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濰坊】濰坊安丘市淩河慈埠店子村王修墓訪古

我的家鄉濰坊安丘淩河鎮慈埠村,位於慈母山西南腳下,村前為安陽公路(022縣道),向東過孝水河即為淩河鎮慈埠子村。

慈埠店子村村東400米處安陽公路北側,有兩座古墓。西側墓即為王修墓,東側墓傳為王修母墓。外出上學和參加工作後,每次離家和回家,都要經過王修墓。無論是霧靄氤氳的清晨,還是殘陽夕照的黃昏,它都靜靜地臥在那裡,任千年時光緩緩而過。

聽說當年修建安陽公路時,為了保護王修墓,還專門修改了設計路線。

據《欒氏族譜》載:明初,欒氏由山西遷此,因處慈母山南麓的草甸子處,取名慈埠甸子,後演變為慈埠店子。

【行走濰坊】濰坊安丘市淩河慈埠店子村王修墓訪古

王修墓位置示意圖

【行走濰坊】濰坊安丘市淩河慈埠店子村王修墓訪古

王修墓

★王修其人

王修,字叔治,三國時魏國營陵(今昌樂縣營丘鎮)人。曾附袁紹,任青州別駕,後歸屬曹操,任魏郡太守,後官至大司農、郎中令、奉常等職。為人正直,治理地方時抑制豪強、賞罰分明,深得百姓愛戴。王修少聰穎,博聞強識。後遠遊學,博覽群書,家藏典籍,汗牛充棟,是我國古代少有的藏書家。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王修的評價頗高:一曰,修識高柔於弱冠,異王基於幼童,終皆遠至,世稱其知人。二曰,為治,抑強扶弱,明賞罰,百姓稱之。三曰,王修忠貞,足以矯俗。

曹操對王修的評價:君澡身浴德,流聲本州,忠能成績,為世美談,名實相副,過人甚遠。

【行走濰坊】濰坊安丘市淩河慈埠店子村王修墓訪古

王修像

王修家族母慈子孝,人才輩出,絕對算得上是當時的名門望族。

子王忠,官至東萊太守、散騎常侍。(據《三國志·魏書》)

子王儀(?—252年),字朱表,高亮雅直。司馬文王為安東,儀為司馬。東關之敗,文王曰:“近日之事,誰任其咎?”儀曰:“責在軍帥。”文王怒曰:“司馬欲委罪於孤邪?”遂殺之。(據王隱《晉書》)

孫王裒(?—311),字偉元,王儀之子。少立操尚,非禮不動。身長八尺四寸,容貌絕異。痛父不以命終,絕世不仕。(據王隱《晉書》)

【行走濰坊】濰坊安丘市淩河慈埠店子村王修墓訪古

王修家族簡譜

【行走濰坊】濰坊安丘市淩河慈埠店子村王修墓訪古

讀《三國志》,裴松之注中有“王隱晉書曰”文字,不解,求教於張吉剛先生,答覆如下:

《晉書》是二十四史之一,是唐朝宰相房玄齡等多人合著的。在此以前,斷斷續續還有不少修晉史的,傳至唐朝據說有18家,其中以王隱《晉書》影響最大。王隠是東晉的著作郎,寫了《晉書》九十三卷,到隋朝還存有八十六卷。

【行走濰坊】濰坊安丘市淩河慈埠店子村王修墓訪古

王修墓和王裒墓位置示意圖

★王修事蹟

《三國志·魏書》專門為王修立傳,記載了王修的生平事蹟,《三國志》文字精煉,言簡意賅,不敢擅動,現原文輯錄幾則事蹟如下。

王修輟社

王修字叔治,北海營陵(注:今昌樂縣營丘鎮)人也。年七歲喪母。母以社日亡,來歲鄰里社,修感念母,哀甚。鄰里聞之,為之罷社。

幫助孔融

舉孝廉,修讓邴原,融不聽。時天下亂,遂不行。頃之,郡中有反者。修聞融有難,夜往奔融。賊初發,融謂左右曰:“能冒難來,唯王修耳!”言終而修至。……融每有難,修雖休歸在家,無不至。融常賴修以免。

救助袁譚

袁紹又闢修除即墨令,後復為譚別駕。紹死,譚、尚有隙。尚攻譚,譚軍敗,修率吏民往救譚。譚喜曰:“成吾軍者,王別駕也。”譚之敗,劉詢起兵漯陰,諸城皆應。譚嘆息曰:“今舉州背叛,豈孤之不德邪!”修曰:“東萊太守管統雖在海表,此人不反,必來。”後十餘日,統果棄其妻子來赴譚,妻子為賊所殺,譚更以統為樂安太守。譚復欲攻尚,修諫曰:“兄弟還相攻擊,是敗亡之道也。”譚不悅,然知其志節。

