,死前詛咒說:“如果社稷宗廟有靈,願長孫無忌一家被滅族!”


流年簷下雨,浮世階上苔,我是作者【簷雨階苔】,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