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箭不止射穿了周天子的威儀,也開啟了群雄爭霸的亂世

晨雲說春秋:一位是沒落王室的天子,一位是國勢日上的諸侯,沒落的天子保持著表面的威嚴,聲威日隆的諸侯蠢蠢欲動。為了獲取莊公的信任和支持,周平王不得不將自己的兒子送到鄭國作為人質。鄭莊公礙於周平王的名分也將自己的兒子鄭忽派遣到洛邑作為周王室的人質,這就是所謂的周鄭交質。表面上雙方自願、平等交換質子,實質上卻是周王室的權力威名不再,淪落為諸侯爭霸的看客與玩物。鄭莊公與其父鄭武公兩代都是周王室的重臣,掌管朝政,權傾朝野。雖然鄭氏三代皆有功於王室,但是鄭氏挾天子的威名為鄭國謀求私利。周平王身為天子,卻權力空虛,為了打破這種困局,周平王希望找出一個人來制衡鄭莊公。

這一箭不止射穿了周天子的威儀,也開啟了群雄爭霸的亂世

西虢國國君忌父朝拜周王室,與周平王交談甚歡,觥籌交錯之間,周平王向忌父大倒苦水:“雖然我貴為天子,但是王室自東遷以來並無復興氣象,鄭伯父子依仗當年救駕之功專權跋扈,我這個天子處處受到掣肘。”虢國國小勢弱,對鄭國也是滿腹牢騷,現在天子發話了,虢公當然要附和了:“鄭伯自恃國力強盛,全然不將天子放在眼中,對其他諸侯也是指指點點,隨便征伐。”君臣之間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地把鄭莊公痛批了一頓,隨後周平王對忌父說:“愛卿宅心仁厚,富有治國之才,寤生久不來朝,還是由愛卿來打理朝政吧。”虢公一聽,心裡直犯嘀咕:要我取代鄭公,固然是好事,但是虢國豈是鄭國的對手?如果鄭莊公興兵侵犯虢國,虢國也只能落個城破國亡的下場。於是,虢公婉拒平王:“感謝大王的知遇之恩,但是下臣才疏學淺,虢國勢弱力單,況且鄭莊公並無大過。大王如果輕易將鄭莊公打發回國,恐怕於大王不利啊。”

周平王也忌憚鄭國的勢力,自東遷以來,如果沒有鄭國與晉國的支撐,周王室不知道要破落到什麼地步呢。雖然,周平王沒有宣佈這一任免令,但是遠在新鄭的莊公已經知道了此事,因為莊公在王都有大量的耳目。沒過多久,莊公便驅車面見周王。朝拜完畢之後,莊公說:“臣蒙受聖恩,有幸忝列朝臣之列,聽說大王要分政於虢公,臣願意主動讓賢,請大王批准臣辭職還鄉。”周王一聽,內心忐忑,笑道:“愛卿多慮了,愛卿總理朝政,井井有條,只是很久沒有見到愛卿,朕想讓虢公代為打理幾天而已。”莊公並不領情:“臣只因國內出現叛亂,延誤了朝政,虢公才智過人,是領班治國的合適人選,還是讓臣請辭回家吧。君臣之間嫌隙已生,怎樣消除彼此的猜忌呢?危急時刻,周平王究竟是慌不擇路,還是深謀遠慮呢?

這一箭不止射穿了周天子的威儀,也開啟了群雄爭霸的亂世

面對毫不退讓的鄭莊公,周平王惱怒交加,堂堂天子在朝堂之上一點兒面子都沒有,面對臣子也不得不忍讓三分。天子的威嚴在這個時候似乎絲毫不起作用。鄭國的確有功於周王室,況且鄭國與周王室接壤,王室的衰頹讓周平王凡事都要隱忍退讓,而鄭國國力日強,倘若惹惱了鄭莊公,周王室與鄭國之戰也不是不可能的。為了求得暫時的安寧,迫於無奈的平王不得不出此下策:向鄭國派遣質子。周平王一臉無辜地對莊公說:“看來,愛卿還是不能理解朕的本意。為了冰釋咱們君臣之間的誤會,我想派太子到鄭國作為質子,這樣,愛卿總該相信我了吧?”莊公答道:“萬萬使不得,任免人才乃是天子的選擇,如果大王將太子送往鄭國,那麼天下人會以為我要挾天子,臣必將為千夫所指。臣怎麼能背起千古罵名呢?”

