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德國要極力維持歐盟?

吳帥澎


德國全力維持歐盟,主要有歷史因素和現實因素兩個層面。

從歷史因素來看,德國自統一以來,在大國競爭的舞臺上歷經坎坷。按照德國當時的實力,實際上完全是有資格分一杯羹的。但是由於英法很早的就瓜分了世界殖民地,所以新舊帝國之間爆發了衝突。德國由於左右開弓、腹背受敵,在一戰中遭受重創。在二戰中,德國最開始也是勢如破竹,但由於美國的加入和德國國土、人力和國力的原因,最終還是失敗了,還被瓜分成東德和西德。

所以德國人明白了,一方面槍打出頭鳥,另一方面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應對美蘇霸權。後來法國人也明白了,在美蘇面前,鬆散的歐洲只能任人宰割。所以德法這兩個世紀宿敵還是盡棄前嫌,在歐洲原子能聯盟和歐洲煤鋼聯盟的基礎上成立歐洲聯盟。但美國也不是好鳥,一方面攛掇小兄弟脫歐給歐盟添堵;另一方面策動歐盟向東歐和南歐發展,給歐盟帶來沉重的負擔,將歐盟北約化、歐豬化;第三方面則是重點敲打德國和法國這兩根歐盟支柱。

講汽車製造業、科技水平、學術水平等各方面,德國是很強大的,德國的發展主要受限的還是其國力,所以聯合是歐洲各國唯一的出路。


青年史學家


歐盟一共有28個成員國,各成員國的國土面積加起來約有4379963平方公里,人口5.125億,GDP總量17.278萬億美元,人均GDP33715美元,可以說歐盟是一個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舉足輕重影響力的國際組織。然而不管歐盟有多大影響力都無法改變一個客觀現實——歐盟成員國之間絕非鐵板一塊,這點在歐債危機和難民危機的衝擊下表現得更為明顯,有的國家甚至放言要退出歐盟,英國更是直接付諸行動。有放言要退出歐盟的國家,同時也有堅決維護歐盟的國家——德國就是後一類國家的典型代表,那麼德國極力維持歐盟的目的何在呢?

從地緣結構來看:德國地處中歐,在歷史上長期面對來自東方的俄國(包括歷史上的沙俄、蘇聯和如今的俄羅斯聯邦)和西方的英、法等國的雙向戰略擠壓,而德國本身的國土面積並不大,缺乏足夠的戰略縱深,是真正的四戰之地。在二戰結束前德國這片土地一直是歐洲各路地緣政治勢力博弈的場所——先是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各諸侯邦國內戰,接著又相繼捲入拿破崙戰爭、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一戰、二戰,可以說在二戰結束之前德國從未實現過真正意義上的和平。德國為改變自身地緣環境所面臨的缺陷曾試圖以戰爭的形式完成歐洲的統一,然而現實告訴德國人:以德國的實力是無法壓制整個歐洲的,更無法與美、俄這樣的大國抗衡。既然以武力征服歐洲的模式已被證明不可取,於是德國在二戰後轉而開始嘗試以經濟紐帶構建歐洲共同體,使自己置身於共同體的保護之下。二戰後的聯邦德國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在1952年同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組成了歐洲煤鋼共同體,這一組織正是歐盟的最早前身。

