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美国在日本投掷的燃烧弹是什么样的?

金飞玉走


下图为1945年5月26日对东京空袭的场景,可以看到整个城市亮如白昼,这次的主角就是M69型凝固汽油弹。在1945年3月-8月期间,美国使用这种燃烧弹将日本大大小小的城市炸了个遍,算上广岛和长崎两颗原子弹,美国在1945年对日本一系列战略轰炸共造成90多万人死亡,850万人无家可归。

下图就是38枚M69型燃烧弹捆绑成的1枚E-46集束弹,上下两层,每层19枚,M69单枚重量2.3公斤,捆绑后的E-46总重量为500磅(226公斤左右)。他的核心物质为汽油,加入含环烷烃和铝盐以及棕榈酸后会变成胶状,所以也叫凝固汽油弹。

M69型凝固汽油弹内部延迟引信在触发后3-5秒之内引爆一个小的TNT块,这个TNT块一方面是将内部填充物点燃,另一方面将填充物炸开向外喷射,最远可以喷射到30米远。爆炸后产生的温度可以达到1000度以上,基本可以点燃人、房屋、树木等易燃物,特别是二战时期的日本木质结构的城市建筑。而且凝固汽油弹被喷射后会黏附在物体上长时间燃烧,所以就会出现第一张图5月26日东京夜如白昼的情况。每架B-29轰炸机携带6吨燃烧弹的情况下可以摧毁6500平方米的范围。下图为某种燃烧弹的爆炸效果图,

对日本的轰炸最有名的就是1945年3月9日夜,美军由马里亚纳群岛起飞的334架B-29轰炸机将1655吨燃烧弹投掷在东京。当晚,东京市中心41平方公里的范围被化成灰烬,26.7万栋建筑被烧毁,计划中的22个工业目标全部被摧毁。登记在册死亡人数83793人,实际死亡人数可能达到9万人以上,另有超过10万人烧伤或者呛伤,而广岛原子弹爆炸当日死亡人数不过7万多人,所以东京其实比广岛和长崎要惨的多。下图为3月9日夜这次轰炸后的东京

然而这还没有结束,4月15日美军再次将2037吨燃烧弹投掷在东京,焚毁面积29.5平方公里、4月15日投弹754吨,焚毁13.4平方公里、5月23日投弹3645吨、5月25日投弹3252吨,这两次共焚毁57平方公里 ,至此东京被美国的凝固汽油弹烧毁了145平方公里,城市焚毁率超过50%,死亡人数超过14万人。下图为东京遭到“李梅火攻”前后的城市对比图和焚毁后的东京

在5月的那几次空袭中美国集中向东京北部和西部地区的居民区实施燃烧弹轰炸,大量人员出现窒息,而且很多人试图跳入河中或者湖水中降温灭火,结果有些湖水也被加热到几十度的温度,最后成了烫死。而被沾染的人员很多直接被烧焦,到5月26日东京基本已经变成一座“死城”,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继续轰炸的价值,这也导致美国没有将东京列为原子弹攻击的目标城市。有这么一段记录大家可以看下

待到天亮后,幸存者被眼前的一幕彻底惊呆:大部分建筑荡然无存,街道已经无法辨别,只剩下东倒西歪的水泥柱和钢筋混凝土残骸。家附近的房屋都变得根融化的糖块一样,无数烧焦的尸体遍布在河床上。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烧焦的臭味。这一刻,我怀疑我是否还在人间。

这里有些不太和谐的图,我挑了几张还可以接受的

至于其他城市也没有躲过这一劫,基本上能数得上的日本城市都被美国的B-29和凝固汽油弹光顾,包括:名古屋、大阪、横滨、神户、川崎等等。其中城市损毁率最高的是福井,损毁率达到96%,甲府为72%、日立71%、大阪57%、东京56%、横滨56%、名古屋52%.下图为遭遇过美国轰炸机日本城市,其中广岛和长崎为原子弹攻击。

下图为遭遇空袭后的大阪、静冈、名古屋、青森。对美国来说,其实不需要直接登陆日本,即便没有原子弹只要继续使用燃烧弹就可以彻底拖垮日本的意志和日本人的生命。


雏菊西瓜Peterpan


这个样子的!

