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妥協在西方是司空見慣的現象,而在中國人眼裡“妥協”是“投降”的代名詞,你怎麼看?

思考的困惑


有人說妥協在西方是司空見慣的現象,而在中國人眼裡“妥協”是“投降”的代名詞,你怎麼看?

雖然不全面,但是這個說法確實有一定的道理。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西方國家,尤其是近現代西方國家,妥協基本上成了他們解決矛盾糾紛的政治手段,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國家是英國。

西方國家的一個民主價值取向偏向於妥協,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政體制度,西方國家並不強制要求意見上的統一性,他們允許多種利益的不同意見和不同意志相互共存在同一個體制內,即妥協處理方式。

妥協在西方是司空見慣的現象這種說法在學者龍太江的書中有比較細緻的分析。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一直與“妥協”二字相伴相隨,當時的貴族在面對衝突矛盾時,一般都是以妥協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共贏的目的。

妥協能讓不同的利益集團、利益階層和平共處,在政治上若能運用妥協的方法原則辦事,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而在中國,大部分人認為妥協是一種軟弱無能的表現。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大概也就是這個理。

中國人有著錚錚傲骨的士氣,在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文化中,大丈夫頭可斷,血可流,傲氣不能丟的思想已經深入滲透到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中。“士可殺不可辱”這些名言都充分體現出了中國人與生俱來的傲氣。

在與人交往過程中,一味地妥協,可能會給自己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但是如果是適當的妥協,或許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有利的,有些事情該讓步的時候就應該做出讓步,爭強好勝,或者一味逞強,只會讓自己受傷。或許,我們應該多學習西方人的妥協思想,有時候,學會“低頭”才能走得更遠。


【以上僅個人觀點,若有不同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關注:快嘴社會說,一起聊人生。】

快嘴社會說


我不知道這是誰說的,也許是個別去過西方的半吊子,信口開河說的。雖然本人沒去過西方,是本生土長的中國人。但是,也知道這些人說的不對!可以這麼說,中國人是最善於妥協的。下面就中西方的情況好好說道說道。

在西方,更講契約精神,一是一,二是二,在這點上,老外是不妥協的。但是,在國家政權構建上,三權分立,又相互制約。在這種情況下,必然有相互妥協的情況。那麼,由此引深到日常生活,也是如此!

但是在根本原則上,西方人也是不妥協的,從一、二戰打得那麼慘烈,不分生死不罷休的情況,就可知了!還有一點,西方人在原則制度上的認真,不妥協,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由此可知,在最後兩者勢均力敵情況下,大多數情況會相互妥協的!

而在中國,在關係國家民族重大的問題上,往往是絕不妥協的,在我們的愛國主義放教上,有眾多的英雄。這點,證明了我們在大是大非上,是不妥協的。

但是,在私人問題上,往往最多的是妥協。中國人主張和氣生財,又主張和而不同。特別是,把公事當私事,那就更多的妥協了。在中國,若你不會妥協,也就是不能圓滑點,那麼,你將寸步難行!

綜合,妥協與堅持,是一對矛盾體,中西盡有喲!只是側重點不一樣喲!



勇哥說彩


這說法好,不知道特朗普知不知道。

這一個崇尚的是“退一步海闊天空”、求同存異、互利共贏,一個崇尚的是叢林法則、強者為王、贏者通吃,你來告訴我,誰“把妥協當投降”?

你是要主張“西方不把妥協當投降”?你去捋捋你們西方從中世紀以來那動輒延綿幾十年幾百年的戰爭,一直到一戰、二戰,那都是“妥協的藝術”?一點雞毛蒜皮,都能數十年數百年如一日的“為了榮譽而戰”,那都是“妥協”?你是在說你們的“協議”是“妥協”?你們籤協議的時候,那都是秉承著“妥協”的初衷,還是恃仗著自己的火槍大炮軍艦在那“不妥協”?你們西方如果懂得妥協,會在一戰中把“戰勝國中國”當戰利品給瓜分了?你們西方如果懂得妥協,會動不動你們開會決定另外一個國家的命運,比如波蘭、敘利亞?你們那叫“妥協”?“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內”,這有“妥協”的意蘊麼?

