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小將鎮:大美小將山水長

绍兴文史•百镇赋 | 新昌小将镇:大美小将山水长

櫻花(星空傳媒 攝)

盤旋曲折的311省道蜿蜒著伸向新昌縣東部的大山深處——小將鎮,這個典型的山區鄉鎮就坐落在新昌最高峰菩提峰下。眼下,道路旁已有幾株迎春花競相開放,帶來一抹鮮亮。若是春日裡前往,一路伴隨著的便是繁花似錦、美不勝收的如畫風景。

事實上,早在有山路之前,這片美景已引得無數詩人沿著水路前往。這裡,也因此成為了唐詩水路的精華地。

绍兴文史•百镇赋 | 新昌小将镇:大美小将山水长

南洲村(星空傳媒 攝)

先有南洲丁,後有新昌城。

海拔996米的菩提峰,為新昌第一高峰。新昌最古老的村莊——南洲村,就坐落在菩提峰下。群山環抱之中,穿村而過的清澈小溪,自東而來,向西流入新昌江。

“先有南洲丁,後有新昌城”。這句在民間廣為流傳的諺語,用極其樸素的語言,敘述著南洲村的古老歷史。

據民國《新昌縣誌·氏族》記載:其先有丁崇仁者,字樂道,為南洲始祖。東漢初,承事郎,歷升太尉。至順帝建康間(144),出為剡令,以廉惠稱。秩滿,因黨禍,遂隱南洲而家。

南洲村的始祖,名叫丁崇仁。東漢時期,他從濟陽由太尉出任剡縣縣令,後隱居南洲以享山野之清淨,開荒拓土,壯大南洲丁氏。自此,人丁興旺,人才輩出。據說,當年南洲村人口最鼎盛的時候,僅煙灶就有三千多口,人口上萬。在朝為官者,舉不勝舉。

後梁開平二年(908),丁氏敬禮公考慮到東南之遙遠,念服役之難艱,率領一城父老,上書剡宰割臺分剡,才有了新昌城。也因為“先有南洲丁,後有新昌城”,新昌老城區的框架佈局也與南洲村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探訪南洲古村,就像翻開一本藏匿在大山深處的古書。儘管鏽跡斑斑,晦澀難懂,卻依然散發出一股濃烈的古韻清香。扉頁上由斷斷續續的時光鐫刻的故事不僅歷史悠久,而且耐人尋味。

彎彎繞繞的九曲牆弄裡,一口井口泛著青苔的南宋古井,至今仍為村民汲飲日用。井石欄上的題刻依稀可見“戊午太歲,寶祐六年”“三月上旬”和“大明嘉靖四十年辛酉一月”“仲丁碧”“記”等,文物專家從這些能辨識的文字中判斷出,此井建於宋寶祐六年戊午(1258),明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疏浚。

绍兴文史•百镇赋 | 新昌小将镇:大美小将山水长

南洲宋井(星空傳媒 攝)

還有井沿口上那凹凸不平處,據說是當年刀槍磨礪所致。這是歷史留下的物證,鐫刻的正是南洲丁氏修築城牆,在此抵禦外辱的義舉。崇山峻嶺之間,又三面環山,若把村口北面唯一路口擋住,這裡就形成了易守難攻的地勢。那時,村裡出了個草頭王,因其見朝廷腐敗,民不聊生,就築城自守,並招兵買馬,一路攻城奪地直到杭州。明末,南洲亦是浙東抗清的堡壘。在此聚眾的俞國望,用一支烏銃隊,打得清軍聞風喪膽。

事實上,小將人骨子裡的那種抗爭精神,從鎮名便可見一斑。宋朝有孟強為將,立廟於此,鎮以廟為名,故名小將鎮。孟強為民間神將。據民間傳言,宋時菩提峰下小村有一青年名孟強,驍勇無比,屢立戰功,皇帝賜名“小將”。

小將鎮的文化積澱深厚,還體現在其域內不勝枚舉的古祠、古寺、古宅、古橋等歷史古蹟裡。雖歷經滄桑,但古樸精緻依然可見。透過這些文物古蹟,那些曾經的故事在時光的掠影中熠熠閃爍,在一代代村民的傳說中不斷滋生繁衍,和悅在山水之間,奏唱著優美的樂章。

唐詩水路的精華地

小將鎮的山水之美,不僅在1800多年前被南洲始祖丁崇仁看中,也吸引了古往今來眾多文人墨客前往。

上世紀90年代,浙東唐詩之路的研究者竺嶽兵在原小將鎮五馬鄉工作期間,發現此地的茅洋江與唐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由此引發了他研究新昌唐詩文化的興趣,並將該項研究範疇命名為浙東唐詩之路。因此,小將鎮有唐詩水路發現地之稱。

