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吳三桂死守山海關,明朝將會怎樣?

歷史知書局


首先,吳三桂不可能會死守山海關,不是因為他不想守,而是他沒機會守了。1644年3月北京陷落後,在北方就存在了兩大勢力,一個是李自成的農民軍,另一個就是關外的清軍。吳三桂哪一個勢力都得罪不起,必須在二則之間做出選擇。但是歷史選擇了清軍,吳三桂引清軍入關,進而逐漸佔領北方。今天我們就假設一下,假如吳三桂不投降清軍的話,歷史會是什麼結局。

假如一、吳三桂歸順李自成,同農民軍一起駐守山海關,一起對抗清軍。有沒有這個可能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從現在已知的史料來看,當時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後,馬上注意起了山海關的吳三桂,因為此時距離北京最近的明軍就是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此時吳三桂傭兵四萬餘人,全都是戰鬥力強悍的東北邊軍,吳三桂的歸屬可以說是事關整個北方局勢。所以李自成隨機就派人招降吳三桂。

吳三桂剛開始駐守寧遠城,接到崇禎帝的進京勤王的聖旨後,隨機率領整個寧遠鐵騎入關進京,但走到半道上,就接到消息,北京城已經陷落。此時的吳三桂頓時失去了可以依靠的大明王朝,變成了一個無家可歸的軍團,吳三桂便停止了前進,進駐山海關,坐等局勢發展。

隨後就見到了李自成的使者,吳三桂權衡再三後,決定歸順農民軍。如若歷史按照這樣邏輯發展,李自成派人和吳三桂共同駐守山海關,我相信,清軍無論如何也打不進來,清軍起碼還能被擋在關外20年。但至於明朝,依然會滅亡。當李自成鞏固好北方局勢以後,肯定會揮師南下,進攻南京的弘光政權。鑑於南明軍隊拙劣的表現,面對李自成的大順軍解體的會更快。因為南方百姓不會抵制李自成的農民軍的,但會抵制清軍。

假如二、吳三桂獨自堅守山海關。如果這樣的話,吳三桂肯定會敗的很慘,或者說壓根就不可能。因為吳三桂的軍隊是需要補給的,當時吳三桂的軍隊已經斷餉數月,沒有發生譁變已經很不錯了。此時的吳三桂沒有了後方的支持,補給跟不上,根本堅持不了多久,吳三桂不作出選擇,他的手下將領也會作出選擇的。再者,獨自堅守,為誰而戰也會存疑。在北方大明已亡,吳三桂為誰而戰呢?為南明?雖然在當年五月南明曾通過海路為吳三桂送去補給,但是面對關內關外兩大強敵,南明肯本幫不上忙,如不作出選擇,在沒有支援的情況下,要麼被李自成吃掉,那麼背清軍吃掉。所以吳三桂獨自堅守山海關不現實。

還有第三個出路,就是放棄山海關,率領關寧鐵騎快速通過北方,投靠南明,讓關外的清軍和李自成的大順軍在北方爭奪。其實這對於吳三桂來說,也是一條死路。當時的北方,已盡歸李自成,吳三桂不歸順李自成而率大軍南下,必然會遭到大順軍的全力圍剿。就是僥倖逃到南方,肯定也是傷亡慘重,一個沒有軍隊的將領,在亂世還有什麼作為,在南明還不是受人宰割。極有可能南明還會說他他救駕不力致使北京陷落,說不好還會被陷害。

所以,吳三桂在李自成和清軍之間必須做出選擇,當然,歷史的天平傾向了清軍。

大明氣數已盡,滅亡是天數。


蝦果仁


事實上,李自成攻進北京後,吳三桂很快就答應投降李自成了。若是此事不生變故,吳三桂守住山海關,多爾袞是無法進入中原的。因為山海關易守難攻,號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以吳三桂的個人能力和所統軍隊的實力,守住山海關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如果這樣,李自成的江山是否能夠坐穩不敢說,至少是沒有滿清什麼事兒了。

