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為什麼等到曹睿死後才發動兵變?

七星印月


看過《軍事聯盟之虎嘯龍吟》的朋友,想必心裡都很疑惑像司馬懿這樣精明會算,城府又深的人為什麼要在侍奉曹家三代之後,直到曹睿死後才發動兵變?下面就聽聽有書君的幾點分析:

1.司馬懿發動兵變並非早有打算

曹操對他的政治及軍事才能十分讚賞,並且曹操善於用人,讓他為曹魏大業盡其才智,對司馬懿的奇謀異策更是從善如流。

在曹操死後,司馬懿又幫助曹丕繼位,作為曹丕繼位的功臣自然也會他被信任。而且曹丕死前還曾遺命曹睿:“有間此三公者(三公指:曹真、陳群、司馬懿),慎勿疑之”,由此也可看出曹丕對司馬懿信任有加,與此同時也看出了司馬懿對曹丕的肝腦凃地。

再然後,曹丕死了曹睿繼位,司馬懿憑藉自己精湛的兵法在與諸葛亮的作戰期間連連取勝,之後因鎮壓公孫淵而被升任為太尉。

在侍奉魏國三朝皇帝期間,司馬懿的才能都是被認可的,一直以來司馬懿的人生都還算太平,有官可升有事可做,也就想不到要兵變。

2.因為無奈而起兵叛變

在曹睿死後,年僅八歲的曹芳繼位,由司馬懿和曹爽共同輔佐齊王,但曹爽包藏禍心,想要謀權篡位。在這個時候,司馬懿如果再不起兵叛變的,不但自己性命難保,還可能會危及江山社稷,畢竟曹芳也只有8歲。所以,便在曹爽陪曹芳離開洛陽時,起兵控制京都,這就是後來的高平陵事件。

司馬懿這次雖然發動兵變,但這只不過是他自保的一種手段,雖說他從此控制了曹魏的政權,但並非造反謀逆,曹芳依然還是皇帝,並沒有因為這次兵變而下臺。

綜上所述,有書君認為,司馬懿的兵變根本談不上等到誰死了以後來兵變,只不過是他自保的權宜之計。他終其一生,也只不過是停留在權臣的位置上。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曹睿的執政能力

曹睿為曹丕長子,226年即位,是謂魏明帝,即位時23歲,執政13年,239年去世,時年36歲。

曹丕擔心自己的兒子年輕,為兒子安排了四個輔佐的顧命大臣:

曹休、曹真、陳群、司馬懿。可是曹睿非常聰明,擅長帝王之術,為了自己大權獨攬,攘外必先安內。將曹休、曹真和司馬懿三個掌握朝廷實權的人物,輪番調往與東吳和西蜀作戰的前線,基本上在京城待的時間很短,根本影響不了曹睿掌握大魏的朝廷實際權力,而且也不能干預曹睿的執政。(曹睿劇照)

在對外作戰中曹休和曹真相繼病死,但是他們也抵禦了吳蜀兩國的進攻,並且平息了遼東公孫淵的反叛,可以稱之為明君了。一個沒有多少實權的陳群就沒有調動,對權臣的控制可見一斑了。

曹睿無子,養子曹芳即位

曹睿雖然聰明,曾經有三個兒子,但無一例外都沒有到成年就夭折了。無奈只好弄了兩個養子:齊王曹芳和秦王曹詢。(郭皇后劇照)

曹睿特別好色,大概是因為自己的兒子早早夭折,他拼命的行走於嬪妃的床笫之間,希望能夠生下自己的嫡系後代,但事與願違,掏空了自己的身體,後代的事情也沒有解決。(曹芳劇照)

239年正月27日,36歲的魏明帝病故。病故之前,急招司馬懿和曹爽(曹真長子)進宮,託付後事,曹爽和司馬懿成為顧命大臣輔佐曹芳,這時的曹芳才7歲,是謂魏少帝。(司馬懿劇照)

