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走亲戚饭不吃水不喝、抽根烟就离开,“走场演戏”是为什么?

柳双龙


关注【乡村关中】分享新锐思想,解答实事求是,评论有理有据。洞察社会万象,打开脑洞天窗,开启新生思维。

走亲戚是我国流传民间的传统民俗文化,亲朋好友在春节期间相互走动来交流感情,人们通过这种方式,祖祖辈辈传承,久而久之就形成并流传了下来,它是亲戚间联络感情、互相慰问的亲情大交流。过去农村逢年过节走亲戚,人民生活贫困,礼品很简单简便,但气氛非常热烈,活动形式也很隆重,人们都非常热衷走亲戚。我是【乡村关中】,职业农民,农技从业者,“三农”问题民间观察员。但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尤其是人们追求物质生活观念的进一步加强,过去老实在家种地的农民纷纷离开家乡进城务工,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彻底变化,人际关系、亲戚关系已变得很微妙,利益至上超越了原有的亲情关系,人情淡薄已取代了走亲戚的隆重,过去亲戚之间的热乎劲已基本完全消失了。作为“三农”问题民间观察员的【乡村关中】认为原因如下:

第一,为了传承而传承的民间风俗。

过年走戚的民间风俗早已形成,不可能因为现在农民追求物质而就扔掉,确实,一些远份亲戚在这种节奏中确实废掉了,不再来往;而新亲近的亲戚也就匆匆地见个面,扔下礼品,说几句话问候的话就找借口走了。过去走亲戚大家见了面,说话聊天没完没了,主人很亲热,拉住吃饭,虽然生活水平相对较低,但不吃饭不让走的现象很常见。而现在经济条件不好,好酒好菜少不了,但走亲戚基本上不留吃饭,甚至连水都不喝,坐下抽根烟转身就要走。走亲戚“走场演戏”是为了传承民间风俗而传承。

第二,走亲戚淡薄但还要来往。

现在,通讯手段发达了,大家随时可以联系,打电话,发微信、发QQ、视频聊天,语音聊天等等,这些方式丰富了走亲戚的内容。过去,人们之间相互为了见个面,利用春节假日奔波万里相互团聚,但现在视频通话就实现了直接见面。但现在走亲戚这个习惯都还保留着,尤其是过年的时候,一些长辈年纪大了,作为晚辈为表孝心去拜访,近一点的亲戚之间相互走动,虽然人情淡薄但还要来往。所以,不管怎么样,过年的时候相互走一趟也就表表心意。
第三,农民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

农村人现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过上了衣食无忧、吃穿不愁的小康生活。以前人们走亲戚,亲戚家就会拿出家中最好的食品招待客人,那时农村人穷,比较稀罕这顿饭。但现在不一样了,农民生活条件富裕充足,自己想吃什么饭菜应用尽有,相比在亲戚家吃饭,还是在自家吃起来自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让农民对走戚也不那么热衷。

第四,农民进城务工假期太短。

现在年轻农民大多都进城务工,过年放假也就这么几天时间,为了有效利用好这几天时间,因为亲戚多,都需要走一遍,时间紧,任务重,不能走了这家,又不走哪家!没办法,那就串门吧,有的时候吃饭啥的就根本顾不上,走这家出去之后,就要准备下一家了,一天走几家亲戚也是很常见,有的时候实在是忙不过来,晚上去也大有人在。其实,这样大家都能理解。

第五,过年时间大家都很宝贵。

过年走亲戚是农村传统礼节,加强亲戚之间的感情,现在过年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平时亲戚之间见面少,关系也没那么亲热,坐到一起也没有什么共同话题,没啥可聊的,长久坐着也尴尬,还不如尽到心意之后就立即离开,给人感觉是走过场,其实大家都有很多苦衷。大家时间都紧,你去了他家,他要招待,就耽搁了他的时间;本来他也要去走亲戚,这样就又耽搁亲戚宝贵时间。所以,采用蜻蜓点水的走亲戚的方式,也正好适应了当前农村的生活状态。