可有時候天機難測,就在這個緊要關頭,偏偏發生了“衝冠一怒為紅顏”這檔子事兒。吳三桂立即倒戈,與李自成的起義軍殺成了一片。而為了防止腹背受敵,吳三桂私底下早與清軍取得了聯絡,投靠了多爾袞。

李自成不是對手,吳三桂大勝。

這個時候,京城發生了一件趣事。那些早已投降李自成的大明遺臣,聽說吳三桂打敗了李自成的起義軍,並且要擁立崇禎的兒子復位,立刻手舞足蹈,天天盼著吳三桂進京。

有一天,終於有人來報,一大票人馬正朝著京城而來。大臣們以為是吳三桂來了,於是打開城門,列隊迎接。

可是,他們沒有等來吳三桂以及明太子,而是等來了多爾袞率領的清軍。

短暫的驚訝後,這些大臣們立即換了一幅面孔,歡天喜地的跪迎多爾袞進京。

就這樣,那些投降了李自成的明朝遺臣,又投降了滿清。


趣談秘史


我是花開時節思春秋,也來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吳三桂死守山海關,明朝將會怎樣?”這個假設,是基於吳三桂仍然忠於明朝,退守山海關之後的戰略問題。

形勢分析

此時的局勢是,李自成的大順軍已經佔領北京、崇禎皇帝自縊,吳三桂帶領關寧軍鎮守山海關,而清軍即將出兵入關與明順兩方逐鹿中原。

客觀上分析,此時明朝的首都雖然被佔、皇帝死亡,但明朝的地盤仍然廣大、勢力仍然較強,但在北方的勢力較弱。大順佔領陝西、山西、河南、湖北及河北等大部分或者部分地區,軍力比較強盛,但統治基礎比較薄弱。而清朝只是佔據遼東地區,但遼東地區已經統治多年,後方穩固,有部分蒙古盟友支持,朝鮮和東江鎮已經征服,且擁有徵戰多年的十多萬強軍。

因此,綜合起來分析,其實論實力大明、大清、大順大體相當,各有各的優勢和劣勢。如果李自成與吳三桂、清軍此時不急於決戰,而是堅守堅城、關隘,北方的局勢不會那麼快明朗,以至出現清軍一舉佔領北方、入主中原的局面。

吳三桂的選擇

吳三桂擁有明朝在北方的最大軍事力量,且佔據山海關這一重要據點。這是他的優勢所在。劣勢在於,吳三桂單獨面對清軍和順軍處於不利地位,且在北方沒有明朝的助力,沒糧沒錢,難以堅持。但吳三桂這一方卻是決定清軍和順軍力量對比的關鍵。歷史上,吳三桂的選擇是聯清攻順,引清軍入關,當上了“漢奸”和“帶路黨”,他個人和民族的悲劇由此決定。

如果吳三桂真正投降李自成且李自成重用吳三桂,清軍其實短期內難以有什麼作為:一是很難攻破山海關,二是從其他關口入關,攻打北京,也很難一時之間取得多大戰果。這是明清交戰十多年已經被歷史證明的事實:清軍從來沒有真正攻破過山海關和北京。如果順與清如同明與清那樣相持下去,反而大順會逐漸佔據上風,因為李自成的戰爭動員能力要遠遠強於崇禎皇帝。當然這隻能是假設,歷史上李自成的形勢判斷和所作所為都出現了失誤。

如果吳三桂死守山海關,明朝將會怎樣?

吳三桂如果仍然忠於明朝,能不能守住山海關?我認為,是可以的。

歷史上,吳三桂主動借清軍(實際上最後是被逼降清)合攻順軍。如果吳三桂仍然忠於明朝,不去聯絡清軍,清軍仍然會按原計劃從其他關口進攻北京,李自成率軍進攻山海關之時,吳三桂只要不與順軍野戰(歷史上之所以不守關而是野戰,是因為要與清軍合攻順軍),守住山海關沒有任何問題。而順軍攻山海關無果,為了應付清軍來攻,只能退守北京。沒有在山海關大敗,順軍守住北京也沒有問題。那麼,清軍也只能如同過去那樣退回遼東。

