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走親戚飯不吃水不喝、抽根菸就離開,“走場演戲”是為什麼?

柳雙龍


關注【鄉村關中】分享新銳思想,解答實事求是,評論有理有據。洞察社會萬象,打開腦洞天窗,開啟新生思維。

走親戚是我國流傳民間的傳統民俗文化,親朋好友在春節期間相互走動來交流感情,人們通過這種方式,祖祖輩輩傳承,久而久之就形成並流傳了下來,它是親戚間聯絡感情、互相慰問的親情大交流。過去農村逢年過節走親戚,人民生活貧困,禮品很簡單簡便,但氣氛非常熱烈,活動形式也很隆重,人們都非常熱衷走親戚。我是【鄉村關中】,職業農民,農技從業者,“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但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尤其是人們追求物質生活觀念的進一步加強,過去老實在家種地的農民紛紛離開家鄉進城務工,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徹底變化,人際關係、親戚關係已變得很微妙,利益至上超越了原有的親情關係,人情淡薄已取代了走親戚的隆重,過去親戚之間的熱乎勁已基本完全消失了。作為“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的【鄉村關中】認為原因如下:

第一,為了傳承而傳承的民間風俗。

過年走戚的民間風俗早已形成,不可能因為現在農民追求物質而就扔掉,確實,一些遠份親戚在這種節奏中確實廢掉了,不再來往;而新親近的親戚也就匆匆地見個面,扔下禮品,說幾句話問候的話就找藉口走了。過去走親戚大家見了面,說話聊天沒完沒了,主人很親熱,拉住吃飯,雖然生活水平相對較低,但不吃飯不讓走的現象很常見。而現在經濟條件不好,好酒好菜少不了,但走親戚基本上不留吃飯,甚至連水都不喝,坐下抽根菸轉身就要走。走親戚“走場演戲”是為了傳承民間風俗而傳承。

第二,走親戚淡薄但還要來往。

現在,通訊手段發達了,大家隨時可以聯繫,打電話,發微信、發QQ、視頻聊天,語音聊天等等,這些方式豐富了走親戚的內容。過去,人們之間相互為了見個面,利用春節假日奔波萬里相互團聚,但現在視頻通話就實現了直接見面。但現在走親戚這個習慣都還保留著,尤其是過年的時候,一些長輩年紀大了,作為晚輩為表孝心去拜訪,近一點的親戚之間相互走動,雖然人情淡薄但還要來往。所以,不管怎麼樣,過年的時候相互走一趟也就表表心意。
第三,農民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

農村人現在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過上了衣食無憂、吃穿不愁的小康生活。以前人們走親戚,親戚家就會拿出家中最好的食品招待客人,那時農村人窮,比較稀罕這頓飯。但現在不一樣了,農民生活條件富裕充足,自己想吃什麼飯菜應用盡有,相比在親戚家吃飯,還是在自家吃起來自在。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讓農民對走戚也不那麼熱衷。

第四,農民進城務工假期太短。

現在年輕農民大多都進城務工,過年放假也就這麼幾天時間,為了有效利用好這幾天時間,因為親戚多,都需要走一遍,時間緊,任務重,不能走了這家,又不走哪家!沒辦法,那就串門吧,有的時候吃飯啥的就根本顧不上,走這家出去之後,就要準備下一家了,一天走幾家親戚也是很常見,有的時候實在是忙不過來,晚上去也大有人在。其實,這樣大家都能理解。

第五,過年時間大家都很寶貴。

過年走親戚是農村傳統禮節,加強親戚之間的感情,現在過年大家的時間都很寶貴,平時親戚之間見面少,關係也沒那麼親熱,坐到一起也沒有什麼共同話題,沒啥可聊的,長久坐著也尷尬,還不如盡到心意之後就立即離開,給人感覺是走過場,其實大家都有很多苦衷。大家時間都緊,你去了他家,他要招待,就耽擱了他的時間;本來他也要去走親戚,這樣就又耽擱親戚寶貴時間。所以,採用蜻蜓點水的走親戚的方式,也正好適應了當前農村的生活狀態。