第六,人们之间的亲情逐步被物质替换。

走亲戚本来就是为了增进感情,但现在农民的物质生活观念越来越浓,在物质生活与亲情方面,大家逐步选择了物质,或者由亲情向物质生活偏移,慢慢就是和亲戚之间没有感情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开始到城市发展,平时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时间回家,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回家,但是在家里面待的时间也不久,但是很多年轻人更加愿意和父母待在一起,而不是到处走亲戚,而且因为长久都没有来往。所以很多人和亲戚之间也没有什么感情。

第七,农村走亲戚变成了“走流程”。

现在农村人在外地打工,经常联系也就打打电话,很多人只有过年才能见上一面,说起亲戚之间的感情自然是没有之前的好。所以导致现在过年回家走亲戚变成了走流程。这事最重要的原因,不管是年轻人也好还是中年人,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大家都在拼搏,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即便在过年走亲戚,也都跟赶集似的送完礼品,还要去下一家拜年走亲戚。不吃饭赶紧走亲戚,因为时间有限,工作太忙。

总之,现在农村人走亲戚越来越淡薄了人情味,当然这种情况是,多数人放下东西就走,也只是由过去过春节团圆回家看老人,特别典型的就是老人的女儿回来大包小包,遇上天气好,女儿还会帮老人洗洗被子啥的,完事后就走了,很少留下吃饭;要是家里有兄弟,也都会找几个借口匆匆地就走了。过年时间走亲戚,虽然自己拎着大包小包礼品看望亲戚,但很少留下吃饭,不麻烦亲戚,自己完成了任务,这就是“双赢”!但实质是亲情在物质生活中越来越淡薄!

网友朋友们,你们对这个问题还有何高见?我在下面留言评论区恭候。


本问答权属【乡村关中】,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本题作答:职业农民、农技培训师“三农”问题民间观察员基哥。


乡村关中


现在农村走亲戚,有些人是前脚刚进门,转身就要走了。农村走亲戚,可以不留下来吃饭,但如果果盘都没上,就要离开会被认为没有礼貌。去亲戚朋友家拜年,进门后主人都会上果盘,倒茶,递烟。这几道礼仪到了,就说明主人是比较热情好客的。在当地农村有句话叫“到他家,茶都没得喝”,就是主人不热情,不懂礼仪。客人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喝茶了,会抽烟的人接了主人发的烟就代表客人的礼仪也到位了,来拜访过了。茶水比较烫,比较赶时间的人,一般不喝茶,更不会吃饭住宿,接了烟也代表客人的礼仪到位了。现在这种现象比较普遍,“赶场子”式的走亲戚也很常见了。

1、春节假期有限,走亲戚就像赶场子一样。

在昕瑞生态当地农村,大年初一要到同宗同族的人拜年。在我们村50多户都是同一个姓氏,都是同宗同族的人。按照当地农村习俗,大年初一要给同村的人拜年。现在农村的自建房比较散落,先不说拜年要多少时间,单就走路每户都要走遍都要两三个小时。如果到邻居拜年,进门后一起坐下来聊聊天,最少要五六个个小时。现在在本村拜年大部分是进门问好后就离开了,时间短,户数多,又是散居不集中,开车又不方便因为每家每户都要去拜年,一般都是走路去。在大年初一同村人拜年都是不吃饭、不留宿、会抽烟的人接了烟就算来拜年了,也就是农村老人常说的“礼数到了”。这种赶场子式的拜年,当地农村叫“点火”,刚来就走,匆匆忙忙。走亲戚也一样,大年初一到村里拜年,初二回娘家,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初四初五就要开始踏上返回城市的路程。短短四五天,农村的七大姑八大姨,母舅老表都要登门拜访走亲戚,时间很紧迫,只好像赶场子一样才能每家每户都去拜年。这不是“赶场演戏”,的确是时间来不及,无奈之举。

2、在有些亲戚拜年是不会留下来吃饭。

一般母舅老表、七大姑八大姨的至亲,还有路途遥远的亲戚是会留下来吃饭。爷辈的亲戚,一般留下来吃饭。用句农村俗语概括“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了了”。特别是爷爷奶奶的家人,都两三代了,亲戚关系稍微弱些,一般不会留下来吃饭,甚至有些年轻人都不去走亲戚,一是时间紧没这么多时间,还有就是几代人之后,亲戚关系淡了些。

