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的中專生活是什麼樣的?

潤楊閬苑


我就是恢復了高考後考入中專讀書的。高中畢業,我回村勞動了四五年吧,當過生產隊長,後從民辦教員崗位考試入學。

那時一考入學校,身份就己提高,農戶變成了非農業人口,吃的是供應糧,學校一切免費,醫療也是公費,吃飯不用花錢,每月給十幾元零花錢,放假回家,還要帶給糧票和伙食錢。三年學業期滿,工作己經安排好了,有的進了國企,有的留在機關事業單位,分配到鄉縝的也不少。我當時就分到基層,三十多年熬了個正科退休,如今生活很好。有很多同學都當了局長,最有出息的調到省裡,成了地師級幹部。

說起那時學校生活,至今非常想念,一個農家子弟,簡直到了天堂。我們這一代人,還真應感謝鄧公,是他老人家的改革開放,才有了我們的昨天和今天。


用戶雙喜臨門


我八一年高中畢業,參加了高考。那一屆我們整個鄉才考出來四個:兩本科,兩中專。上中專時是一等助學金,每月17元,不給現金,直接發飯票,吃不飽但也餓不著,後來得知是同宿舍的班委會生活委員看到了母親用很多小塊碎布給我縫製的褥子面才極力推薦的。那時候社會總體消費水平低,只是學校剛恢復招生,食堂衛生條件很差,在八二年上學期體檢時,包括我在內全校有四十三名同學檢查出得了肺結核,全部休學一年回家治病;在八二屆有很多甘肅、青海同學比我還困難,在東北上學,春節都不回家,我就把一等助學金讓給了一名甘肅的同學;八一屆的同學早一年參加工作,有幾位同學還資助過我,參加工作後我只當面還了一位同學的錢,他不要,收了後說:我不收按你的性格總會覺得虧欠。其它同學的錢因天各一方,聯繫也不方便,一直沒還上。即使是現在從我內心深處也一直非常感激他們,那時候的同學友誼是潔白無瑕的!畢業後我們都被分配到了國企,現在混得還算可以,在上海一家央企做高管,也幫孩子在上海找了工作,有房有車,實現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人生規劃。


用戶6952031235529


我是八二年考上中專的,是我們村裡第一個考出去的,當時村支書特地來我家對我老父親說我是全村的驕傲。那時第一年生活費13.4元每月,第二年加到每月17元,是發的餐票,糧食34斤,女同學32斤,家裡條件好的有零用錢,我家裡太窮了沒錢給我,也夠吃的了。那時候我們上課挺用功的,上早晚自習,做課間操,成績不好感覺很出醜的,對不起國家。同學之間、班級之間、師生之間相處很融洽,三年下來感覺非常幸福愉快,挺懷念那段時光。我們班上同學正科、副處的有好多個,我現在也是副高職稱,生活也還不錯。


xjh6746


1979年高中畢業考上一所中專學校,學制是兩年。那時,不需繳學費,書抄費不超過五元錢,每月助學金十五元,還有糧票,每月還可以有兩、三元節餘的錢,工作不用操心,幸福指數很高!還沒有正式分配,就有另一所中專學校把我接走了。還沒有上班就安排參加全國師訓班,半年後回到學校,又安排企業鍛鍊一年。算是有理論有實踐。

後又讀大專、修本科,不斷學習進步,按部就班評中級、副高級。比同年高考讀本科的畢業生早參加工作兩年,職稱也差不多。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候,也感謝自己一直不斷地學習。


照本宣課


八十年代的中專生和中師生多是一些優秀的寒門學子無奈的選擇。

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每個鄉村初中能考中幾個中專生都是鳳毛麟角的存在。

我們這裡想考中師,需要是應屆學生,每個鄉只有一個名額,可想而知競爭壓力有多大!

放到現在,這樣的學生應該隨隨便便就能考個211學校吧,985是不是也有可能?

本人所在的縣城,好幾所學校(包括初中、小學)的校長都是曾經的中師畢業的。

當時尤其是農村學生,熱衷於考中專的原因基本都是,念高中再念大學週期太長,多數家庭無法負擔,也不必指望老農民能看到多遠以後。

所以很多農村的初中學生,為了考入中專,在初三補習三四年才勉強考入,放在現在無法理解吧!我見過有補習六年才考中的!

在縣城高中裡,就是所謂的“高考漏子”去中專啦,當然依然有分數限制的!

中專有生活津貼,省一省可以填飽肚子,維持學習沒太大問題,等畢業就包分配,一輩子鐵飯碗衣食無憂,通過求學改變了一家人甚至整個家族的命運,多少農村學生夢寐以求的呀!





