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兩岸猿聲啼不住寫錯了嗎?袁枚很生氣 考據家不可與論詩

在問答裡看到這麼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有人認為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這句詩寫錯了,對此你怎麼看?

題主還引用了這個問題的出處:

清代學者梁章鉅在他的《浪跡叢談》一書中,認定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一詩的第三句“兩岸猿聲啼不住”是錯的。因為據史書記載,三峽猿只生長於南岸,北岸巫山山脈是南北走向,正迎著北方寒風,猿猴不宜生長,有人從南岸捉猿放到北岸,這猿最後還是跑回了南岸。


前言

老街查了一下這本書,發現題主歪曲了梁章鉅的意思,這一段出自《浪跡叢談》,原話是:

客有語餘曰:“太白《早發白帝城》詩云‘兩岸猿聲啼不住’,考《水經注》,瞿塘峽多猿,不生北岸,非惟一處,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初不聞聲,將同貉獸渡汶而不生矣,然則白詩誤。”

原來說李白詩寫錯了的不是梁章鉅本人,而梁章鉅的說法是:

餘曰:“此考據固精,然詩家則不應如此論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您考據的信息確實很詳細,但是真正的詩人可不是這樣來分析詩句的。言下之意:和您呀,雞同鴨講,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吧......

一、詩家語 藝術與生活

用現在的話解釋,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詩人的語言表達方式不同於寫論文或者寫散文,無論是不是隻有南岸才有猿聲並不重要。《隨園詩話》的作者袁枚說過:考據家不可與論詩。

或訾餘《馬嵬》詩,曰: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當日貴妃不死於長生殿。”餘笑曰:“白香山《長恨歌》‘峨嵋山下少人行’,明皇幸(親臨)蜀,何曾路過峨嵋耶?’其人語塞。”

作詩不是做學問,更不是考據,所以袁枚還說過:”所謂學人之詩,讀之令人不歡“。

詩人的語言不是物理和數學的公式,當然不會有人認為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是信口雌黃,但是在歷史或地理範疇裡常有人喜歡考據。

在上面那段話裡,袁枚說白居易《長恨歌》寫到‘峨嵋山下少人行’,唐明皇也沒有路過峨眉山呀?你跟我瞎扯什麼楊貴妃不是死於長生殿呢?於是這個以為抓住袁枚錯誤的人一時語塞......

關於詩家語,老街以前寫過一篇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只背唐詩宋詞寫不出好詩 先花10分鐘學學詩家語》

不過關於三峽的猿聲,確實有些故事可以聊一聊。

李白兩岸猿聲啼不住寫錯了嗎?袁枚很生氣 考據家不可與論詩

二、兩岸猿聲並非一處猿聲

我們常常有這種感覺, 坐火車時兩側窗外的村野山巒延綿不斷,似乎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打開手機的導航卻發現幾十裡上百里的路程轉瞬而過。 坐飛機時也有這種感覺,彷佛窗外天空白雲沒有太多變化,我們卻在不知不覺中行過了千山萬水。

視覺如此,聽覺也是如此。兩岸猿聲雖然不斷,但是上船時的猿聲,當然已經遠去, 三峽岸邊猿聲此起彼伏,因此會有延綿而來的“啼不住”之感。如果寫作“兩岸濤聲鳴不斷,輕舟已過萬重山”,用以襯托輕舟之快,意思也是一樣的,只是不如“猿聲”更加形象。而且三峽的“猿聲”也有出處,李白之前的很多詩人也經常使用這一意象。

李白兩岸猿聲啼不住寫錯了嗎?袁枚很生氣 考據家不可與論詩

三、詩歌裡的三峽猿聲

古人寫關於三峽的詩歌,“猿聲”是最常見的意象之一。北魏的酈道元在 《水經注》中就記錄了有漁歌唱到“猿鳴三聲淚沾裳 ” 。而李白的這首《早發白帝城》更像是一首櫽括體詩: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的這首詩把酈道元下面這一段話,用上面28個字寫了出來: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在李白之前,早就有詩人寫三峽的猿聲。《賦得巫山高詩》(南北朝·王泰):

迢遞巫山竦,遠天新霽時。樹交涼去遠,草合影開遲。

谷深流響咽,峽近猿聲悲。只言云雨狀,自有神仙期。

隋朝的崔仲方《夜作巫山詩》:

荊門秋水急,巫峽斷雲輕。若為教月夜,長短聽猿聲 。

比李白晚的詩人,寫三峽也常常寫入猿聲,唐朝李涉的《竹枝詞》:

荊門灘急水潺潺,兩岸猿啼煙滿山。渡頭少年應官去,月落西陵望不還。

大概是古代生態比較好吧,似乎有山水就有猿,例如宋·來廷紹去洞庭湖時也要寫到”猿聲“,《洞庭夜泊 》:

兩岸樹蒼蒼,孤舟湘水旁。猿聲啼不住,明月照篷窗。

李白兩岸猿聲啼不住寫錯了嗎?袁枚很生氣 考據家不可與論詩

四、三峽北岸沒有猿嗎?