第六,人們之間的親情逐步被物質替換。

走親戚本來就是為了增進感情,但現在農民的物質生活觀念越來越濃,在物質生活與親情方面,大家逐步選擇了物質,或者由親情向物質生活偏移,慢慢就是和親戚之間沒有感情了,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開始到城市發展,平時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時間回家,只有在過年的時候回家,但是在家裡面待的時間也不久,但是很多年輕人更加願意和父母待在一起,而不是到處走親戚,而且因為長久都沒有來往。所以很多人和親戚之間也沒有什麼感情。

第七,農村走親戚變成了“走流程”。

現在農村人在外地打工,經常聯繫也就打打電話,很多人只有過年才能見上一面,說起親戚之間的感情自然是沒有之前的好。所以導致現在過年回家走親戚變成了走流程。這事最重要的原因,不管是年輕人也好還是中年人,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大家都在拼搏,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即便在過年走親戚,也都跟趕集似的送完禮品,還要去下一家拜年走親戚。不吃飯趕緊走親戚,因為時間有限,工作太忙。

總之,現在農村人走親戚越來越淡薄了人情味,當然這種情況是,多數人放下東西就走,也只是由過去過春節團圓回家看老人,特別典型的就是老人的女兒回來大包小包,遇上天氣好,女兒還會幫老人洗洗被子啥的,完事後就走了,很少留下吃飯;要是家裡有兄弟,也都會找幾個藉口匆匆地就走了。過年時間走親戚,雖然自己拎著大包小包禮品看望親戚,但很少留下吃飯,不麻煩親戚,自己完成了任務,這就是“雙贏”!但實質是親情在物質生活中越來越淡薄!

網友朋友們,你們對這個問題還有何高見?我在下面留言評論區恭候。


本問答權屬【鄉村關中】,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本題作答:職業農民、農技培訓師“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基哥。


鄉村關中


現在農村走親戚,有些人是前腳剛進門,轉身就要走了。農村走親戚,可以不留下來吃飯,但如果果盤都沒上,就要離開會被認為沒有禮貌。去親戚朋友家拜年,進門後主人都會上果盤,倒茶,遞煙。這幾道禮儀到了,就說明主人是比較熱情好客的。在當地農村有句話叫“到他家,茶都沒得喝”,就是主人不熱情,不懂禮儀。客人到親戚朋友家拜年,喝茶了,會抽菸的人接了主人發的煙就代表客人的禮儀也到位了,來拜訪過了。茶水比較燙,比較趕時間的人,一般不喝茶,更不會吃飯住宿,接了煙也代表客人的禮儀到位了。現在這種現象比較普遍,“趕場子”式的走親戚也很常見了。

1、春節假期有限,走親戚就像趕場子一樣。

在昕瑞生態當地農村,大年初一要到同宗同族的人拜年。在我們村50多戶都是同一個姓氏,都是同宗同族的人。按照當地農村習俗,大年初一要給同村的人拜年。現在農村的自建房比較散落,先不說拜年要多少時間,單就走路每戶都要走遍都要兩三個小時。如果到鄰居拜年,進門後一起坐下來聊聊天,最少要五六個個小時。現在在本村拜年大部分是進門問好後就離開了,時間短,戶數多,又是散居不集中,開車又不方便因為每家每戶都要去拜年,一般都是走路去。在大年初一同村人拜年都是不吃飯、不留宿、會抽菸的人接了煙就算來拜年了,也就是農村老人常說的“禮數到了”。這種趕場子式的拜年,當地農村叫“點火”,剛來就走,匆匆忙忙。走親戚也一樣,大年初一到村裡拜年,初二回孃家,在外地打工的年輕人初四初五就要開始踏上返回城市的路程。短短四五天,農村的七大姑八大姨,母舅老表都要登門拜訪走親戚,時間很緊迫,只好像趕場子一樣才能每家每戶都去拜年。這不是“趕場演戲”,的確是時間來不及,無奈之舉。

2、在有些親戚拜年是不會留下來吃飯。

一般母舅老表、七大姑八大姨的至親,還有路途遙遠的親戚是會留下來吃飯。爺輩的親戚,一般留下來吃飯。用句農村俗語概括“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不了了”。特別是爺爺奶奶的家人,都兩三代了,親戚關係稍微弱些,一般不會留下來吃飯,甚至有些年輕人都不去走親戚,一是時間緊沒這麼多時間,還有就是幾代人之後,親戚關係淡了些。