司馬懿被廢,曹爽專權

曹爽是曹真的長子,曹睿託孤時,他被封為大將軍,假節鉞,簡單說曹爽掌握了曹魏的軍事大權。

曹爽在曹芳剛剛即位時,凡事和司馬懿商量,不過後來聽了別人的計謀,尊司馬懿為太傅,趁機剝奪了司馬懿的軍權。並將原來的禁衛軍將領蔣濟免職,各主要的軍事位置都換上了自己的兄弟和親信。(曹爽劇照)

244年,曹爽覺得自己是大將軍,但是一點戰功也沒有。於是就起兵征討蜀漢,司馬懿勸阻,但是曹爽大權獨攬,哪裡肯聽。結果曹爽被蜀漢的大將軍費禕擊敗,並且造成很大的內耗,戰爭地區的人民怨聲載道。

247年,曹爽兄弟將郭太后遷移出宮,架空了司馬懿,專擅朝政,黨羽遍佈,並且排擠了大量的官員。在宮殿內,曹爽甚至帶走曹芳的嬪妃出去玩樂,根本不把魏帝放在眼裡,儼然有取代魏帝的苗頭,因為曹芳不是曹睿的親生兒子,繼承帝位有瑕疵。

高平陵之變

曹爽對司馬懿換是小心提防的,248年,曾派人試探司馬懿的狀態。當時司馬懿應該啥病都沒有,但是馬上裝病,垂垂老矣的樣子,人都變得糊塗了,試探的人回去彙報給曹爽後,曹爽放心了。

司馬懿在幹什麼吶?這些年來的征討指揮,手下聚攏大批的將士親信,並且暗地裡培養了精銳的3000死士,尋找合適的時機發動政變。在朝堂上凡是曹爽排擠下來的軍隊人士以及朝臣,司馬懿都傾心相交,拉攏到自己的陣營,壯大自己的力量。

249年,魏明帝曹睿已經去世10年了。曹爽兄弟陪著魏帝曹芳去拜謁曹睿的陵寢——高平陵。曹爽的主要班底都參加了拜謁活動,出城前,謀士桓範告誡曹爽,他們這些掌握軍權的主要人物不能一起去參加這個活動,都城軍隊會失去領導,曹爽不以為然。

司馬懿培養的死士和拉攏的被曹爽排擠的大臣將領們紛紛出動,佔據了曹爽及其兄弟的軍隊駐地,打開武器庫,迅速裝備起來一直大軍,並將郭皇后搬了出來。然後他們認為曹爽兄弟有篡位奪權之意,下令免去曹爽兄弟的官職和軍職。謀士桓範逃出都城,建議曹爽攜皇帝曹芳到許昌,號令天下討伐司馬懿。(桓範劇照)

曹爽就是個沒什麼本事的傢伙,遇到這樣的事情馬上慌了,他仍舊留戀家族和安逸的生活,願意投降,繼續他的富貴人生。桓範悲痛地哭泣道:

“曹子丹這樣有才能的人,卻生下你們這群如豬如牛的兄弟!沒想到今日受你們的連累要滅族了。”

曹爽回到都城後,家族被軟禁看管。司馬懿很快找了一個曹爽謀反的事件,將曹爽家族及其黨羽誅滅三族,5000多人受到牽連。司馬懿從此掌握了曹魏的軍政大權。


穿越再現彼岸


司馬懿為何等到曹睿死了再兵變?

中國古語,富不過三代。其實,貴也不過三代。第一代,打天下的主,自然英明神武,起自平凡,收自富貴。這是雄主,誰都要讓。第二代,跟著第一代打天下,自身素養一般不錯,還有第一代和眾多老臣罩著,也是欺負不得。第三代,大多不行了。久居深宮,錦衣玉食,條件太好。再往後,朝代運氣好的話,還會有一兩個中興之主,再往後,往往就一敗塗地了。中國歷史各個朝代,一般遵循這個發展規律。