從經濟利益來看:德國地處中歐的地緣格局儘管在歷史上長期處於軍事上的不利地位,不過在和平年代這樣的地緣格局倒也不是一點好處沒有——地處中歐的德國可謂是四通八達,可以同西歐的法國、東歐的俄國、孤懸海外的英國以及南歐、北歐等地展開廣泛的貿易和文化交流。德國是歐洲的航空、鐵路、公路樞紐,幾乎全歐洲的物流都在此中轉。歐盟的存在使德國從經濟上與歐洲鄰國結成了不可分割的整體:盟內零關稅,人才、商品、資本、服務自由流通,貨幣統一……到2017年連漫遊費都取消了。歷史上德意志長期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更多的只是一個地理文化上的概念,根本不能稱之為一個統一的國家,之所以統一的德意志第二帝國能在1871年強勢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打破了德意志各邦之間貿易壁壘,有了統一的市場。如今德國要保持長期穩定的繁榮更需要統一歐洲市場,這樣德國的工業競爭力才能最大化的展示出來,統一的歐洲市場對德國的進出口貿易和對外投資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從政治利益來看:德國作為二戰的戰敗國和加害國在戰後一直受到嚴格的軍事限制,迄今為止儘管德國在經濟、科技、體育、文化等方面早已是國際公認的世界大國,可在政治軍事領域不僅比美、中、俄三大巨無霸差得遠,比之作為歐洲另外兩個大國的英、法也有相當的差距。隨著德國經濟的穩步發展德國自然也希望增強自身在國際上的政治軍事影響力,增強自身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然而德國要增強自身的國際話語權卻面臨兩大難題:其一自身實力有限;其二曾屢屢在公開場合為二戰罪行道歉的德國如果要謀求增強自身的政治軍事影響力極易引起二戰受害國的警惕。正因為如此德國才需要將自己置身於歐盟的框架體系之下,以歐盟集體行動的一部分為名介入到國際政治軍事事務中一方面藉助其他歐洲國家的實力以實現抱團全暖,以彌補自身政治軍事實力的欠缺,另一方面避免給外界造成德國是在重走二戰老路的印象。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這個問題非常有趣。這也是筆者曾經調查過的一個結果,當年敘利亞內戰爆發後,為何德國要接納100萬難民的原因。二戰以後,德國與日本一樣放棄戰爭,致力經濟發展,就在很短的時間內讓德國經濟發展走在歐洲經濟發展前列。強大的德國經濟,就需要有大量的勞動力,資源,以及先進的支援。德國當年高速發展時,為了獲得大量的勞動力,就從土耳其引進了土耳其人作為勞動力,廉價的勞動力,使得德國產品有競爭力。但是市場除了傳統美國市場以外,德國還希望有個統一的大市場,這就是歐洲市場。


如果歐洲統一,就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大市場,這是過去沒有的,而德國既有廉價勞動力,又有技術,再有資金。這樣就可以在這個市場中獲得利益最大化。所以歐盟從開始的10多個國家,迅速過大,幾乎涵蓋了南歐,北歐,東歐,西歐的數十個國家,這其中良莠不齊,既有了統一市場的長處,也有發展不平衡。


德國在土耳其勞動力不在以後,又把眼光放在東歐的勞動力,但是歐盟的不穩定,雖然默克爾竭力維護,但離心力還是非常巨大,這樣默克爾就想到了難民,這些難民來到德國,他們接受過教育,經過培訓就可以成為熟練勞動力,如果歐盟還存在,這個大市場也就存在,這些勞動力就可以成為德國降低成本,把質優價廉的德國產品送到歐盟各地的利器,當歐盟不在,難民勞動力也保證了德國的競爭力。所以,德國這樣的強大經濟實體,是需要歐盟這樣一個大市場的存在,德國已經準備好所有經濟要素,只要市場存在,德國是最後的贏家。


橋本看日本


德國維持歐盟的存在,是因為德國的終極目標從未改變,那就是統一歐洲,不論是普魯士還是德意志第一二帝國和希特勒,德國在這些時期都希望通過戰爭統一歐洲,這樣的思路源於當時文化與傳統。在中世紀和近代歐洲,是一個資本力量積累時期,要完成資本積累,很大程度上依靠戰爭,比如殖民戰爭,通過戰爭的形式,去掠奪海外資源。德國崛起的時間很晚,當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後(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英法已經成為殖民時代的兩強,其他殖民區也已被分的乾乾淨淨,普魯士通過一系列的騷操作(普奧,普法,瓜分波蘭)從而成為歐陸霸主之一,想要進一步的繼續擴大那就要戰勝三大山英法俄,於是雙方拉幫結夥(脾斯麥統一德意志的基本方針),形成協約同盟兩大陣營,一戰爆發,德國敗。二戰爆發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金融危機的刺激引爆的民粹主義抬頭所帶來的強烈不滿,納粹上臺,英法綏靖,俄羅斯正鬧翻天,美國太遠,狂妄的元首和狂熱的民族情緒,結果二戰爆發德國又敗。兩次大戰讓人類意識到戰爭太殘酷,費力不討好,德國人也意識到這麼玩遲早完蛋,所以硬的不行就玩軟的。

