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戰國中最弱的國家,為何能獨自抵擋二十年秦國的進攻?

芘律IzGT6401


這個理解是問題的。題主想要問的是公元前250年—公元前230年這段時期韓國面對秦國的事。我們先來看看這20年前發生了什麼樣的大事。

一、這二十年裡發生了什麼

公元前254年,韓王入朝面見秦王,毫無疑問的是求和來了。



公元前247年,秦國進攻魏國,報邯鄲之仇。魏國信陵君組織五國聯軍與秦國決戰,大敗秦軍,攻至函谷關下,使秦國不敢出關。而後秦國十年,秦國處於內政交替時期,無暇東顧,正在內戰中,一直到公元前336年,秦始皇取得朝政大權,才有空開始制定滅六國大計。

公元前241年,以楚國為首的五國聯軍進攻函谷關。楚國孤軍深入,被秦國殲滅。隨後,在函谷關外大破聯軍,此戰合縱五國徹底喪失了與秦國正面對抗的局面。而韓國正是參與了這兩次攻秦大戰。



公元前236—公元前230年,秦國的主力與心思一直在秦趙戰場上,可以說趙國替韓國先捱了幾年的刀。在秦國看來,韓國不足為慮,而趙國的戰鬥力與秦國半斤八兩,生怕趙國恢復元氣。於是,六年的戰爭中,秦趙傷亡都比較慘重,於是秦國暫停進軍趙國,把目光轉向了韓國。

公元前233年,韓王向秦國俯首稱臣,派韓非入秦。公元前231年,韓國向秦國獻南陽地。公元前230年,內史騰率十萬大軍,突襲韓國,不用吹灰之力滅掉韓國。從這一連串的歷史事件可見,後期的韓王嚇破了膽,再也不敢與秦國對抗,直接請為藩屬,然而秦國推行郡縣制,自然不會使藩屬存在,出兵滅韓國進軍東方更合適。




二、韓國面臨的國際形勢

韓國雖小,五臟俱全;韓國雖弱,圓滑至極。韓國自立國以來,就一直處於四戰危機之中。它的地緣政治最差,周邊的鄰居都是有野心有實力的霸主,魏、齊、趙、秦都揍過它。然而,魏、齊、趙只是為了稱霸而征伐,相對來說是小打小鬧,整個戰國時代大多以聯盟關係為主。而秦國不一樣,因為韓國擋在了秦國進軍東方的要道,勢必要發動戰爭。

而韓國本身實力弱小,自然也在秦國欺負的名單內。尤其是範睢的遠交近攻大戰略,直接將韓國列入首要的黑名單。秦國進軍東方的首要對手便韓魏,六國中就屬韓魏割地最多,也是這兩國求和平的主要方式。日削月割下,到了公元前230年左右,韓魏只剩下環都城的幾座城池,最後一戰打得甚是輕鬆。



三、韓國圓滑的外交

韓國地處四戰之地,唯一的自救就是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外交,這也是它主要的手段。戰國初期,韓國完美地學習了鄭宋的牆頭草精神,屁顛屁顛地當霸主的小弟,從而避免連年戰事。蘇秦的到來,簡直就是韓國的救星,緩解了韓國面臨秦國的壓力,因為與六國正式建立合縱聯盟,大家的關係相對比較平等。合縱聯盟核心目標是對付秦國,實現攻守同盟,具體表現為五次五國攻秦,韓國都在積極參與。



秦國張儀在外交上出征,一手促成了連橫集團。首要拉攏韓魏,尤其是公元前312年,秦韓聯軍進攻楚國,一戰殲滅楚軍八萬,隨後藍田大戰,秦魏韓齊聯軍再次擊破楚軍,楚國徹底失去漢中。這段時期,可以說是秦韓蜜月期,韓國在這一階段站隊成功。隨後參與五國攻齊,在國際大勢上緊跟大隊伍。

四、韓國的內部自救

韓國的自救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對外戰爭,一個是內部改革。對外戰爭主要表現為公元前375年滅掉鄭國,遷都於鄭,地盤上有所擴大,對於失去的領土在前期有所止損。同時,在變法期間,增加對東周、楚國的進攻,獲得不少城邑。