吳三桂如果仍然忠於明朝,無非是兩種局面:一是鎮守山海關,防止清軍入關,短期而言可以做到,長期來看,需要順與明達到協議,取得南明的支持(海上或陸上);二是北方形勢穩定之後,順與明達到協議,將山海關移交大順軍,而回歸南明,作為一鎮之軍鎮守江北。因此,只要吳三桂仍然忠於明朝,一段時間內基本上會形成大順(佔據北方大部)、大明(佔據南方大部)、大清(佔據遼東)三國分立的局面,而佔據四川的大西政權或者暫時存在或者被滅,不會成為決定大局的關鍵一方。

在這種局面下,明朝或者說南明主要面對的是順而不是清,是順滅明還是明滅順?最終的命運如何難以判斷,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會如同歷史上那樣快速為清軍所滅。畢竟,明朝在南方仍然有很強的實力,戰爭的對手變了,結果就會發生很大變化,明與順不會很快決出勝負。


花開時節思春秋


我只想說幸好李自成抄了吳三桂的家,不然中國肯定又是一個五胡亂華的節奏,南有鄭成功和朱氏餘部,西有張獻宗,西南的西藏,西北葛爾丹,及北方蒙古各部,東北女真,李自成壓根就沒有統一天下的能力。兩點可以看出來一、打到北京要崇禎封個西北王,其二進京壓根沒有想登基做皇帝,而是成立一個催餉辦。你說就這樣的人,吳三桂是什麼人,吳三桂就是投降了以後也不會服他的。這就好比一個無能的領導下有幾個有能力的下屬,這個工作肯定幹不好的。其次滿族一開始壓根就沒有想到自己會能吃下這麼大,沒有吳三桂和洪承疇的出謀劃策也不會打下天下。但是他們讓滿族統一了中國也間接使得鴉片戰爭後我們中華是一個超級大國面對列強,使得列強壓根就吃不下去我們。如果我們是四分五裂的,鴉片戰爭其實就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有可能就是第二個印度,現在外蒙和西北東北很多土地還在人家手上呢。雖然現在有很多人說滿族人不好,但是從正在歷史觀來說,換作歷史上哪個朝代後期都沒有清朝這樣完美過渡到民國。還有吳三桂投降誰,壓根就沒有什麼漢奸之說,第一滿族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第二吳三桂擇良主而棲,這是一個職業選擇,就算他不投降滿清,你以為李自成這樣能成功。第三吳三桂投降讓亂世時間大大縮短了,這也是對廣大人民群眾受傷害降到最低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第四吳三桂最後反滿清,其實也是老年痴呆,沒有想通杯酒肆兵權道理,也有可能康熙給的條件太苛刻以及下屬蠢蠢欲動。看看清朝把吳三桂封為異姓王還排在第一位就知道吳三桂對清朝有多麼重要。其實也是吳三桂成全我們現在這麼大國土了。


請叫我曉明8


清朝想入關,很難。這本來是一盤死棋,但因為吳三桂,給盤活了。在明朝滅亡,崇禎帝煤山自縊殉國後,靠著很多運氣入主北京的大順國,和與明朝相殺幾十年的清朝,都想爭取吳山桂這個扼守關內關外唯一通道山海關的明平西伯吳三桂。吳三桂的任何一個決定,都將改變大順國和清朝的命運。




問題是,現在的吳三桂該拿什麼去堅守山海關這座孤城。憑心而論,崇禎皇帝是相當器重這個年輕的將軍。崇禎十六年(1643年)清朝第五次繞道長城攻打北京,吳三桂奉詔馳援京師,但行軍遲緩(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至京師清軍已退去,但崇禎依然感到很高興。設宴在武英殿宴請吳三桂等人,御賜他尚方寶劍,勉勵他好好御邊殺敵報效國家。不久在北京陷落前又派人到山海關為他進爵平西伯,他的父親吳襄退閒後也在北京安度晚年。




