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催生共享經濟,5G催生追蹤經濟

4G催生共享經濟,5G催生追蹤經濟 | 李檬相對論

在剛剛閉幕的“兩會”上,物聯網(IoT)、5G、跟蹤經濟仍是繞不開的幾個熱詞。業內預估,5G牌照的正式發放可能就在未來一年時間裡。

對此,我想從一個互聯網創業者的角度談談個人看法:

01

關於5G的三個理解層次

5G具有三大技術優勢——高速率、低時延、大連接。對此,不同人的想象力、理解力會有不同層次:

1)消費層次

你我的生活方式會進入“萬物互聯”的節奏。

5G手機比4G手機的網速快幾十倍,1秒鐘的下載速度超過1G,看視頻會特別流暢,手機流量的費用會隨之下降。

很多人家裡有一些智能IoT設備,比如,你可以用手機APP,控制智能音箱、智能熱水器或者智能攝像頭,為什麼一定要用手機APP(一個APP對應一個智能設備)來控制這些智能設備呢?因為4G的連接能力不行,5G時代這就不是問題了,所有智能設備可以直接上網,不用通過手機、WiFi路由器進行連接了。

2)產業層次

“大數據”會真正成為現實,多數“自稱擁有大數據能力的公司”會成為笑話。

不是“數據量很大”就叫“大數據”,關鍵是處理能力。

比如,衛星定位(GPS)技術在1964年就有了,每一秒鐘都會產生巨量的實時數據,可是,這能叫“大數據”嗎?

幾十年前汽車上就有GPS定位設備,可是城市交通管理中心收集車流、路況信息總要滯後20分鐘以上,你現在看到的,可能已經是半小時前的路況了。這不叫“大數據”,因為太慢、沒啥商用價值。直到4G網絡全面投入運營,谷歌地圖、高德地圖才能顯示實時路況,滴滴的司機、美團的送餐小哥才被實時定位。

5G速度更快,因為有了5G,無人駕駛汽車就有了商業化落地的機會。無人駕駛汽車要用實時更新的高精地圖,以及傳感器、攝像頭實時採集的環境信息,這個數據量要比GPS還要大幾十倍,但5G網絡可以在0.1秒以內完成傳輸處理,不延遲、不堵塞。這才叫真正的“大數據”技術。

3)商業層次

今天的“新經濟”會很快進入被重塑、被改寫的行列。

支付寶在2004年就有了,可是很長時間(2G、3G帶寬不足),支付寶只能作為電商平臺的一個“功能部門”。

進入4G時代以後,支付寶進入“移動支付”的節奏,只有這麼快的傳輸速度,才會掀起手機搶紅包的熱情,才會更方便用移動支付買東西。

支付寶得以升級成為螞蟻金服,向理財、小額貸款、信用評價等領域延伸,甚至成為全球最強互聯網金融旗艦。

因為有了4G支持下的移動支付,過去商業上的很多“灰色地帶”開始透明化。比如,為什麼投資人很少關注餐飲業,餐飲公司要上市會特別困難,貸款也阻力重重?

因為一家餐館收入的真實情況幾乎不可核查,進多少貨、收多少錢,全是現金交易,外界難以掌握,存在很多“灰色地帶”。如果不可核查,對整個市場就難以建立信用。

可是,現在有了移動支付,餐館的每一筆收入都可追溯、可核查、有信用,這個信用還可以向金融領域延伸,幾乎重構了這些行業的信用能力。

現今,很多地方(比如支付寶)有“刷臉”驗證技術的應用,不過,這都是“二維”的驗證技術(受限於4G數據處理的帶寬),不太可靠。只有5G完全商用以後,“三維立體”的人臉驗證技術才能確保萬無一失,那時,銀行卡會退出歷史,很多金融業務、信用驗證只需要“刷臉”就行了。

02

4G催生共享經濟,5G催生跟蹤經濟

目前看來,互聯網已經走過了三個時代:

第一代互聯網是PC互聯網

實現計算機與計算機的聯網,但是你一旦離開計算機,你就“下線”了。

第二代互聯網是移動互聯網

聯網的設備由過去的PC變成了智能手機,互聯網進入你的口袋裡,你可以時刻在線,而且移動互聯網綁定的都是真實的人,否則,你無法享受移動支付、網租車、網租房、線上訂餐、共享單車等等服務。

第三代互聯網是萬物互聯(IoT)

加入了各種“帶有可跟蹤設備”的智能物件,包括可被監控範圍內的所有東西。這種“全時段跟蹤每一個細節”,導致了跟蹤經濟。

移動互聯網的最大特點是“時刻在線+實時定位”,你可以在網絡上準確綜合相近地點、不同個人的共同需求,產生共享經濟,網上租車的滴滴(優步)、網上租賃自己住房的愛彼迎(Airbnb)是其中典範。

共享經濟的商業邏輯聽起來還不錯,大家將各自的閒置資源拿來分享,提高資源利用率。尤其是當下的城市已不堪重負,閒置、浪費太多了,到處塞車。

如果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活得像美國人那樣(平均每家兩輛汽車、200平米住房、每個月用掉500-1000度電),三個地球也承受不了。

所以,在共享經濟的風口上(2015年),國內有10萬家創業公司豎起“共享經濟”旗號,除了出租車、單車和租房,什麼上門洗腳、上門理髮、O2O的門診等等一大堆廉價的複製趁勢而起。結果呢,拿到融資的只有1%,真正活下來做大的,不超過10家。

