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國現有的工程技術來看,有能力給喜馬拉雅山脈開個豁口讓季風吹過來嗎?

雪鷹365


喜馬拉雅山高山成群,阻擋了來自於印度洋上的暖溼氣流,這就造成了山的南面降水豐沛,山的北面乾旱無比,如果按照題目所說打開一個缺口,那麼暖溼氣流就會進入青藏高原腹地,穿越地勢較低的地區抵達內陸塔里木盆地等處,緩解當地的乾旱情況。

不過這個缺口也會成為高原冷空氣的發洩出口,南亞部分地區也會因此出現一絲涼意,發源於喜馬拉雅山的水系水流量會減少,造成南亞地區糧食減產。

喜馬拉雅山山脈,全長2450km,寬200~350km,平均高度在6000米左右,對付這樣的群山,你認為核彈有把握嗎?

有是有把握,但是核彈的當量要大,數量要足夠多。

但愚公移山的精神是需要有的,核彈炸開口子汙染太嚴重,不能使用,可以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一點點開出一個口子出來,需要500年也許更久。

個人的淺見,歡迎大家評論喲~~~


科幻船塢


先不用工程技術給喜馬拉雅山開口,也不用一排排氫彈炸,還不用成千上百萬噸高爆TNT轟,目前有現成的口子,就是喜馬拉雅山大拐彎處,河流向南橫穿切割開喜馬拉雅山,下切侵蝕形成5000多米深的大峽谷,南端出口有幾十公里。正是由於這麼一個峽谷存在,對青藏高原東部產生了深刻影響。

首先峽谷內發育著典型的熱帶季雨林氣候,植被茂密,降雨量非常豐富,很顯然是印度洋季風影響,大家最關心的季風可以深入青藏高原多遠呢?看下圖


綠色部分是印度洋季風所能深入的地區,如果看到的僅僅只佔一小部分,就認為影響力不大,就錯了,我們在看下面一張圖,紅色箭頭指向的地區是唐古拉山山脈區域,這裡是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如黃河、長江、瀾滄江、怒江,分佈著許多大的冰川,是我們國家重要的淡水儲存地,這些冰川的發育與雅魯藏布江的峽谷有著直接聯繫,正是由於印度洋水汽源源不斷補給,才使這些大江大河長久不息流淌著,哺育著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繁衍生息。


有人可能問,這麼一個河流峽谷,能深入到這麼遠的腹地?可不能小看印度洋,雖然它的面積比不上太平洋、大西洋,但它是唯一存在於赤道區域佔比高的大洋,這裡終年太陽高度角高,獲得太陽輻射能量多,高空大氣動力屬性好,能翻越高大的山脈,可以深入腹地更遠,更遠……

在大拐彎處有一座高大的山脈,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緊鄰著的雅魯藏布大峽谷繞著它轉了一個馬蹄形的彎,隨後通向印度洋方向延伸出去。其巨大的三角形峰體終年積雪,雲霧繚繞,從不輕易露出真面目,所以它也被稱為“羞女峰”。沿著318線,去過西藏的人歸來都說,能看見它,全憑運氣,人品大爆發。很顯然它的水汽非常充足。

西藏的林芝,是西藏自然環境最好的地區,號稱“西藏江南”,氣候溼潤,參天古木,第四紀冰川遺蹟等,這一切也源於雅魯藏布江峽谷的影響。

回到正題,如果我們給喜馬拉雅山開個大口子,在哪個位置開?如果比這個峽谷還寬,那季風真有可能到了西北地區,即使到不了南疆,也能深入到河西走廊或黃土高原區,季風能度玉門關了。這個口子開多大合適?開多大能翻越青藏高原?這恐怕不是建幾個模型,理論推算一下就能得出一套數據,就工程來說,也不是一年兩年能完成的。