3、現在農村交通方便,走親戚不留宿不吃飯是很正常的現象。

在以前農村,到處是泥巴路,交通不便。小時候我就喜歡在舅舅和姑姑家留宿。那時交通不便,過年期間,又經常是雨雪天氣。一般到姑姑家最少得住上兩三天,住的時間越長,姑姑也更高興。姑姑家住了幾天又去舅舅家住,一直住到臨近開學。那時的親戚家最少會準備兩三個客鋪,專門提供給親戚朋友留宿的。現在交通方便了,村村通了水泥路,很少人在走親戚時留宿。現在很多人不但不住宿,留下來吃飯的人也很少了。

4、現在的親情關係更淡了些。

現在很多人認為留宿、一起吃頓飯是麻煩親戚朋友。其實在農村,很多人更願意看到親戚朋友留下來吃頓飯,留宿,認為是肯留下來吃飯是比較看重這份親情。現在的親情關係沒有以前好,有些人走親戚更像是完成任務。不走親戚,別人會說不懂禮儀禮節。去走親戚,就匆匆忙忙,茶水都沒喝就走了。

結語:現在走親戚,主要是假期時間短,時間緊迫,不得不“趕場子”走親戚。還有現在的親情關係,發生了變化,比以前更淡了。

以上是昕瑞生態的看法,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歡迎留言評論。歡迎關注昕瑞生態,專注解答三農問題。


昕瑞生態


在農村,走親戚飯不吃,水不喝、抽支菸就離開,“走場演戲”是為什麼呢?其實在人們現在居住的單元樓就可以看的出來,人的感情都淡化了,人與人之間都沒有鄉親們那個味道了!



相對來說在村裡還是比在城裡更好一些,小的時候大年三十晚上就試穿新衣服,高興的在床上翻滾這,大年初一早早的給父母磕個頭,就開始爺爺奶奶,叔叔家跑轉,到了那家也是抓糖吃,喝糖水!磕頭領壓歲錢!和小夥伴一起放鞭炮,說一說壓歲錢,說一說好吃的糖葫蘆,湯米蛋,哈哈真是回憶滿滿的!

現在的人工作忙了,感情淡了!以前的那些禮儀全都該省的全省了,少了好多傳統的東西!現在的物質是豐富了,但是精神上缺感到失去了親情,人活的好淡好累!人與人之間感情淡淡的,沒有了人情味!人與人之間就剩下認識了!現在的年越過越沒意思,好懷念以前的“年”,雖然窮苦但是快樂的童年是有的!讓我們放下網絡去迴歸現實,沒事多和家人聊聊坐坐,朋友多多溝通!這樣的人生才不會“冷”,才會有一個不一樣的“童年”!


雷子園林藝術


春節期間,大家回到老家,或者一直在農村的人,每到此時,總是要出去走親訪友,進行必要的拜年,尤其是在農村裡有年長的老人,總是要去看望和拜年的。



在以前八十年代時,還在農村,我有八個舅舅、五個姨娘,兩個姑姑,兩個叔父,其他的在過年期間還要走訪的親戚感覺真的是不計其數。一到大年初三,就開始和村上的人約好了開始走親戚,走完了舅舅,再走姨娘,走完了姨娘,再走姑姑,走完了姑姑再走叔父等等,還有其他七大姑八大姨等等,我記得那時候,要走的親戚太多了,有的親戚離家要幾十公里,都是要翻山越嶺,一天早上出發,下午才能到,還要在親戚家住宿,第二天再回來,所以過年也是一件很累人的事,但是在那個年代,誰家給了啥東西,吃了啥,都是家裡人要問或者關心的問題,畢竟那時候物質匱乏,經濟落後。



等到到了後來農村的經濟條件逐步好轉,走親戚的禮品由原來自家蒸的饅頭變成了水果罐頭,再由水果罐頭變成了禮盒,這一個春節下來,家裡面也是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東西,真的是禮盒大流轉,從東到西,由南到北到處的跑,在農村有親戚的人應該知道這種拜年真的很累!