不說別的了,就說美國吧。話說你這個“妥協不是投降”的主張,問過美國輿論沒?問過美國國會沒?問過特朗普的《交易的藝術》沒?或者,你到美國大街上隨便找個人問過沒?就美國(包括整個西方)對於影響力、領導力、軟實力、權力、存在感、優越感的痴迷,還“妥協不是投降”?那個在聯合國的工作就是對別國施壓的黑莉知道不?那個以極限施壓為“交易藝術”的特朗普知道不?那個基辛格、布熱津斯基知道不?

你們自己翻一翻美國在歷史上特別是二戰之後所有的涉外“協議”、涉外事件的處理,去找找他都是怎麼“妥協”的。不用說日韓菲越的圍繞軍事基地的若干事例,就是涉及美國同宗的歐洲大陸,美國什麼時候“妥協”過?你給我找找可好?

對了,就現在,白宮和國會正在圍繞政府開門問題在研究“妥協”呢,你倒是去跟他們說說“妥協不是投降”去呀。

美國圍繞自己一己私利,“建立了”一套以他自己為核心的經濟、政治、軍事體系,美國也不想他自己從中謀得多少利益、多少骯髒見不得人的利益,但凡是有誰沒按照他的意圖存在,那就是美國被佔了便宜,所以這叫“妥協”是麼?

那你倒是告訴我,怎麼就叫“不是投降的妥協”?你說啥是啥,只有別人退步,你只能進步,那叫“不是投降的妥協”?是不是按你的要求自己把自己的手腳剁了,那才叫“不是投降的妥協”?呃,你說啥是啥,你只管進步,對方只管退步,這在你確實不叫投降,但這在對方叫做: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無陳詞濫調,無不知所云,無酸腐雞湯,無繽紛喧囂,唯有一點赤誠真意,一點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輕落玉指點贊、高抬貴手轉發;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見,請評論中不吝賜教。

長風浩蕩


什麼叫妥協,妥協就是合作,合作才能共贏。國人崇尚單打獨鬥,不講妥協,不講合作,不講究借力,而且在一起時不但不合作,反而互相詆譭,無法發揮整體團隊實力,就無法做到原子爆發式效果。

以漢唐宋舉例說明。

評論歷史,通常有民間及史學家評價兩種。

對宋很多人嗤之以鼻,那只是民間。有層次,有高度的,評價是完全 不一樣。

至宋起至今近千年,最知名的歷史學家陳寅恪曾經說過:尚氣節而羞勢利,天水一朝之文化,竟為我民族永遠之瑰寶;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他對宋的評價最高,推崇宋,將宋看成中國歷史的頂峰。

陳寅恪先生很奇怪,在年邁之時花費數年時間寫了一本書,這是為一名妓女所作,說明什麼呢,可能滿口愛國,滿嘴仁義道德者所不能理解的。陳先生為妓女作文,說明我們很多人,包括很多君子,都是偽君子,操守不如妓女。高談闊論可以,做到實事,說到實話,都是假話大話空話。

實際上中國民間存在濃厚的小農意識,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不合作心態。

凡事老子天下第一,其他人都得以自己為中心。

做事情的人都是錯的,不做事情的人因為他不做事,不會有錯誤,還理所當然的站在道德道德高地,對做事情的人及事指手畫腳,評頭論足。

宋因為妥協,有建隆之治,鹹平之治,乾淳之治的盛世。

更有仁宗盛治。

明代文學家歸田詩話中說,宋仁宗在為42年,民安俗阜,天下稱治。

治的境界最高, 超過盛世。

成周盛治及仁宗盛治是史上唯一的兩大盛治時代。

宋為俗人詬病的無非是與遊牧民族簽訂和平協議,並助軍旅之需。

一個偉大的王朝因為仁義治國,因為文明理性,因為沒有濫殺,沒有野蠻,沒有道德淪喪,是整個封建社會文明的表率,這樣一個深得民心,有崖山十萬軍民為之跳海,為之殉葬,史無前例,怎麼可能得不到臣民的擁護。

強唐盛漢除了戰爭以外,強漢白登之圍求單于老破吹枕頭風得以解脫,盛唐渭水之盟不屈辱嗎。強唐首都多次為少數民族佔領,光榮吧。

強漢盛唐每個朝代幾十次和親,送去公主,送去大量嫁妝 ,將安危託婦人,送女人,送財寶,頭腦簡單的怎麼看,是光榮嗎。

其實以上這些就是妥協,因為妥協,得以韜光養晦。

強唐盛漢,比如漢武帝,因為打匈奴,家家戶戶死掉一半人口,家家戶戶賣兒賣女,家家戶戶易子而食,就很有尊嚴嗎?國家也就是漢武帝看起來不跪,除了漢武帝外絕大部分人都在跪。他們在跪,他們每個家庭因戰爭死亡一半,他們在跪死去的親人;他們在跪,他們因戰爭貧困而跪;他們在跪,因易子而食,他們在跪他們不得已交換煮食的子女。他們一邊跪,一邊很風光嗎。漢武帝的不妥協,好嗎。

