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古蹟尋蹤:吳忠太子寺

寧夏古蹟尋蹤:吳忠太子寺

出吳忠西門,沿早元路向西行五公里,緊靠路北座落著一座寺院,這是吳忠古剎:太子寺。

走進寺院,人們看到的是兩座新建的廟宇,空曠的院落,散落的磚瓦,似乎向人們訴說著太子寺悠遠的歷史。

1992年編印的早元鄉志這樣記述20世紀50年代太子寺概況:

古太子寺院面向正南,南北長約三十丈,東西寬約二十丈,四周有高約丈餘的圍牆,門前有一排六人才能合抱的鑽天楊,寺院正門為土夯圓形拱門,門樓上建有高約丈餘的火神廟。

入大門約十五丈,築有高約九尺,南北長十五丈,東西寬約十丈的土夯高臺。高臺上坐北朝南建有上殿,其門廊四根粗大立柱呈紫色,前簷橫木上雕刻彩繪著各式花紋圖案。

屋頂呈魚脊形,掛青瓦,正面出簷,上殿下首,東西兩側對稱建有娘娘廟、無量殿。高臺之下右側建有城隍廟、三官廟,左側建有玉皇廟、閻羅殿。

所有廟內泥塑雖經幾百年歲月滄桑,仍造型精美,色彩豔麗。寺院內鍾架上掛有一口古鐘,古鐘高約四尺,鐘口直徑三尺,生鐵鑄成。

鐘面鑄有獻給特賜寺五個楷書大字以及百餘名捐助者姓名,時間是大明十五年。

在寺院西北方丈餘遠處,建有一座磚塔,塔底座周長三丈,高十六層,呈六角形。寺院東南方不遠處還建有龍王廟。

當時的太子寺建築拱為一體,佈局嚴謹合理,造型古樸大方,其勢雄偉肅穆。

每逢農曆七月十五,周圍數十里漢族群眾雲集而來,燒香燃燭,拜佛求神,觀社火,看燈影,熱鬧非凡。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古建築群,於1959年被有組織地拆毀了,寺院的地皮被當地政府佔用,就連一些匾額和古鐘存至1964年也被毀了。對這一有組織地破壞文物的行為當地群眾無不感到十分遺憾。

寧夏古蹟尋蹤:吳忠太子寺

現在的太子寺是經有關部門批准,當地群眾捐款,在朱興、杜生才等人的主持下,於1996年7月動工,至2002年建成。

太子寺始建於何時?現在沒有定論,據民間傳說建於元朝。

相傳元太祖成吉思汗征戰西夏國時,為掃清障礙,決定先攻佔靈州,大軍駐紮在太子寺附近,隨軍行進的皇妃突然腹疼難忍,在侍女的攙扶下進入當時十分破舊的廟宇,不久生下了皇子。

成吉思汗安邦定國後,為答謝皇子安身立命之地,特批大批銀兩,重修廟宇,並給這座廟宇贈名“特賜寺”。直到現在,仍時有內蒙古地區的蒙古族群眾前來焚香拜佛。

據馮克誠、田曉娜主編的《中國通史》記載,1226年成吉思汗出兵西夏,連取肅(今酒泉)甘(今張掖),於靈州附近殲滅西夏主力,進圍中興府(今銀川市)。

1227年,西夏國王李睍投降。同年七月,成吉思汗病逝軍中,幼子拖雷監國。上述歷史事實印證了民間傳說事出有因,但無文字可考。

當地地方誌根據太子寺古鐘上鑄有“大明十五年”的記載和有關史料斷定,太子寺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

但“大明十五年”提法不確切,大明十五年可以理解為任何一位明朝皇帝的年號的十五年。

上世紀初太子寺一直被當作學校使用,筆者和當地六十歲以上的人,大都在這裡上過學,對當地的太子寺和古鐘上刻記的年代都有記憶。

其實,太子寺就是“特賜寺”的音轉。“特賜”是皇帝才有的權利,在吳忠歷史上確有皇帝為寺廟賜名之事。

據2003年出版的《寧夏文史》第十九輯陳田心的《吳忠市內兩佛寺》一文記載:“興教寺是永樂年間奉皇帝之命所改的名字,原名並不叫興教寺,而稱彌陀寺。”特賜寺是不是與這件事有點關係呢?

寧夏古蹟尋蹤:吳忠太子寺

作者簡介:蔡學文:男,漢族。1944年8月生於寧夏吳忠早元鄉。1964年入伍,1965年退伍後進寧夏人民廣播電臺當記者,1979年調銀南行署工作,先後任行署辦公室秘書、副主任、物價局副局長、工商物價局副局長、吳忠市民政局局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