如果我們在雅魯藏布江峽谷基礎上拓寬,口子開大,可以實施嗎?可行,但有一個問題恐怕是最難解決,要改變青藏高原的地理環境,這麼多熱量和水汽湧入到青藏高原,可能會引發冰川融化,高山永久凍土解凍,第四紀古冰川絕跡,長江、黃河河水徑流難以控制,還有氣候、植被、土壤、動物等都要發生相應的改變,風險很高。如果我們開的口子適中,引發的地理環境微小的改變,局面可控,這也會是造福於子孫後代的好工程。今天我們誰能想到完成了毛主席他老人家的遺願,三峽工程真正是“高峽出平湖”。


地理縱橫


以我國現有的工程技術來看,有能力給喜馬拉雅山脈開個豁口讓季風吹過來嗎?

基建工程中,能想象到的咱中國人全乾完了!兩千多年前的秦始皇時期就給中原地區造了一個籬笆,看這到了現代社會,難道拆個籬笆有那麼難嗎?我們來不負責任的論證下,這個工程有性價比不?造了之後有產生其他後果嗎?

瞭解中國地理的朋友應該都很清楚,青藏高原是受到印度板塊的抬升而形成,據研究珠峰的高度在地質史上曾經比現在的8848還要高,由於地質運動以及山體的坍塌才是當前的高度!不過比較有意思的是,喜馬拉雅山儘管在青藏高原外圍是最高的,但整個青藏高原並不低,它的平均海拔都在4000M以上,而且在青藏高原的東北以及西北優勢連綿的岡底斯山、喀喇崑崙山以及巍峨的崑崙山!簡單的說,如果要讓水汽進入南疆腹地的話,至少要在喜馬拉雅山以及岡底斯山和喀喇崑崙山等區域開闢一條長度至少600KM以上,寬度超過10KM,深度約4-5KM,挖個喜馬拉雅山到也算了,但連挖三四座山,還要挖透整個青藏高原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哈!另外對於600KM的路程來說,10KM也就是條羊腸小道,效果如何還值得商榷!

中國大部分水系發源地是青藏高原,假如挖穿了喜馬拉雅山,然後如願以償在讓水汽到達了青藏高原的腹地,海拔3-4KM左右的日喀則地區,那就很好玩了,大量溫暖溼潤的水汽在這裡凝結成雨,,通過雅魯藏布江進入印度重新匯入了印度洋,結果印度投訴再三,因為我們的喜馬拉雅山工程造成了雅魯藏布江水量大增,導致印度布拉馬特拉河水災氾濫,要求中國將山口填回去哈!

如此多的水系發源於青藏高原,突然增加的大量水汽將導致青藏高原雨水氾濫,將會讓各條從高原上發源的河流勢能十足,因為中國是一個從西到東落差達4000M以上的斜坡地形,那麼可想而知,在中東部最富庶平原地區的遭遇就可想而知了!

看來這個工程在還沒照顧到新疆之前就已經讓印度和中國東部平原深受其害了,看來新疆還真是不受待見,居然還要付出那麼大代價才能彙集到新疆?看起來只能放棄這個方案了,即使咱中國是基建狂魔也不能將東部沿海給害了吧,手心手背可都是肉呢!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很早以前,牟其中就提出這個設想:將喜馬拉雅山炸開50公里的缺口,將這個缺口的海拔降低2000米,這樣印度洋溫暖溼潤的氣流就能進入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乃至整個西北地區乾旱的氣候就能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大西北變成“塞上江南”指日可待。

當時牟其中作為中國首富,地位超然。他的想法得到了眾多專家附和,甚至有官員公開表示支持,眼看該方案就要進入論證階段了,牟其中入獄,此事不了了之。

個人認為,這個方案是不可行的,原因如下:

第一:可操作性

先不談外因,比如說政治因素、經濟條件等,只說工程本身,要想炸開一個長度50公里、高度2000米的口子,所需的炸藥就數以億計,爆破點位無數,其中勘探、設計、運輸、施工等等,連同配套的基建,這是何等浩大的工程!