當然,我也很懷念小時候春節的時候,最喜歡的還是跟著母親到外婆家,媽媽的兄弟姊妹們在一起都住在外婆家,我們表姐妹兄弟們都在各個房子裡擠著住在一起,大家興奮的睡不著覺,吃飯的時候也是很熱鬧,一般也要在外婆家住上兩天以上,母親還要到自己的叔父、兄弟家裡去拜年,那時候,不但要在每家吃飯,還要談好長的時間,我急的不行,大多數都是和表弟表姐們一塊出去玩了。



當然現在農村的情況和以前已經是大不相同了,大家對吃飯已經是怕了,再加上‘年飽’誰也不願意留下來吃飯了,再次,有些家裡沒有老人的,自己也是回家來轉轉,也沒有幾個真心來給你做飯的,‘走場演戲’也是一種大家都方便的做法了。


瓜農之友馬博士


我認為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是根本原因,大家困難時,到姑家姨家姥姥家吃頓好飯,特嚮往一年才一次。再說那時都是自行車,騎到那己經很累了,吃頓飯,些些腳,聊聊天,然後回家。現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大魚大肉不愛吃了,人們也不在在意那頓飯。再說開車很快,一天四五家,然後回家想吃什麼吃什麼,雙方都不覺的累。

所以特嚮往,小時候姑姑到我家一住就是好幾天,親情特濃的時候!


鄉間散淡人


在農村,走親戚飯不吃水不喝、抽根菸就離開,“走場演戲”是為什麼?

農夫還記得小時候隨父親過去親戚家裡拜年時,基本上都是早上很早就出門了。那個時候在農村裡還沒有摩托車,走親戚基本都是步行,也有少數的家庭中有自行車。而老爸當時也有一輛二八自行車,每年拜年父親都是騎自行車去,哥哥坐在後面,我就坐在前面的橫杆上。當到了親戚門前,如果看到我們來拜年了,親戚會老遠就來迎接了,非常的熱情。

進到家裡以後,東西一放下,又是遞煙又是倒茶、真的是熱情。在當時無論去哪個親戚家裡拜年,都必須要留下來吃完飯才走的,基本都是吃中飯,有些 在臨走前還會做一頓飯吃。那時,親戚之間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幾杯茶水也能喝上很長一段時間。當我們回家時,臨走時還會往袋子裡塞進去滿滿一大袋子的瓜子、花生、糖果等,就這樣坐在爸爸的自行車上,可以邊吃邊走,想想當時的快樂真簡單。就是這樣,一天去一個親戚家裡拜年,一直要把所有的親戚都走一遍。

而現在爸爸老了,走親戚基本上都是輪到我去了。不過和過去不一樣了,現在一兩天就能把所有的親戚走遍了,在小車的尾箱裡面裝滿了過年走親戚所需要的禮物,然後就開著車,如果是順路的話,就一路都順帶去了。一上午就能走好幾個地方,再加上下午,差不多一兩天所有親戚就走遍了。好像現在過年走親戚拜年,就跟趕集一樣,每到了一家,放下禮物就準備要走。其實,不只是我們會這樣,基本上現在的年輕人走親戚都是如此。而說到原因,農夫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交通便利了。以前交通不發達,走親戚只能是一家一家走,如果多家一起走,那肯定實現不了。而現在有車了,基本上都是去了,待一會就回來了。

其次,現在人都比較忙。以前都是在農村裡,春節期間也沒什麼事情可做,可以慢悠悠的一家家的來。可是,現在春節假期就這麼長,小長假一結束又要出去打工了。人都比較忙,哪有時間像過去一樣走親戚呢?

另外還有一點,當然就是親戚淡薄了。很多的年輕人走親戚其實是完成任務一樣。因為規矩是擺在這裡,大家都走親戚,你不去的話別人會說閒話。所以為了避免別人說閒話,也就把它當做任務一樣匆匆完成。如今很多的年輕人普遍認為,親戚之間的關係還不如朋友牢靠了。也確實如此,現在親戚也是天南地北,常年也不怎麼聯繫,而朋友還會偶爾聚聚。


農夫也瘋狂


問:現在農村走人戶,飯不吃茶不喝,接過煙就走了,為什麼像是「走場演戲」呢?