局勢還是僵持著,雙方似乎找不到一條通往和諧、和平、互信之道,後來有人建議,周王室與鄭國互派質子。同時周太子姬狐以“觀摩學習”為名到鄭國,鄭國是當時屈指可數的強國,鄭莊公治國有方,太子被委派到鄭國學習治國經驗也在情理之中。周太子姬狐在鄭國作為質子,鄭莊公對其禮遇有加,鄭世子忽在周王室也是一切如常。鄭莊公留在周王室繼續輔佐朝政。周平王與鄭莊公君臣之間的嫌隙似乎就這樣平息了。周平王五十一年(前720)三月,周平王病死,太子姬狐從鄭國趕來奔喪並登基,結果,這位太子心思太過細膩,無法接受失去父親的悲痛,傷心過度,沒等到登基便死了。太子姬狐的兒子姬林繼任王位,即周桓王。

這一箭不止射穿了周天子的威儀,也開啟了群雄爭霸的亂世

天下諸侯都前來參加登基大典。典禮上,鄭莊公絲毫沒有表現的機會,風頭都讓虢公搶走了。鄭莊公非常沮喪和憤怒。周桓王對鄭莊公更是懷恨在心,鄭莊公權力熏天,自己這個新任天子在莊公眼中根本沒有什麼地位,加上自己的父親還沒等到登基就暴死。桓王一直認為,自己的父親是在鄭國當質子期間受到非難才死的。舊恨加新仇,桓公決意將鄭莊公趕出朝廷。與莊公同朝為官的周公黑肩勸諫桓公:“雖然鄭伯刻薄寡恩,但是鄭國畢竟有功於王室,您剛剛登基不久就驅趕鄭伯,恐怕於您不利。”桓王說:“朕意已決,愛卿不需再加勸誡了。”次日臨朝,桓公冷冰冰地對莊公說:“愛卿是先王的重臣,朕初登王位,不敢留愛卿在朝中為我服務。”莊公一聽便知這是逐客令。莊公從容地說:“臣早應該告老還鄉,臣即刻便起程回國。”

莊公回國之後,鄭國眾臣群情激奮,個個摩拳擦掌,都說周王薄情寡義。莊公怎麼能嚥下這口惡氣呢?手下的臣子紛紛給莊公出謀劃策,有人建議起兵攻打桓王;有人認為,君臣之倫不可亂,無論桓王有什麼錯,做臣子的都不能反對,更不用說叛亂了。最後祭仲給莊公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主意,既不失君臣之禮,又能讓桓王知道莊公“不高興”。公元前720四月,祭仲率領一支鄭國兵馬來到周鄭交界處,以巡邏為名到了溫地(故地在今河南溫縣一帶),祭仲跟溫地的地方長官說:“鄭國遭受旱災,國內正鬧饑荒,特來向大夫求借一批糧食以度過荒年。”溫大夫拒絕借糧。祭仲並不著急,不緊不慢地說:“不勞駕溫大夫,您看,地裡的小麥不是都熟了嘛,我們自己帶著工具呢。”

這一箭不止射穿了周天子的威儀,也開啟了群雄爭霸的亂世

於是,祭仲命令士兵們把溫地區小麥收割完畢,手無寸鐵的農夫眼巴巴地看著那些身披鎧甲的士兵們“代替”自己收割糧食,敢怒不敢言。收割完畢之後,祭仲率領軍隊滿載而歸。這還沒結束,秋季,祭仲率軍巡邏到成周地區,偷偷地把田裡的早稻收割乾淨。等到守軍發現的時候,田裡連個米粒都沒留下,而祭仲早已逃之夭夭。溫地和成周的官員將鄭國的無禮之舉上報給了周桓王,桓王聞訊勃然大怒:“鄭伯欺人太甚,我豈能容忍這種挑釁!”群臣懼怕鄭國,紛紛勸諫桓王:“稻穀失竊實為邊界小事,就此興兵問罪,恐怕因小失大。大王應該寬容大度,鄭莊公如果心有不安,自然會前來致歉。”此後鄭國假借王命討伐宋國。桓王忍無可忍,最終將鄭莊公罷免,並於桓王十三年(前707),對鄭國興兵問罪,結果落敗而歸,桓王被鄭國大將祝聃射中左肩。鄭國藉此一戰而成為諸侯中的“小霸主”,周王室自此則威信掃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