喜馬拉雅山脈海拔高、氣候惡劣、地質條件差,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實施這麼一個堪比造城的項目,可操作性幾乎為零。

第二:取得效果

假設一切條件具備,施工也順暢,我們炸開了喜馬拉雅山東段的斷裂地帶,印度洋的暖氣流將進入三江源地區。

在完美的氣候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的降水量的確會增加,但是接下來海拔更高的北部青藏高原將成為水汽最大的阻礙,這股水汽連四川重慶區域都進不了。

炸開喜馬拉雅山無非是在藏南地區再創造幾個綠洲,對於西北地區的乾旱毫無緩解的跡象,達不到預期效果,根本不值得那麼操作。


彌江小地主


喜馬拉雅山開個洞不是笑話。央視製作的《大家》欄目2006年《氣象專家葉篤正的風雲人生》一期中,氣象學家葉篤正曾經受命前往西藏進行科考。研究將印度洋水氣引進中國西南的問題。

有興趣的可以搜視頻去看看。

葉老經過3年時間的研究,得出來最佳的高度,最小的直徑,打一個隧道,甚至可以使新疆的荒漠成為綠州。

興奮的葉老把相關報告都上交中央了。

工程當時都有能力做,更不用說現在。

之所以後來沒有動手,主要是考慮會使南亞大陸減少水流2成左右,對南亞各國的傷害太明顯。

《不見不散》中這個梗,應該就是出自於此。

葉篤正(1916.2.21—2013.10.16),又名葉平齋,出生於天津,祖籍安徽省安慶市,氣象學家,中國現代氣象學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國大氣物理學創始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開拓者。

葉篤正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3年,在浙江大學獲碩士學位;1948年11月,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1980年,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並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1年至1985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79年至1987年,任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2006年,獲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葉篤正早期從事大氣環流和長波動力學研究,提出長波能量頻散理論;20世紀50年代,提出青藏高原在夏季是熱源的見解,由此開拓了大地形熱力作用研究和青藏高原氣象學;提出北半球大氣環流季節性突變並引發一系列研究;60年代對大氣風場和氣壓場的適應理論作出重要貢獻;70年代後期,從事地-氣關係和倡導全球變化研究並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





難得浮生閒半日


答:如果只是開一個口,讓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流入我們西北地區;現在應該有這個技術,但絕對是一項勞民傷財的工程,對環境也將造成不可預料的影響。


我們西北地區常年乾旱,主要的原因,就是西北地區距離太平洋太遠,東南季風無法到達這裡;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又被喜馬拉雅山脈阻擋,導致水汽無法到達。

關於題目所說方案,早在上世紀就有人提出,把喜馬拉雅山脈開一個口子,長度數百公里,就可以使來自印度洋的氣流到達我國西北地區,從而改善西北地區的氣候,使之變為又一個魚米之鄉。

以人類現在的技術,夷平一座山是可以做到的,然後就是工程量和工程時間問題,畢竟在喜馬拉雅山開一個上百公里的缺口,可不是修一座跨海大橋、鑽一個隧洞那麼簡單。


理想是美好的,這一方案有很多問題無法解決,就算有某些人大力宣傳,也不可能得到國家層面認可,比如以下幾點問題就很難解決:

(1)理論上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會改善西北地區的氣候,同時也會嚴重影響西北地區的生態,帶來很多不確定性影響,也可能是這個地區無法承受的生態影響;

(2)喜馬拉雅山屬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碰撞處,如此大規模的工程,勢必會影響到當地板塊,這種變化是無法提前預測的,甚至造成嚴重的地質傷害;

(3)工程量巨大,勞民傷財,完成後是否有效果,或者有多大效果還是未知數;

(4)就算工程成功,西南季風被引入西北地區,也會對東南亞和印度地區造成影響,減小他們國家的降水量,這些國家肯定不會同意;