現在農村過年就像發福利一樣,車子後備箱放的滿滿的,每走一家親戚就放下一堆,再接根菸就走,人家到來回走也是如此,一點年味都沒有,全是攀比炫耀。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瞭解更多農村趣聞趣事。

當成任務來做之後,到親戚家後放下東西就走了,本該喝杯茶吃頓飯的都全免了,親戚想留都留不住。刺楸覺得,這種走親戚的形式就如趕集一樣,已經有別於從前,那還有意思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一、家庭結構的變化導致熟人社會逐漸向陌生人社會轉變

刺楸認為,時代浪潮改變,社交形勢改變,傳統親戚朋友社交被打散,根植於上一代的觀念習慣會逐漸土崩瓦解,新產生社交文化導致了傳統的社交文化不斷變化。


小時候每到寒暑假,喜歡到每個親戚家住幾天,輪著去,跟老表和堂兄弟們打成一片,幫著做農活。

而現在各位堂兄弟和老表們都已長大成家立業,並各奔東西。雖然過年時大家還是會聚起來,但各自都以自己的家庭為重。

另外,有些離得比較遠的親戚又不能不去,去了親戚家又沒合適的人做飯,做出來的飯真心吃不下去,老人做不了飯,而年輕人也不差一頓飯,也不想麻煩老人。

例如,刺楸有個朋友,他舅舅已快80歲了,做的飯不好吃,表哥表嫂更是忙著打牌,所以他只能給舅舅送點禮品,坐幾分鐘就走。

二、村村通,出行方便,但親情淡化了,走親戚只流於形式

以前偏僻一點的農村公路不通,在農村走親戚主要是靠兩條腿走路。刺楸以前走親戚要走三個小時的山路,如果當天去當天回,根本不太可能,一是因為白天時間短,二是因為腿受不了,所以基本上都要在親戚家過夜。

在親戚家也不是當個甩手掌櫃,幫親戚燒火做飯、摘菜割豬草,比現在去了就吃喝玩樂、嘮家常和打牌強多了。

而現在由於通行和交通的便捷,親戚間在空間上分佈得更遠,平時也各忙各的,過年的時候親戚朋友難得能聚一聚聯絡下感情。

現在有條件了就想把所有親戚都走個遍,如果連過年都不去,那親情就更加淡泊了。走的親友多了,自然就沒足夠的精力去應對,所以關係疏遠點的親戚就只能去坐坐就走。



三、生活方式變了

以前在農村,大家從事的主要是務農,什麼石匠、篾匠、木匠、殺豬匠等都是兼職,在城鎮有工作的也不多,都有足夠多的時間去走親戚走人戶。那時雖然窮,但大家之間的親情是真。

現在大量農民進城務工甚至安家落戶,在城裡為了生活,什麼都要和經濟沾邊,沒有經濟就站不穩腳跟,久而久之經濟就逐漸占主導地位。


某些親戚的經濟變好了,而有的還在原地踏步,之間雖不明說,但這種差距讓彼此間有了疏遠感,走人戶時又很尷尬,所以放下東西就走,只為維持著那層薄弱的親戚關係。

四、放假時間短

以前在唸書階段,走親戚的時間沒現在這麼緊迫,現在大部分時間都在外奔波勞碌,一年到頭也就過年能休息幾天。而在路上就要浪費一兩天,每天不跑個四五家,根本就走不完,有時候到上班了還沒拜完年。


最難的是都留著吃飯,拒絕了就會被說瞧不起,不拒絕又走不完。但又不敢真吃,吃了後其他人又會說沒在他哪裡吃。

五、刺楸對農村過年走人戶的建議

親戚間拜年可搞大聚餐,按人頭AA制,費用由每戶代表收取後再統一上交活動發起人操辦,活動發起人每年輪著來。如此一來,大家即可免去正月裡走人戶互相拜年,也不用再為招待客人發愁,客人也不用為了走親戚走人戶而疲於奔波。


親戚聚會後,有意願的還可自願組織去就近的小景點遊玩。刺楸覺得這樣的親戚間活動蠻有意義的,既公平,又省去了走親戚的麻煩,節省時間,當然親情也不會減。

以上就是刺楸對農村過年走親戚放下東西就走的看法,如果覺得回答得不錯就點個贊,並順便關注一下吧,謝謝。

刺楸


現在都是這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放下禮物就走,這些人走親戚只是象徵性的,不去不行,就像看老舅一樣,本身老舅年齡都很大了,吃飯根本不現實,不去絕對不行,所以就象徵性的去看看,放下東西立即就走。

