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李隆基為何能在唐隆政變中戰勝老辣的韋氏集團?

這世界上有一種人註定與眾不同,他的人生大起大落,即帶領著自己的國家走向了空前的繁榮,又親手埋葬了自己創造的輝煌盛世,比如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唐玄宗李隆基。年輕時的李隆基英武果敢,使朝綱得以撥亂反正,締造了開元盛世的輝煌,而晚年的唐玄宗,剛愎自用,荒淫無道,最終釀成安史之亂的苦酒。今天我們來聊聊年輕時的李隆基,看看他如何在腥風血雨的唐隆政變中脫穎而出。

年輕的李隆基為何能在唐隆政變中戰勝老辣的韋氏集團?

中宗駕崩,韋后掌權:

景龍四年(公元710年),野心勃勃的韋后為了效法她的婆婆武則天那樣改元稱帝,與安樂公主合謀毒殺唐中宗李顯後,先密不發喪,命刑部尚書裴談、工部尚書張錫留守東都輔政,詔將軍趙承福、薛簡帶領五百兵士前往監視譙王李重福,與哥哥韋溫商議對策,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同時調五萬府兵分為兩營駐紮於京城長安,然後發喪,太子繼位,韋后臨朝聽政,由韋溫統領宮內外的軍隊,檢查保衛皇宮。韋后的族弟濯、播;宗子捷、璿,璿;外甥高崇與武延秀,分別統領左右屯營、羽林、飛騎、萬騎等京師的衛隊。可以說,此時的韋氏集團已經完全控制了長安的軍政大權,掌握了天下最高的權力!

年輕的李隆基為何能在唐隆政變中戰勝老辣的韋氏集團?

篡改遺詔,排擠相王:

相王李旦是唐中宗李顯的弟弟,在李顯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時,短暫成為了又一位傀儡皇帝,但也逃不過與他皇兄同樣的命運。後來武則天決定歸政於李家,李顯由廬陵回到長安,李旦"數稱疾不朝,請求讓位於中宗,則天遂立中宗為皇太子,封帝為相王。"可見李旦無意與李顯爭奪皇位。

但對於韋后來說,李旦的存在顯然是一股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被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後快,因此對相王與太平公主竭力防範,絲毫不敢有所鬆懈。在唐中宗駕崩時,太平公主與上官婉兒曾共同草擬遺詔,立李重茂為皇太子,韋皇后攝政,相王輔政。(新唐書-上官昭容傳:"及草遺制,引相王輔政。")但這項詔命遭到韋氏集團的堅決反對,所以李旦被排除在權力的核心之外。

年輕的李隆基為何能在唐隆政變中戰勝老辣的韋氏集團?

結交豪傑,籠絡萬騎:

面對如此嚴峻的政治形勢,相王李旦只能夾著尾巴做人以求自保。但他第三個兒子李隆基卻不想做一隻任人宰割的羔羊。年輕的李隆基才智過人,處事果敢,善於騎射,不但精通音樂,而且還善於觀察天象,說他是個全才也不過分(性英武,善騎射,通音律、曆象之學)。

在他從潞州回到長安的伊始,便開始籠絡人才,結交豪傑之士(陰引材力之士以自助"),在暗中積蓄力量,以防不測。李隆基積極拉攏京城萬騎營的將領與豪傑,並賜予他們飲食與錢物,獲得了他們的支持,在這過程中他的部下王毛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深知李隆基的心意,也與這些萬騎營的將領們敞開心扉,結下了深厚的交情。

"萬騎"為唐朝著名的禁軍之一,在唐軍中有著極高的地位,是唐太宗李世民親自選拔而建立的一支貼身的精銳騎兵部隊。最初只有百人左右,號稱"百騎",他們終日穿著虎皮衣服,挎在豹紋裝飾的馬鞍上,跟隨皇帝去野外打獵,英姿颯爽,威風凜凜。隨著皇權的加強,這支部隊也不斷地進行擴充,武則天改"百騎"為"千騎",中宗李顯又將"千騎"改為"萬騎"並分為左右兩營()。

年輕的李隆基為何能在唐隆政變中戰勝老辣的韋氏集團?