在东京大轰炸的时候普遍采用的是M47航空凝固汽油弹。通过B-29进行投放。当时投放策略是一个比较初级的地毯式轰炸方式——先由两架领队机以相互垂直的航线飞行投掷。这样会在地面上炸出一个十字的燃烧地带,然后各个分队在十字分割的四个象限内再进行十字轰炸,以此类推。直到一个划中的作战区域全部被燃烧弹覆盖后轰炸机返航。

凝固汽油弹爆炸后将抛射出大量沾满胶质的汽油块,高温燃烧,在燃烧的时候温度可以达到1000度以上,又由于当时被轰炸目标大部分是木质建筑物,因此在爆区会形成高温的火飓风瞬间摧毁大量房屋、建筑。基本上爆区是没有办法让人能够存活下来的。

战后凝固汽油弹的使用也很广泛,但由于有国际公约的限制,现在一般情况下凝固汽油弹不会攻击平民为主的城市目标了。

炸过的人多样子比较恶心这里W君就不发了。


军武数据库


多半是集束式的凝固汽油弹,型号主要为M69集束燃烧弹,以及一定程度的M47和M50燃烧弹。



说到燃烧弹轰炸日本,不得不先说说“李梅”这个大炸比。

他被日本人称为“鬼畜”, 这个美国的陆军将军率领他的航空队,恶狠狠的把几乎一半的东京化为灰烬。

与古董般的强调精确轰炸的学院派军官不一样,李梅早早的就在欧洲不断燃烧的战火中悟到了“地毯式无差别密集轰炸”的精髓,随后又将燃烧弹应用在这种地毯式轰炸项目上,搞出了骇人听闻的“东京大轰炸”,或者叫“李梅的火焰攻击”。



在对东京的第一次大规模火攻中,他丧心病狂的使用了300多架最新锐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这批飞机属于美国陆航与波音公司的战争赌博,研制和装备费用高达30亿美元,而美帝成天嚎叫的伟大曼哈顿计划也只有20多亿。

李梅就是用这些当时尚没有全部开发齐全的战机轰炸了日本。此前他们曾经尝试从驼峰航线到中国成都转场,长途袭击日本,但效果并不好,几百架B29仅有一架获得了战果。其中有架飞机投掷了500磅的M69燃烧弹,但火星都没冒几下就给日本人扑了。



在李梅的谋略中,老早就应该对日本的大本营动手,无论平民还是军人,只要他们还在为法西斯帝国提供血液和动力,那么就绝不是无辜的。这一想法得到了陈纳德的大力支持,他甚至怂恿了李梅拿汉口作为试点,进行了燃烧弹轰炸实验。

其实当时的燃烧弹并没有“凝固汽油”这个概念,汽油作为后勤物资,也没有谁阔气到随便扔了烧。欧洲一战时期出现了一些铝热燃烧弹雏形,二战开始的时候多采用“火弹”与“油弹”结合的方式纵火。后来才出现了成熟的炸铝镁粉和四氧化三铁的铝热燃烧弹。并开始严格关注铝热剂在炸弹中的添加,像著名的“高脚杯”中就有铝热剂成分。



和欧洲人丢的铝镁燃烧弹不一样,美国人觉得自己欧气不足,只是烧日本人的木头房子而已,用不起那么多橡胶和镁粉,所以研制了“凝固汽油弹”,这种弹药其实就是汽油。只不过里面加入了一些增稠剂,使汽油变得黏糊糊像一团半透明的胶质。



它具有汽油的一切特性,能疯狂的燃烧,高温下形成油气爆燃现象,制造大量的一氧化碳,燃烧掉可燃烧的氧气。同时它还具有汽油所不具备的“黏糊糊”的特性,它能附着在一切物质上面熊熊燃烧,哪怕跳进水里也没用。如果人体沾染上这东西,没有灭火器的情况下怕只有给他一枪算是帮忙了。

李梅安排的飞机并不全是丢凝固汽油弹的,铝镁四氧化三铁为主的M50也是重要的轰炸物,还有一部分是播撒纯汽油以扩大战果的“添柴机”,这些汽油泼将下去,很快就与燃烧弹联合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火焰风暴,产生了1000多度的高温。



不过随着战术的完善,以及M69能力的逐步被认可,美国很快将轰炸战术进行了调整。因为在轰炸计划中,为了让日本防空产生混乱,这些B29也不是像通常那样形成规规矩矩的编队滚滚而来,而是四面八方随便乱穿,让日本防空彻底抓瞎——这边打电话要打东边,那边来人拽着说米国鬼畜在西边,等闹明白火都蹿天高了。

上图就是M69燃烧弹的模样,M50和它大抵相似。




上图就是M69燃烧弹的结构图。美军在二战大量使用了这种炸弹。

美军其实自己也抓瞎,所以在磨合阶段,通常是明亮又高温的M50开道,用“圣火”点亮一个标点,然后大量的M69被下雨一样投放下去,按照要求,它们需要“均匀”的散布在一片范围内,以保证毁伤效果。但如果是更坚固一点的工厂或军事目标,则是M47和M50的打击范围。

