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美國在日本投擲的燃燒彈是什麼樣的?

金飛玉走


下圖為1945年5月26日對東京空襲的場景,可以看到整個城市亮如白晝,這次的主角就是M69型凝固汽油彈。在1945年3月-8月期間,美國使用這種燃燒彈將日本大大小小的城市炸了個遍,算上廣島和長崎兩顆原子彈,美國在1945年對日本一系列戰略轟炸共造成90多萬人死亡,850萬人無家可歸。

下圖就是38枚M69型燃燒彈捆綁成的1枚E-46集束彈,上下兩層,每層19枚,M69單枚重量2.3公斤,捆綁後的E-46總重量為500磅(226公斤左右)。他的核心物質為汽油,加入含環烷烴和鋁鹽以及棕櫚酸後會變成膠狀,所以也叫凝固汽油彈。

M69型凝固汽油彈內部延遲引信在觸發後3-5秒之內引爆一個小的TNT塊,這個TNT塊一方面是將內部填充物點燃,另一方面將填充物炸開向外噴射,最遠可以噴射到30米遠。爆炸後產生的溫度可以達到1000度以上,基本可以點燃人、房屋、樹木等易燃物,特別是二戰時期的日本木質結構的城市建築。而且凝固汽油彈被噴射後會黏附在物體上長時間燃燒,所以就會出現第一張圖5月26日東京夜如白晝的情況。每架B-29轟炸機攜帶6噸燃燒彈的情況下可以摧毀6500平方米的範圍。下圖為某種燃燒彈的爆炸效果圖,

對日本的轟炸最有名的就是1945年3月9日夜,美軍由馬里亞納群島起飛的334架B-29轟炸機將1655噸燃燒彈投擲在東京。當晚,東京市中心41平方公里的範圍被化成灰燼,26.7萬棟建築被燒燬,計劃中的22個工業目標全部被摧毀。登記在冊死亡人數83793人,實際死亡人數可能達到9萬人以上,另有超過10萬人燒傷或者嗆傷,而廣島原子彈爆炸當日死亡人數不過7萬多人,所以東京其實比廣島和長崎要慘的多。下圖為3月9日夜這次轟炸後的東京

然而這還沒有結束,4月15日美軍再次將2037噸燃燒彈投擲在東京,焚燬面積29.5平方公里、4月15日投彈754噸,焚燬13.4平方公里、5月23日投彈3645噸、5月25日投彈3252噸,這兩次共焚燬57平方公里 ,至此東京被美國的凝固汽油彈燒燬了145平方公里,城市焚燬率超過50%,死亡人數超過14萬人。下圖為東京遭到“李梅火攻”前後的城市對比圖和焚燬後的東京

在5月的那幾次空襲中美國集中向東京北部和西部地區的居民區實施燃燒彈轟炸,大量人員出現窒息,而且很多人試圖跳入河中或者湖水中降溫滅火,結果有些湖水也被加熱到幾十度的溫度,最後成了燙死。而被沾染的人員很多直接被燒焦,到5月26日東京基本已經變成一座“死城”,已經沒有什麼可以繼續轟炸的價值,這也導致美國沒有將東京列為原子彈攻擊的目標城市。有這麼一段記錄大家可以看下

待到天亮後,倖存者被眼前的一幕徹底驚呆:大部分建築蕩然無存,街道已經無法辨別,只剩下東倒西歪的水泥柱和鋼筋混凝土殘骸。家附近的房屋都變得根融化的糖塊一樣,無數燒焦的屍體遍佈在河床上。空氣中到處瀰漫著燒焦的臭味。這一刻,我懷疑我是否還在人間。

這裡有些不太和諧的圖,我挑了幾張還可以接受的

至於其他城市也沒有躲過這一劫,基本上能數得上的日本城市都被美國的B-29和凝固汽油彈光顧,包括:名古屋、大阪、橫濱、神戶、川崎等等。其中城市損毀率最高的是福井,損毀率達到96%,甲府為72%、日立71%、大阪57%、東京56%、橫濱56%、名古屋52%.下圖為遭遇過美國轟炸機日本城市,其中廣島和長崎為原子彈攻擊。

下圖為遭遇空襲後的大阪、靜岡、名古屋、青森。對美國來說,其實不需要直接登陸日本,即便沒有原子彈只要繼續使用燃燒彈就可以徹底拖垮日本的意志和日本人的生命。


雛菊西瓜Peterpan


這個樣子的!

