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圖上看感覺山海關並不險要,為何歷代很多朝代都要守這個關隘?

毒士辛吉德


山海關,只在明朝才具有特殊的價值,因為山海關是扼守遼西走廊的必經之地,對位於東北的滿清,是最便捷最省糧餉的路線。



從漢代的匈奴,唐朝的突厥,宋代的契丹,以後的蒙古帝國,都是從山西進入中原,畢竟其發源和主要軍事力量,只要繞過西北短暫的群山,就能夠抵達中央政權所在的長安和卞梁,所以才有了“渭水之盟”等協議。

而明代將都城遷往北京,舊有山西通道不僅耗費精力,而且容易遭到沿途的狙擊,這會使軍事成功率降低,瓦剌也先兵臨城下卻最終被擋在城下無功而返,很大便是因為後援不濟。

滿清漁獵民族出身,騎兵的佔比其實並不高,更限於軍工能力,長途奔襲難以成功,清太宗皇太極便試圖突破防禦攻打北京,卻被北京城阻擋,加之山海關隨時威脅清朝都城瀋陽,因此只能放棄佔領區。

所以,想要逐鹿中原,以滿清的激動能力可以從很多地區突破,但無法攻克山海關,就無法得到足夠的支援,後方基地也會隨時面臨威脅,因此,吳三桂率關寧鐵騎歸降,對於清朝定鼎中原至關重要。


多臻貴


山海關,乃華北通往東北的便捷的天然交通要道,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山海關在隋朝時期被稱為渝關,後又稱榆關、臨閭關。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中山王徐達奉命在此地創建山海關,因其北倚燕山餘脈,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

山海關的險要主要體現在其地位作用重要和城防設置險峻兩點。

一是山海關地扼東北進入華北主要通道——遼西走廊的咽喉。

東北進入華北主要有三條通路:第一條是由通遼經赤峰過居庸關進京入關。第二條是由朝陽經承德過古北口進京入關。第三條是由錦州、葫蘆島經秦皇島過山海關入關。

第一條路距離最遠,第二條次之,兩條路都要遠繞深入燕山腹地,山路險峻,無路迂迴,為作戰行軍不可取也。第三條路相對最為平坦,距離也最短,只有山海關北依燕山,東傍渤海一處險峻,奪此關口即打開了入關通道。前人曾以“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的詩句,來形容其地位作用的重要。

二是山海關城依山阻海而建,符合“通川之道,要害之處”的古代城市規劃原則,建有關城、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翼城、威遠城和寧海城七大城堡,具有七城連環、萬里長城一線穿的軍事城防系統。

關城建築頗具匠心,是罕見的奇作。整個城池佈局為四方形,周長4.6公里,城高12米,厚7米,東牆頂寬15米多,可“十人同行,五馬並騎”。城牆內部土築,外用磚砌。城設四門,“東曰鎮東,西曰迎恩,南曰望洋,北曰威遠,俱設重鍵”。水門3個,居東南、西南、西北三隅,以洩城中積水。城外四周浚有護城河,平時蓄水,戰時防敵。城四門上各有箭樓。此外,在東面城牆上還有臨閭樓、威遠堂、牧營樓、靖邊樓,均為防衛所用。

為了防禦體系的完備,關城東、西門外,各築有東羅城、西羅城;城南北築有南翼城、北翼城;城四門處建有甕城;東門外,有城堡、峰火臺多處。這樣,山海關城及其附近軍事設施,構成了古之軍事建築群。確實大有“山海關關山海”之勢。

所以,從明清到軍閥混戰,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這裡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成為軍事上控制東北和華北的咽喉地帶。


作家牛佔龍


山海關地勢險要,位於明長城東端,是明長城唯一與大海相交匯的地方。

向北是遼西走廊西段,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稱其為“碣石道”。

關城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冀遼在此分界。

山海關是關內關外的分界線,是明朝京師——北京的重要屏障,為軍事重鎮和戰略要地。

明宣德年間曾在此特設兵部分司署,為明兵部的唯一分設機構,具有獨特的軍事與政治價值。自其設立至明朝覆滅,二百多年間,共有90位兵部分司主事於此。

山海關距離北京大約只有280千米,而且兩地之間的地形以利於騎兵衝殺的平原為主。正因為山海關的特殊地理位置,關乎明王朝京師的安全,所以,從明朝中後期開始,山海關逐漸贏得了“天下第一關”的稱號。