3、现在农村交通方便,走亲戚不留宿不吃饭是很正常的现象。

在以前农村,到处是泥巴路,交通不便。小时候我就喜欢在舅舅和姑姑家留宿。那时交通不便,过年期间,又经常是雨雪天气。一般到姑姑家最少得住上两三天,住的时间越长,姑姑也更高兴。姑姑家住了几天又去舅舅家住,一直住到临近开学。那时的亲戚家最少会准备两三个客铺,专门提供给亲戚朋友留宿的。现在交通方便了,村村通了水泥路,很少人在走亲戚时留宿。现在很多人不但不住宿,留下来吃饭的人也很少了。

4、现在的亲情关系更淡了些。

现在很多人认为留宿、一起吃顿饭是麻烦亲戚朋友。其实在农村,很多人更愿意看到亲戚朋友留下来吃顿饭,留宿,认为是肯留下来吃饭是比较看重这份亲情。现在的亲情关系没有以前好,有些人走亲戚更像是完成任务。不走亲戚,别人会说不懂礼仪礼节。去走亲戚,就匆匆忙忙,茶水都没喝就走了。

结语:现在走亲戚,主要是假期时间短,时间紧迫,不得不“赶场子”走亲戚。还有现在的亲情关系,发生了变化,比以前更淡了。

以上是昕瑞生态的看法,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欢迎留言评论。欢迎关注昕瑞生态,专注解答三农问题。


昕瑞生态


在农村,走亲戚饭不吃,水不喝、抽支烟就离开,“走场演戏”是为什么呢?其实在人们现在居住的单元楼就可以看的出来,人的感情都淡化了,人与人之间都没有乡亲们那个味道了!



相对来说在村里还是比在城里更好一些,小的时候大年三十晚上就试穿新衣服,高兴的在床上翻滚这,大年初一早早的给父母磕个头,就开始爷爷奶奶,叔叔家跑转,到了那家也是抓糖吃,喝糖水!磕头领压岁钱!和小伙伴一起放鞭炮,说一说压岁钱,说一说好吃的糖葫芦,汤米蛋,哈哈真是回忆满满的!

现在的人工作忙了,感情淡了!以前的那些礼仪全都该省的全省了,少了好多传统的东西!现在的物质是丰富了,但是精神上缺感到失去了亲情,人活的好淡好累!人与人之间感情淡淡的,没有了人情味!人与人之间就剩下认识了!现在的年越过越没意思,好怀念以前的“年”,虽然穷苦但是快乐的童年是有的!让我们放下网络去回归现实,没事多和家人聊聊坐坐,朋友多多沟通!这样的人生才不会“冷”,才会有一个不一样的“童年”!


雷子园林艺术


春节期间,大家回到老家,或者一直在农村的人,每到此时,总是要出去走亲访友,进行必要的拜年,尤其是在农村里有年长的老人,总是要去看望和拜年的。



在以前八十年代时,还在农村,我有八个舅舅、五个姨娘,两个姑姑,两个叔父,其他的在过年期间还要走访的亲戚感觉真的是不计其数。一到大年初三,就开始和村上的人约好了开始走亲戚,走完了舅舅,再走姨娘,走完了姨娘,再走姑姑,走完了姑姑再走叔父等等,还有其他七大姑八大姨等等,我记得那时候,要走的亲戚太多了,有的亲戚离家要几十公里,都是要翻山越岭,一天早上出发,下午才能到,还要在亲戚家住宿,第二天再回来,所以过年也是一件很累人的事,但是在那个年代,谁家给了啥东西,吃了啥,都是家里人要问或者关心的问题,毕竟那时候物质匮乏,经济落后。



等到到了后来农村的经济条件逐步好转,走亲戚的礼品由原来自家蒸的馒头变成了水果罐头,再由水果罐头变成了礼盒,这一个春节下来,家里面也是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真的是礼盒大流转,从东到西,由南到北到处的跑,在农村有亲戚的人应该知道这种拜年真的很累!