在東京大轟炸的時候普遍採用的是M47航空凝固汽油彈。通過B-29進行投放。當時投放策略是一個比較初級的地毯式轟炸方式——先由兩架領隊機以相互垂直的航線飛行投擲。這樣會在地面上炸出一個十字的燃燒地帶,然後各個分隊在十字分割的四個象限內再進行十字轟炸,以此類推。直到一個劃中的作戰區域全部被燃燒彈覆蓋後轟炸機返航。

凝固汽油彈爆炸後將拋射出大量沾滿膠質的汽油塊,高溫燃燒,在燃燒的時候溫度可以達到1000度以上,又由於當時被轟炸目標大部分是木質建築物,因此在爆區會形成高溫的火颶風瞬間摧毀大量房屋、建築。基本上爆區是沒有辦法讓人能夠存活下來的。

戰後凝固汽油彈的使用也很廣泛,但由於有國際公約的限制,現在一般情況下凝固汽油彈不會攻擊平民為主的城市目標了。

炸過的人多樣子比較噁心這裡W君就不發了。


軍武數據庫


多半是集束式的凝固汽油彈,型號主要為M69集束燃燒彈,以及一定程度的M47和M50燃燒彈。



說到燃燒彈轟炸日本,不得不先說說“李梅”這個大炸比。

他被日本人稱為“鬼畜”, 這個美國的陸軍將軍率領他的航空隊,惡狠狠的把幾乎一半的東京化為灰燼。

與古董般的強調精確轟炸的學院派軍官不一樣,李梅早早的就在歐洲不斷燃燒的戰火中悟到了“地毯式無差別密集轟炸”的精髓,隨後又將燃燒彈應用在這種地毯式轟炸項目上,搞出了駭人聽聞的“東京大轟炸”,或者叫“李梅的火焰攻擊”。



在對東京的第一次大規模火攻中,他喪心病狂的使用了300多架最新銳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這批飛機屬於美國陸航與波音公司的戰爭賭博,研製和裝備費用高達30億美元,而美帝成天嚎叫的偉大曼哈頓計劃也只有20多億。

李梅就是用這些當時尚沒有全部開發齊全的戰機轟炸了日本。此前他們曾經嘗試從駝峰航線到中國成都轉場,長途襲擊日本,但效果並不好,幾百架B29僅有一架獲得了戰果。其中有架飛機投擲了500磅的M69燃燒彈,但火星都沒冒幾下就給日本人撲了。



在李梅的謀略中,老早就應該對日本的大本營動手,無論平民還是軍人,只要他們還在為法西斯帝國提供血液和動力,那麼就絕不是無辜的。這一想法得到了陳納德的大力支持,他甚至慫恿了李梅拿漢口作為試點,進行了燃燒彈轟炸實驗。

其實當時的燃燒彈並沒有“凝固汽油”這個概念,汽油作為後勤物資,也沒有誰闊氣到隨便扔了燒。歐洲一戰時期出現了一些鋁熱燃燒彈雛形,二戰開始的時候多采用“火彈”與“油彈”結合的方式縱火。後來才出現了成熟的炸鋁鎂粉和四氧化三鐵的鋁熱燃燒彈。並開始嚴格關注鋁熱劑在炸彈中的添加,像著名的“高腳杯”中就有鋁熱劑成分。



和歐洲人丟的鋁鎂燃燒彈不一樣,美國人覺得自己歐氣不足,只是燒日本人的木頭房子而已,用不起那麼多橡膠和鎂粉,所以研製了“凝固汽油彈”,這種彈藥其實就是汽油。只不過裡面加入了一些增稠劑,使汽油變得黏糊糊像一團半透明的膠質。