“旱路,雖在南朝宋初,就由謝靈運開創了。但直到唐末,經過袁晁、裘甫兩次起義,旱路成為往來臺越的行軍路線後,才成為‘通道’。而水路,則陽與江左平原構通,陰與深山腹地相接,加上‘剡好為楫’,遊人往來比旱路方便得多。所以這裡很早以前就得到了開發,並被人們視為是仙境樂園。”竺嶽兵經過推敲,論述了唐詩水路在當時的重要與盛況,而水路即今新昌蘭沿至天台石樑。由此,茅洋江為剡至石樑、華頂之必經,故被稱為浙東唐詩之路水路。

绍兴文史•百镇赋 | 新昌小将镇:大美小将山水长

茅洋杜林水庫(星空傳媒 攝)

事實上,小將鎮境內的這條茅洋江,早在東漢時期、南北朝時期,乃至唐朝等各個時期,已是人們往來天台石樑至新昌(古時為剡中)的水路必經之地。晉宋時期,著名的十八高僧、十八名士以及唐朝的大批詩人,在此一帶頻繁活動,留下大量的故事與詩文。因此,這裡也是唐詩水路的精華地。

唐代項斯有《寄石橋僧》詩:“逢師入山日,道在石橋邊。別後何人見,秋來幾處禪。溪中雲隔寺,夜半雪添泉。生有天台約,知無卻出緣。”劉長卿有《送少微上人遊天台》詩:“石橋人不到,獨往更迢迢。乞食山家少,尋鍾野路遙。松門風自掃,瀑布雪難消。秋夜聞清梵,餘音逐海潮。”寫的就是這一帶的風光。

宋代李光也曾讚美這裡的景色,說:“自天姥入石橋,路雖絕,而氣象殊勝,殆非人境。”為此,吟詩:“曉入天台訪石樑,縈紆嶺路繞羊腸。溪田溢水層層落,巖壑經秋步步涼。”

同樣,宋代建村的古村茅洋,也因景而得名。2007年出版的《新昌縣地名志》說:“村居沃溪兩岸,溪邊長滿茅草,猶如一片汪洋大海,故名茅洋。”天台山蜿蜒東來,到此漸開,形成谷地,至九江潭則為兩山阻隔,形成隘口。石橋瀑布水急,遇颱風暴雨,山洪奔騰,洩水不暢,滯留成潭,茅草漂浮,而成“茅草漾波”之奇觀。

绍兴文史•百镇赋 | 新昌小将镇:大美小将山水长

茅洋古村(星空傳媒 攝)

還曾有一位唐朝詩人隱居於此,便是晚唐著名詩人吳融。在遊歷剡中的451位唐朝詩人中,吳融是唯一一位隱居新昌的詩人。因受剡中文化影響以及鍾愛天姥沃洲之勝景,他將歸隱之地定在了小將鎮疊石村。此村處萬山中,以“村西北三巨石相疊,高五丈餘”而得名。吳融花了三年時間,在此地建造了一個宅院,但並沒有在此久居。真正在此長期居住的則是他的次子吳濟。吳濟原在吳越國當官,吳越國歸宋,濟力諫不從,即解綬歸隱剡東。宋太宗遣有司召濟,不赴,年九十五卒。宋太宗嘉其節,封文肅侯,人稱“吳中丞府君”。

疊石古村裡留存至今的善政鄉鄉主廟,祭祀的就是吳濟。建村始於晚唐的疊石,也因為吳融及其次子吳濟的拓基居住,成為小將一帶的吳氏發祥地。吳氏之居疊石,於宋元間曾具相當規模。如今,吳氏依然是村中大姓。

山之巔,水之源,花之海

如煙的歷史,就像菩提峰頂終年繚繞的雲霧,為小將的過往披上了神秘的面紗。撥開雲霧,展現在眼前的是如今宜居宜業的現代化生態型的花園小鎮。獨特的地貌,使其散發著與眾不同的魅力。

這裡是山之巔。作為新昌縣面積最大、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典型山區鄉鎮,新昌十大高峰,小將鎮佔其六。全鎮目前共有山林18萬畝,生態公益林5.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8%以上,被評為國家級生態鎮、省級森林城鎮。

绍兴文史•百镇赋 | 新昌小将镇:大美小将山水长

羅溪村(星空傳媒 攝)

山高林密,水流湍急,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這裡就是一座天然的森林公園。特別是羅坑山省級森林公園,其負氧離子濃度最高可達15000個/立方厘米以上,是名符其實的天然氧吧。同時,這裡也是人們“春觀杜鵑,夏看雲霧,秋品七色,冬賞霧凇”的好去處。

這裡是水之源。作為新昌縣河道線最長的鄉鎮,小將鎮是長詔水庫、欽寸水庫兩個大型水庫的源頭,涉及沃洲湖、黃澤江兩大水系,有大小河流70條,全長80多公里,主幹流有茅洋江、小將江、結溪江,其中茅洋江還被評為紹興市“最美河道”。

绍兴文史•百镇赋 | 新昌小将镇:大美小将山水长

茅洋江(星空傳媒 攝)