酈道元《水經注·三十三》寫到:

峽中有瞿塘、黃龕二灘,.......此峽多猿,猿不生北岸,非惟一處,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初不聞聲,將同狢獸渡汶而不生矣。

這一段話是《浪跡叢談》“客有語餘曰”的出處,酈道元說瞿塘峽這一段,猿不生於北岸,有人抓來放到北岸後,結果就像《禮記·考工記》所說的:

桔逾淮而北為積,鸜鵒不逾濟,狢逾汶則死,此地氣使然也。

酈道元說“狢獸渡汶而不生矣”,即引用了《禮記·考工記》,意思是到了北岸猿就gameover了。

不過有一個問題需要特別說明,就是酈道元作為北魏人,他一生根本沒有到過三峽,《水經注》中很多內容是搬運的。

例如南朝宋·盛弘之的《荊州記》中“自三峽七百里中 ”這一段,就被直接拿來放進了《水經注》。東晉的袁山松的作品《宜都山川記》 ,其中關於三峽也寫到:

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一百許裡,山水迂曲,而兩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或千許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象類,林木高茂,略盡冬青。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

酈道元說“猿不生北岸”當然是道聽途說,但是一定有出處。不過隔岸無猿,聽起來總是不太可信。著名的神女峰在巫峽長江北岸,據說巫山廟(高唐廟)就在那裡,有不少詩人拜謁巫山廟時說自己聽到過猿聲。

嬋娟似恨襄王夢,

叫斷巖秋蘚稀。《巫山廟》(唐·劉滄)亂猿啼處訪高唐,路入煙霞草木香。《謁巫山廟》(唐 `薛濤 )

這些唐詩也許能當作北岸有猿的一點點佐證吧。或許魏晉南北朝時期北岸無猿,到了唐朝氣候改變,人家猿也“與時俱進”,有一部分把家搬到了北岸也未可知。

李白兩岸猿聲啼不住寫錯了嗎?袁枚很生氣 考據家不可與論詩

五、三峽猿聲是什麼時候消失的?

94年我第一次坐船過三峽,感覺兩岸似乎沒有太大的區別,當然我也沒有特別注意兩岸的地貌,其實注意了我也看不懂。不過三峽早就聽不到猿聲了。

有詩友說,他在6、70年代經常往來兩岸,能聽到猿猴的鳴叫。老街覺得,古人說的猿應該不是猴,詩人們是不是把”猿聲“和”猴聲“混為一談我也不好說。

不過猿聲與猴子的叫聲應該是不同的,我印象中猴子嘰嘰喳喳的叫聲,應該不會像猿聲那樣“屬引清異、空岫傳響,哀轉久絕”。

清光緒年間趙熙過夔州時寫過一首詩:

李白乘舟別故鄉,桃花綠水下瞿塘。如今兩岸猿聲少,不盡春愁落夜郎。

據說1988年,有專家在三峽地區發現了長臂猿下牙床,分析表明,長臂猿在三峽地區絕跡的時間距今僅200年,或是不到200年。說明趙熙”如今兩岸猿聲少“還是比較真實的。

李白兩岸猿聲啼不住寫錯了嗎?袁枚很生氣 考據家不可與論詩

結束語

至於”三峽猿只生長於南岸,北岸巫山猿猴不宜生長“的說法有沒有道理,老街也不清楚,好像發現長臂猿化石的地點確實是在南岸地區。

但是無論猿聲是不是隻在南岸,並不妨礙詩人們寫作兩岸。第一,耳朵聽見的聲音肯定沒有那麼準確,就算是南岸才有長臂猿鳴叫,聲音在兩岸間迴盪也是有可能的傳入耳中也是可能的;第二,文學藝術畢竟不會拘泥於完全真實的景物。

下次去動物園,好好觀察一下猿和猴。不過動物園裡好像只能聽到猴子打架嬉戲時的嘰嘰喳喳,猿的鳴叫聲很少有機會聽到,每次去只能看到他們悠閒地睡覺或者曬太陽。今天我們再想聽到猿聲,似乎只能通過電視上的《動物世界》了。

@老街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