当然,我也很怀念小时候春节的时候,最喜欢的还是跟着母亲到外婆家,妈妈的兄弟姊妹们在一起都住在外婆家,我们表姐妹兄弟们都在各个房子里挤着住在一起,大家兴奋的睡不着觉,吃饭的时候也是很热闹,一般也要在外婆家住上两天以上,母亲还要到自己的叔父、兄弟家里去拜年,那时候,不但要在每家吃饭,还要谈好长的时间,我急的不行,大多数都是和表弟表姐们一块出去玩了。



当然现在农村的情况和以前已经是大不相同了,大家对吃饭已经是怕了,再加上‘年饱’谁也不愿意留下来吃饭了,再次,有些家里没有老人的,自己也是回家来转转,也没有几个真心来给你做饭的,‘走场演戏’也是一种大家都方便的做法了。


瓜农之友马博士


我认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是根本原因,大家困难时,到姑家姨家姥姥家吃顿好饭,特向往一年才一次。再说那时都是自行车,骑到那己经很累了,吃顿饭,些些脚,聊聊天,然后回家。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大鱼大肉不爱吃了,人们也不在在意那顿饭。再说开车很快,一天四五家,然后回家想吃什么吃什么,双方都不觉的累。

所以特向往,小时候姑姑到我家一住就是好几天,亲情特浓的时候!


乡间散淡人


在农村,走亲戚饭不吃水不喝、抽根烟就离开,“走场演戏”是为什么?

农夫还记得小时候随父亲过去亲戚家里拜年时,基本上都是早上很早就出门了。那个时候在农村里还没有摩托车,走亲戚基本都是步行,也有少数的家庭中有自行车。而老爸当时也有一辆二八自行车,每年拜年父亲都是骑自行车去,哥哥坐在后面,我就坐在前面的横杆上。当到了亲戚门前,如果看到我们来拜年了,亲戚会老远就来迎接了,非常的热情。

进到家里以后,东西一放下,又是递烟又是倒茶、真的是热情。在当时无论去哪个亲戚家里拜年,都必须要留下来吃完饭才走的,基本都是吃中饭,有些 在临走前还会做一顿饭吃。那时,亲戚之间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几杯茶水也能喝上很长一段时间。当我们回家时,临走时还会往袋子里塞进去满满一大袋子的瓜子、花生、糖果等,就这样坐在爸爸的自行车上,可以边吃边走,想想当时的快乐真简单。就是这样,一天去一个亲戚家里拜年,一直要把所有的亲戚都走一遍。

而现在爸爸老了,走亲戚基本上都是轮到我去了。不过和过去不一样了,现在一两天就能把所有的亲戚走遍了,在小车的尾箱里面装满了过年走亲戚所需要的礼物,然后就开着车,如果是顺路的话,就一路都顺带去了。一上午就能走好几个地方,再加上下午,差不多一两天所有亲戚就走遍了。好像现在过年走亲戚拜年,就跟赶集一样,每到了一家,放下礼物就准备要走。其实,不只是我们会这样,基本上现在的年轻人走亲戚都是如此。而说到原因,农夫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交通便利了。以前交通不发达,走亲戚只能是一家一家走,如果多家一起走,那肯定实现不了。而现在有车了,基本上都是去了,待一会就回来了。

其次,现在人都比较忙。以前都是在农村里,春节期间也没什么事情可做,可以慢悠悠的一家家的来。可是,现在春节假期就这么长,小长假一结束又要出去打工了。人都比较忙,哪有时间像过去一样走亲戚呢?

另外还有一点,当然就是亲戚淡薄了。很多的年轻人走亲戚其实是完成任务一样。因为规矩是摆在这里,大家都走亲戚,你不去的话别人会说闲话。所以为了避免别人说闲话,也就把它当做任务一样匆匆完成。如今很多的年轻人普遍认为,亲戚之间的关系还不如朋友牢靠了。也确实如此,现在亲戚也是天南地北,常年也不怎么联系,而朋友还会偶尔聚聚。


农夫也疯狂


问:现在农村走人户,饭不吃茶不喝,接过烟就走了,为什么像是「走场演戏」呢?