它具有汽油的一切特性,能瘋狂的燃燒,高溫下形成油氣爆燃現象,製造大量的一氧化碳,燃燒掉可燃燒的氧氣。同時它還具有汽油所不具備的“黏糊糊”的特性,它能附著在一切物質上面熊熊燃燒,哪怕跳進水裡也沒用。如果人體沾染上這東西,沒有滅火器的情況下怕只有給他一槍算是幫忙了。

李梅安排的飛機並不全是丟凝固汽油彈的,鋁鎂四氧化三鐵為主的M50也是重要的轟炸物,還有一部分是播撒純汽油以擴大戰果的“添柴機”,這些汽油潑將下去,很快就與燃燒彈聯合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火焰風暴,產生了1000多度的高溫。



不過隨著戰術的完善,以及M69能力的逐步被認可,美國很快將轟炸戰術進行了調整。因為在轟炸計劃中,為了讓日本防空產生混亂,這些B29也不是像通常那樣形成規規矩矩的編隊滾滾而來,而是四面八方隨便亂穿,讓日本防空徹底抓瞎——這邊打電話要打東邊,那邊來人拽著說米國鬼畜在西邊,等鬧明白火都躥天高了。

上圖就是M69燃燒彈的模樣,M50和它大抵相似。




上圖就是M69燃燒彈的結構圖。美軍在二戰大量使用了這種炸彈。

美軍其實自己也抓瞎,所以在磨合階段,通常是明亮又高溫的M50開道,用“聖火”點亮一個標點,然後大量的M69被下雨一樣投放下去,按照要求,它們需要“均勻”的散佈在一片範圍內,以保證毀傷效果。但如果是更堅固一點的工廠或軍事目標,則是M47和M50的打擊範圍。

上圖M69燃燒彈的單個彈藥模樣,屁股後面的布條起到穩定作用。



上圖是M47燃燒彈尊容,100磅的它比較適合對付厚一些的目標。

實際上,M50的鋁熱劑燃燒彈除了不會爆炸,其它方面都很獨到,強烈的高溫,無法直視的閃光,能鑽到肉裡的持續燒灼,最關鍵的是,它對鋼鐵的啃噬能力無人能比,這方面凝固汽油彈也遠比不上它,鋁熱彈拿來燒掉堅硬的鋼架或裝甲板最好不過了。其實我們今天拿鋁鎂加四氧化三鐵做成的鋁熱劑焊東西來著…

也正是這一特性,至今軍隊仍然在使用鋁熱彈,只是通常它亮閃閃的樣子會很容易與白磷彈搞混。




美軍後期幾乎全部都攜帶的是M69,因為他們就是為了殺人而來的,徹底破壞日本最繁華的街道,最稠密的市區。這些燃燒彈掃蕩完東京後,又掃蕩了名古屋等多個城市。這些地區後來大都以“喪失轟炸價值”而被原子彈轟炸名單撇除。

忘了《螢火蟲之墓》描寫的是哪裡,當年最慘的地方是東京的下町地區,這裡本身也是人口最稠密的地段,墜落的“天火”將這裡燒為一片白地,連水塘都給蒸乾,金屬都燒得融化,躲進防空洞的人被燜熟,躲進河裡的人也成了開水冒泡的肉湯,層層疊疊的碼在一起。日本人用了25天才大致清理了這些死難者。



4月13日的空襲中,當時日本天皇的皇宮也給燒了,天皇臨時躲進地下工事逃過一劫。但明治神宮被徹底燒掉。但那些日本平民就沒這麼好運氣,突然吹起的寒風將巨量的灰燼帶著火星捲到天空,燃燒了更多的地方,甚至逃難的人群也被點燃。有的母親揹著嬰兒,跑著跑著後面的孩子身上開始燃燒。

這裡還得提到《螢火蟲之墓》,可能日本人對燃燒彈的怨念比原子彈還狠,吉卜力的兩位老爺子對戰爭中的這些細節抓得比某些電影還好。動畫一開頭,那些砸在房子上滾落的小罐子不知有人注意到沒有,那就是鼎鼎大名的美軍“M69集束燃燒彈”。