歐盟對德國的好處十分的大,當歐洲幾乎全部將製造業外包金融業資本主義發財的時候,德國堅持的製造業讓德國完全不虛金融危機,同時歐盟市場內的歐元讓德國直接避免了金融戰爭,大家的錢都一樣,不能通過金融來控制德國商品的價格(進出口),其次歐盟是免關稅的,平時還好,一到金融危機,德國製造業的優勢就發揮的淋漓盡致(所以歐洲天天叫囂要回歸製造業振興實體經濟),最後歐盟可以彌補德國的政治和軍事實力的弱勢,德國人握住了歐洲經濟,必然影響歐洲政治和軍事,德國希望通過歐盟統一歐洲,如果到那時,握住了歐洲經濟的德國,地位尊貴,話語權重,甚至直接榮登九五,豈不美哉。


慎思於心



自從羅馬帝國崩潰之後,歐洲就陷入了碎片化的分裂狀態,到今天,歐洲絕大多數國家的國土面積和人口規模,實際上就只能相當於中國一個省。因此,重新建立一個統一的歐洲,是許多歐洲民族國家的夢想,但這個願望最強烈的不是別人,就是德國。

還在康德的時代,德意志還只是一個地理名詞,還不是一個統一國家的時候,德國人就是最熱衷於討論歐洲統一的,比如康德就曾經寫過一本永久和評論,這個永久和平其實也就是反映了德國人通過統一來結束歐洲的分裂混戰局面的願望。

更為現實的歷史需要則是,在德國終於完成國家統一,成為一個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國家的時候,德國雖然在工業上發展迅速,很快就成了德國第一經濟大國,但德國卻發現,要更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資源和市場都已經被英法瓜分完了,德國來晚了。


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廉價資源,也需要更多更大的消費市場,能夠提供這樣的資源和市場的只能說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而這時候德國卻已經趕不上趟了。所以,隨著德國經濟上的崛起,德國也越來越需要突破英法對自己的限制。

要擺脫這個困局最好的辦法當然是由德國主導來建立一個超越民族國家體系的超國家聯合體。而在當時,德國能夠拿出的辦法,也就只有戰爭這唯一的辦法。為此,德國不惜先後發動了一戰和二戰,但結果卻都是以慘敗告終。如果說一戰還是不敗而敗,那麼二戰則是徹底的失敗。

戰爭結束後,德國成了全歐洲的罪人,本來想著通過戰爭統一歐洲,結果卻是德國的戰爭給歐洲各國各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無法抹平的傷痛。德國終於不得不承認,此路不通,戰爭並不會給德國帶來歐洲領袖的地位。

也是在二戰結束後,由於冷戰的迅速到來,德國作為對抗蘇聯的前線,又有了扶持的價值,所以二戰結束後沒幾年,德國就成了美國的援助對象,而且很快就恢復了德國歐洲第一經濟大國的地位。而更進一步的則是,在美國的支持下,德國與法國主導成立了歐洲煤鋼聯盟,也就是歐盟的前身。


歐盟成立和歐元區建立,德國都是主導者,也是最積極的。這不僅是因為德國有推動歐洲統一的歷史傳統和願望,更是因為德國作為歐洲最強大的工業國家,在法國和英國經歷去工業化之後,德國已經成了歐洲工廠,德國的發展更加依賴統一的歐洲市場。

歐盟和歐元區成立後,德國也是受益最大的國家。但因為歐元區和歐盟並不完全重疊,歐洲有了統一的貨幣,卻沒有統一的財政,所以德國雖然是歐元區的支柱,但卻無力對其他成員國進行財政上的約束,最終演變成了歐盟債務危機。