其實戰與和是中性詞,沒有好壞之分,戰與和要看實機。合適的就是好的。只是戰有掩蓋性,容易站在道德高地,戰敗也不需要承擔道義責任。和就容易被定義為妥協、定義為投降,實則是背鍋俠。皇帝只有一個,戰爭一定程度上可以掩蓋國內矛盾,提升自己的威望。而對於百姓來說戰爭是既要出人,要死人,又要承擔戰爭所需物資。下面重點說說漢武帝,漢武帝40年戰爭,用完上百年的積蓄,從即位時5000萬人口,四十年就減為2500萬。換句話簡單的說,用2500萬人口,家家戶戶因戰爭而死,易子而食,國家瀕臨破產,除了漢武帝得到了千古一帝的威名,其他人得到什麼就不知道了。

國家不妥協,是很威風,實質國家瀕臨崩潰,百姓折骨為炊,易子而食。

金滅北宋,簽訂紹興合約,向金稱臣無疑是妥協,是屈辱的。但也只是名義上的,他沒有投降,是北宋滅亡以後跟金在實質性搶地盤,是重建宋。

二十年後,韜光養晦,有了資本,廢除條約,孝宗北伐,重新簽訂平等協議。這樣的妥協不好嗎。

我們來看看南宋為什麼議和。

南宋初期之所以無法打敗金,主要因為南宋初期,為充分發揮各主要將領的主管能動性,完全放權,給予大將各種權利,包括用人權,財稅權,軍事權等等,一個個將軍權利形同軍閥。戰爭初期尚能團結一致,打下立足地盤;戰爭後期很多將領內心膨脹,以自我為中心,居功自傲,目中無朝廷,也無其他同僚 ,沒有妥協精神,沒有團隊合作精神,沒有合作共贏意識,各自為政,各有各的利益追求,各打各的小算盤,沒有以國家利益為重、全國抗金一盤棋的大局觀,找各種理由拒絕協同作戰,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藉口自說自話,不能團結抗金,不能一致對外,甚至有互相拆臺行為,簡單一句話,有典型的麻將思維,有中國獨有的奇葩——麻將觀念。

一定程度上反應封建社會中國農民的劣根性,農民因為出身寒苦,天生就有小家子氣、自私、脆弱、保守、不能承受打擊、很少合作、惡意競爭、損人利己及損己不利人,其中損己不利人的不合作思想極其落後,為國人獨有。中興大將大多出身寒苦,免不了有身份的烙印。

實質性的原因,我們有醜陋的麻將思維,互不妥協,只求獨贏。

麻將桌4個人是各打各的,只有一個人能贏或者大家都贏不了。

打麻將,就算自己贏不了,也絕對不能讓別人贏,為此,即使是對自己有用的牌也必須打掉,因為對自己沒用而對別人有用,那是極其危險的。

麻將是一種融合了智慧和自私的遊戲,不講任何合作,只按照規律來,原則就是,要麼“我贏,要麼誰都別想贏。”

從麻將思維縱觀中國的歷史,其實是真正的“好兄弟”的很少,需要互相大氣豁達,大多人即使是自己人,親兄弟,那為了一套房子,為了幾個錢而反目成仇。

有人說,中國人是一個人一條龍,三個人一條蟲,腦子裡只想著自己贏,怎麼可能成為龍呢?

中興四將淮西兵敗這一南宋最關鍵之戰,套用麻將理論,就像為麻將理論而生。

因為各自為政,互相不能配合,不能妥協,誰都想獨享戰功,誰都不想打配合,導致國家無法協調,無法集中力量一致抗金,導致唯一一次精心準備,可以打敗金軍的功敗垂成,最後還各說各的理,一個個冠冕堂皇,將責任全部推給他人。


