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科學之路:論文被導師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50年終獲諾獎

每個10年投身於一個新的領域可以保證你具有謙虛精神

你就沒有可能與年輕人鬧矛盾因為他們在這個新領域裡比你乾的時間還長


他20歲就寫出了諾獎級的論文

但卻被自己的導師當眾撕毀

還被科學界不斷打壓

在蟄伏了50年後才得到諾貝爾獎的認可

他就是天體物理學家

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

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孤獨的科學之路:論文被導師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50年終獲諾獎


故事要從1910年說起

那一年,

錢德拉塞卡出生於

英屬印度旁遮普地區拉合爾(現在的巴基斯坦)

他家境優渥,有貴族身份

叔父拉曼更是1930年諾貝爾獎獲得者

所以他從小就獲得了良好的教育

並且在數學和物理方面極有天賦

也常被稱為“神童”

孤獨的科學之路:論文被導師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50年終獲諾獎


19歲那年

他因成績優異獲得政府獎學金

隻身乘船前往英國劍橋求學

在那個時候的交通條件下

從印度趕往英國

需要經過18天的海上航行

不僅漫長,而且乏味

作為一名學霸

錢德拉塞卡自然不會

白白浪費這十八天的時間

孤獨的科學之路:論文被導師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50年終獲諾獎


在這段日子裡

看得最多的除了大海

就是高懸於天空的太陽了

於是

他決定對恆星命運的演變

進行一次的推算

在那個時期

人們不知道中子星、超新星

更是無從知曉什麼是“黑洞”

因此在科學界裡的主流觀點就是

所有的恆星

都會在晚年塌縮成白矮星

孤獨的科學之路:論文被導師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50年終獲諾獎


白矮星藝術想象圖

而白矮星的特點就是

密度非常之大

據推算

白矮星的密度為1000000g/cm³

簡單點講就是

大約一顆黃豆大小就有一噸重

當時的錢德拉塞卡手上

正好有一篇

福勒關於白矮星“緻密狀態”的論文

根據費米-狄拉克統計,福勒解釋道:在這種緻密狀態下,電子會被“壓”到它原來可活動空間小10000倍的“格子”中,被稱為“電子簡併態”。這種狀態產生的“簡併壓力”非常大,大到可以抵抗引力的收縮。


孤獨的科學之路:論文被導師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50年終獲諾獎


這篇論文得到了當時主流科學的認可

認為它完美的解釋了

白矮星為何擁有如此高密度的謎底

當時的錢德拉塞卡也同意這個觀點

但是,變故也就在這旅途中產生了

因為實在無聊

錢德拉塞卡不自覺的拿起了筆

試圖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引入到福勒的這篇論文當中去

結果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經過多次重複推演和計算後

錢德拉塞卡發現

並不是所有恆星都能演化成白矮星

這是有一定質量極限的

當超過1.44倍的太陽質量(錢德拉塞卡極限),白矮星將不是最終歸宿,反而是會因引力
繼續塌縮



看著1.44倍這個數據

錢德拉塞卡又驚又喜

因為他明白

這個結果將會引起天文界的一場革命

因為當時的人們

對中子星和黑洞毫無所知

如果沿著錢德拉塞卡的推算繼續下去的話

中子星、超新星甚至是黑洞

都有可能提早20至30年進入天文物理學

在錢德拉塞卡一到英國劍橋的時候

就開始著手完善自己的推論

孤獨的科學之路:論文被導師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50年終獲諾獎


讓錢德拉塞卡萬萬沒想到的是

他的推論竟然遭遇到了漠視

以及難以想象的羞辱和抨擊

並且最讓人感到詫異的是

這一切的始作俑者

竟然是日夜輔導自己的導師

愛丁頓爵士

孤獨的科學之路:論文被導師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50年終獲諾獎


或許你可能不知道愛丁頓是誰

但是你肯定聽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在那個時代

愛丁頓爵士是科學界的偉人

是他首次提出了

而且他還發現了

自然密實物體發光強度的極限

被命名為“愛丁頓極限”

並且在相對論剛剛提出的時候

愛丁頓更是第一位理解了相對論的科學家

此外,還是由他帶隊

通過觀察日全食時太陽周圍星體的位置

證實了愛因斯坦的預言

併成為了相對論最有力的推廣者

孤獨的科學之路:論文被導師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50年終獲諾獎


愛因斯坦與愛丁頓

所以在那個時候

愛丁頓全身上下都散發著一種氣場

彷彿在告訴所有人

“我很牛逼!”

甚至在他的身上還發生過一件很有趣的事

當記者問愛丁頓

全世界是否有第三個人理解相對論時

而他卻毫不謙遜的反問道

“誰是第三人?”

就是這麼牛逼

就是這麼強勢

孤獨的科學之路:論文被導師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50年終獲諾獎


錢德拉塞卡在剛開始進行研究時

就將自己的推論告訴了愛丁頓

而愛丁頓並未反駁他

反而為了幫他

將自己的手搖計算機借給了他

還時不時前來探訪

瞭解他對白矮星的計算進行到什麼程度

而且在錢德拉塞卡24歲的時候

愛丁頓還為他爭取到了

皇家天文學會會議的發言權

讓錢德拉塞卡自己都感覺

這一波肯定穩了

孤獨的科學之路:論文被導師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50年終獲諾獎


1935年

24週歲的錢德拉塞卡站在了臺上

躊躇滿志地把自己關於白矮星的發現

公之於眾

他論文當中所有的結論

都非常的明顯

那就是:一顆大質量的恆星

將不會停留在白矮星階段

恆星會繼續塌縮

體積越變越小,密度越來越大

當時他的結論

幾乎已經說出了現在的黑洞理論


孤獨的科學之路:論文被導師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50年終獲諾獎



可就在他自信地宣讀完結論後

一場巨大的羞辱讓他出盡了洋相

愛丁頓剛開始還很平和地

說著白矮星的研究歷史

但說到到錢德拉塞卡的推論時

卻把它批得一文不值

“這幾乎是相對論性簡併公式的一個謬論,可能會有各種偶然事件介入拯救恆星,但是我認為絕不會是錢德拉塞卡博士所說的方式,應該會存在一個自然律來阻止恆星這麼荒謬的行為!”“錢德拉塞卡博士提到了簡併,還認為存在著兩種簡併:經典的和相對論的......但我的論點是:根本不存在相對論簡併”