曹魏政權,打天下的是曹操,這是第一代。稱帝的是曹丕,這是第二代。曹睿是第三代。雖說已到三代,但是因為曹睿年少坎坷,加上異常聰明,善使謀略,還能堅持皇帝權威不動搖。曹睿死後是曹芳,皇帝年幼,再加上是養子,缺乏鍛鍊,曹氏宗親和夏侯家族這些老人大都凋零,或是被嚴密防範,也就完全不能防範司馬懿了。眾所周知,司馬懿的重要特點是壽命長。耗死了一個個雄主,終於大殺四方,把控朝政,以晉代魏。

所以說,司馬懿為何等到曹睿死了再發動高平陵政變,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演進過程。

一方面,司馬懿才能卓越又有野心,放在哪裡都是梟雄,自然不甘久居人下。這一點,曹氏家族的所有人都感覺到了。有人說司馬懿最後走上政變的路是被逼的。為什麼逼他而不是別人,還不是看到他野心太大?但是,曹氏家族需要藉助他的領導能力對付吳蜀,不能無緣無故隨便擅殺,所以嚴格防範。偏偏曹氏家族的智商過早透支給了曹操和第一代打天下的長輩,後代智商一個個不足。曹操、曹丕、曹睿還能駕馭,到了曹芳時就問題積壓很嚴重了。輔政大臣曹爽這一代,完全不是與司馬懿一個等量級的對手,最後身死人手,也是必然之果。

另一方面,在曹氏家族日漸削弱的同時,司馬家族在迅速崛起。父親司馬防是京兆尹,上層人脈豐富。司馬懿在長期領兵作戰和結交郭太后中積累了大量關係資源。其弟司馬孚也掌握國家重權。其子司馬師、司馬昭都是久經戰陣的能幹之人,而且掌握禁軍,私養死士。再加上,司馬懿還積極聯絡被曹爽打壓的士族,贏得了廣泛支持基礎。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即使如此,司馬懿搞兵變風險還是很大。他一直被曹爽架空,裝病乞憐才麻痺對方。等到曹爽與皇帝外出祭靈,他破釜沉舟,兵出險招,帶領死士奪取武庫,挾持郭太后發佈詔令,又因為曹爽軟弱糊塗,不敢挾帝到許昌借兵平叛,在關鍵時刻失去戰心,才能兵變成功。可見,即使司馬懿有野心,有實力,但因為不是皇族,同樣處於弱勢地位,搞兵變風險巨大。曹氏家族掌握國家權力,還被逐漸控制排擠,早晚被替代是很正常的。不是司馬家族,就是鄧氏家族,鍾氏家族。一代新人換舊人,這是無可挽回的事實。

我是樸素文明,喜歡用頭腦分析歷史,而不是簡單敘述歷史,歡迎關注。


樸素文明



司馬懿為何在曹睿死後才敢發動政變?

諸葛亮常談羨慕,能迴天地春。司馬懿精於謀略,善於用兵,深諳韜晦。他是曹魏三代託孤輔政大臣,又被人稱之為:三國英雄士,四朝經濟臣。司馬懿極其聰慧,博學多識,年少時就遠近聞名,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繼任丞相後強徵司馬懿為文學椽,後來讓司馬懿做太子中庶子,也就是輔助曹丕的差事。曹丕在位時,司馬懿成為託孤輔政大臣,也是曹丕對抗宗親的工具。


曹睿繼位後,司馬懿臨危受命,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司馬懿兢兢業業,一生都在為曹魏徵戰,然而卻在曹睿去世後,發動高平陵政變,竊取大權。然而司馬懿既然想篡權,為何要等到曹睿死後,才發動政變?筆者認為,這是有著深刻原因的,以下做簡要分析。


首先曹睿在世之時,司馬懿並沒有實權。曹丕臨終前,將司馬懿任命為託孤輔政大臣,除了他還有三位,分別是曹真、曹休、陳群。曹丕讓司馬懿好生輔佐曹睿,同時也告訴曹睿,要永遠防著司馬懿。因為從曹操開始,眾人都紛紛議論司馬懿有狼顧之相,並且曹操曾兩次夢見三馬同食一槽,因此曹操警告後人,要永遠防著司馬懿。曹睿繼位之後,司馬懿也成為牽制曹魏宗親的工具。