內部改革主要是申不害變法,走富國強兵之路。公元前351年—公元前337年,申不害為相,對韓國進行政治、軍事上改革,加強了韓王的權力。這十幾年裡,韓國國勢太平,兵強馬壯,變法取得了重大成果。同時,韓國擁有天下最大的兵工廠,源源不斷地生產最先進的武器。但是兵員素質不行,只能憑藉武器勉強與六國相爭,這也是它保命的王牌。


慵懶國王


戰國時期的韓國可以說是七雄中最為弱小的國家了,雖然“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出產的劍也是“陸斷牛馬,水截鵠雁”,可是,韓國可以說一直是七國中實際領土最小的一個。



這主要是地理位置所限,韓國位於中原腹地,秦、齊、楚、魏四國夾在中間,是秦東出,齊西進,趙魏南下,楚北上的必經地方,絕對的“四戰之地”。

所以除了早年在昭候時期稍微硬氣了一段時間以外,其餘時候都在捱打。

當時韓昭候啟用法家申不害變法。內脩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沒辦法,周圍都是狠人,韓國惹不起,這是一種間於齊楚的尷尬。他不能像秦國那樣遠交近攻,沒那條件,所以韓國一直沒能強大起來。



那麼韓國是如何堅持了那麼久呢?

首先作為一個小國,找靠山是很必要的,誰要滅他,就去找他的對手幫忙。比如魏國欺負他,他就找齊國。齊魏馬陵一戰,便是圍魏救韓!

後來秦,楚兩國相爭,韓國又在他們面前打太極,誰強跟誰混。



而到了戰國末期,韓國又成了秦國和齊國之間戰爭的緩衝地,苟延殘存;前265年,秦國大舉進攻韓上黨,上黨不願被秦佔有,改降於趙,引發了長平之戰。

再後來,秦國一家獨大,白起把六國都打慫了,韓國被欺負的時候再也找不到幫手。於是打不過就認慫,韓王直接像秦王稱臣。所以,所以許多年來韓國雖然吃了不少敗仗,割讓了不少地盤,但好歹沒有被滅。



至於最後這二十年,沒有滅他,與其說是韓國堅持,還不如說是懶得理他。之前嬴政一直才處理呂不韋和他後爹這些內部家事兒,沒功夫滅他。而後又是一直和趙國死掐,也沒空來滅韓國。

不過後來因為趙國李牧的存在,秦國遲遲拿不下趙國,吃不了肉就先喝湯。畢竟韓國把持著秦軍東進之要道,放那始終是個隱患。

當然,三晉都是當時秦國想要收拾的,都屬於遠交近攻的近攻國家,韓國好欺負一點,就先被滅了。



說到底,韓國之滅亡,主要是因為他有著幾個好鄰居!


白話歷史君


這個問題的題幹有值得商榷之處。樓主想說的應該是戰國末期的韓國,韓國可不是獨自抵擋秦國進攻,經常與周邊國家特別是時而連橫時而合縱,面對秦國進攻,經常是能打幾下,打不過就向同為晉國出身的魏趙兩國求救,再不行就服軟求和,大不了割地,甚至還以所謂的“疲敵”之計自鳴得意。

韓國是公認的“戰國七雄”中最最弱小的國家,能與之相比的可能只有地處偏僻的燕國,不過人家燕國好歹也是風光一時,燕將樂毅伐齊,一度打得強大的齊國幾乎亡國。韓國在戰國中後期幾乎就是列國的笑柄。

韓國雖然弱小,也是戰國七雄中第一個滅亡的國家,但比大家想象中的時間要遲。主要原因在於:

一是韓國軍隊戰鬥力不怎樣,但硬件裝備還是一流的。韓國地域不大,但好在有宜陽鐵礦,有了優質的原材料,再加上工匠技藝高超,裝備質量不錯。正所謂“天下強兵勁弩皆出韓”,人員素質無法與變法後的秦軍相比,但武器裝備還是多少抵扣一下劣勢。

二是韓國地處中原腹地,屬於四戰之地,與趙魏齊楚四國接壤,是秦東進魏趙南下齊西進楚北上的戰略要道,誰控制了韓國就有極大的優勢。這就決定了秦國要攻取韓國,其它周邊國家都不會坐視不管,因為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這就決定了秦國攻取韓國是一個蠶食的較長過程。