孤獨的科學之路:論文被導師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50年終獲諾獎


說到激動處

愛丁頓還當場把他的論文撕成了兩半

看著愛丁頓的所有舉動

錢德拉塞卡全程都處於懵逼狀態

這跟之前說好的不一樣啊!

而且在事前

他也沒少跟愛丁頓進行討論

可為什麼到上臺之後才被如此激烈的攻擊

連反應時間都沒有

他想進行反駁

但是主持人沒有給他機會

甚至在最後

還讓他感謝愛丁頓的“建議”

孤獨的科學之路:論文被導師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50年終獲諾獎


年輕氣盛的錢德拉塞卡

因為這件事而感到很沮喪

但是在事後

他還是向大人物愛丁頓發起了挑戰

當時許多皇家學會會員都不假思索地

選擇支持愛丁頓

原因無他

只因年過半百的愛丁頓威望名氣很大

而他只不過是個24歲的無名小卒

孤獨的科學之路:論文被導師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50年終獲諾獎


在這件事之後

錢德拉塞卡明白這是一個物理問題

求助皇家學會是沒用的

因為大多數人並不瞭解這個問題

所以他轉而向當時的量子力學大牛

玻爾和泡利求助

後者在與他討論過後

都選擇了相信錢德拉塞卡

認為愛丁頓不懂物理

但是他們都不願公開對抗愛丁頓

避免自己被牽扯到這場

實力懸殊的鬥爭中

孤獨的科學之路:論文被導師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50年終獲諾獎


玻爾與泡利

與愛丁頓的爭論持續了好幾年

沒有一個權威科學家

願意站出來支持錢德拉塞卡

他被愛丁頓多次公開抨擊

幾乎無法在英國找到合適的研究工作

最後

在1937年的時候

落寞的錢德拉塞卡

隻身來到美國芝加哥大學任教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

他把自己的理論寫進了《恆星結構研究導論》

然後便不再去理會它

孤獨的科學之路:論文被導師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50年終獲諾獎


也正是在芝加哥任教期間

有一次

他往返200英里去為他的學生上課

可是由於暴風雪

當他趕到教室的時候

發現只有2名學生在等待他的出現

這兩人正是中國留美學者

李政道和楊振寧

倘若不是十年前發生的那場鬧劇

現在的臺下的學生

估計絕對不止他們兩個人

孤獨的科學之路:論文被導師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50年終獲諾獎


李政道和楊振寧

在這件事情過去之後

他選擇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科研方式

首先

他每次選擇的科研項目

都是脫離熱點,遠離大眾的類型

並且

幾乎每十年

他都會改變自己的研究方向

重新投入新的研究領域

恆星內部結構理論、恆星動力學、

大氣輻射轉移、磁流體力學、

廣義相對論應用、黑洞的數學理論等

都有他深入的研究成果

特別是在1969年出版的《平衡橢球體》

更是解決了困擾眾多數學家近一個世紀的難題

孤獨的科學之路:論文被導師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50年終獲諾獎


每當一個項目有所成就之後

他就不再繼續研究下去

對此

錢德拉塞卡是這麼解釋的:

“每個10年投身於一個新的領域,

可以保證你具有謙虛精神,

你就沒有可能與年輕人鬧矛盾,

因為他們在這個新領域裡比你乾的時間還長!”

或許這一切

還是跟當年的那場令人心寒爭論有關

他的一生接觸過許多諾獎得主

甚至他的兩個學生李政道和楊振寧

在1957年的時候

也都獲得了諾貝爾獎

而他還是一如既往的被人們所遺忘

孤獨的科學之路:論文被導師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50年終獲諾獎


左一為錢德拉塞卡

直到1983年

距離他登上前往英國的輪船53年後

這位“神童”的理論

才被諾獎所認可

事實證明了愛丁頓的錯誤

也證明了錢德拉塞卡是對的

即使當初那絕望的一幕

還回蕩在這個兩鬢斑白的老者腦中

但誰對誰錯

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孤獨的科學之路:論文被導師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50年終獲諾獎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

錢德拉塞卡肯定恨透了愛丁頓

但其實在1944年愛丁頓逝世的時候

他就已經原諒他的導師了

孤獨的科學之路:論文被導師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50年終獲諾獎


亞瑟·斯坦利·愛丁頓

從錢德拉塞卡對愛丁頓的訃告中

就可以看得出來

他對愛丁頓仍給予極高的評價

稱讚他是僅次於施瓦西的最偉大天文學家

他認為

“當初愛丁頓的激烈抨擊並不是出於個人動機,

更多的是一種高人一等、

貴族氣派的科學觀和世界觀。”

孤獨的科學之路:論文被導師撕毀,成果被學界打壓,50年終獲諾獎


回顧年輕時的挫折

錢德拉塞卡卻已有了不同的看法

"假定當時愛丁頓同意自然界有黑洞

這種結局對天文學是有益處的。"

他說:

"但我不認為對我個人有益。

愛丁頓的讚美之詞,

將使我那時在科學界的地位有根本的改變,

但我不會知道,

在那種誘惑的魔力面前我會怎麼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