美國人當時有M47、M50、M69等幾種大小和性能乃至填充物都不一樣的燃燒彈,大都在德國戰場、新加坡和中國戰場實驗過。

M47燃燒彈,其實製造得相當潦草。甚至美國人都懶得為其找個靠譜點的外殼——他們使用了毒氣彈的彈體,一般這種東西是為了撒播芥子氣或者沙林毒氣。它其實也是一種汽油凝膠類的燃燒彈,只是沒M69那樣概念鮮明,用了椰子油等東西混合汽油製造成粘稠的凝固汽油。但M47比較大,100磅的彈重讓它被規劃為對堅固建築進行打擊的專用品。相比之下,M69在大面積縱火和輕型目標上則有優勢。



其實美國人最開始壓根沒想到凝固汽油彈,他們只想山寨一款英國人的MK2航空燃燒彈而已。這種山寨貨主要成分是鎂粉和鋁粉,以及四氧化三鐵的。它們只有4磅重,34個一打,被捆紮在一起,從天空進行散佈式投放。當年這種燃燒彈在英德戰場上被大規模使用,但放在今天,怎麼看怎麼感覺就是個能亮瞎狗眼的大號集束閃光彈。



美國人管這種山寨貨叫M50燃燒彈,隨後羅斯福成立了著名的“科學研究與開發辦公室”,對美國的科學技術進行基於戰爭的整合,曼哈頓計劃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哈弗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基於“戰爭中鎂可能會發生短缺”的概念,開發出以環烷酸、棕櫚酸、汽油混合物為主的燃燒物,這種汽油凝膠模樣的新型燃燒彈填充物,這就是後世凝固汽油彈的雛形。

標準石油公司的總裁如瑟爾後來也混入了新型燃燒彈的主導團隊中。他這種石油大亨不滿足於僅僅為為飛機軍艦和坦克提供燃料,對於能讓“石油製品”作為武器加入到戰爭中去,他可是下足了本錢。杜邦公司作為石油製品的高新科技企業,更是挽起袖子親自幹,於是鎂粉燃燒彈被迅速打入冷宮。M69集束燃燒彈被迅速開發定型,成為美軍的制式武器。

M69重6.2磅,長20英寸,除凝固汽油外,還添加了鎂粉和TNT裝藥,彈藥在空中散開後,會彈射拉出一根維持彈身垂直的布條。



和M50一樣,M69也是捆紮在一起進行集束投放的,它們會在離地30米左右爆散開來,將裝著凝固汽油的圓筒射得到處都是,掛著布條的燃燒彈會帶著燃燒的鎂粉砸穿屋頂或者四處亂滾,幾秒後TNT引爆,在炮彈爆炸一樣的熊熊烈焰中,凝固汽油會噴濺得到處都是,它們不燒光絕不會熄滅。



這裡有個小插曲,最初拿到歐洲戰場試用的M69名聲並不好,據說很多小燃燒彈觸地後失效,視覺威力又不及100磅的M47那麼壯烈,因此受到很多前線部隊以及盟軍的投訴。

但擁有一眾想把後勤物資變成彈藥的資本家把控,這一切都不叫個事兒。美國的評估組迅速搭建了德式和日式的模擬建築群做為轟炸模板,對M47、M50、M69都進行了評估對比,結果數據證明了M69的能力。

於是便有了後面的故事,李梅從陳納德那吸收了很多養料,並逐步完善了對日轟炸的計劃,這個敢自己坐在B17上帶隊指揮的瘋子少將和陳納德兩個人都是不按規矩打牌的主,尤其是得到美國敞開轟炸的解禁令後,瘋狗出籠了。



美軍先是試探性的以不足百架的B29機群攻擊,李梅在這其中發現了高度降低對精度的成倍提升,隨後又考量了各種燃燒彈的打擊能力。日本在此期間不斷擊落美機,還爆發了幾次大規模的防禦空戰。擊毀的B29殘骸被日本人拿到公園展覽,他們還在報紙上嘲笑美國人千里迢迢拿B29去東京灣裡炸魚。