曹丕在位時,曹真、曹休等就開始大肆圈地據為己有,侵吞國家資產,由於他們手握重兵,曹丕也不敢得罪。曹丕死後,宗親們更是肆無忌憚,曹睿只好用司馬懿牽制,懿依舊管理尚書檯,執行新政,防止曹魏宗親貪汙受賄、任人唯親。因此司馬懿當時只是個文官,並沒有什麼實權。後來諸葛亮北伐,曹真屢戰屢敗,曹睿不得不起用司馬懿為大都督,然而司馬懿雖然掌握兵權,但長期在在征戰,又有大將軍曹真的牽制,沒有機會發動政變。


其次魏明帝曹睿英明神武,牢牢控制大權。不得不說,曹睿是個英明的皇帝,從小就長相俊美,聰慧過人,又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曹操因曹睿超凡脫俗,更是對他寵愛有加,曹操曾誇讚:有曹睿在,曹魏江山可以傳三代了。曹睿在位期間,曾指揮司馬懿曹真等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防禦吳國,設立律博士制度,又與陳群等人制定了《魏律》,因此曹睿是個有座位的皇帝。


諸葛亮北伐期間,司馬懿被曹睿牢牢控制,由於司馬懿侵害了宗親們的利益,曹真、曹休等恨不得殺司馬懿,以除後患。每次都是曹睿阻止。而司馬懿稍有不慎犯錯,輕則降職,重則罷官,因此司馬懿在朝中很不得勢,更沒有什麼謀反的機會。而且當時人心向魏,司馬家族並未給世人什麼恩惠,司馬懿在這個時候謀反無異於自取滅亡。


再次曹睿在位,曹氏宗親依然強大,司馬懿在當時兼職不值一提。曹魏三代用司馬懿的原因,就是司馬懿有大才,可以輔助曹魏江山,然而三代人都未曾重用司馬懿,只是諸葛亮北伐之時才讓他掌握軍權。最主要是,託孤大臣不止司馬懿一個,還有曹真、曹休、陳群。曹真曹休才是真正的掌權者,手握重兵,可以說他們想殺司馬懿易如反掌,只是曹睿護著司馬懿。


後來諸葛亮北伐之時,由於曹真屢次打敗仗,丟城失地,曹睿這才起用司馬懿。而且司馬懿打敗仗之時,曹睿有再次起用曹真。二人相互牽制,由此看來曹睿也是個權謀家。因此曹睿在世,曹氏宗親雖然人才凋零,但大權在握,再加上曹睿英明神武,司馬懿沒有發動政變的機會。

你是如何看待司馬懿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韜光養晦。

司馬懿作為四朝元老,歷經曹操,曹丕,曹睿,曹芳,通過高平陵政變最終奪得政權。歷史上,關於司馬家篡奪曹魏天下,對司馬懿的評價總是被譏諷為欺負孤兒寡母。

司馬懿同日本的德川家康一樣,一生隱忍,活得很長,笑到最後,到同樣在民間的名聲並不高。

曹睿青年繼位,雖然在位時間並不長,但帝王權術卻一樣遊刃有餘。他沒有親生兒子,只能讓養子曹芳繼位,並讓曹爽和司馬懿輔政。

實際上,曹操,曹丕,曹睿祖孫三代,對司馬懿既倚重又猜忌,曹睿雖然年輕,但通過對司馬懿等權臣分化制衡,司馬懿等人也只能俯首聽命。曹睿一死,新上位的曹芳年幼,且並無根基,除司馬懿外,其他有實力拱衛曹氏政權的大臣均已凋零。