現在的形勢也依然是這樣,德國希望能夠主導和推進歐洲走向更進一步的統一,歐洲國家能夠讓渡一部分主權給歐盟,但其它國家卻並不願意,尤其是小國家,他們更希望保留自己的獨立自主地位,以免完全受制於德國。也因此,一些歐洲國家和歐洲人將默克爾視為希特勒。


蕭武


東亞大國千年統一,國人無法想象歐洲各國的困頓。想象一下,在中國如果每一個商品過境每一個省都要按外貿對待,將會失去什麼?

歐洲各國深受其害但無能無力,為此德國、法國都為歐洲統一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而歐洲大陸統一併不是那麼簡單的。

為了統一歐洲大陸,戰爭不計其數,多少代歐洲政治家為此殫精竭慮。二戰之後,煤鋼共同體開始,一步一步走到了現在的歐盟,共同市場、一個聲音、歐洲的大企業,都成型了。接著是行政、軍事的統一。

事實統一的歐洲大陸對英國和美國是揮之不去的噩夢。統一的歐洲將使英美的平衡外交玩不下去,他們將像日本面對中國、俄羅斯一樣,成為孤懸海外的不重要國家。

德國、法國、英國、美國、俄羅斯,是這個大棋盤裡的主要玩家,各方博弈生死攸關。


言值爆表的榮哥


歐盟是德國大國雄心的展現,有了歐盟的存在,德國至少是看到了統一歐洲的希望和可能,歐盟是德國的政治工具,德國在歐盟有絕對的話語權,德國是歐盟的大家長,只要歐盟存在,德國就是在表面上完成了對歐洲的統一。

德國一直夢想統一歐洲,德國發動一戰,二戰試圖統一歐洲,但最後以失敗告終,德國用武力不可能統一歐洲,現在德國經濟強大了,德國是全球經濟大國之一 ,德國要用經濟力量統一歐洲,歐盟就是歐洲經濟共同體,是德國用經濟的紐帶把歐洲捆綁在一起的。

從經濟的角度看,德國確實是用歐盟的體制把歐洲統一了,但歐盟只是鬆散的結合體,和歐洲統一的概念相去甚遠,德國對歐盟的執著和維護更像是德國的一廂情願。

德國人的思想過於固執和偏執,德國人沒有明白,德國用武力統一不了歐洲,那德國單憑強大的經濟實力也一樣不可能統一歐洲,只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強大的經濟實力做保障,才能完成統一歐洲的大業。

事實上現在的歐洲已經統一了,但不是德國統一的,是美國人把歐洲整合統一了,美國是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統一了歐洲,現在的歐洲是美國的歐洲,不是德國人的歐洲。

德國人已經不可能統一歐洲了,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做後盾,德國再強大的經濟實力,在美國眼裡也只是鄰家的土豪紳士,是給美國經濟不斷輸血的鄰家土豪,美國每到經濟緊張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個鄰家土豪,德國。


松間山水畫


一:政治原因

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及戰敗國,既不是常任理事國,本土至今還被駐軍,其政治影響力很低,歐盟是法德兩大核心,德國可以憑藉在歐盟中的地位來擴大自身的話語權,為自己謀求大國政治地位,進而發揮對世界的影響力,歐盟一旦解體,法國好歹還有常任理事國和“非洲憲兵”的影響力,德國就什麼都沒有了,德國不可能甘心扮演一個純經濟強國的角色。