聽雨: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妥協,是一種商業模式。

做生意需要互利互讓,討價還價。

這樣做的好處是既保護了自己的利益,也能夠達到成交目的。

賣商品不是賣國土。

因為商品是可以再生的,國土賣一點兒就少一點兒。

中華文化產生於農耕社會。

土地是主要的生產資源。

幾千年來一直靠土地吃飯,使人們養成了國土最重要的概念。

生產的糧食也很少拿來做商品進行交換。

因為那時候的生產水平很低,能夠維持自己的生活都不容易。

封建皇帝和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也沒有使老百姓富起來。

封建皇帝也從來沒有向老百姓妥協過。

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文化裡面絕對沒有妥協的字眼兒,也沒有妥協的商業概念。

儒家思想講的是絕對服從封建皇權。

皇帝說的話就是聖旨就得堅決執行,毫不動搖。

古代中國老百姓沒有自己的思想。不敢思考,不會思考。

只懂得做順民。

中華文化裡面,沒有妥協這個字眼兒和這種想法,現在中國人也繼承了這種傳統文化。

不懂得雙贏,不懂得合作,不懂得互利互讓。

要麼我贏,要麼你輸,反正好處都是我的。

中國老百姓也跟封建皇帝學會了。

有這種想法在今天的世界上是行不通的。

做人應該有進有退,該不讓就不讓,該讓的時候就得讓。

好處不能都是自己的,也要有別人的一份兒。

有句話叫不撞南牆不回頭有的人撞了南牆也不回頭。

這叫太死心眼兒。

在國際社會上這樣做,一事無成。

學會理解,學會合作,學會妥協,學會尊重對方利益,學會尋找雙方的平衡點,對國家,對人民都是非常必要的。

最後講一下投降。

投降表示徹底失敗,臣服於對方。

商品交換不是戰爭,跟投降一點兒關係沒有。

中國人,應該放下那種我是世界中心的觀點。

不要認為所有的人都應該屈服於你,而應該是大家同樣平等。

我們總認為自己5000年文明,是古老的大國。

在古代,許多小國家都向中國皇帝進貢。

現在是文明社會,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那麼多歐洲小國比中國富裕多了,人民生活也幸福多了。

印度國家倒是很大,又有什麼用。

中國大又怎麼樣?不改革開放一樣吃不飽飯。

向西方文化學習不叫投降。

搞改革開放也不叫投降。

大家合作,互利共贏也不叫投降。

在國際合作中,在世界經濟的共同發展中,要把投降這個字眼和思想觀念抹去。


用戶59041315599


任何人,任何企業,任何國家,不論你怎麼強大,也都會面臨著需要妥協的事情。

妥協,其實是為了更好的進步,是一種暫時的讓步或者思路調整的方式,暫時的妥協有時候比殘酷的,付出慘痛代價的進步更值得稱讚。

妥協的方式有主動妥協,有被動妥協,主動妥協是經過周密分析利害得失,權衡後主動做出的讓步,這是聰明的選擇。被動的妥協往往伴隨著慘痛的教訓,已經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但仍然無法完成的結局,就像日本投降。

妥協有時候並不是軟弱,而是為了更加強大,是一種理智的行為,是為了保全自己的實力,就像收回拳頭一樣,是為了下一拳更有力。

當然任何人,任何企業,任何國家都有自己的底線,當然這個底線必須實事求是,是自己必須守,也能夠憑自己能力守得住的,不切合實際的底線,也就很難守住。


紅茶邸


我不同意這種說法!

什麼叫投降?那就是無原則的屈從於對方,逆來順受,讓對方把自己當作一條槍使,違心的做自己不願作的事。

那麼妥協卻意味深遠,有表面的,有暫時的,有在較遠的一定的歷史時期內的,當然也有久遠的。它是出於自身根本利益為出發點的戰略考量!

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毛主席採取的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中的"敵進我退,""進行戰略後退,"這是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作出的一種戰略用兵之道。表面上看似怕了,妥協了,實質上我們的勝利就蘊含其中!當時的那種與敵人面對面的陣地戰,堡壘戰,貌似強硬,絕不妥協,卻讓我們得不償失!

妥協關聯著利益,忍讓出於目的。妥協與忍讓往往表現於眼前自身沒有抗衡的條件和能力,或者此條件與其能力於加強,為抗衡未來更大的強者作準備,為自己獲得更大的利益作的一些權宜之計。

大丈夫能屈能伸。好漢不吃眼前虧。打死人抵命,哄死人不抵命。這些俗語中均含有妥協的意思!

妥協可以使對方傷失鬥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深謀于思維中的軟刀子,它比強硬更可怕,讓你在睡夢中敗的一塌糊塗!