哪怕是滴滴打車、美團單車這些活下來的“共享經濟”公司,也沒有節約資源,而是不斷投入新的資源產生更大浪費。

曾經,很多人看見滴滴的鉅額補貼,而買了新車去做滴滴司機,城市更堵了;形形色色的共享單車公司,也是不斷投入新的單車,導致城市的街道上單車成堆。

有投資人最後反思:在任何一個系統中,單純改變一個變量通常得不到最初想要的結果。你除了要準確跟蹤不同人的生活習慣、不同設備的使用成效,更要有調節、控制能力,將人的需求和資源的運用實現精準匹配。這並非僅僅通過“共享”即可實現,只有寄希望於IoT(物聯網)時代的儘快到來,將“跟蹤經濟”發揚光大。

03

5G可能將營銷行業逼入懸崖

為什麼5G、物聯網(IoT)才能將“跟蹤經濟”發揚光大?我想從另一個側面,談談這當中的邏輯。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收錄的人類疾病清單共有26000多種疾病。世界上那麼多醫生如何針對這些疾病,保持一致的診斷、治療水平?

具體辦法就是,用各種診治指南“跟蹤”醫生的行為。對醫生治病的每一個環節,怎麼檢查、怎麼治療、怎麼手術、怎麼用藥、劑量多少、聯合用什麼藥,都有相關指引。

闌尾炎這種小手術,就至少要用到4個指南,麻醉有《麻醉學操作指南》,手術有《闌尾炎診治指南》,術後要用到《抗菌藥物在圍手術期的預防應用指南》,感染嚴重還會用到《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南》。

各種診治指南,原本只是醫生治病的一種參考,最後反而成為“跟蹤”醫生行為的手段,醫生治病反而被診治指南引導。

就像你我本來只是用智能手機、智能手環、智能手錶以及各種智能設備,來提升生活品質,結果呢,你我的生活方式反而在不知不覺中,被這些智能設備引導。

我很擔心營銷行業,未來,真正引導消費者購買決定的,完全不是廣告,很大程度上是這些智能設備。

英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曾將經濟學描述成為研究“日常生活中的人性”。

而經濟學的終極目標,就是對人們如何處理日常生活事務進行細緻、實時和大規模的跟蹤觀察。

我舉一個例子:亞馬遜的智能音箱Echo(2018年度全球銷量超過8000臺),可以根據你的購物習慣提醒你一些消費品的使用現狀,並且直接幫你購買,你動動嘴答應一聲就行。

比如,你去年在網上買了一個切菜用的案板,Echo完全可以提取你的購買數據(時間、品牌),告訴你一個案板用得太久,會產生黴菌,傷害身體健康(黴菌是致癌的重要物質),Echo據此直接給你提供幾個選擇(品牌、報價),你只要答應一聲,Echo就幫你下單了。

未來,類似於Echo的智能設備越來越多——你生活越發愜意,可是你接觸品牌的信息通道已被鎖定。

注意:未來,萬物互聯(IoT)時代的“跟蹤經濟”——各種智能設備可能會鎖定你接觸消費品牌的信息渠道,直接影響你的購買行為。如果是這樣,未來,營銷行業將如何生存?

可是,你不可否認,Echo幫你(引導)做出購買(品牌選擇)決策也很合理。你想想看,一個淘寶網上就有超過1000萬種消費品牌,這樣多的選擇,是不是會給你帶來很大的負擔呢?

現今,有京東優選、網易嚴選等等平臺,幫你做出購買選擇,就是在幫你減輕選擇的負擔。如果這個過程被智能設備(比如Echo)取代,那麼,營銷行業該怎麼辦?

5G觸發的智能革命,將“跟蹤經濟”發揚光大,會不會成為營銷行業的最大對手?

我看,不論這一幕會不會發生?品牌商都應該採取行動了。

科技一定會衝擊人們很多形式上的東西,比如:1)4G以前時代,用腿選擇品牌(逛街);2)4G時代,用指尖選擇品牌(移動電商);3)5G時代,用嘴選擇品牌(智能音箱Echo)……5G帶來了一個“用嘴選擇品牌”的時代,營銷行業臨近懸崖。

可是,人們的情感、信任不會被科技改變。在此,我提供兩個建議:

1)不論如何,人類的社交天性不會改變,社交網絡(尤其是KOL)寄託了消費者觀念、思想、情感的共振,這始終是影響人們品牌選擇的關鍵渠道。

2)產品本身就是一個最好的廣告位,比如飲料品牌,瓶子就是最好的廣告位;銀行品牌,APP和票據就是最好的廣告位。


無疑,5G時代的商業將會極其精準,精確到每一個人、每一筆交易、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

現今,可能你還無法預測未來的挑戰具體是什麼樣子?但是,對於營銷行業、以至更多行業來說,5G和隨之而來的智能革命、“跟蹤經濟”,都足以使你嚴陣以待。

很多小的改變,在已知的維度上,可能影響不大,但它總會繞到你身後,在一個你暫時看不見的地方,在一個你暫時沒反應過來的時刻,劃出那一道顛覆商業邏輯的痕跡。

4G催生共享經濟,5G催生追蹤經濟 | 李檬相對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