现在农村过年就像发福利一样,车子后备箱放的满满的,每走一家亲戚就放下一堆,再接根烟就走,人家到来回走也是如此,一点年味都没有,全是攀比炫耀。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闻趣事。

当成任务来做之后,到亲戚家后放下东西就走了,本该喝杯茶吃顿饭的都全免了,亲戚想留都留不住。刺楸觉得,这种走亲戚的形式就如赶集一样,已经有别于从前,那还有意思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一、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熟人社会逐渐向陌生人社会转变

刺楸认为,时代浪潮改变,社交形势改变,传统亲戚朋友社交被打散,根植于上一代的观念习惯会逐渐土崩瓦解,新产生社交文化导致了传统的社交文化不断变化。


小时候每到寒暑假,喜欢到每个亲戚家住几天,轮着去,跟老表和堂兄弟们打成一片,帮着做农活。

而现在各位堂兄弟和老表们都已长大成家立业,并各奔东西。虽然过年时大家还是会聚起来,但各自都以自己的家庭为重。

另外,有些离得比较远的亲戚又不能不去,去了亲戚家又没合适的人做饭,做出来的饭真心吃不下去,老人做不了饭,而年轻人也不差一顿饭,也不想麻烦老人。

例如,刺楸有个朋友,他舅舅已快80岁了,做的饭不好吃,表哥表嫂更是忙着打牌,所以他只能给舅舅送点礼品,坐几分钟就走。

二、村村通,出行方便,但亲情淡化了,走亲戚只流于形式

以前偏僻一点的农村公路不通,在农村走亲戚主要是靠两条腿走路。刺楸以前走亲戚要走三个小时的山路,如果当天去当天回,根本不太可能,一是因为白天时间短,二是因为腿受不了,所以基本上都要在亲戚家过夜。

在亲戚家也不是当个甩手掌柜,帮亲戚烧火做饭、摘菜割猪草,比现在去了就吃喝玩乐、唠家常和打牌强多了。

而现在由于通行和交通的便捷,亲戚间在空间上分布得更远,平时也各忙各的,过年的时候亲戚朋友难得能聚一聚联络下感情。

现在有条件了就想把所有亲戚都走个遍,如果连过年都不去,那亲情就更加淡泊了。走的亲友多了,自然就没足够的精力去应对,所以关系疏远点的亲戚就只能去坐坐就走。



三、生活方式变了

以前在农村,大家从事的主要是务农,什么石匠、篾匠、木匠、杀猪匠等都是兼职,在城镇有工作的也不多,都有足够多的时间去走亲戚走人户。那时虽然穷,但大家之间的亲情是真。

现在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甚至安家落户,在城里为了生活,什么都要和经济沾边,没有经济就站不稳脚跟,久而久之经济就逐渐占主导地位。


某些亲戚的经济变好了,而有的还在原地踏步,之间虽不明说,但这种差距让彼此间有了疏远感,走人户时又很尴尬,所以放下东西就走,只为维持着那层薄弱的亲戚关系。

四、放假时间短

以前在念书阶段,走亲戚的时间没现在这么紧迫,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奔波劳碌,一年到头也就过年能休息几天。而在路上就要浪费一两天,每天不跑个四五家,根本就走不完,有时候到上班了还没拜完年。


最难的是都留着吃饭,拒绝了就会被说瞧不起,不拒绝又走不完。但又不敢真吃,吃了后其他人又会说没在他哪里吃。

五、刺楸对农村过年走人户的建议

亲戚间拜年可搞大聚餐,按人头AA制,费用由每户代表收取后再统一上交活动发起人操办,活动发起人每年轮着来。如此一来,大家即可免去正月里走人户互相拜年,也不用再为招待客人发愁,客人也不用为了走亲戚走人户而疲于奔波。


亲戚聚会后,有意愿的还可自愿组织去就近的小景点游玩。刺楸觉得这样的亲戚间活动蛮有意义的,既公平,又省去了走亲戚的麻烦,节省时间,当然亲情也不会减。

以上就是刺楸对农村过年走亲戚放下东西就走的看法,如果觉得回答得不错就点个赞,并顺便关注一下吧,谢谢。

刺楸


现在都是这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放下礼物就走,这些人走亲戚只是象征性的,不去不行,就像看老舅一样,本身老舅年龄都很大了,吃饭根本不现实,不去绝对不行,所以就象征性的去看看,放下东西立即就走。