可是眼下,崇禎皇帝已經自縊殉國,北京一夜之間換了主人。他和他的七萬關寧鐵騎,就像沒了爹媽的孤兒一樣,夾在兩個野心家的中間。擺在他面前的,冒似也就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降清,要麼降李自成。如果非要兩條路都不選擇的話,那也就是死守山海關,兩邊都不得罪吧。


但是這可能嗎?李自成為了招降吳三桂可是沒少花功夫,使者往返山海關北京數次,又是帶去高官厚祿金銀財寶的許諾,又是使其父親寫下的殷殷勸降書(儘管可能是違心所寫)。如此這般辛苦折騰是為何?李自成如此煞費苦心招降吳三桂,正是為他這關寧精銳和山海關而來。只要吳三桂為大順國所用,極力守住山海關抵禦清軍,李自成就可以騰出手來南下消滅明朝殘餘勢力南明政權。






而清朝這邊,前有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轉皇太極的密信勸降,他已經有所心動。更何況,清朝對入關都打了幾十年,如今僅剩山海關這一孤城,清朝是斷然不會輕易放手。所以,即便吳三桂固守山海關,那也只能是砧板上的魚,任人宰割。降哪一邊,他都必須做出決斷。死守山海關,不會改變明朝的命運,對明朝的翻盤起不了多少作用,山海關已經成了孤城。




李自成以吳三桂家眷及愛妾陳圓圓相要挾,吳三桂自然是頗為忌憚,但是他素來對李自成並不十分放心。因此一邊假意投降,一邊又以南北分治為條件求助於多爾袞。最終山海關大戰清軍的突然加入徹底攪亂了局面,吳三桂的通敵叛國之名最後也就坐實了。


大國布衣


崇禎十七年三月二十,也就是崇禎皇帝自盡的第二天,吳三桂抵達了豐潤,得到北京失陷的消息,於是停下來觀望。

就當時的情況來看,南方的福王還沒有登基,吳三桂雖然手中有一支生力軍,但無法單獨對抗李自成,更無法單獨對抗山海關外的多爾袞,他必須在二者之間進行選擇。

真實的歷史當中,吳三桂選擇了多爾袞,與其聯手,在山海關痛擊李自成,然後充當急先鋒,幫助清軍橫掃華北。

如果吳三桂當時做了相反的選擇,與李自成聯手,死守山海關,會出現什麼局面呢?

首先一個問題是,要想讓吳三桂與李自成合作,李自成能夠開出什麼價碼。吳三桂對明朝廷的忠誠度還是可以的,此前他舅舅祖大壽的部將聯絡他歸降清軍,他一直不肯。

崇禎死後,吳三桂想讓李自成把皇太子送到他手裡,說明他很想成為匡扶社稷的勳臣。這些想法,都是他與李自成合作的障礙。

此外,李自成有沒有能力兼併吳三桂的軍隊,也是一個大問題。李自成佔領的地方,都是連年遭災的窮地方,油水很有限。明朝主要的餉源,此時還在官軍控制之下。而當年的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之後,從海路一下子給吳三桂運送了十萬石米、白銀五萬兩,李自成恐怕做不到這一點。依靠拷打官僚,能夠得到的財富畢竟有限,也不是長久之計。

我們假設,這些問題都被他們解決了,吳三桂與李自成聯手,並且繼續守衛山海關,會是什麼結果呢?

多爾袞在得知崇禎皇帝死去的消息之後,在范文程的建議之下,率領清軍精銳奔向山海關,顯然是志在必得。

此時寧遠城已經被吳三桂放棄,山海關外沒有了明軍駐守,吳三桂的防禦也就缺少了縱深,只靠一道山海關,顯得過於單薄。但幾十年來,明軍已經習慣了防禦,如果死命抵抗,多爾袞要想拿下山海關,難度極大。

一旦在山海關外拖上幾個月,多爾袞的後方供應就難以保障,吳三桂還是有勝算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多爾袞的失敗。李自成在完全征服北方之後,是與南明相持還是互相攻伐?如果開戰,吳三桂會不會倒向南明,從背後給李自成來一刀?依吳三桂的性格,他是做得出這種事的。

