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中華山派竟有兩位開山祖師,各自創出了前後華山派

華山派最早出現在金庸武俠小說中,應當是在金庸先生1955年開始創作的《碧血劍》,後來創作的《倚天屠龍記》和《笑傲江湖》中都有出現華山一派。在這三部小說中出現的華山派是否為同一門派,一脈相傳的,就羽菱君個人認為,這裡面應屬兩個門派。《倚天》中的華山派是一個門派,《笑傲江湖》和《碧血劍》中的是另一個門派,我們可以稱之為“前華山派”和“後華山派”。

金庸小說中華山派竟有兩位開山祖師,各自創出了前後華山派

華山一派竟有兩位創派祖師。

首先小說中的華山派究竟是不是全真道的一個支派,是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這關係到這個門派開山祖師的設定,也關係到這個門派武功傳承的問題。如果說小說裡的華山派是全真教的一個分支,那麼可以很肯定的是該派的創派祖師就是“全真七子”之一的廣寧子郝大通。不過根據小說《碧血劍》中的設定,華山一派又有別的開山祖師,因為他是姓風而不姓郝。

那老人(穆人清)取出一幅畫,畫上繪的是個中年書生,空手做個持劍姿勢。那老人點了香燭,對著畫像恭恭敬敬地磕了頭,對袁承志道:“這是咱們華山派的開山祖師風祖師爺,你過來磕頭。”新修版《碧血劍•第三回》
金庸小說中華山派竟有兩位開山祖師,各自創出了前後華山派

《碧血劍》這部小說雖然創作時間在前,但小說中的時代背景,卻明顯是在《倚天》和《笑傲江湖》之後。假如華山一派是自古一脈相傳的,那麼這位風祖師爺應當是差不多與郝大通同個時代的人,因為在《倚天屠龍記》中,華山派明顯已經創派很久了。而他在當年創立華山派,就勢必是取代了郝大通所創的華山派。

但這很明顯是不大可能的,因為郝大通所創的全真道華山一派,可以說在整個元代,都備受朝廷的尊崇,郝大通昇天後元世祖贈號“廣寧通玄太古真人”,至大三年又加贈“廣寧通玄妙極太古真君”。有元一代,根基牢固,不大可能輕易被取代。因此,最有可能的就是,在華山之上存在過兩個以“華山”為名的門派。那位風祖師確實是取代了郝大通所創建的華山派,但卻是在郝大通的華山派衰落以後。

金庸小說中華山派竟有兩位開山祖師,各自創出了前後華山派

按照金庸武俠世界的設定,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後,為了穩固政權,不但打壓了明教,應該還對中原武林各派都進行了整頓。在這種情況下,不止是明教因此被逼潛入地下,其中一直分化成日月神教,許多門派也因朝廷的打壓而消亡。由於朝廷改奉武當為道門領袖,作為曾經六大門派之一的華山派,元朝國教全真道的分支,也由此而衰亡。直至明成祖開始,明朝再興崇武之風,各門派開始復甦。正是此時,那位風祖師爺在機緣之下,於原華山派的基礎上,重新開創了華山派,我們可以稱之為“後華山派”。

後華山派的傳承歷史

這位風祖師,很大可能是風清揚的先祖,這也是後來風清揚不願介入“劍氣之爭”的原因,他就是因為深知內耗會將祖宗的基業毀於一旦。這位風祖師是很了不起的一位人物,他傳下了許多高深的武功,他的華山派由此成為當時武林的一大門派。後來日月神教崛起,與武林各派的衝突越來越大,五嶽門派為了能夠與之抗衡,組成了“五嶽劍派”聯盟,華山派一度是這個聯盟的老大盟主。

不過華山派的輝煌並沒有持續多久,在嶽肅和蔡子峰這一代,《葵花寶典》出現江湖落入莆田少林紅葉禪師之手,這兩人對自己師門的武功不深修,卻對《葵花寶典》趨之若鶩,藉口拜訪紅葉禪師之時,偷閱《葵花寶典》,最終卻因為各讀了半部經文,兄弟反目,引起了劍氣之爭。後來林遠圖從嶽、蔡二人處獲得寶典經文創出七十二路“辟邪劍法”,外界也由此獲知《葵花寶典》落入華山,不久就發生了魔教十長老為了奪取寶典而進攻華山一事,嶽、蔡二人也在這一戰中死去。

金庸小說中華山派竟有兩位開山祖師,各自創出了前後華山派

五年後,魔教十長老再次進攻華山,一場大戰,華山派許多高深武學失傳,因之元氣大傷。而華山派的劍氣之爭卻未因此而結束,反而是愈演愈烈,最終就爆發了一場大決戰。當時劍宗一脈武功最高的風清揚,被氣宗同門用計羈絆江南,沒辦法阻止這一場內鬥,氣宗最後壓倒劍宗,但卻同樣損失慘重。這一戰不但使風清揚退隱江湖,也使華山派衰落定型,從此失去“五嶽劍派”老大之位。到嶽不群出任掌門,想重振華山,卻使華山派更加陷入絕境,華山派中衰應有百年之久。

到《碧血劍》故事之前的數十年,華山派再次復興。不過由於《碧血劍》的創作時間在前,金庸先生在寫這部小說時,不一定能想到後來還會在其他小說中寫到華山派。因此,《碧血劍》中出現的許多華山派武功,與《笑傲江湖》中的都大有不同,比如“混元功”就是沒有的。假如一定要在這裡面加個解釋的話,有可能是後來重振華山的人,曾有機緣得到其他高人傳授神功,因此“混元功”才演變為華山武學。這個重振華山的人,有可能是令狐沖,也有可能是令狐沖的後代。最終就在穆人清和袁承志時期,達到華山派重新崛起的頂峰。

金庸小說中華山派竟有兩位開山祖師,各自創出了前後華山派

不過盛極必衰,華山派在滿清入關後,在新政權的打壓之下,跟中原武林各派一樣,還是難逃衰落消亡的結局,因此到《鹿鼎記》時期,又再度沉寂了。當然了,以上大多都是羽菱君胡扯之言,純屬是個人為了尋求一個自認為合理的解釋而開的腦洞。不喜勿噴,如有不同見解,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