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歷史上“江南”的地域變遷

現代認知上的“江南”其實是唐宋人的認知。“江南”概念曾在明清時期又出現過偏差,吳語區意義上的“江南”,其實是晚清時期又兜回來的。

【往事】历史上“江南”的地域变迁

江南省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主要職官分佈圖

“風到這裡就是粘,粘住過客的思念;雨到了這裡纏成線,纏著我們流連人世間。”江南的雨甚至可以滋潤到人心田裡去。人們印象中的江南以才子佳人、經濟發達、文化繁榮而著稱。

那麼,從歷史地理的角度來看,“江南”究竟指哪裡呢?現代認知上的“江南”其實是唐宋人的認知,一般指的是吳語(俗稱“江南話”)區。“江南”概念曾在明清時期又出現過偏差,吳語區意義上的“江南”,其實是晚清時期又兜回來的。

唐前:從江東到江左

“江南”是一個歷史地理的概念,從古到今,它是一個變化的地理概念,起碼一開始和今人認知裡的長三角無關。戰國以前,“江”甚至不是長江的專稱。比如,“吳王起師,軍於江北,越王軍於江南。”(《國語·吳語》)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從未以長江為界,兩軍對峙之“江”,自然不是長江。《國語》韋昭注:“松江也。”在今天浙江嘉興附近。

在秦漢之際,江南更多地是指長江中游的南部,為諸侯國楚國故土,主要是湖北和湖南。不過,相對於長江中游的江南而言, 秦漢時人指稱下游的江南地區用得最多的還是“江東”。古江東最為有名的典故當來自西楚霸王項羽。《史記·項羽本紀》提到了“江東子弟”“江東父老”等典故,“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渡江而西”,它是指與“江東”相對的是“江西”,這個“江西”當然不是現在的江西省。它是指長江以北的安徽、江蘇,即今人所稱的“江北”。“江東”、“江西”的概念一直沿用到東漢和三國,孫策託孤張昭就提到“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古人地理左東右西,東晉、南朝之時,又常稱江東為“江左”。東晉、南朝偏安於江左,故而常把江左當成它們的代詞。熱門電視劇《琅琊榜》背景為蕭梁時期,於是主人公梅長蘇就有了符合時代特色的外號——“江左梅郎”。

【往事】历史上“江南”的地域变迁

《琅琊榜》梅長蘇角色海報

唐宋:獨佔江南美名的兩浙

明確的“江南”概念是從唐代“江南道”開始。貞觀元年(627年)二月,唐太宗按照天下山川形勢,分為十個“道”。即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故每道各轄若干州。江南道範圍極廣,治所在蘇州,轄境包含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及江蘇、安徽、湖北、貴州長江以南之地。之後江東、江左等詞彙也逐漸不再為人所使用,取而代之的是範圍更大的江南。

唐太宗的道實在是太大,於是他的曾孫唐玄宗於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在貞觀十道的基礎上,重新將全國進一步拆分為兩直屬區京畿、都畿及十三道。江南道被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安史之亂以後,藩鎮割據之勢已成,開元十五道名存實亡。

上述諸道,只有江南西道還保留“江南”之名;但中唐以來,“江南”美名卻逐漸被兩浙所獨佔。文人墨客詩詞中的“江南”基本上指的是兩浙。

明清:再次混亂的江南和名不副實的江南省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朝設立江浙行省,轄區大致是南宋的兩浙東路、兩浙西路、江南東路和福建路。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以南京應天府和老家鳳陽府為核心,打造了一個州府直接向中書省負責的政區(後因胡惟庸案廢置中書省,改為直屬六部)——京師,俗稱“直隸”。後來,朱元璋自己也覺得京師著實大得離譜,浙江又小得可憐,洪武十四年(1381年)又將浙西的湖州、嘉興兩府還屬浙江省。但這麼一來,他把傳統政區給搞壞了,原屬於浙西的潤州、常州、蘇州等地從此徹底脫離了浙江。

清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平定江南詔》載:“江南要地如廣德、衢州、贛州、九江等處,或控引上流,或扼處形勝,應設鎮守官員及水陸兵馬。”這裡的江南至少包括長江以南的南直隸、浙江、江西等明朝省級政區。不過,江南概念的混亂日子也在當月到頭了。是月,清廷改明南京為江南省,設江南省承宣布政使司,駐地為由應天府改名的江寧府。由於以“江南”為名的省級政區的出現,清人更多從政區名角度來理解“江南”的範圍。

這個滑稽的江南省八成以上領地在長江以北,出現了“江南揚州”“江南徐州”等莫名其妙的政區名詞。既然江南省的很大一部分在黃河以北,叫“河北”不也一樣?荒唐故事還沒完。1649年,清廷設立兩江總督,總管江南和江西兩省的軍民政務。江西得名來源於“江南西”道,如今卻和“江南”成了並列關係。

“江南”省名甚至一直使用到北洋政府時期。近代開埠以來,上海逐步發展成了江南第一大城市。伴隨著城市的擴大,臨近地區大量移民湧入上海。民間常用方言來區別移民族群,浙東的寧紹和蘇南的蘇常被稱作“江南人”,方言為“江南話”;與此相對的,揚州為代表的淮語區移民被稱作“江北人”,方言為“江北話”。民間層面上,江南的概念又基本等同於唐宋時期的兩浙了。吳語又有了“江南話”的俗稱。作為吳語區最大的城市,上海的文化影響力也不斷擴大,從上世紀30年代拉丁化新文字運動開始,“江南話”有時又特指上海話。

·END·

掃一掃關注中國小康網

(長按保存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中國小康網wap版,更多獨家專稿、縣域專題、時事熱點,第一時間精彩呈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