到那時,多爾袞必定會有所作為,清軍軍力強盛,他們入關、逐鹿中原是遲早的事,到了那種地步,最終誰能勝出,還真不好說。


於左


明崇禎十七年三月五日,崇禎皇帝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走到半路就聽說崇禎帝吊死在煤山上的消息。又傳說劉宗敏搶了陳圓圓,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打開了山海關,清兵入關,吳三桂借清兵的手幹掉了李自成的大順王朝。

假如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明朝會究竟如何?那麼我們看看當時崇禎帝死後的環境,就在崇禎帝死後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遷都南京,擁立了福王的兒子朱由崧做皇帝改元弘光,即弘光政權,可是這個政權一直因為皇帝的正統性問題一直內鬥,即便不被清軍幹掉,在關內的李自成也會幹掉這個內鬥的政權。

盤踞在四川的張獻忠這支軍閥武裝,這支隊伍擁有雄厚的財力。可以說是唯一一支能和李自成相提並論的農民起義武裝。

當時還有割據武昌,擁有三十萬人的部隊的左良玉部隊,他們在李自成攻打北京時坐山觀虎鬥,崇禎帝給出價格豐厚的利益,都見死不救,藉故拖延,直到崇禎帝吊在煤山上的那顆老歪脖子樹上。這支武裝也是能和李自成抗拒的地方武裝。所以根據當時的情況,倘若吳三桂,死守山海關,明朝還是會滅亡,但是當時的情況一定會在中國形成地方軍閥割據的局面。

關外的滿清,關內的吳三桂、左良玉、南明、張獻忠、李自成等軍閥割據的局面,屆時天下大亂。


陸棄


如果三桂同志死守山海關,別說明朝的命運會如何,自己就已經是一條鹹魚了!

因為,吳三桂將面臨兩難的境地,然後腹背受敵!

投靠李自成嗎?這樣一來他要揹負的是叛國之罪,除了他的嫡系部隊我想其他生力軍或是忠於明朝的散兵遊勇是不會跟他混的

但是投靠滿清就不一樣了!此時的多爾袞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攜帶大量八旗精銳及百萬明朝降軍直奔山海關

吳三桂也是一代帥才,此刻他敏銳的嗅出,只有一個選擇才能保全自己、保全名譽


死守也亦非不可,只是結局只能是名留千古,沒有生前榮耀而已

吳三桂憑藉手中的關寧軍,外加一部分雜牌,堅守不出是最佳選擇。但是這樣就長久嗎?多爾袞已經帶著滿清勢力傾巢而出了,身後又是擁有百萬大軍的李自成,自己在夾縫中如何得到保全?

吳氏一家老小、關寧系全軍將士的生死存亡全部系在了吳三桂的手上,縱使他有忠君愛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心,也得掂量掂量。況且,三桂同志也並非...

退一萬步說,吳三桂決定捍衛大明王朝的榮耀,為死去的崇禎盡忠,那結果也只有一個,就是自己兵敗身死、全家遭受屠戮

無論是李自成還是多爾袞,都不會放過他。在滿清入主中原的路上,吳三桂是眼中釘、肉中刺,勢必要將其擊潰才能入主中原

而對於李自成來說,只要是崇禎的人,一定得趕盡殺絕!畢竟崇禎就是給自己逼死的,新皇臥榻之下還能容前朝忠臣嗎?

得了,為明朝盡忠無論如何都是虧本買賣,吳三桂不想這麼做!於是他開始大量雙方實力,並準備做決定

為何說吳三桂是難得的將才,因為他知榮辱、懂退路!

史稱老吳因為陳圓圓一事,怒髮衝冠為紅顏;原本是要跟李自成混的,結果一咬牙、一跺腳就跟了多爾袞。如果說真是如此,我們也只能感慨一句——三桂真性情啊!

當然了,這只是玩笑話。在吳三桂降清的背後,是有很深的政治寓意的。早在明朝未亡之前,吳三桂基本就能看出來日後的發展道路,洪承疇、祖大壽這樣的猛人都降了清,盧象升、孫傳庭這樣的壯士都捐了軀;自己還有第三種選擇嗎?