點亮萬家燈火


如果你去看看南京的古城牆,跟農村的小樓差不多高,朱元璋的年代就號稱銅牆鐵壁,所以你的險要標準可能不切實際。至於歷代為什麼要守山海關,我想你聽過關內關外吧,指的就是山海關,山海關作為關內關外的門戶,是必然要守的,此外山海關是北京的北大門,以北京為都城的國家,不重視才怪。


太宗歷史


有人說過:予兵馬錢糧,我一人足守此;也有詩云: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有時候一關可護一國。這個關指的就是山海關,顧名思義,從山海關這個名字我們就知道他的地形,有山有海還有關防。

自古以來,從東北方要想進入中原有三條道路:一條是盧龍道,一條是古北口道,這兩條道路,全部都是沿著河谷而行,在遼西山地的崇山峻嶺之間穿梭,其道路之難行,是可想而知的。那麼,有沒有一條比較好走的路呢?

有且只有一條就是傳說中的“遼西走廊”,而山海關正好就在這條路的咽喉部位。而直到明洪武十四年徐達在此建關城、設立衛所之後才改名叫山海關。

遼西走廊在山海之間,它東邊是大海,西邊是崇山峻嶺,長185公里,最寬處不過10餘公里,最窄處僅有幾公里。端地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而在這條狹長的走廊之上,最狹窄的地方,就是山海關。當中原面對東北來的敵人時,山海關是扼守遼西走廊的最後一道屏障,也是最險要的一道屏障。我們看遼西走廊最北端是錦州,這是第一道防線,而在走廊中第二處比較狹窄險要的地方,就是在葫蘆島附近,這裡也地區是扼守走廊的第二道防線所在。當這錦州和葫蘆島兩處防線均告破後,就只剩下山海關了。所以說,在敵人從北而來的時候,山海關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也正因為遼西走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遼瀋戰役時,毛主席堅持先打錦州。錦州一攻克,就形成了關門打狗之勢,東北國民黨軍和中原的聯繫被切斷,成了無根之木,整盤棋就都活了。否則,國民黨軍隊通過遼西走廊和關內聯繫,就成了犄角之勢,這仗就不好打了。

因此得山海關者得天下,故此山海關才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以上觀點代表個人,謝謝觀看


herloo


關卡在古代,尤其是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戰略地位簡直太重要了。我們就先攤開地圖看一看,這山海關的東北邊是遼西走廊,東邊是大海,西邊是崇山峻嶺。

而遼西走廊就在山海之間,全長185公里,最寬處不過十餘公里,最窄處不過是幾公里,真的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而在這條狹長的走廊上,山海關的地勢最狹窄也最靠近華北。中原王朝要抵抗東北方向的敵人,山海關就是扼守遼西走廊的最後一道屏障,也是最險要的一道屏障。如果一旦被突破入關,防守方的地理優勢就會發生逆轉,敵人排山倒海、勢如破竹,整個華北就不好守了。

歷史上最有名的戰役,就是我們熟知的,發生在公元1644年清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4月間爆發的山海關大戰。

當年5月27號,明將吳三桂聯合關外清攝政王多爾袞,與李自成率領在山海關,展開了一場決定各自命運的大戰。

結果李自成對清軍入關助戰沒有絲毫準備,嚴重缺乏對清軍騎兵作戰的經驗,為清軍所敗,精銳遭到重創。

滿清是趁勢佔領北京,入主中原,征服南明政府與大順、大西等政權,並奠定了清朝260餘年的江山。

這一戰,也讓山海關時不時的就出現在歷史課本上,引得不少人對當年是唏噓不已,說要是吳三桂當年沒有引清軍入關該多好多好,要是能投降李闖王該多好多好,只可惜歷史不能重寫。

當時的情況說實話很複雜,換成你是吳三桂,你手裡的牌未必也比吳三桂多好。

緊接著第二座名關閃亮登場,函谷關,這是個曾經多次改變了中國歷史進程重要關隘。

司馬遷曾在史記中曰過,“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

意思就是率先起義的人都是在東南一帶,但成功的大多都是在西北方。

司馬遷老先生說的西北說的就是關中平原。從歷史上看,西北方的秦朝、西漢和唐朝都是依託關中平原起家的,進而是奪取天下的。

因為關中取天下的。

因為關中平原的地理條件真的太得天獨厚了。我們都知道,咱們國家的地勢是西高東低。關中地勢高,對著中原地區,在地勢上就成高屋建瓴之勢,四面又有山河為之險阻,是進可攻,退可守。