现在很多人走亲戚都这样,放下礼物说不了两句话立即就走,特别是一些老亲戚,年龄都很大了,等着吃饭绝对不现实,即使做好饭也不会吃,大部分嫌脏。

我们老家有个人在西安上班,每次春节回家他妻子孩子都是车也不下,自己带着东西,家里的东西什么也不吃,人家嫌脏,很多人说回来干吗?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怎么嫌弃家人脏呢?我们常说子不嫌母丑 ,现在不是这样了,人的感情越来越淡了。

春节很多人一天能走10多家亲戚,放下东西就走,还有的利用晚上走亲戚,这种亲戚其实无所谓了,我侄女结婚了,春节来我家串门,她说早晨早去,我说你不用来了,早晨走亲戚都是不重要的亲戚,都是糊弄,如果你们想来,早晨吃完来,我热情招待,早来不管饭,大清早的我没有时间,大家都哈哈大笑,侄女还是中午来了。

现在走亲戚确实是一个问题,大部分人感情单薄,走亲戚也是象征性的,不去不行,去吧难受,所以就是应付差事,但是去岳父家没有一个胡闹的,都是规规矩矩,踏踏实实的,坐下喝水、抽烟、聊天,等着吃饭,现在老岳父是绝对的一等一的亲戚,剩下的都是闹着玩,这就是今天的现实。


大海传媒


快过年了,又该是当地习俗“串门”的时候了。还别说这串门走亲戚还真有不吃一口饭,不喝一口水,抽根烟就离开的。究其原因有几个方面:

家庭条件留下的“话柄”。农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是事实,但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还会有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因此从饭菜的质量、居住环境,尤其是厨房及个人卫生上难免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走趟亲戚全是顾忌亲情,至于饭啊,水啊,进门之前都想好了,绝不沾唇的。


小气的“条件反射”。一般来说,招呼亲戚的饭菜在节前早已准备充分。有亲戚登门,说明有割不断的亲情、友情。还别说,真有一些人,亲戚来了,不给倒水,总是和你瓜长蔓断的说这说那,让你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进门都有好大时间了,孩子都催着要走了。可人家连下厨房的意思都没有,还不如趁早离开。

亲情友情日渐淡化。不走亲戚吧,这是个习俗,怕别人说人缘差;去吧,平时基本上不联系,除非参加宴席有“邀请”,还不是怕把份子钱不送来。也就把走亲戚当作一个“任务”去做。到了亲戚家转上一圈,“差事”算完成了。屁股还没坐热,转身走人。


怕影响走亲戚的“计划”。亲戚的路程远近、亲疏远近,谁家逗留时间大点,聚到谁家吃饭,这都是在当天走亲戚之前计划好的。于是这些不去吃饭、不去喝水的亲戚,也只是顺道而去,转一转表个心意而已。

新婚“回礼”的一种常态。我们这里有一习俗,当年结婚的,过年要到每一个亲戚家去一趟,当地叫“端礼”,也就是“回礼”。就这个端礼,可是一项大任务,双份的礼品,几十近百的亲戚只有正月初二到初六,五天时间挨门齐户的走完,绝非易事。结了的婚大多都债台高筑了,那还有车。主要靠电动机,有的叫了出租,每到一家“转身”就走,也是“权宜之计”。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些人之间的感情也许就靠这“走亲戚”来维持和传承,来了就好,何必在意这所谓的“走场演戏”呢?


为生活而提神


现在的年轻人大都在外地工作,按国家法定节假日,春节七天假,腊月二十八九才回家,初五初六就得回去工作。说实话,亲戚每家都走每家都吃饭的话,可能时间真来不及,说不定要过来了正月十五了,所以才有现在好多的人走亲戚,去家里坐坐,喝喝茶抽抽烟吹吹牛逼。顺便让七大姑八大姨的好好问问今年有没有谈女朋友,买房买车没,工资待遇啥的,主要问完这些问题,时间也差不多了,得嘞,咱赶紧奔下一家,继续同样的问题。

玩归玩 闹归闹

过年走亲戚它是亲戚间联络感情的一种纽带,走亲戚、回娘家,是中国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互相慰问的一种亲情大交流。

走亲戚的大体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况外,都要回拜。民间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节”之说。大年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大年初二,女婿必须到岳父、母家拜年。大年初三开始之后才开始走其他的一些亲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