妥協與投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可相提並論。

當然,那種無目的,沒有為長遠利益老慮,無原則的妥協,只能是一種怯懦的表現!


聞聲36


因為西方社會的文明基底的海盜文明,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歷史上都是有著建立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劣跡,像加勒比海盜的原型就是英國女王資助承認的歷史上最成功的海盜,以一國政府為海盜撐腰。那麼大家都是強盜,內部如果傷了和氣還怎麼有精力瓜分外部世界呢?而且各國之間也需要貿易,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各國會建立許多條約以規範行為減少不必要的內耗。

但這都是在互相吃不掉對方為前提的,如果能吃掉對方是絕對不會做出妥協,所謂贏家通吃也是西方世界的遊戲規則。比如南美洲的阿茲特民族,印加帝國,印第安人都是消失西方的槍火屠殺和搶劫毀滅之下,非洲人被當作奴隸販賣龍一百多年,西方世界可曾對他們妥協過呢?又比如自己內部法國的拿破崙,德國的希特勒,英國的查理,在己方軍事強大時無一不是以滅掉他國稱霸歐洲乃至世界為目的,所以說西方世界的妥協往往是吃不掉對方的無奈之舉。

相反中國由於長期引領東方文明,我們的妥協在自己強大時都是大國與小國的妥協,不以吃掉對方為目的,只求對方臣服朝貢,而且自己的回禮往往還多過他們的朝貢,所以往往比較得人心,比如朝鮮琉球等。在自己弱小時並沒有一味死磕到底,往往採取和親等策略韜光養晦。所謂寧為玉碎 不為瓦全那是國破家亡時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這在二戰期間表現的尤為明顯,全國就只剩下四川和廣西等少數地區了還不投降,相反法國在德軍佔領巴黎前就速速投降了


陳子hong


因妥協才有民主,因不妥協才有造反革命,這是長期農耕文明形成的意識形態。如果在農耕文明中普遍的注入了商業貿易,妥協就會很自然的產生,中國人不是不懂和氣生財,但是那只是有限的個人行為。而土地是根本,寸土必爭是群體行為,如果放棄土地另謀生路,自然就會選擇商貿,不提倡商貿不僅是國家的意志,更是家庭的限制,這又是人倫道德的利害關係決定的。自由從最初的家庭層面上,就已經被剝奪了,只是我們習慣的不以為然了,人人又都是這個利害關係的收益者,千年的媳婦熬成婆,就是這樣的道理。封建專制政權能如此長久的維持下來,就是因為有這樣的基礎,孩子是財產,更是父母的保險係數,養兒防老說的在清楚不過了,所以教育和教化都是這樣的出發點,孝順,就在於“順”字上。順了就沒了自己,當要反抗時自己又當爹了。這是西方沒有的事情,道理就是西方信仰的是宗教,我們信仰的是家教。自由和民主是相輔相成的,因自由就會發生碰撞,因碰撞而妥協和讓步,民主就是生活中的常態了。制度就代替了家法,區別僅此而已。


少衛真


簡單!因為中國人特別喜愛正當防衛。所以,一有侵略,留下的,當漢奸的多,不想當漢奸的,拼了命地逃命保命。說到底,還是自身太弱,生怕被打,生怕被欺侮,生怕沒了面子。常在網上看到有人問,有人先打了我,我能不能還手?還手了,算不算正當防衛?假如是個拳擊運動員什麼的,會有這樣的問題嗎?自卑,會導致心理升值。心理升值的結果,最常見的,就是特要面子不要臉。女人被男人輕輕打一下,會拼命抓、撓、哭、罵、打滾、放賴.....男人被女人拼命打,第一會躲,沒準會笑!所以,家庭成員之間吵架,打鬥。男人妥協、投降的佔絕大多數。(聲明,不包括家暴。)正當防衛,弱者的權利。因為,不法侵害選擇的對象,絕大多數都是自恃強大,欺凌弱小。人與人,是這樣。國與國,亦同。明白了嗎?得利了的主動方,才叫妥協。失去權利犧牲利益的妥協,叫投降。曲線救國,就是先投降,然後救國。攘外必先安內,要得,也是給不敢抵抗找點面子。對內不妥協,焉能攘外?妥協和投降,必須看對象,分內外,辨親疏。兄弟倆打架,千萬不要事先設定正當防衛。防衛是否正當,那是刑事訴訟中的概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