忠貞無雙

太祖(注:曹操)既破冀州,譚又叛。太祖遂引軍攻譚於南皮。修時運糧在樂安,聞譚急,將所領兵及諸從事數十人往赴譚。至高密,聞譚死,下馬號哭曰:“無君焉歸?”遂詣太祖,氣收葬譚屍。太祖欲觀修意,默然不應。修復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殮譚屍,然後就戮,無所恨。”太祖嘉其義,聽之。以修為督軍糧,還樂安。

抑強扶弱

[建安十年(205年)]及破南皮,閱修家,谷不滿十斛,有書數百卷。太祖嘆曰:“士不妄有名。”乃禮闢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將,遷魏郡太守。為治,抑強扶弱,明賞罰,百姓稱之。魏國既建,為大司農郎中令。太祖議行肉刑,修以為時未可行,太祖採其議。徙為奉尚。其後嚴才反,與其徒屬數十人攻掖門。修聞變,召車馬未至,便將官屬步至宮門。太祖在銅爵臺望見之,曰:“彼來者必王叔治也。”相國鍾繇謂修:“舊,京城有變,九卿各居其府。”修曰:“食其祿,焉避其難?居府雖舊,非赴難之義。”頃之,病卒官。

★王修之墓

王修墓前原立有石碑,上書:“奉常王修,孝子也。母喪過哀,鄰里感而罷社。築墓近山,山因以慈母名,後修亦葬此。母慈子孝,堪為世所觀。”為清同治十一年所立。

王修墓封土現高2.5米,直徑21米。墓正東50米處古墓傳為王修母墓,形狀與王修墓同。

【行走濰坊】濰坊安丘市淩河慈埠店子村王修墓訪古

王修墓

【行走濰坊】濰坊安丘市淩河慈埠店子村王修墓訪古

王修母墓

王修母葬桃花山前,因王修至孝,其母慈善,後人改此山為“慈母山”。山西有一河,原名“哈啦河”,亦改名為“孝水河”。

【行走濰坊】濰坊安丘市淩河慈埠店子村王修墓訪古

從王修墓北望慈母山

【行走濰坊】濰坊安丘市淩河慈埠店子村王修墓訪古

孝水河

1994年,當時的慈埠鎮府、鎮老年人協會募集善款,重修王修墓,重刻墓碑。碑文為:“後漢慈母王太夫人暨子青州別駕修之墓”。

【行走濰坊】濰坊安丘市淩河慈埠店子村王修墓訪古

另有一碑為慈母山與王修墓簡介,碑文記曰:慈母山東原名桃花山,後因王修孝母改名慈母山。山頂上有一大院,四周有圍牆,院內有玉皇廟、老母殿、三官殿、百子殿、老爺殿及魁星閣,東西有兩座鐘樓。慈母山東北角有一小山,名曰無影山,山上有兩塊形似“臥牛”的磨盤石,名曰“臥牛石”。慈母山、王修墓,銘記著千古風流。今樹碑立碣,以昭後人。中華美德,母慈子孝,代代相傳。

【行走濰坊】濰坊安丘市淩河慈埠店子村王修墓訪古

時人重修王修墓,旨在弘揚尊老敬老愛老之傳統。如今,在當地人心目中,王修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歷史人物,而是一個象徵,一個至仁至孝的象徵;王修墓也不再是一座墳墓,而是一座尊老敬老的紀念塔。

附:古代官職小百科

別駕:漢置,為州刺史的佐官。因其地位較高,出巡時不與刺史同車,別乘一車,故名。魏、晉、南北朝沿設。別駕為州府中總理眾務之官。

大司農:大司農是漢朝廷管理國家財政的官職。秦及漢初,設治粟內使管理國家財政,漢景帝改治粟內使為大農令,武帝又改為大司農。元代也在朝廷設大司農,但其職權僅負責農桑水利事。清代俗稱戶部尚書為大司農。

郎中令:始置於秦,為九卿之一,掌宮廷侍衛。漢初沿置,為皇帝左右親近的高級官職。郎中令的屬官有負責議論的大夫;負責賓客迎送、接受群臣奏事的謁者;供奉宮廷、等待受職的諸郎;以及期門、羽林等禁衛軍。

奉常:秦置,為九卿之一,掌宗廟禮儀。漢取“尊大”之意,改名太常。惠帝改為奉常,景帝復原名。漢末建安中又為奉常,曹魏又為太常。唐龍朔二年(662),改太常為奉常,咸亨元年(670)十二月復舊稱。

太守:太守是秦朝至漢朝時期對郡守的尊稱。漢景帝更名為太守,為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歷代沿襲不變。明清則專稱知府。

散騎常侍:秦漢時,散騎為皇帝侍從,與中常侍性質相同。曹魏初年,並散騎、中常侍為一,故稱散騎常侍,以士人任職。入則規諫過失,備皇帝顧問,出則騎馬散從。後經南北朝至隋唐,漸成散官、加官而無實權。宋不常置。金、元以後無此官職。

司馬:司馬其實是專門負責管馬匹的官,是非常重要的軍職。殷商時代始置,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徒、司空、司士、司寇並稱五官,掌軍政和軍賦。隋唐以後,為兵部尚書的別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