猛獁象家庭教育


我是72年初中畢業的,種了六年田78年考上中專的,我一室友是應屆初中畢業考上的,我室友的同學78年沒有考上中專後讀了兩年高中,80年參加高考沒有上線,連續復讀四年,第五次參加高考84年終於上了中專線,讀了三年中專,後來和我是同事。從79年到93年這十五次高考是從高分到低分分別是本科、專科、中專,沒有上中專的就復讀,學校不理想的也復讀,特別是77、78、79三年本科、專科和中專三年只招了八十萬,比現在的985本科生少多了。


大明13900301


八十年代的中專生活應該是朝氣蓬勃樂觀向上的校園生活,八十年代初中專生大多數是高中畢業參加高考而被錄取到中專學校的,他們在經過艱苦努力後才考入高一級學校讀書,大多數都會珍惜這難得的機會,當時國家缺乏各類專業人才,中專生也和大學生一樣,都屬於幹部編制,有獎學金助學金,有國家分配的口糧,在學校醫務室免費看病,畢業後由國家包分配工作。在那個年代裡,不論大學中專,所學專業對個人命運有很大決定作用。一般來說,學經濟、管理的前途最好,畢業分配去向大多是銀行、稅務、財政等經濟部門,學文科的主要是分配到各級黨政機關,師範就自然是學校老師了,學工科的分化比較大,有的進了大企業,最後也許可能混到管理層或高工之類,最苦逼的是分到小企業,不少人在九十年代末都遇上了下崗潮。總之,在那個年代選專業就相當於選擇了今後的命運,可是當時對一個沒見過世面的十幾歲中學生來說,都是糊里糊塗就在志願表上做了選擇,能上中專也是百裡挑一,在那個年代能到高一級學校讀書就跟滿足了,大多數人都沒認認真真考慮過專業和今後自已的前途,考慮更多的是生存、生活。

八十年代初的中專畢業生也算是時代的精英分子了,在我所認識的人當中,八十年代中專畢業生現在有的官至副廳級、處級,銀行行長,國企高級工程師、經理等,也有私企老闆,當然更多的是普通職工,最苦逼的是分配到企業後的下崗人員,算是最不幸的。


閱讀與人生


我是七十年代末的中專生,下鄉三年的我在母親的勸說之下,放棄了進廠的機會去讀了兩年師範,那時的師範不用交學費,國家還包生活費,畢業了煙都不用花一支就直接分配。與現在相比幸福多了。


曉鳳170140807


80年代我在一家大型國企三班倒。


三江子1


我是1983年高考考入地區工業學校的。說時代也好,說命運也好,總會作弄人,就差那麼幾分。即來之則安之,以“一切不忘人民養育恩"為宗旨刻苦用心。入學前先遷戶口(農轉非),那時還交了二百斤的公糧(指標),入學後每月有11.3元的助學金,但都是以三十六斤飯票及5.7元的菜票領取,早餐2兩稀飯加一個饅頭(2兩)輔以三分錢的鹹菜,炸虎皮椒6分一個,粉蒸肉5毛一份。每學期交學雜費(含書本)十至二十元不等,每個月還得向家裡要十多元的菜補及零花錢,週末有時乘2路公交車車票6分錢進5公里的市內,柏油路兩旁是梧桐樹,稍開外便是大片大片的農田。一個年級兩個班共一百零五位,全部來自本地區所轄的七個縣,有時上大班課,帶上凳子到另一個班上聽課,給我們講高等數學的是一位湖北教育學院畢業貌美如花的未婚代老師,在迎新晚會上唱了一首《知道不知道》,歌詞好像是“山青水秀太陽高,……為了那心上人,睡呀睡不著,三腳二步跑呀跑趕到土地廟,……我情願陪著他陪到老,除了他我都不要,他知道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她真的表揚了我,課本上有一習題,大意是求證函數某某在某點無極限,“除了某某某同學,你們全都沒有做對!"當她唸到我的名字時,臉都紅到耳根了,我知道這是暗戀愛慕的力量在作祟。那時沒有軍訓啥的,用體育課教一套《少林羅漢拳》代替了,以至於後來下晚自習後溜到在建工地一口氣單掌斷磚二十餘塊。當然也包含那堆《武林》,《中華武術》《氣功》雜誌的功勞。那時特崇拜李連杰,李志洲,趙長軍,南拳王,那時學校的蒸汽鍋爐澡堂每週二,五,下午免費開放,週末在食堂裡看《上海灘》,《霍元甲》,《陳真》,再向虎山行》,過的還是蠻愜意的。記得八四年的元宵節前,學校買單(每人次2元)在軍用機場乘飛機(雙層翅膀的那種)在孝感上空盤旋觀光十五分鐘。畢業後搶在元旦前在人事局報到,竟然多出了一年工齡!而分配應該是軍轉幹,復,退,同等級的吧,企幹21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