現在很多人走親戚都這樣,放下禮物說不了兩句話立即就走,特別是一些老親戚,年齡都很大了,等著吃飯絕對不現實,即使做好飯也不會吃,大部分嫌髒。

我們老家有個人在西安上班,每次春節回家他妻子孩子都是車也不下,自己帶著東西,家裡的東西什麼也不吃,人家嫌髒,很多人說回來幹嗎?這確實是一個問題,怎麼嫌棄家人髒呢?我們常說子不嫌母醜 ,現在不是這樣了,人的感情越來越淡了。

春節很多人一天能走10多家親戚,放下東西就走,還有的利用晚上走親戚,這種親戚其實無所謂了,我侄女結婚了,春節來我家串門,她說早晨早去,我說你不用來了,早晨走親戚都是不重要的親戚,都是糊弄,如果你們想來,早晨吃完來,我熱情招待,早來不管飯,大清早的我沒有時間,大家都哈哈大笑,侄女還是中午來了。

現在走親戚確實是一個問題,大部分人感情單薄,走親戚也是象徵性的,不去不行,去吧難受,所以就是應付差事,但是去岳父家沒有一個胡鬧的,都是規規矩矩,踏踏實實的,坐下喝水、抽菸、聊天,等著吃飯,現在老岳父是絕對的一等一的親戚,剩下的都是鬧著玩,這就是今天的現實。


大海傳媒


快過年了,又該是當地習俗“串門”的時候了。還別說這串門走親戚還真有不吃一口飯,不喝一口水,抽根菸就離開的。究其原因有幾個方面:

家庭條件留下的“話柄”。農村的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多了是事實,但因這樣那樣的原因還會有家庭經濟狀況不好的,因此從飯菜的質量、居住環境,尤其是廚房及個人衛生上難免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走趟親戚全是顧忌親情,至於飯啊,水啊,進門之前都想好了,絕不沾唇的。


小氣的“條件反射”。一般來說,招呼親戚的飯菜在節前早已準備充分。有親戚登門,說明有割不斷的親情、友情。還別說,真有一些人,親戚來了,不給倒水,總是和你瓜長蔓斷的說這說那,讓你坐也不是,站也不是。進門都有好大時間了,孩子都催著要走了。可人家連下廚房的意思都沒有,還不如趁早離開。

親情友情日漸淡化。不走親戚吧,這是個習俗,怕別人說人緣差;去吧,平時基本上不聯繫,除非參加宴席有“邀請”,還不是怕把份子錢不送來。也就把走親戚當作一個“任務”去做。到了親戚家轉上一圈,“差事”算完成了。屁股還沒坐熱,轉身走人。


怕影響走親戚的“計劃”。親戚的路程遠近、親疏遠近,誰家逗留時間大點,聚到誰家吃飯,這都是在當天走親戚之前計劃好的。於是這些不去吃飯、不去喝水的親戚,也只是順道而去,轉一轉表個心意而已。

新婚“回禮”的一種常態。我們這裡有一習俗,當年結婚的,過年要到每一個親戚家去一趟,當地叫“端禮”,也就是“回禮”。就這個端禮,可是一項大任務,雙份的禮品,幾十近百的親戚只有正月初二到初六,五天時間挨門齊戶的走完,絕非易事。結了的婚大多都債臺高築了,那還有車。主要靠電動機,有的叫了出租,每到一家“轉身”就走,也是“權宜之計”。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些人之間的感情也許就靠這“走親戚”來維持和傳承,來了就好,何必在意這所謂的“走場演戲”呢?


為生活而提神


現在的年輕人大都在外地工作,按國家法定節假日,春節七天假,臘月二十八九才回家,初五初六就得回去工作。說實話,親戚每家都走每家都吃飯的話,可能時間真來不及,說不定要過來了正月十五了,所以才有現在好多的人走親戚,去家裡坐坐,喝喝茶抽抽菸吹吹牛逼。順便讓七大姑八大姨的好好問問今年有沒有談女朋友,買房買車沒,工資待遇啥的,主要問完這些問題,時間也差不多了,得嘞,咱趕緊奔下一家,繼續同樣的問題。

玩歸玩 鬧歸鬧

過年走親戚它是親戚間聯絡感情的一種紐帶,走親戚、回孃家,是中國人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習俗,互相慰問的一種親情大交流。

走親戚的大體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閨女攜婿走孃家,然後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況外,都要回拜。民間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節”之說。大年初一,晚輩向長輩拜年。大年初二,女婿必須到岳父、母家拜年。大年初三開始之後才開始走其他的一些親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