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文化:船頭寨裡最後的穴居人家,已成為最後的守望者

恩施土家文化:船頭寨裡最後的穴居人家,已成為最後的守望者

穴居外的小路

恩施土家文化:船頭寨裡最後的穴居人家,已成為最後的守望者

穴居內自己散養的小雞

恩施土家文化:船頭寨裡最後的穴居人家,已成為最後的守望者

穴居內小屋

恩施土家文化:船頭寨裡最後的穴居人家,已成為最後的守望者

豐收的玉米

恩施土家文化:船頭寨裡最後的穴居人家,已成為最後的守望者

穴居小路

恩施土家文化:船頭寨裡最後的穴居人家,已成為最後的守望者

穴居內景

恩施土家文化:船頭寨裡最後的穴居人家,已成為最後的守望者

穴居外的美景

恩施土家文化:船頭寨裡最後的穴居人家,已成為最後的守望者

好奇的遊客拍照留影

利川市謀道鎮有一個古老的自然村寨,名叫船頭寨。船頭寨至今還有兩戶穴居人家,一戶主人名叫向必珍,另一戶名叫向立明。他們之所以選擇穴居,不是因為貧窮,而是因為留戀。

穴居又稱為住“巖洞屋”或“巖屋”。如果說千百年來人們因貧窮不得不選擇穴居生活,那麼這種生活無形中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方式,一種即將逝去的文化和一個民族永恆的記憶。

這種記憶,正在慢慢消失。船頭寨的兩戶穴居人家,已成為最後的守望者……

最後的穴居——向必珍老人的巖洞屋。通訊員 趙青松 攝

船頭寨裡 手爬巖上有穴居

在齊嶽山下,有一個古老的土家山寨,因其山形酷似一艘在崇山峻嶺中劈浪前行的巨輪,人們便形象地將其稱之為“船頭寨”。

船頭寨共佔地20餘平方公里,垂直高差800米,頂峰海拔1400餘米,分佈有五個行政村,住巖洞屋的向必珍為支羅村7組村民。

通往向必珍老人的家,要經一段手爬巖才能抵達。顧名思義,手爬巖就是在絕壁上鑿出一條便道,人們經過這條道時,須用手攀著岩石才能安全通過。

今年61歲的向必珍老人,從手爬巖上通過時健步如飛。他說,他的祖祖輩輩都住在巖洞屋。自他學會走路起,就沒離開過手爬巖。

說是巖洞屋,其實並不是簡單的洞穴。向必珍老人家的巖洞屋坐北朝南。記者在現場看到,石崖下一棟外表看來與其他房子無多少區別的木石結構吊腳樓挺立於石崖下,因長年未經風雨浸溼,木樓顯得格外結實幹爽。

真正讓人稱奇的是,當你走進室內,一股宜人的清涼立刻撲面而來。更為奇特的是,靠近山崖的木樓牆壁,竟全部為天然岩石,而岩石上附著的一層厚厚煙塵,似乎在向人們暗示著巖洞屋悠遠的歷史。

難捨巖屋 遷出之後再回歸

打向必珍老人記事起,附近大部分村民就住在船頭寨的巖洞屋裡。他認為巖洞屋除有冬暖夏涼的氣候優勢外,還有一大好處就是“柴方水便”。據他介紹,每處巖洞屋幾乎都有一汪清澈的山泉,人們可將其直接引到灶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上世紀七十年代,向必珍離開祖居的巖洞屋,在不遠處新修了一棟瓦房。令他沒想到的是,那以後他的生活發生了變故:其父去世,一家人經常生病……或許這只是巧合,但對巖洞屋有著深厚情感的向必珍還是認為老房子更適合居住。在瓦房裡生活10多年後,向必珍毅然決定翻修巖洞屋,搬回曾經生養他、裝載他無限記憶的巖洞屋。幾年前,當地政府又動員向必珍搬家,但被他婉言謝絕,並放棄了一筆數目不菲的補貼。對此,當地政府也只好尊重其意願。

如今向必珍老人家的巖洞屋已注入了許多現代文明元素:不僅有電視機等家電,還添置了乾溼磨、粉碎機等家用電器。

向必珍說,他接受現代文明,但今生再也沒有搬家的打算。他和老伴已商量好要在這間巖洞屋裡安度晚年。

家在巖洞 如居世外桃源

與向必珍老人一樣對巖洞屋情有獨鍾的,還有朝陽村四組村民向立明。

向立明老人今年已年過八旬,年輕時是當地有名的木匠。現在他住的巖穴內木質結構的房子,就是其傑作。他家的巖洞屋共兩層,一樓是廚房和客廳,二樓是臥室和客房,靠近山崖的地方還有一間儲藏室。

據他介紹,他居住的這個巖穴最多時曾有7個家庭30多人居住。但如今大多已大門緊鎖,有的搬到了山下,有的隨兒女進了城。

和向必珍老人的經歷相似,向立明也曾搬離過巖洞屋,但住在新房裡總找不到住在巖洞屋的感覺,於是又搬了回來。

老人難捨巖洞屋,自有其難捨之處:船頭寨的巖洞屋大多采光良好,空間適中,其底層一般用做客廳或廚房,二樓為主人臥室和客房。向立明老人家的巖洞屋用鋼筋混凝土澆築樓板後,頂樓還可堆放雜物或用作曬臺。靠近石壁的地方,還有用石塊建造的糧倉。

更讓老人留戀的是,他居住的呈月牙狀的巖穴,崖上古藤倒掛,洞口飛瀑直下,洞前林木掩映,人住其間,宛如居住於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

時過境遷 穴居將成永恆記憶

穴居是早期人類常見的居住方式,至今已有上萬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土家先民巴人就是一個穴居民族,巴人始祖廩君和其率領的五姓部落,最早就居住在赤黑二。

元明清時期,很多土司以“峒”冠名,船頭寨當時就叫支羅峒,歷代朝廷對土司轄地實行“蠻不出境、漢不入峒”的隔離政策,有專家考證,這個“峒”字極有可能源於當地人穴居的生活方式。

由於利川船頭寨偏僻閉塞,穴洞密佈,穴居這一古老的居住方式,竟也奇蹟般地一直延續至今。

據瞭解,到上世紀八十年代,船頭寨尚還有100多戶村民住在巖洞屋,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時間的流逝,現在絕大部分村民均已先後遷出,目前仍有人居住的巖洞屋寥寥無幾。不難推測,向必珍和向立明夫婦很可能就是船頭寨最後一批巖洞屋居民。

這種延續了千百年的生活方式,也即將在他們這裡畫上句號。在他們之後,巖洞屋將像其他文物一樣,成為遊人尋幽訪古的歷史遺蹟,成為學者研究穴居文化的活化石,成為所有土家人心中永恆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