曹爽是曹氏宗親,雖然處處防範司馬懿,但卻鬥不過更加老辣的司馬懿,表面上大權在握,實則抵不過司馬懿家族在軍隊中,在朝臣中的影響力。

在曹睿死後多年,曹爽率親信拜謁高平陵,當司馬懿突然起兵,發動政變之時,竟然坐以待斃,完全沒有掌權者的殺伐果斷,淪為任人宰割的魚肉。

司馬懿家族能取得最後勝利,一是作為士族代表,確實代表著一大部分利益集團,二是其對手曹爽之流確實太弱。曹氏政權人才凋零,而司馬懿代表的士族掌權趨勢日增,此消彼長,司馬懿也敢於放手一搏了。


生說


根本就無所謂等誰死了再政變,小編的說法好像司馬懿天生就是準備政變一樣,其實人家早先根本就不想出來做官,是曹操反覆逼迫,以死相逼,才不得已出仕的,司馬懿這個人博學多才,機敏通達,不管是做秘書,謀士,管理內政,仗鉞征伐都是出色當行,文武雙全,以自己出色的才能和忠誠,得到了曹魏三代君主的信任,曹丕死的時候司馬懿是四個輔政大臣之一,曹叡死的時候他是二個輔政大臣之一,而且曹叡對司馬懿的期望極高,病危的時候飛書快馬急招司馬懿回朝託付後事,甚至一天內連發三道詔書,司馬懿是抱著七歲的太子曹芳在曹叡對病榻前接受遺照的,由此可見,曹魏皇帝對司馬懿的信任。後來導致司馬懿挺而走險,發動政變完全是因為曹爽的胡作非為,把司馬逼迫的要靠裝病才能保命,如果不是如此,他絕不會作出這種事兒來的,所謂的“高平陵”政變,不過是司馬懿的自保之策,因為如果他不動手,曹爽遲早也要殺他。雖然說司馬懿從此控制了曹魏政權,但是他畢竟不是造反篡逆,不過是兩個輔政大臣之間的鬥爭,曹芳不過是從一個權臣手裡轉到了另外一個權臣手裡,皇帝還是皇帝,並沒有因為司馬懿的“政變”而下臺,而且,司馬懿始終都沒有背叛曹魏,終其一生,也僅僅停留在權臣的位置上,他兩次拒絕了“加九錫”的特權,實際上就是向朝廷和外界表示,他沒有篡位的野心,這一點他跟曹操非常相像,曹操也是崇尚“三分天下有其二”卻以禮事殷的周文王,和雄霸天下的春秋霸主齊桓公,晉文公,“以其兵力廣大,猶能侍奉周室”的千古美談,所以,我一直都不贊成把司馬懿描繪成為一個內心陰暗,隱忍狠毒的陰謀家,他跟曹操一樣,都不是天生的權臣,曹操年輕時候的夢想不過是做將軍,封侯而已,但是他們這樣的人走到了位極人臣的地步,自己也是四面楚歌,曹操就說過,即使是天下人都認為他權傾朝野,懷有異志,他也不會自解兵權來證明自己的無辜,那樣實際上是“慕虛名而處實禍”,所以他只能拼命鞏固自己的權勢地位,看清楚這一點,就不難弄明白他為什麼要發動這樣一場“政變”了。