山高林密,水流湍急,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這裡就是一座天然的森林公園。特別是羅坑山省級森林公園,其負氧離子濃度最高可達15000個/立方厘米以上,是名符其實的天然氧吧。同時,這裡也是人們“春觀杜鵑,夏看雲霧,秋品七色,冬賞霧凇”的好去處。

這裡是花之海。作為“浙江省花木之鄉”,小將鎮擁有花木基地3萬畝、毛竹3.8萬畝、茶葉種植總面積3000畝、特色基地5000餘畝。一年四季,梅花、玉蘭、桃花、海棠、櫻花、茶花等競相綻放,爭奇鬥豔。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這裡就是北宋著名詞人王觀眼中的“眉眼盈盈處”。這座高山流水間孕育出來的花園小鎮,宜居也宜遊。僅南洲村,就有民宿200多張床位,更多精品民宿正在擴建中。

绍兴文史•百镇赋 | 新昌小将镇:大美小将山水长

羅漢堂(胡炎彬供圖)

新昌十大驢行路線中,小將也佔其四。“臨菩提群山,賞南洲古村”“登牛平崗頂,觀羅坑奇瀑”“走鹽幫古道,看生態風光”“臨歷史名山,遊東山水簾”,既可健身又可觀景,小將鎮因此被評為“浙江省最美生態休閒健身點”和“浙江省五星級休閒健身點”。

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如今的小將鎮,正朝著“健康養生地、都市後花園”的目標,闊步走出一條符合小將實際的鄉村振興之路。

绍兴文史•百镇赋 | 新昌小将镇:大美小将山水长

主政者說:

小將鎮黨委書記 呂旦霖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小將大地千山競秀,萬水傳情,如詩如畫,自古以來為文人墨客所鍾愛!域內的茅洋江,歷朝歷代均為新昌至石樑的必經之地。在唐朝或者更早,大量的文人墨客盤桓於此,留下諸多詩文,使其成為唐詩之路水路的精華地段。

近年來,小將鎮不斷探索“兩山”理論在小將的新實踐,文旅結合,挖掘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憑藉“山之巔、水之源、花之海”的美譽,發揚“肯幹、實幹、巧幹”的“干將”精神,奮力譜寫“大美小將·花園小鎮”發展新篇章。

地名說:

孟強為將,立廟於此

據明成化《新昌縣誌》記載:“小將村在二十五都,宋有孟強者為將,立廟於此。”鎮以廟為名,故名小將鎮。

孟強為民間神將。據民間傳言,宋時菩提峰下小村有一青年名孟強,驍勇無比,屢立戰功,皇帝賜名“小將”。因不願為官,解甲歸田。某年夏秋之交,飛蝗蔽日,齧食莊稼,村人惶急無策。一日,孟強端著醬醋拌麵條且吃且看,一時性起,將麵條殘湯潑向蝗蟲,蟲竟紛紛落地死亡,乃悟治蝗之法,即教村民蟲口奪糧。後人感念,定村名為“小將”。村口建“將山廟”,祀孟強坐像。

風情園:南洲疊羅漢

南洲疊羅漢,起源於小將鎮青草坪的七堡龍亭廟會。

七堡龍亭始建於明正德三年(1508),重建於清光緒三年(1896)。自七堡龍亭建成後,就有了七堡龍亭廟會。該廟會規模盛大,各種民間藝術團隊紛至沓來,南洲村的羅漢藝術表演隊藉此登臺表演。由於表演技術要求高,觀賞性強,成為整場廟會最精彩的壓軸大戲。在1946年的七堡龍亭廟會上,曾有“七代同臺”的壯觀場面。上世紀60年代,因歷史原因停演。

绍兴文史•百镇赋 | 新昌小将镇:大美小将山水长

疊羅漢(丁一剛 攝)

直到2006年,在當地政府和文化站幹部的搶救性挖掘下,消失了40多年的南洲疊羅漢才得以重放光彩。尤其從2010年紹興市級非遺傳承人胡炎彬在新昌縣範圍內開班傳藝以來,目前已培養“小羅漢”3100多名。他們已在國際國內各類武術等比賽中獲得金牌286枚、銀牌145枚、銅牌125枚,並曾登上央視少兒春晚、央視新聞聯播,以及隨同紹興市民間藝術團遠赴韓國大邱進行文化交流。

作為當地著名的傳統雜技,南洲疊羅漢在“走、武、翻、疊”上都保留了自身的地方特色,具備鮮明的區域性。表演時,臉部都作戲劇小生俊扮,形同一群武士。同時,該技藝要求可塑性和柔韌性,因此必須從少年時期開始學習,苦練數年方能上演。演出分大、小羅漢組合表演,大羅漢年齡一般為18~25歲,小羅漢年齡則在8~15歲。

绍兴文史•百镇赋 | 新昌小将镇:大美小将山水长

疊羅漢(丁一剛 攝)

來源:紹興日報掌上紹興 (記者 徐霞鴻)

圖:新昌縣小將鎮

本文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所標來源非第一原創,請私信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绍兴文史•百镇赋 | 新昌小将镇:大美小将山水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