於是乎,他開始考慮投靠哪邊的問題。首先是李自成,雖然李闖王一路上所向披靡,但卻並非是真正的能打,是明朝已經打光了一切,或者說能打的人都開始琢磨退路(左良玉)。反觀滿清,手中精兵強將不說,還有像范文程、洪承疇這樣的猛人幫忙,跟李自成這種泥腿子是不太一樣的

而且滿清打著的旗號是為崇禎復仇,而諸多降軍也都是不願意跟李自成混的那種,如果自己選擇投靠滿清,如果順利得天下,自己則立下不世之功;如果投靠李自成,縱使是擊退滿清,但卻因自己絕非嫡系而幾乎不會被重用。畢竟農民起義軍的侷限性,古往今來就是如此

所以,還是跟著多爾袞混比較有前途,看看洪承疇就知道了

機關算盡的平西王,終究只是亂世梟雄而已

吳三桂降了清,十分乾淨利落的就幹掉了李自成。隨後在剿滅南明、幫助清朝一統天下中又做出了卓越貢獻,功勳卓著的吳三桂成為最強藩王,坐擁幾十萬兵馬,算是成了雄霸一方的土皇帝

只是,好日子是永遠沒有頭的;而權力的慾望也是無窮無盡的。況且還有年輕氣盛的康熙皇帝給他打了一針興奮劑。年過六十的吳三桂決定造反,拉著耿、尚二人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反清復明

或許是命運的安排,也或許是吳三桂並沒有這個命,亦或是他原本就不具備帝王的能力,最終三藩之亂被平定,而吳三桂也只是過了幾個月的皇帝癮就病死了

不得不說,三藩之亂聲勢浩大,一時間獲得南方大量軍民的支持,而勢頭也一度直逼中原,搞得清朝大部分貴族王侯戰戰兢兢,一度表示想要退出關外,回到東北。可見當時吳三桂的能量是有多大,可惜最終吳三桂並沒有改變歷史,而只能成為歷史中的過客

如果說,年輕時候的吳三桂是個驍勇善戰的將軍,那麼成年後的三桂則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軍閥。當國家榮辱和個人利益衝突的時候,他選擇了後者。

所以,忠君愛國這一那個年代的優秀品質,在吳三桂身上是沒有的。否則他不會在降清之後立刻進入角色,先滅大順、後攻南明;成為滿清最得力的先鋒

至於最後的三藩之亂,縱使是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卻也只是口中說著忠於國家而已,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自己

所以說,他不可能誓死守衛山海關,這不符合他的人生信條!退一萬步說,如果他真的選擇孤守山海關抗擊清軍,那他定是像孫傳庭、孫承宗、盧象升一樣成為流芳千古的忠臣!但他終究是那個人人口誅筆伐的“漢奸”呀,不是嗎?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放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不在時局看不清局勢,但是要多看一些歷史,多讀些書,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總歸是歷史,基於歷史,根據你的認知,去偽存真,能夠有一個屬於你自己的歷史。

吳三桂有叛國嗎?

吳三桂是明朝的邊關大將,在崇禎活著的時候,並沒有背叛崇禎,吳三桂作為遼東戰局最高負責人,擁有明末重金打造的關寧鐵騎,雖然可能不如想的那麼厲害,但也是抵抗清軍多年的王牌軍,在亂世中,這樣一隻部隊,是各方勢力都極力拉攏的,尤其是滿清方面,皇太極讓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寫信給吳三桂,想拉攏吳三桂,此時考慮到家庭因素(吳三桂父親在北京實際為人質)等多方面原因,吳三桂沒有答應皇太極。

如果吳三桂真的是一個奸佞小人,不顧家人死活,早就投敵了。

出於對明朝的最後一絲忠誠,崇禎兩次召吳三桂進京勤王,吳三桂兩次都動身了(第一次去晚了,清軍都撤了,第二次走的更慢,沒等到,北京就被李自成攻破了)。但這也是極好的啦!因為和吳三桂相比,有一路總兵報告崇禎說腿受傷了,竟然帶著部隊往南逃竄,這貌似就是南明會有40-50萬軍隊的原因吧!