(5)喜馬拉雅山脈是我國西南地區的天然屏障,貿然打開缺口不利於我們的國防。

總之,人類目前還不具備大規模操控某個地區氣候的能力,貿然大規模干涉氣候環境,容易帶來不可控的災害,有可能得不償失。


好啦!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一組地理數據。喜馬拉雅山脈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脈,平均海拔6000多米。喜馬拉雅山脈可不是普通的山,全長2450km,寬200~350km。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


以我國現有的工程技術能力來看,有辦法給喜馬拉雅山脈開個豁口,讓季風吹過來嗎?

可以肯定的回答,不行,這純屬異想天開。不要說我國,就算集合全世界的資源,目前短時間內也辦不到。我國的三峽工程、南水北調等在這個工程面前就是小巫見大巫了,因此不管是在政治經濟還是在工程技術上都不具備可行性。既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還有可能引發環境災害。

普通TNT爆炸性能低,那我用核武器炸可以嗎?不行的,核汙染太嚴重。並且集中在那一塊引爆核武器,還會引起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大地震。


讓能夠讓季風通行的豁口,可不是普通的隧道那麼簡單,要有足夠的大小。以喜馬拉雅山脈的地理跨度,豁口的長度至少要上百公里,寬也要有幾公里。這麼多土方,怎麼運輸堆放都是問題。強行改變地質結構,還有可能產生地質災害。

先不談工程量,如果喜馬拉雅山脈開條口子,讓印度洋的季風吹過來,青藏高原等西北地區真的能變成魚米之鄉嗎?

答案是否定的。即使開條口子,對我國西北部的氣候也不會產生較大影響,更不會變成魚米之鄉。除非讓整個青藏高原的海拔降低,否則氣候還是那麼幹燥寒冷,更別提讓季風吹進大西北了。如果能讓整個喜馬拉雅山脈的高度跟青藏高原齊平,到那時青藏高原的氣候環境可能比現在要好一些,不過住在下游的就要遭殃了,青藏高原融化的冰雪,會使下游成為澤國。



以上純屬科學探索菌的個人觀點,若有更多真知灼見,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下方留言。一名自然科學愛好者,長期從事科普創作,歡迎關注。內容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您的點贊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科學探索菌


給喜馬拉雅開個豁口容易,但能否就此將季風引到我國,這事兒還是很難說。

地球形成青藏高原花了2.4億年的時間。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因印度板塊向北擠壓歐亞板塊,由此引發了崑崙山脈和可可西里的隆起。伴隨著印度板塊不斷向北推擠,並向亞洲板塊下滑入,青藏高原由此形成。而在如此漫長的過程中,動植物對此早已適應,也就此形成了中國的大江大河的走向,黃河和長江這兩條母親河都源於青藏高原。


喜馬拉雅不是平地上的一個山峰,它的底座是青藏高原,而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為5900米,因此真想讓印度洋暖溼氣流把降雨帶過來,恐怕需要的不是幾個口子,而是要用推土機把整個高原給推平。看看下圖,就知道沿途有多少阻擋,喜馬拉雅只不過是第一線而已。


如果沒有青藏高原的阻擋,印度洋季風的確可以一路北上,貫穿大半個中國都毫無問題,從南向北,印度洋季風可以將雲雨一直撒到新疆盆地中去,將新疆的沙漠變成良田,都是有可能的。實際上,即便有喜馬拉雅山阻擋,雅魯藏布江的江水流量依然黃河的三倍,也足以說明,印度洋季風暖溼氣流中所含有的水汽的確非常充沛。


但要想分潤印度洋季風,那麼需要把上圖中的許多山脈都打開豁口才行,比如岡底斯山脈,唐古拉山脈等等。目前,人類的工程技術能力,要想實現這些方案,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便實現了,也可能是一場巨大的生態災難,至少短時間內必然如此。