太平相助,定策誅韋:

面對韋氏集團咄咄逼人的政治打壓,李隆基在成功取得萬騎營將領們的支持後,在政治上收穫了極大的自信,便與姑姑太平公主謀劃除去韋氏集團,太平公主非常高興,派她的兒子薛崇簡輔佐李隆基。隆基於是便與崇簡、朝邑尉劉幽求、長上折衝麻嗣宗、押萬騎果毅葛福與順李仙鳧、寶昌寺僧普潤等定策誅殺韋后()。

這中間有個小插曲,在制定計劃的時候,有人對李隆基說:"先要將此事告訴相王李旦。"李隆基堅決不同意說:"我是為了拯救國家社稷,解決君父所憂慮的事情,事情辦成了則歸功於祖宗社稷,辦不成則為了忠孝而犧牲,怎麼可以先讓大王擔驚受怕呢?況且請求若是成功,將把大王陷於危險的境地,若請求不成功,我們的計策就無法執行了"(我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急,事成福歸於宗社,不成身死 於忠孝,安可先請,憂怖大王乎!若請而從,是王與危事;請而不從,則吾計失矣)。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李隆基雖然年輕,可是在政治問題的判斷上相當成熟,將問題的得失利弊分析的相當清晰。

年輕的李隆基為何能在唐隆政變中戰勝老辣的韋氏集團?

夜襲玄武,歸政李氏:

在政變當天夜裡(公元710年農曆六月二十日),李隆基率領劉幽求等數十人進入苑總監鍾紹京的府邸作為指揮部,萬騎果毅葛福順與李仙鳧率兵攻打玄武門,由於羽林將軍韋播、中郎將高嵩平時對待麾下的士卒們非常刻薄嚴峻,想以此來樹立威信,使得士卒們都怨聲載道,所以葛、李二人在裡應外合下輕鬆斬殺韋播與高崇攻破玄武門,葛福順率左萬騎擊白獸門,李仙鳧率右萬騎攻玄德門,當韋、高二人的首級送到李隆基面前時,他立刻率眾人與左右萬騎會師與兩儀殿,殿中的宿衛兵都揭竿而起,響應李隆基的行動,韋后想要乘亂逃跑,被萬騎營將士所斬,其黨羽也在這次政變中被悉數誅殺。

到了黎明,李隆基率眾拜謁相王李旦,李旦留下了激動的淚水,哭泣著對兒子說:"依靠你的功勞才使得局勢轉危為安,否則今天我就要大禍臨頭了"(相王泣曰:"賴汝以免,不然,吾且及難。")。旋即拜李隆基韋殿中監,兼知內外閒廄、檢校隴右群牧大使,押左右萬騎,進封平王,同中書門下三品。六月二十三日,唐殤帝李重茂讓位於李旦,六月二十四日李旦正式登基,即唐睿宗。

年輕的李隆基為何能在唐隆政變中戰勝老辣的韋氏集團?

李隆基作為唐隆政變的主要策劃者,表現出非常成熟的政治遠見與手段。他善於收攏人心,結交豪傑之士,成功獲得了萬騎營的支持。面對韋氏集團的咄咄逼人,他並沒有選擇坐以待斃,而是暗中積蓄力量,奮起反抗。在處理是否要將行動先稟告相王的問題上,李隆基力排眾議,最後事實證明他是正確的,表現了非凡的政治才華。

其實在政變的當天,李隆基集團的內部骨幹中也出現了很大程度的動搖,比如他的左膀右臂之一的王毛仲(守德從帝止苑中,而毛仲匿不出,事定數日,乃還,不之責, 例擢將軍),面對這種不利的情況,李隆基並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慌亂,也沒有為此改變原定計劃,並且在一夜之間克定禍亂,這充分反應了李隆基沉著冷靜、勇敢果斷的性格特點。而且他事後也沒有責備或處罰王毛仲,還將其提拔為將軍,表現出了他的寬容與大度。

唐隆政變對於唐朝的社會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使得統治階級的內部的矛盾得以消化,將注意力逐漸轉移至穩定朝綱,建設民生,整飭軍備等方面。政變後,李旦登上皇位,李隆基成為太子,不久之後又除去太平公主的勢力,執天下牛耳,為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