但真實的結果是,波音公司的B29有力的經受住了考驗——日本人出動了超過500個架次,進行了超過1000次以上的攔截攻擊,留下了十幾架B29,自己空軍卻讓超級空中堡壘的武器打下100多架。



然後日本本土的航空菜鳥們從此徹底弱雞了,他們可能覺得讓一堆飛行菜鳥與滿身是刺的轟炸機拼命,還不如讓他們塞上炸藥去神風懟艦。關鍵是日本人對美國人那種貌似起不到什麼作用的燃燒彈一點警惕心都沒有。

上圖是正在裝彈的B29轟炸機,清一色的M69。


結果李梅一口氣拉來了334架B29,並將高度從12000降到8000,擁有雷達的飛機無所謂白天還是晚上,於是他們在1945年3月9日夜間投放了2000噸燃燒彈,大部分是M69。



這場轟炸燒死了8萬多人,破壞房屋接近30萬間,十幾萬人受傷,超過百萬人成為流民。

到了5月9日,美國人又跑來投放了一次燃燒彈。這次吸納了上次的經驗,燃燒更密集,配合更充分,規劃更殘酷,他們專挑人口密集區下手,並根據毀傷能力,劃分了投放區域。



到5月26日,美軍第三次光顧東京,這回又丟下4000噸燃燒彈,徹底將東京的居民區華為齏粉,以至於成為“沒有轟炸價值區域”。



總而言之,美國人其實很早就計劃了對日本的轟炸,它與曼哈頓計劃一樣,同樣是個耗費巨大的系統工程。即便沒有原子彈,靠燃燒彈美國也能把日本燒光。這其中,M47,M50,M69三種燃燒彈立下了汗馬功勞。


王司徒老百科


美國在日本投擲的燃燒彈是“凝固汽油彈”,它的使用才是導致日本投降的直接原因。相比原子彈,凝固汽油彈給日本造成的損失更為巨大!

凝固汽油彈號稱“地獄之火”,內部裝滿了粘稠的汽油(添加各種助燃增稠成分)。不僅能夠迅速燃起上千攝氏度的大火,更是能夠將周邊的氧氣迅速消耗,即使不被燒死,也會由於窒息而死。

更為恐怖的是,一旦沾到身上,粘稠的液體會附著在皮膚上一直燃燒,無法甩掉甚至撲滅。受害者往往由於極其痛苦而瘋狂撲打,這樣一來反而將燃燒劑甩得到處都是,殃及旁人。

不僅僅是燃燒,凝固汽油彈中往往會加入各種毒性物質,比如白磷。在燃燒的過程中對人體造成毒害效應。所以說看到被凝固汽油彈擊中的人,最人道的辦法就是幫他了斷。

二戰期間著名的“東京大轟炸”中,美軍使用凝固汽油彈,在兩個小時內燒死十萬東京市民

由於日本建築多為木製,在高溫之下迅速被點燃。一處起火會迅速蔓延到周邊,整條街道都被大火包圍。甚至出現了“火龍捲”,大火跟隨著氣浪四面擴散,整個東京都淹沒在一片火海。

有些僥倖從街區逃脫的人想跳進河裡躲過一劫。誰能想到隨著周邊起火的建築越來越多,細細的河流就像熔岩中的一灣淺水,迅速被烤至沸騰。裡面躲藏的人只能在萬分痛苦中死去。

除了東京大轟炸外,美軍還在多處實施了“火攻”,對日本造成了極其沉重的打擊(造成的損失遠超原子彈)。因此日本官方也承認,是東京大轟炸的慘烈損失讓當時的政府開始考慮投降事宜。


武器裝備秀


圖注:美軍燃燒彈空襲後的日本城市


二戰時期,美國為了加速擊垮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爭意志,發動了對日本的大規模空襲行動,而在空襲中使用的武器,主要就是燃燒彈。

美軍對日本使用的燃燒彈,以凝固汽油彈為主,這種燃燒彈的主要成分就是膠狀汽油,在製造這種燃燒彈的時候,通常會採用特殊的化學物質成分,從而使得可燃物變成固裝的膠質物,俗稱凝固燃燒彈。