狼的影子319


怎麼說呢。

其實也不要太針對司馬懿,也不要把司馬懿想得太過於陰謀論了。

人家司馬懿也不是天生下來就像造反的。

不是說在司馬懿投到曹操門下之後,就日思夜想找機會奪取曹家政權的,根本不是這樣。

最多可以說司馬懿骨子裡有造反基因,隨著事情一步一步的發展,慢慢的被激發出來,這才最終走上高平陵之變,奪取曹氏最高權力的道路。

能最終走到這一步,一半原因是因為內心的權利慾望在作祟,另一半也是逼不得已。

而且司馬懿在曹睿死之前,根本就沒有奪取權力的機會,更沒有奪取權力的能力。

因為曹丕還在位的時候,就感覺司馬懿能耐太大,恐怕司馬懿有二心,所以一直防備著司馬懿。

到了曹睿這一輩,依舊如此。

雖然在抗擊諸葛亮這方面,不得不啟用了司馬懿,讓司馬懿在軍中培養了大批心腹。

但是到曹睿快死得時候,曹睿已經讓司馬懿遠離權力中心了,並且安排了五位曹氏親貴作為輔政大臣,可以說是萬無一失。

如果不是孫資,劉放這兩位從中作梗,導致重病之中的曹睿改了主意,重新召司馬懿如朝,授予輔政大臣的要務,恐怕司馬懿這輩子,都沒有機會觸摸到魏國權力中心了。

而且就算是曹睿後期改變主意了,但依舊沒有完全相信司馬懿,還放了曹爽這麼一個曹氏親貴來制衡司馬懿。

可憐曹睿到死也沒有想到,曹爽和司馬懿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人物。

曹爽空有莫大的權力,但最終還好還是被司馬懿玩得團團轉,最終在高平陵之變中丟掉了曹氏手中的最高權力。

曹操父子辛苦數十年,最終卻為司馬家做了嫁衣。

我是@盜帥夜留香,關注我,一起交流更多的文史話題。


盜帥夜留香YE


我們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司馬懿是一個能忍他人所不忍的人,而且還是個有能力卻強忍著的人。

現實中我們都知道這種人是最可怕的,這種人往往下手只會有一次,不成他就會永遠的窩起來!

在曹睿時期司馬懿手裡其實是沒有實權的? 可不要說他掌握兵權,說他有好多心腹。 我們就比較當時魏朝還有著曹真,徐晃,張郃等人在,他們可都不是吃素的主。

以司馬懿那種小心謹慎的性格,這時候是絕逼做不出謀反的事的,因為時機不成熟。

再說曹叡也不是漢獻帝那樣的人,更不是傻子。



司馬懿也是知道這一點的! 所以曹睿不死,司馬懿發動兵變那就是明著造反,沒有任何藉口,而且就是變相的找死。

因為那時候的曹家還是得到魏朝百姓大臣擁護的。

曹睿死後!

我們從直接參與司馬懿高平陵之變的,除了司馬懿之弟司馬孚及其子司馬師、司馬昭外,尚有蔣濟、高柔、王觀三人。這三人都是曹魏政權中的元勳,追隨曹操創業,功名已著,年輩與司馬懿相若,說明高平陵之變背後似乎得到曹魏政權中元老的大力支持。 究其原因,曹爽當政之後,任用何晏、鄧颺和丁謐等人,推行正始改制,觸動了許多曹魏元勳的地位、利益,激起了他們的強烈不滿,發生過多次衝突。

本來安排司馬懿和曹爽同時擔任顧命大臣,就是為了平衡朝中宗室和功臣兩大勢力。曹爽在架空司馬懿後,已經打破了這種平衡,有大規模啟用新人,排斥老臣,自然引起了朝中元老的強烈不滿。曹爽的專權行為,違背了明帝的遺命,在政治上缺乏足夠的合法性。



而司馬懿作為託孤重臣,功勳和威望當時無出其右者,成了這些曹魏元老支持、依靠的對象。所以在這樣的情形下,司馬懿獲得了曹魏老臣的廣泛支持,除了直接參與的蔣濟等人外,朝中也不乏同情者。

所以司馬懿能夠順利佔領洛陽。 但是,這些老臣參與、支持高平陵之變是為了結束曹爽專權的局面,恢復原有的政治秩序,維護自身的利益。他們並沒有支持司馬氏改朝換代的意圖和打算。

所以蔣濟一方面致書曹爽勸其放棄抵抗,同時也力勸司馬懿不要殺曹爽。所以蔣濟因為失信於曹爽,在高平陵之變後三個月後,便感到慚愧發病而死。同樣當時同情司馬懿,幫助說服曹爽投降的許允、尹大目,後來都站在了反司馬氏的立場上。

其實從這裡看也是司馬懿被逼上了絕路,棄權必死,奪權還有生路,在這種情況下以司馬懿的性格我們也不難猜出他會選擇那一條路了!