上图M69燃烧弹的单个弹药模样,屁股后面的布条起到稳定作用。



上图是M47燃烧弹尊容,100磅的它比较适合对付厚一些的目标。

实际上,M50的铝热剂燃烧弹除了不会爆炸,其它方面都很独到,强烈的高温,无法直视的闪光,能钻到肉里的持续烧灼,最关键的是,它对钢铁的啃噬能力无人能比,这方面凝固汽油弹也远比不上它,铝热弹拿来烧掉坚硬的钢架或装甲板最好不过了。其实我们今天拿铝镁加四氧化三铁做成的铝热剂焊东西来着…

也正是这一特性,至今军队仍然在使用铝热弹,只是通常它亮闪闪的样子会很容易与白磷弹搞混。




美军后期几乎全部都携带的是M69,因为他们就是为了杀人而来的,彻底破坏日本最繁华的街道,最稠密的市区。这些燃烧弹扫荡完东京后,又扫荡了名古屋等多个城市。这些地区后来大都以“丧失轰炸价值”而被原子弹轰炸名单撇除。

忘了《萤火虫之墓》描写的是哪里,当年最惨的地方是东京的下町地区,这里本身也是人口最稠密的地段,坠落的“天火”将这里烧为一片白地,连水塘都给蒸干,金属都烧得融化,躲进防空洞的人被焖熟,躲进河里的人也成了开水冒泡的肉汤,层层叠叠的码在一起。日本人用了25天才大致清理了这些死难者。



4月13日的空袭中,当时日本天皇的皇宫也给烧了,天皇临时躲进地下工事逃过一劫。但明治神宫被彻底烧掉。但那些日本平民就没这么好运气,突然吹起的寒风将巨量的灰烬带着火星卷到天空,燃烧了更多的地方,甚至逃难的人群也被点燃。有的母亲背着婴儿,跑着跑着后面的孩子身上开始燃烧。

这里还得提到《萤火虫之墓》,可能日本人对燃烧弹的怨念比原子弹还狠,吉卜力的两位老爷子对战争中的这些细节抓得比某些电影还好。动画一开头,那些砸在房子上滚落的小罐子不知有人注意到没有,那就是鼎鼎大名的美军“M69集束燃烧弹”。



美国人当时有M47、M50、M69等几种大小和性能乃至填充物都不一样的燃烧弹,大都在德国战场、新加坡和中国战场实验过。

M47燃烧弹,其实制造得相当潦草。甚至美国人都懒得为其找个靠谱点的外壳——他们使用了毒气弹的弹体,一般这种东西是为了撒播芥子气或者沙林毒气。它其实也是一种汽油凝胶类的燃烧弹,只是没M69那样概念鲜明,用了椰子油等东西混合汽油制造成粘稠的凝固汽油。但M47比较大,100磅的弹重让它被规划为对坚固建筑进行打击的专用品。相比之下,M69在大面积纵火和轻型目标上则有优势。



其实美国人最开始压根没想到凝固汽油弹,他们只想山寨一款英国人的MK2航空燃烧弹而已。这种山寨货主要成分是镁粉和铝粉,以及四氧化三铁的。它们只有4磅重,34个一打,被捆扎在一起,从天空进行散布式投放。当年这种燃烧弹在英德战场上被大规模使用,但放在今天,怎么看怎么感觉就是个能亮瞎狗眼的大号集束闪光弹。



美国人管这种山寨货叫M50燃烧弹,随后罗斯福成立了著名的“科学研究与开发办公室”,对美国的科学技术进行基于战争的整合,曼哈顿计划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哈弗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基于“战争中镁可能会发生短缺”的概念,开发出以环烷酸、棕榈酸、汽油混合物为主的燃烧物,这种汽油凝胶模样的新型燃烧弹填充物,这就是后世凝固汽油弹的雏形。

标准石油公司的总裁如瑟尔后来也混入了新型燃烧弹的主导团队中。他这种石油大亨不满足于仅仅为为飞机军舰和坦克提供燃料,对于能让“石油制品”作为武器加入到战争中去,他可是下足了本钱。杜邦公司作为石油制品的高新科技企业,更是挽起袖子亲自干,于是镁粉燃烧弹被迅速打入冷宫。M69集束燃烧弹被迅速开发定型,成为美军的制式武器。