二:經濟原因

德國在歐盟經濟獲利最多,由於在統一的歐盟市場內部關稅為零,德國可以憑藉強大的製造業實力獲得貿易優勢,如果歐盟解體各國關稅自定德國產品優勢就有限了。歐盟一旦解體歐元就會消失,而歐元只是原德國馬克的擴大版,為德國所控制,歐元體系本質上是德國版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德國通過控制歐元讓歐元貶值給本國產品出口提供有利條件,而貶值的後果由整個歐元區一起承擔,德國國內的貨幣風險就被分散了,由於是在歐盟這個大框架下也不用太擔心被指控為“匯率操縱國”。通過在歐盟的話語權還可以制訂有利於自身的政策,比如日本汽車競爭力很高,歐盟為了壓制日本汽車在區域內的競爭力,提高進口關稅,使日本汽車的競爭優勢下降,相信德國政府為了保護本國汽車產業的競爭力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滅法者


我以我的理解說一下,首先天下沒有無利不起早的事情。德國這麼做肯定對他是很有利的。那麼有哪些利益呢?

1。歐盟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無論經濟和政治影響力肯定是大於德國的。可是在歐盟內部主要是那幾個國家領導呢?德國,英國,法國,三駕馬車。其中法國沒什麼好講的基本跟著德國走的,雖然他們在歷史是有很大的隔閡。英國呢因為經濟和軍事及其他方面日間衰落,基本沒有德國發言權大。何況英國還要推歐了。總之一句話,德國是最大的領導國。這麼一看就知道了。德國可以利用歐盟來增加自己國家所達不到在世界上的政治,經濟話語權和影響力。比如歐盟制裁俄羅斯,那是整個歐洲一起制裁。為什麼在東烏戰事調停上是由德國和法國去調停呢?如果僅僅是德國一個國家去制裁俄羅斯,你猜普京會不會理默克爾。畢竟德國的經濟體量不像中國和美國體量那麼大

2.經濟上,歐盟猶豫內部個成員國之間簽訂通用的各個貿易協定,基本沒什麼關稅啊,漫遊啊什麼的。基本旅遊,貿易自由流通,貨幣還一樣的。所以可以大大促進各個成員國之間的經濟發展。那麼這其中誰的產品競爭力最強呢?德國!

3.軍事,軍事上其實沒什麼,因為歐盟畢竟只是一個經濟組織。雖然成立之初終極美好願望是政治上可以是發出一個聲音。但很難。而且大部分成員國是北約的。北約受美國領導的。

基本就是這樣的吧,所以德國當然不希望歐盟解體,因為他是領導啊!並且他可以發展本國經濟啊。當然也有很多不利的地方,但和有利的比,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遺落拜拜


很簡單啊,德國做的就是當年美國和蘇聯做的翻版。利用歐盟統一市場,德國傾銷自己的工業品,同時可以極優惠甚至控制很多國家的資源來喂自己。

特別是東歐鉅變後的國家,大部分都經歷了去工業化,被西歐資本掠奪。這些國家只剩農產品,資源和勞動力。德國本國勞動力成本高,東歐國家就出賣廉價勞動力積累內部資本。

只要經濟面好,整個歐盟都會顯得興興向榮。可一旦出現金融危機,特別是歐債危機,大國自顧不暇,小國只能遭殃。

這就體現出歐盟另一個好處,就是德國只需要傾銷商品來餵飽自己,不用對其他國家起到幫扶義務。當然肯定有人說幫了,那點幫也叫幫?簡單的舉例就是如果沒有江蘇廣東的財政轉移到中西部,很多省份經濟不會好。

正因為歐盟畢竟只是個國家聯盟,沒有更高一級的中央集權政府,實際上導致歐盟成為所謂的三駕馬車(現在是兩架馬車)施加內部霸權的機構,大部分弱國用資源和市場餵飽強國。

結果就是當歐債危機爆發,因為希臘等國沒有貨幣主權,不能通過增發貨幣緩解危機。就只能問歐盟央行借,用啥做抵押,主權唄。央行拿主權有啥用,最後不都是被法德用了。所以能看到在討論借不借希臘錢的時候主要是德國這些大國拿主意。

這就是金融資本時代的玩法,換到產業資本時代,就是納粹侵略,更隱性。所以德國不會離開,利益太大。離開就只能像日本一樣或者依附美國,或者依附俄國,至於法德報團還不足以挑戰這兩國,否則歐盟早替代北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