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李隆基为何能在唐隆政变中战胜老辣的韦氏集团?

这世界上有一种人注定与众不同,他的人生大起大落,即带领着自己的国家走向了空前的繁荣,又亲手埋葬了自己创造的辉煌盛世,比如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的李隆基英武果敢,使朝纲得以拨乱反正,缔造了开元盛世的辉煌,而晚年的唐玄宗,刚愎自用,荒淫无道,最终酿成安史之乱的苦酒。今天我们来聊聊年轻时的李隆基,看看他如何在腥风血雨的唐隆政变中脱颖而出。

年轻的李隆基为何能在唐隆政变中战胜老辣的韦氏集团?

中宗驾崩,韦后掌权: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野心勃勃的韦后为了效法她的婆婆武则天那样改元称帝,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杀唐中宗李显后,先密不发丧,命刑部尚书裴谈、工部尚书张锡留守东都辅政,诏将军赵承福、薛简带领五百兵士前往监视谯王李重福,与哥哥韦温商议对策,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同时调五万府兵分为两营驻扎于京城长安,然后发丧,太子继位,韦后临朝听政,由韦温统领宫内外的军队,检查保卫皇宫。韦后的族弟濯、播;宗子捷、璿,璿;外甥高崇与武延秀,分别统领左右屯营、羽林、飞骑、万骑等京师的卫队。可以说,此时的韦氏集团已经完全控制了长安的军政大权,掌握了天下最高的权力!

年轻的李隆基为何能在唐隆政变中战胜老辣的韦氏集团?

篡改遗诏,排挤相王:

相王李旦是唐中宗李显的弟弟,在李显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时,短暂成为了又一位傀儡皇帝,但也逃不过与他皇兄同样的命运。后来武则天决定归政于李家,李显由庐陵回到长安,李旦"数称疾不朝,请求让位于中宗,则天遂立中宗为皇太子,封帝为相王。"可见李旦无意与李显争夺皇位。

但对于韦后来说,李旦的存在显然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因此对相王与太平公主竭力防范,丝毫不敢有所松懈。在唐中宗驾崩时,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曾共同草拟遗诏,立李重茂为皇太子,韦皇后摄政,相王辅政。(新唐书-上官昭容传:"及草遗制,引相王辅政。")但这项诏命遭到韦氏集团的坚决反对,所以李旦被排除在权力的核心之外。

年轻的李隆基为何能在唐隆政变中战胜老辣的韦氏集团?

结交豪杰,笼络万骑:

面对如此严峻的政治形势,相王李旦只能夹着尾巴做人以求自保。但他第三个儿子李隆基却不想做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年轻的李隆基才智过人,处事果敢,善于骑射,不但精通音乐,而且还善于观察天象,说他是个全才也不过分(性英武,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

在他从潞州回到长安的伊始,便开始笼络人才,结交豪杰之士(阴引材力之士以自助"),在暗中积蓄力量,以防不测。李隆基积极拉拢京城万骑营的将领与豪杰,并赐予他们饮食与钱物,获得了他们的支持,在这过程中他的部下王毛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深知李隆基的心意,也与这些万骑营的将领们敞开心扉,结下了深厚的交情。

"万骑"为唐朝著名的禁军之一,在唐军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是唐太宗李世民亲自选拔而建立的一支贴身的精锐骑兵部队。最初只有百人左右,号称"百骑",他们终日穿着虎皮衣服,挎在豹纹装饰的马鞍上,跟随皇帝去野外打猎,英姿飒爽,威风凛凛。随着皇权的加强,这支部队也不断地进行扩充,武则天改"百骑"为"千骑",中宗李显又将"千骑"改为"万骑"并分为左右两营()。

年轻的李隆基为何能在唐隆政变中战胜老辣的韦氏集团?

太平相助,定策诛韦:

面对韦氏集团咄咄逼人的政治打压,李隆基在成功取得万骑营将领们的支持后,在政治上收获了极大的自信,便与姑姑太平公主谋划除去韦氏集团,太平公主非常高兴,派她的儿子薛崇简辅佐李隆基。隆基于是便与崇简、朝邑尉刘幽求、长上折冲麻嗣宗、押万骑果毅葛福与顺李仙凫、宝昌寺僧普润等定策诛杀韦后()。

这中间有个小插曲,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有人对李隆基说:"先要将此事告诉相王李旦。"李隆基坚决不同意说:"我是为了拯救国家社稷,解决君父所忧虑的事情,事情办成了则归功于祖宗社稷,办不成则为了忠孝而牺牲,怎么可以先让大王担惊受怕呢?况且请求若是成功,将把大王陷于危险的境地,若请求不成功,我们的计策就无法执行了"(我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急,事成福归于宗社,不成身死 于忠孝,安可先请,忧怖大王乎!若请而从,是王与危事;请而不从,则吾计失矣)。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李隆基虽然年轻,可是在政治问题的判断上相当成熟,将问题的得失利弊分析的相当清晰。

年轻的李隆基为何能在唐隆政变中战胜老辣的韦氏集团?

夜袭玄武,归政李氏:

在政变当天夜里(公元710年农历六月二十日),李隆基率领刘幽求等数十人进入苑总监钟绍京的府邸作为指挥部,万骑果毅葛福顺与李仙凫率兵攻打玄武门,由于羽林将军韦播、中郎将高嵩平时对待麾下的士卒们非常刻薄严峻,想以此来树立威信,使得士卒们都怨声载道,所以葛、李二人在里应外合下轻松斩杀韦播与高崇攻破玄武门,葛福顺率左万骑击白兽门,李仙凫率右万骑攻玄德门,当韦、高二人的首级送到李隆基面前时,他立刻率众人与左右万骑会师与两仪殿,殿中的宿卫兵都揭竿而起,响应李隆基的行动,韦后想要乘乱逃跑,被万骑营将士所斩,其党羽也在这次政变中被悉数诛杀。

到了黎明,李隆基率众拜谒相王李旦,李旦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哭泣着对儿子说:"依靠你的功劳才使得局势转危为安,否则今天我就要大祸临头了"(相王泣曰:"赖汝以免,不然,吾且及难。")。旋即拜李隆基韦殿中监,兼知内外闲厩、检校陇右群牧大使,押左右万骑,进封平王,同中书门下三品。六月二十三日,唐殇帝李重茂让位于李旦,六月二十四日李旦正式登基,即唐睿宗。

年轻的李隆基为何能在唐隆政变中战胜老辣的韦氏集团?

李隆基作为唐隆政变的主要策划者,表现出非常成熟的政治远见与手段。他善于收拢人心,结交豪杰之士,成功获得了万骑营的支持。面对韦氏集团的咄咄逼人,他并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暗中积蓄力量,奋起反抗。在处理是否要将行动先禀告相王的问题上,李隆基力排众议,最后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表现了非凡的政治才华。

其实在政变的当天,李隆基集团的内部骨干中也出现了很大程度的动摇,比如他的左膀右臂之一的王毛仲(守德从帝止苑中,而毛仲匿不出,事定数日,乃还,不之责, 例擢将军),面对这种不利的情况,李隆基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慌乱,也没有为此改变原定计划,并且在一夜之间克定祸乱,这充分反应了李隆基沉着冷静、勇敢果断的性格特点。而且他事后也没有责备或处罚王毛仲,还将其提拔为将军,表现出了他的宽容与大度。

唐隆政变对于唐朝的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统治阶级的内部的矛盾得以消化,将注意力逐渐转移至稳定朝纲,建设民生,整饬军备等方面。政变后,李旦登上皇位,李隆基成为太子,不久之后又除去太平公主的势力,执天下牛耳,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