三是申不害在韓國變法有所成效,使得韓國得以多喘息幾年。申不害屬於法家的“術派”,被認為可有立竿見影之效,卻難以固本培元,雖然申不害變法時間不太長,但多少使得韓國國君增強了中央集權,為舉國抵禦秦國多提供了一份保障。

但是,形勢比人強,隨著各國實力不斷衰弱,秦國力量不斷壯大,弱小的韓國最終第一個被秦國滅亡。


滄海拾遺錄


戰國七雄裡相對較弱的便是韓國,北臨魏國,西接強秦,南抵蠻楚,夾於列強之中,各國都對他虎視眈眈。然而韓國也有他的過人之處,那就是韓國的強弩,有資料記載稱“天下強弓,弩皆從韓出”,“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可見韓國的武器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 。

同時韓國任用了當時的發家代表申不害,申不害是術治派的開創者在《申子》中記載“申不害教昭候以馭臣之下術”在《史記·韓世家》中也有“ 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以內治,諸侯不來侵伐”,申不害確實對韓國有重大影響。

最後便是結盟,韓國畢竟是人少地微的國家,沒有盟友他是擋不住秦國的鐵騎的,韓國曾與魏國,齊國有過歃血之盟,這也為韓國多提供了一道屏障。

以上便是韓國能抵擋秦國的原因。


世井之人


韓國其實不弱,三家分晉,魏國最弱,後魏國魏斯變法,盟三晉,逐漸成為天下霸主,韓國這個時候就是跟著魏趙吊打齊楚秦國,魏國成了霸主 ,韓國吞了鄭國,三家分晉的老大趙國反而啥好處沒撈到,反而成了最弱的一家,後面韓國申不害變法,韓國進一步強大,當時韓國實力可以排到第四,但是地理位置實在太差,周邊都是霸主級別的國,魏楚秦趙,哪個起來了都能暴錘他,先是霸主魏國爆錘了一頓,韓國國力大衰,後面魏國被齊國打衰了,丟了霸主之位,但南面楚國又起來了,又被楚國錘了一頓,等楚國下去了,西面最厲害秦國又起來了,自秦惠文王到秦始皇這一百多年,韓國基本上被秦國年年吊打,再也沒機會強大起來,你要把齊燕放到韓國的位置,估計撐不到多少年就被周邊四個老大給瓜分了


legolass


韓國在戰國不是最弱的,首先三家分晉後,吞併鄭國,其實力肯定要比燕國宋國強。韓國所處時期,正是鐵在中國推廣的時代,境內有宜陽鐵山是當時的冶鐵中心,韓國軍力也很強盛,當時號稱小霸。

韓國和秦國死磕百年,加上四周都是大國國土無從拓展,持續的消耗下,國力慢慢走了下坡路。同時其所奉行的術治政策,也被後人詬病,但我認為這也是韓國在各大國包圍下的無奈選擇。


盆景業餘愛好者的日常


這個問題你想問的應該是韓國吧。或許韓國的領土是七個國家裡面最小的,但是韓國到底是經歷過申不害變法的,在戰國中期一度有著“勁韓”的稱呼,而且韓國的兵器製作也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國雖小,但面臨國家存亡之時可戰之兵也是有數萬,再加上東方其餘幾國的相助,所以能夠抵抗的下秦國的攻勢!


御天太一


春秋時期,周朝是周天子為大哥,諸分封國為小弟的邦聯制國家。孔子所言的“禮崩樂壞”,實質就是小弟不服大哥了。

至了戰國時期,小弟開始爭當大哥了,聽哥的否則滅了你,開始無義戰了。

此時的戰爭集中在相互不服或挑戰的國家之間,很多小國家可以委曲求全。


扶起夫子說清楚


其一,申不害的變法是術治,吏治清明,雖然新軍失敗,整體結構沒有喪失。

其二,金屬資源充分利用,以及在弩方面的技術革新。

其三,地盤小也是優勢,不用多線作戰。

總體來說,短小精悍,說的就是他,攻不足而守有餘。


望學樓


你無法選擇你的鄰居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