笑談風史觀天下


司馬懿是個相當沉得住氣的人。

在情勢不佔絕對優勢的時候,他是不會輕舉妄動的。

早在曹操在世時,司馬懿就有了一定勢力。曹操對其十分猜忌,臨死時交代曹丕,要想辦法除去司馬懿。

誰知終曹丕一生,司馬懿依然沒倒。究其原因,就是司馬懿相當謹慎,從不妄動。

到明帝曹叡時,司馬懿見這位皇帝不好糊弄,更加小心,竟然得到了曹叡的信任,託孤於他,讓他與曹爽共同輔佐曹芳。

可以說,在曹芳之前,司馬懿一直未動手,一方面是主君較強,司馬懿未能獲得絕對優勢。另一方面,司馬懿生性謹慎,沉得住氣。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曹芳在位時,控制力已大不如前輩,實力派曹爽又是個狂妄的傢伙。但司馬懿在明帝死後,還是等了十年才動手,其間還不惜裝瘋賣傻以麻痺政敵,充分證明司馬懿不打無準備的仗。

故此,有反心的司馬懿一直等明帝去世十年後,才發動高平陵之變。

幸好,司馬懿是個長壽之人,否則,謹慎的他發動政變得等其兒孫來實行了。


錢多多讀文史


司馬懿,字仲達,公元179年生於河南溫縣(今河南溫縣西)教敬裡。為曹魏大將。東漢末年,被魏武帝曹操任為承相東曹屬、主簿。司馬懿謀略過人,城府莫測。曹操早就洞察他有謀反之心,估臨終時留下遺囑提醒魏文帝曹丕,"不可付於司馬懿兵權,以免後患"。但文帝競忘記了其父皇武帝這一至關重要的遺囑,在位期間對司馬懿深為信賴,甚至在自己臨死時,競拜司馬懿為輔政大臣,扶協魏明帝曹睿理政,從而為曹魏王朝留下了亡國的禍根。正如曹操所料,司馬懿確實早就有篡位謀國之心。但文帝和明帝在位期間,其跟隨曹操南征北戰的將士和謀臣還健在,且表面看都對皇帝忠心耿耿,司馬懿自知力不能支,如那時盲目武力政變,成功率不大。又加文帝和明帝對自己信任有加,有恩於他,心中不忍,所以沒有付諸行動。自忖必須另找機會,以求一逞。公元239年1月魏明帝曹睿病死,其八歲的兒子曹芳繼位,由於曹芳帝年幼,不能理政,明帝死前即拜大將軍司馬懿和曹魏宗親大將軍曹爽為輔政。曹爽本是個庸才,他見司馬懿權勢日重,又握有兵權,很是妒忌,總想奪其兵權,獨攬朝政。所以屢屢以各種理由刁難司馬懿。這正中司馬懿下懷,認為剪除曹爽異己,趁勢發動政變奪取政權的時機己到。公元249年1月6日,魏帝曹芳祭掃高平嶺,大將曹爽和他的兄弟們同行。司馬懿聞知,決定即刻發動政變,他首先以皇太后的名義下令,關閉各個城門,而後率親信將士佔領武庫,又派軍佔領曹爽營地,解除其武裝。同時派人上書魏帝,指責曹爽兄弟背棄先帝之命,違法亂紀,排除異已,"實有不臣之心",為此司馬懿才出此兵諫之下策,為國除此大害。

接著,司馬懿對曹爽下了最後通諜,要求其放棄軍權,認罪歸降,可保身家生命。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曹爽兄弟只好乖乖投降。魏帝回宮後,司馬懿又以"圖謀不軌篡位奪權"的罪名,將曹爽兄弟及心腹親信全部處死並誅滅三族。從此司馬懿在朝庭獨擅朝綱,為其篡權謀國奠定了基礎。此即所謂史書上的"高平嶺事件"。公元251年8月5日司馬懿因病去世,時73歲。公元265年12月,司馬炎廢元帝曹奐,稱帝建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