吳三桂進京勤王,走了一半,皇帝死了,這一下尷尬了,前方的路是殺了你領導的流寇,回去的路是一直打你的蠻夷。人世間最大的無奈也莫過於此了吧!聰明的吳三桂選擇了退回山海關守望。

吳三桂有什麼資格死守山海關?

題主說,讓吳三桂死守山海關,我先說一句,吳三桂在明朝的寧遠總兵,到遼東總兵,駐地一直在寧遠,山海關一直是別人駐守,之所以,山海關會落到吳三桂手上,是李自成的屬下抄了他的家(據說還搶了他的愛妾陳圓圓),吳三桂才奪取山海關,當時山海關已經歸李自成接管了。

所以,山海關是吳三桂搶來的,於法理上來說,吳三桂連守的資格都沒有。

吳三桂確實拼勁全力死守山海關,只不過對象是李自成

吳三桂雖然沒有資格,但是亂世之中也沒什麼講究,吳三桂還是佔據山海關以觀局勢發展。

這個時間點,非常重要,李自成率軍直取山海關的同時,多爾袞已經完成了全國動員,男的,能走道的,除了老人和小孩,全都上戰場。按照多爾袞的想法,有可能只是想進關內幹一票,也有可能有別的想法,反正是上路了。

吳三桂得知消息後,派信使邀請清軍入關,替崇禎報仇,然後劃黃河與清軍南北分治。正在路上的多爾袞欣然答應。

吳三桂的這個舉動得到了當時南明政府的支持,在當時看來,闖賊比滿清更可恨。

在山海關,毫無疑問,大敗李自成,入關之後的多爾袞就不是關外的多爾袞了,開始放飛自我了,果斷改變當時滿清的國策,開始問鼎中原,並把福臨從瀋陽接到北京登基。

所以,吳三桂真的死守了,而且守住了李自成的進攻。

題主大概問的是,如果李自成與吳三桂聯手,歷史會如何走向,這個請關注我頭條號,裡面有具體文章分析。


史論縱橫


如果吳三桂死守山海關,他死的時候估計能在奈何橋上遇到上吊不久的崇禎帝。



明朝亡國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時代發展的偶然,這些必然和偶然不是一個吳三桂能改變得了的,更何況吳三桂也不是什麼忠臣烈將。

早在李自成打下北京城,逼得崇禎皇帝煤山上了吊沒幾天,吳三桂就與李自成達成了口頭的投降協議。李自成進入北京城的前幾天是非常剋制的,嚴禁農民軍擾民,沿用大明的官員,結果發現大明朝國庫只有一百萬兩白銀,連軍餉就不夠,於是放縱農民軍大肆洗劫了北京城。



當然也沒有放過吳三桂家,甚至吳三桂的小老婆陳圓圓都被劉宗敏給霸佔了,這就徹底激怒了吳三桂,不但撕毀了口頭投降協議,更是直接打開山海關,投降了多爾袞,引大清八旗騎兵入關,打敗了李自成,讓大清撿了便宜。



回到題主的假設上來,如果吳三桂死守山海關,就算自己的老婆被霸佔,老爹被李自成殺,也不開關引大清入關,我們可以推測一下,吳三桂死守山海關,肯定是不會投降李自成了,更不可能投降多爾袞。

那麼他就面臨著李自成和多爾袞的夾擊,而且此時的李自成已經率領十萬起義軍主力直奔山海關而來了,更何況關外還有滿清的幾萬八旗騎兵在敲門。



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數量並不多,如果單純的鎮守山海關,應該是沒有多大問題的。但要命的問題是如果關內,關外都有重兵圍著打,不說別的,就軍需補給,兵馬糧草就能把吳三桂憋死。

所以,吳三桂只能做出選擇,他沒有那個能力力挽狂瀾,更沒有那個信仰去戰死沙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