M69重6.2磅,长20英寸,除凝固汽油外,还添加了镁粉和TNT装药,弹药在空中散开后,会弹射拉出一根维持弹身垂直的布条。



和M50一样,M69也是捆扎在一起进行集束投放的,它们会在离地30米左右爆散开来,将装着凝固汽油的圆筒射得到处都是,挂着布条的燃烧弹会带着燃烧的镁粉砸穿屋顶或者四处乱滚,几秒后TNT引爆,在炮弹爆炸一样的熊熊烈焰中,凝固汽油会喷溅得到处都是,它们不烧光绝不会熄灭。



这里有个小插曲,最初拿到欧洲战场试用的M69名声并不好,据说很多小燃烧弹触地后失效,视觉威力又不及100磅的M47那么壮烈,因此受到很多前线部队以及盟军的投诉。

但拥有一众想把后勤物资变成弹药的资本家把控,这一切都不叫个事儿。美国的评估组迅速搭建了德式和日式的模拟建筑群做为轰炸模板,对M47、M50、M69都进行了评估对比,结果数据证明了M69的能力。

于是便有了后面的故事,李梅从陈纳德那吸收了很多养料,并逐步完善了对日轰炸的计划,这个敢自己坐在B17上带队指挥的疯子少将和陈纳德两个人都是不按规矩打牌的主,尤其是得到美国敞开轰炸的解禁令后,疯狗出笼了。



美军先是试探性的以不足百架的B29机群攻击,李梅在这其中发现了高度降低对精度的成倍提升,随后又考量了各种燃烧弹的打击能力。日本在此期间不断击落美机,还爆发了几次大规模的防御空战。击毁的B29残骸被日本人拿到公园展览,他们还在报纸上嘲笑美国人千里迢迢拿B29去东京湾里炸鱼。

但真实的结果是,波音公司的B29有力的经受住了考验——日本人出动了超过500个架次,进行了超过1000次以上的拦截攻击,留下了十几架B29,自己空军却让超级空中堡垒的武器打下100多架。



然后日本本土的航空菜鸟们从此彻底弱鸡了,他们可能觉得让一堆飞行菜鸟与满身是刺的轰炸机拼命,还不如让他们塞上炸药去神风怼舰。关键是日本人对美国人那种貌似起不到什么作用的燃烧弹一点警惕心都没有。

上图是正在装弹的B29轰炸机,清一色的M69。


结果李梅一口气拉来了334架B29,并将高度从12000降到8000,拥有雷达的飞机无所谓白天还是晚上,于是他们在1945年3月9日夜间投放了2000吨燃烧弹,大部分是M69。



这场轰炸烧死了8万多人,破坏房屋接近30万间,十几万人受伤,超过百万人成为流民。

到了5月9日,美国人又跑来投放了一次燃烧弹。这次吸纳了上次的经验,燃烧更密集,配合更充分,规划更残酷,他们专挑人口密集区下手,并根据毁伤能力,划分了投放区域。



到5月26日,美军第三次光顾东京,这回又丢下4000吨燃烧弹,彻底将东京的居民区华为齑粉,以至于成为“没有轰炸价值区域”。



总而言之,美国人其实很早就计划了对日本的轰炸,它与曼哈顿计划一样,同样是个耗费巨大的系统工程。即便没有原子弹,靠燃烧弹美国也能把日本烧光。这其中,M47,M50,M69三种燃烧弹立下了汗马功劳。


王司徒老百科


美国在日本投掷的燃烧弹是“凝固汽油弹”,它的使用才是导致日本投降的直接原因。相比原子弹,凝固汽油弹给日本造成的损失更为巨大!

凝固汽油弹号称“地狱之火”,内部装满了粘稠的汽油(添加各种助燃增稠成分)。不仅能够迅速燃起上千摄氏度的大火,更是能够将周边的氧气迅速消耗,即使不被烧死,也会由于窒息而死。

更为恐怖的是,一旦沾到身上,粘稠的液体会附着在皮肤上一直燃烧,无法甩掉甚至扑灭。受害者往往由于极其痛苦而疯狂扑打,这样一来反而将燃烧剂甩得到处都是,殃及旁人。

不仅仅是燃烧,凝固汽油弹中往往会加入各种毒性物质,比如白磷。在燃烧的过程中对人体造成毒害效应。所以说看到被凝固汽油弹击中的人,最人道的办法就是帮他了断。

二战期间著名的“东京大轰炸”中,美军使用凝固汽油弹,在两个小时内烧死十万东京市民

由于日本建筑多为木制,在高温之下迅速被点燃。一处起火会迅速蔓延到周边,整条街道都被大火包围。甚至出现了“火龙卷”,大火跟随着气浪四面扩散,整个东京都淹没在一片火海。