在電影《不見不散》中,葛優扮演的男主角就是這麼忽悠女主徐帆的。

據導演馮小剛說,這是他在和一個附庸風雅的老闆閒談時得知的,當時都聽傻了,於是用到了電影《不見不散》中。馮小剛後來自稱就此驚天地泣鬼神的想法,諮詢過部分專家,專家們認為要炸開這麼一道口子,沒法用傳統炸藥,只能埋核彈炸,其後果就是給當地留下數百年的核汙染。而且這麼一道豁口即便真的炸開了,有沒有用,誰也不知道。

其次,如果真的把印度洋上的暖風引過來了,那喜馬拉雅之下可能就要泡在水裡了,在短時間內不是什麼好事兒,只能是一場巨大的災難。當然,是否真的如此,沒有人用超級計算機模擬過,大家都只能把這事兒當段子來說。



三思逍遙


這個問題討論熱鬧,實際大多對喜馬拉雅的南側都不瞭解,@地理叢橫 蘇老師提到了一點,我這裡在補充一些知識點,增加對喜馬拉雅山南側的瞭解。

下圖為一副生機盎然的森林景象,拍攝於我國的西藏地區,就在喜馬拉雅山南側溝谷之中,為什麼這些溝谷有這麼好生物群落呢?因為這些溝谷就是大家期望那樣,是東西走向的,海拔低,恰好可以接收印度洋的暖溼氣流。

實際上喜馬拉雅南側有12條這樣東西走向的溝谷,最深為500-600公里,就是喜馬拉雅山南側的豁口,是西藏地區最後的秘境和富饒的地區。著名的有五大溝,分別為亞東溝,陳塘溝,嘎瑪溝,樟木溝,吉隆溝。其中亞東溝有“西藏糧倉”之稱,風景秀麗。樟木溝是著名318國道終點,所以愛好騎行的同學們,拉薩不是終點,樟木溝才是哦。吉隆溝是西藏最大最繁華的口岸,佛教由此傳入西藏,以前我國西藏一些人員要到內地開會時,還會從此繞道印度在北上回到國內,因為這樣反而便捷。

所以回到題目,那些動不動要怎麼炸的網友,要不要先去這些地方旅遊一下,絕對不虛此行啊。奇思妙想也是要結合實際啊!


科學解讀,不同解讀,歡迎點贊評論哦!


崑崙還東國


埋下一排氫彈,輪番轟炸,把山全炸碎了之後再做修整,就可以做出一條規則且有效的通道。但是讓季風吹過喜馬拉雅山卻並不見得是個好主意,對環境的破壞性太大了。

開山裂石,人類的力量在一兩百年前就可以做到這樣的事情了,炸不掉一座山,是因為炸藥不夠,喜馬拉雅山縱然龐大,但是卻不是絲毫無法撼動,只是代價很大。代價之一就是動用的人力物力,喜馬拉雅山不是一座山,是一道連綿的山脈,一道讓季風通過的口子,太窄了可不行,同時還得消除大片區域的較高地形,使季風能通過較遠的區域。這樣的工程量可不是鑽幾個山洞修高鐵那麼簡單,工程量將十分龐大。

代價之二,喜馬拉雅山確實擋住了一些南方來的水汽,但是由於地形的因素,使得一些水汽在南麓就降了下來,一些則逐漸攀升到較高的山峰上成為冰蓋,對區域的氣候調節有重要作用,開一道口子本身就會毀掉很多冰川,溫暖溼潤的季風吹進來後,更會加速冰蓋的融化,短時間內大量積雪化為水,當地要被淹了,水往低處走,下游也會被淹了,水體的重新分佈使得從西到東大量區域環境改變,這個代價就太大了。

所以結論就是,不惜代價是可以做到,但可行性並不高,喜馬拉雅山的存在形成了獨特的環境,當地的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已經形成並存在了數百萬數千萬年,沒必要橫加干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