凝固燃燒彈在爆炸時,會產生溫度極高的烈焰,爆炸後烈火向四周迅速擴散和蔓延,產生上千度的高溫,足以使附近的絕大多數物體被波及並燃燒。

二戰時期的日本,各大城市的而主體建築物大都是由木材或竹子製成的,遇到烈火極易誘發連片燃燒,美軍正是看到了這個弱點,制定了採用燃燒彈空襲日本的作戰計劃。

執行燃燒彈空襲日本的美軍轟炸機是著名的B29,美軍從1945年2月開始嘗試對日本實施燃燒彈空襲,在23日夜晚的一次試驗行動中,將近200架B29轟戰機空襲了日本東京,將市區內數平方公里內的大片城區夷為平地。

到了1945年3月份,美軍對日空燃燒彈襲行動正式擴大化,每次行動通常都會動用幾百架B29同時行動,一次大約可以投下將近2000噸燃燒彈,造成的地面火勢往往一發而不可收拾,讓整個城市陷入一片火海當中,造成了驚人的財產和人員傷亡代價。

美軍採用燃燒彈空襲作戰持續了一年多,對日本本土投彈總量超過16萬噸,根據日本當局的統計,燃燒彈空襲造成傷亡五十多萬人,房屋損毀兩百多棟,導致上千萬人無家可歸,成為難民。另外,日本工業生產能力也在空襲中化為烏有,所有這些慘重的損失加在一起,最終讓日本軍國主義當局喪失了繼續戰爭的底氣,成為加速日本投降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


兵工科技


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美軍就曾出動16架B-25轟炸機對東京進行了象徵性的轟炸。但由於轟炸機的數量以及載彈量和航程有的限制這次轟炸並沒有取得多少戰果。(影片珍珠港最後描述的就是空襲東京的場景)


此後由於太平洋戰爭陷入了膠著狀態美軍的轟炸機又沒有前沿基地可以使用所以一直到1943年都未曾日本本土進行過轟炸,這種情況一直等到B-29空中堡壘轟炸機出現才得以好轉。


到了1945年日本本土的防空力量幾乎損失殆盡,也無力阻礙美軍的大規模空襲了。所以在1945年3月9日夜間由 334架B-29轟炸機組成的機群從關島的美國空軍基地出發直撲日本首都東京,抵達東京上空後B-29轟炸機機群對東京市區實行輪番的地毯式轟炸,每架B-29轟炸機攜帶六至八噸燃燒彈對東京進行持續了近2小時的轟炸使得東京陷入一片火海。

B-25轟炸機所使用的是兩枚227公斤的爆破彈和一枚454公斤的燃燒彈,燃燒彈為子母彈,內有128枚3千克子燃燒彈。

B-29轟炸機所使用的是裝有凝固汽油的炸彈叫凝固汽油彈,這種炸彈爆炸時能產生高溫火焰,內裝用汽油和其他化學品製成的膠狀物,通常以飛機進行投擲。爆炸後形成一層火焰向四周濺射,發出1000°C左右的高溫,並能粘在其他物體上長時間地燃燒。


mr虞


凝固汽油彈二戰時期一般結構分為:殼體,引信,爆破管,凝固汽油。爆破管是一根連接引信橫穿彈體中心的細管,一般為鋁質,或者銅。爆破管內部裝填炸藥分為兩截,前半截一般為高爆藥(黑索金,鈍化太安等)用以爆破殼體,擴散油料。後半截一般為含有高氯酸銨等氧化劑的高鋁高鈦藥劑,用來產生高溫,火花等使油料點火可靠,並進一步擴散油料,形成流淌火球。在爆破管和殼體之間的大空隙裡,就是灌注著凝固汽油了(一般是直餾汽油,石腦油等高度易燃油料,添加環烷酸鋁,二戰時期曾用松香,橡膠做稠化劑,有的彈種還要添加鉀鈉合金顆粒,以增強雨雪,潮溼天氣下的攻擊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