有些侥幸从街区逃脱的人想跳进河里躲过一劫。谁能想到随着周边起火的建筑越来越多,细细的河流就像熔岩中的一湾浅水,迅速被烤至沸腾。里面躲藏的人只能在万分痛苦中死去。

除了东京大轰炸外,美军还在多处实施了“火攻”,对日本造成了极其沉重的打击(造成的损失远超原子弹)。因此日本官方也承认,是东京大轰炸的惨烈损失让当时的政府开始考虑投降事宜。


武器装备秀


图注:美军燃烧弹空袭后的日本城市


二战时期,美国为了加速击垮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意志,发动了对日本的大规模空袭行动,而在空袭中使用的武器,主要就是燃烧弹。

美军对日本使用的燃烧弹,以凝固汽油弹为主,这种燃烧弹的主要成分就是胶状汽油,在制造这种燃烧弹的时候,通常会采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成分,从而使得可燃物变成固装的胶质物,俗称凝固燃烧弹。

凝固燃烧弹在爆炸时,会产生温度极高的烈焰,爆炸后烈火向四周迅速扩散和蔓延,产生上千度的高温,足以使附近的绝大多数物体被波及并燃烧。

二战时期的日本,各大城市的而主体建筑物大都是由木材或竹子制成的,遇到烈火极易诱发连片燃烧,美军正是看到了这个弱点,制定了采用燃烧弹空袭日本的作战计划。

执行燃烧弹空袭日本的美军轰炸机是著名的B29,美军从1945年2月开始尝试对日本实施燃烧弹空袭,在23日夜晚的一次试验行动中,将近200架B29轰战机空袭了日本东京,将市区内数平方公里内的大片城区夷为平地。

到了1945年3月份,美军对日空燃烧弹袭行动正式扩大化,每次行动通常都会动用几百架B29同时行动,一次大约可以投下将近2000吨燃烧弹,造成的地面火势往往一发而不可收拾,让整个城市陷入一片火海当中,造成了惊人的财产和人员伤亡代价。

美军采用燃烧弹空袭作战持续了一年多,对日本本土投弹总量超过16万吨,根据日本当局的统计,燃烧弹空袭造成伤亡五十多万人,房屋损毁两百多栋,导致上千万人无家可归,成为难民。另外,日本工业生产能力也在空袭中化为乌有,所有这些惨重的损失加在一起,最终让日本军国主义当局丧失了继续战争的底气,成为加速日本投降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兵工科技


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军就曾出动16架B-25轰炸机对东京进行了象征性的轰炸。但由于轰炸机的数量以及载弹量和航程有的限制这次轰炸并没有取得多少战果。(影片珍珠港最后描述的就是空袭东京的场景)


此后由于太平洋战争陷入了胶着状态美军的轰炸机又没有前沿基地可以使用所以一直到1943年都未曾日本本土进行过轰炸,这种情况一直等到B-29空中堡垒轰炸机出现才得以好转。


到了1945年日本本土的防空力量几乎损失殆尽,也无力阻碍美军的大规模空袭了。所以在1945年3月9日夜间由 334架B-29轰炸机组成的机群从关岛的美国空军基地出发直扑日本首都东京,抵达东京上空后B-29轰炸机机群对东京市区实行轮番的地毯式轰炸,每架B-29轰炸机携带六至八吨燃烧弹对东京进行持续了近2小时的轰炸使得东京陷入一片火海。

B-25轰炸机所使用的是两枚227公斤的爆破弹和一枚454公斤的燃烧弹,燃烧弹为子母弹,内有128枚3千克子燃烧弹。

B-29轰炸机所使用的是装有凝固汽油的炸弹叫凝固汽油弹,这种炸弹爆炸时能产生高温火焰,内装用汽油和其他化学品制成的胶状物,通常以飞机进行投掷。爆炸后形成一层火焰向四周溅射,发出1000°C左右的高温,并能粘在其他物体上长时间地燃烧。


mr虞


凝固汽油弹二战时期一般结构分为:壳体,引信,爆破管,凝固汽油。爆破管是一根连接引信横穿弹体中心的细管,一般为铝质,或者铜。爆破管内部装填炸药分为两截,前半截一般为高爆药(黑索金,钝化太安等)用以爆破壳体,扩散油料。后半截一般为含有高氯酸铵等氧化剂的高铝高钛药剂,用来产生高温,火花等使油料点火可靠,并进一步扩散油料,形成流淌火球。在爆破管和壳体之间的大空隙里,就是灌注着凝固汽油了(一般是直馏汽油,石脑油等高度易燃油料,添加环烷酸铝,二战时期曾用松香,橡胶做稠化剂,有的弹种还要添加钾钠合金颗粒,以增强雨雪,潮湿天气下的攻击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