再加上關中地區有優越的經濟條件,沃野良田遍佈。在古代足以支撐起一個龐大的政治軍事集團。

我們今天要說的函谷關,就是關中平原的重要關隘之一。它北臨黃河,南接秦嶺餘脈。想進入關中平原,函谷關你繞都繞不過去,必須要跟這走。

歷史上,只要是關中和中原的勢力出現了激烈交鋒的情況,函谷關一定是雙方爭奪的焦點。

中原勢力想要佔領關中平原,函谷關是必破之關;同樣的如果關中的勢力想要能保全自己,函谷關必守。

歷史上,秦國就是憑藉著函谷關天險,以一國之力多次對抗其他強大的諸侯國。

你比方說公元前318年,關東五國魏、韓、趙、燕、楚聯軍,久攻函谷關不下,然後反被秦國出兵反擊,聯軍大敗。

在秦始皇六年就是公元前241年,楚、趙、魏、韓、魏,最後一次聯兵功秦。雖然說有精兵猛將,謀臣如雲,仍然無法攻破函谷關天險,最後是再次大敗。

我想,除了縱橫謀略,函谷關本身就佔據了天時地利。在西漢有一位大文人叫賈誼,在《過秦論》中就曾經說過這麼一段話“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這裡的關指的就是函谷關。可見,這函谷關在古戰場上的重要性有多大了。

當然了,其實函谷關原本它是不屬於秦國的,是在歷次征戰中被秦國收入囊中的。中原這幾個國家失去了這塊戰略要地,也為後來難以抵抗秦國的虎狼之師埋下了覆滅的伏筆。


賓賓說情感


古代海路交通不方便,大部分情況下需要走陸路,而山海關北連燕山,南依渤海,也是長城的咽喉,扼守北京的北大門,看住整個東北,地理位置極其重要



沉默恰恰美


山海關位於東北和華北平原接合部,位置相當重要。山海關周圍相對山區比較平坦,有利於大部隊和重武器及糧草補及通過。山海關就像一副擔,一頭挑華北平原,一頭挑東三省,怎麼形容都不為過。祖國地圖像個大公雞,山海關位雞喉嚨位置,你說重要不?清朝滿人入山海關建立大清王朝,解放戰爭人民解放軍從山海關進入華北進行平津戰役。山海關兩邊氣候也不相同,東北雨水多,華北相對乾旱。山海關,意思山與海之間一個關口,說多麼重要都不為過。


yueliang1203


山海關非常重要,從山海關開始分,山海關外就是關外,山海關內就是關內,山海關例朝例代以來都是中原地區到東北關外的重要關口,所以例朝例代都把山海關看的很重要,只要守住山海關,中原地區就比較安全,一旦山海關失守,從關外進入關內就比較容易,整個中原地區就守不住了


茂名磊哥


山海關的險要體現在其地位作用重要和城防設置險峻兩點。

一是山海關地扼東北進入華北主要通道——遼西走廊的咽喉。

東北進入華北主要有三條通路:第一條是由通遼經赤峰過居庸關進京入關。第二條是由朝陽經承德過古北口進京入關。第三條是由錦州、葫蘆島經秦皇島過山海關入關。

第一條路距離最遠,第二條次之,兩條路都要遠繞深入燕山腹地,山路險峻,無路迂迴,為作戰行軍不可取也。第三條路相對最為平坦,距離也最短,只有山海關北依燕山,東傍渤海一處險峻,奪此關口即打開了入關通道。前人曾以“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的詩句,來形容其地位作用的重要。

二是山海關城依山阻海而建,符合“通川之道,要害之處”的古代城市規劃原則,建有關城、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翼城、威遠城和寧海城七大城堡,具有七城連環、萬里長城一線穿的軍事城防系統。

關城建築頗具匠心,是罕見的奇作。整個城池佈局為四方形,周長4.6公里,城高12米,厚7米,東牆頂寬15米多,可“十人同行,五馬並騎”。城牆內部土築,外用磚砌。城設四門,“東曰鎮東,西曰迎恩,南曰望洋,北曰威遠,俱設重鍵”。水門3個,居東南、西南、西北三隅,以洩城中積水。城外四周浚有護城河,平時蓄水,戰時防敵。城四門上各有箭樓。此外,在東面城牆上還有臨閭樓、威遠堂、牧營樓、靖邊樓,均為防衛所用。

為了防禦體系的完備,關城東、西門外,各築有東羅城、西羅城;城南北築有南翼城、北翼城;城四門處建有甕城;東門外,有城堡、峰火臺多處。這樣,山海關城及其附近軍事設施,構成了古之軍事建築群。確實大有“山海關關山海”之勢。

所以,從明清到軍閥混戰,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這裡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成為軍事上控制東北和華北的咽喉地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