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德軍1943年不圍攻庫爾斯克突出部,而是沿亞速海進行迂迴突擊,戰況會怎麼樣?

小龍蝦148499353


這是個瘋狂的計劃,而且這樣想的人根本不明白1943年夏季蘇德戰場的局勢,只知道死板的挪用被希特勒否決的“反手一擊”作戰計劃,這原本是哈爾科夫戰役後曼師坦因想出的又一個誘敵深入、圍而殲之戰術,說白了就是重演一次哈爾科夫反擊戰罷了!題主完全沒有明白曼師坦因反手一擊計劃的意思,他說的是迂迴到亞述海而不是沿著亞述海迂迴,看看地圖就知道沿著亞述海,哪都迂迴不了。

(注意,沿著亞述海岸迂迴沒有意義)

曼師坦因所說的迂迴是指從剛被奪回的哈爾科夫出發,沿著頓涅茨河南下再度攻佔重鎮羅斯托夫,將烏克蘭東部頓你帶盆地裡的蘇軍逼向亞述海岸邊殲滅之。為了滿足戰役企圖,曼師坦因元帥要求先向東烏克蘭對面的蘇聯南方面軍、草原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三個重兵集團發起佯攻,之後佯裝失敗大步退卻誘敵深入,然後戰況就像1943年初那樣,蘇軍逼近南方集團軍司令部所在地扎波羅熱,一旦進攻到第聶伯河就可以切斷南方集團軍的退路!(曼師坦因強調的迂迴路線)

就在此時,實力大幅壯大的德軍南方集團軍有能力從哈爾科夫出擊南下,沿著頓涅茨河劃出一道弧線南下攻佔羅斯托夫,藉助頓涅茨河天塹形成對蘇軍三個方面軍的包圍圈!必要的時候可以放棄哈爾科夫,讓魯莽的瓦圖京率領沃羅涅日方面軍也進入口袋,這樣保守估計可以殲滅四個方面軍上百萬蘇軍。可能有人會擔心,當德軍發動迂迴作戰時,更北邊的蘇聯西方方面軍、中央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會不會趁機從背後偷襲呢?根本不用擔心,它們的對面還有克魯格率領的中央集團軍群,克魯格手握比曼施坦因還要強大的67萬人,不可能讓蘇軍南下威脅曼施坦因側翼。(中央集團軍司令克魯格)

其實,曼師坦因這招“反手一擊”計劃就是哈爾科夫反擊中“回形針”計劃的放大版,只不過德軍迂迴的方向由北上包抄哈爾科夫,變成了南下攻佔羅斯托夫。本人比較推崇這個計劃,因為對於德軍南方集團軍群來講,第聶伯河以東地區都是可以機動防禦的戰略縱深(雖然希特勒不這樣看),身在扎波羅熱的曼師坦因就是最好的誘餌,讓蘇聯南線的四個方面軍躍過頓涅茨河,向東推進進入口袋也不是問題,但是曼師坦因的手裡真的有組織如此大規模包圍戰的兵力嗎?顯然是勉強可以的。(南方集團軍司令曼師坦因)

後來的庫爾茨克會戰中蘇德雙方南線兵力對比說明了上述問題,庫爾茨克北面隸屬於中央集團軍群由莫德爾帶領的第9集團軍,兵力約有33.5萬人;西面是隸屬於中央集團軍群由維克斯率領的第2集團軍兵力約11萬人,他們可以加入曼師坦因的大迂迴作戰。此外,中央集團軍還有第2裝甲集團軍的21萬人,但他們必須留下來防禦對面的3個蘇聯方面軍,但是分出坦克機動部隊給曼師坦因還是可以的;

(第9集團軍司令莫德爾)

南方集團軍群能動員的就是第4裝甲集團軍和肯普夫戰役集群以及一些預備隊,總兵力約有39.2萬人。如果中央集團軍將全部坦克裝甲部隊和莫德爾、魏克斯兩部都給曼師坦因的話,它可以擁有36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當然了這其中的坦克僅包括133輛虎式、200輛豹式和500多輛三四號坦克以及89輛斐迪南,約1000輛可用於閃電戰,總兵力83.7萬人,實際上就是整個庫爾斯克會戰中的德軍兵力。而對手蘇聯紅軍的實力簡直無法形容。

(庫爾斯克會戰開始前蘇德兵力配屬)

西方方面軍兵力21.14萬、布良斯克方面軍兵力43.36萬、中央方面軍71.15萬,這三個方面軍負責對抗德軍中央集團軍;沃羅涅日方面軍62.56萬、草原方面軍57.32萬人,南方方面軍的兵力很難查找,不過保守估計也有30萬人左右,這些兵力加在一起接近300萬人,此外他們擁有坦克1.154萬輛,一旦曼師坦因戰略退卻他們就會像開閘的洪水一樣一路壓到第聶伯河,就算一切都按照曼師坦因設想的那樣發展下去,就憑83.7萬人和1000輛坦克真能保衛殲滅300萬紅軍嗎?老實講,確實有點懸,也難怪希特勒否決這個計劃了。

(1943年整個東線的兵力分佈情況)

再退一萬步講,蘇聯紅軍被逼到亞述海也不一定就等於進了鬼門關,因為亞述海東岸已經被蘇聯解放了,而且黑海艦隊實力強大,完全可以闖過克里木海峽進入亞述海,再來一次敦克爾克大撤退也不是什麼難事!只是這丟掉裝備的300萬紅軍短時間內不會再有戰鬥力。經過這“反手一擊”作戰,德軍將徹底贏的主動權!改寫東線歷史是足夠了。曼施坦因的機動防禦戰術即便是在今天也足夠讓人敬佩。


兵器世界


如果沿亞速海向東北、北迂迴突擊,效果可能比進攻庫爾斯克突出部還要差,因為德軍沿亞速海進攻雖然暫時可以避免右翼的暴露,但是遲早還是要轉向東北或者北以形成合圍圈的,依舊需要大量的步兵來執行掩護任務,而且從這裡發起進攻需要渡過米烏斯河和頓涅茨河兩大河流,作戰任務還是非常艱鉅的。



更加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德軍要想達成合圍圈,僅靠右翼的沿亞速海的單路突進是不夠的,這樣很難對蘇軍達成合圍,必須要在左翼集結一支攻擊集團,對蘇軍形成鉗形攻勢。介於德軍兵力上的不足,最多隻能是以別爾哥羅德的突出部為前進基地向東抵達頓河一線,進而轉向南和從南面而來的右翼德軍攻擊集團會合,達成對頓涅茨地區的蘇軍集團的包圍。這一攻勢的規模遠比德軍的庫爾斯克攻勢要大,因此需要更多的兵力才能達成,而且在戰略上存在著巨大的風險,因為蘇軍已經在庫爾斯克突出部附近集結了大量的部隊,德軍從別爾哥羅德向東和東南突進,意味著繞過了庫爾斯克的蘇軍集團,這就給了蘇軍對德軍向東推進所暴露出來的側翼進行打擊的機會,就像1942年那樣從莫斯科調來的蘇軍主力對德軍頓河北翼防線的進攻一樣,德軍可能再次遭到慘重的損失和失敗。



從戰略上來看,德軍在亞速海附近的防線已經是相當於一個插入蘇軍後方的巨大突出部,儘管右翼有亞速海掩護,但是左翼已經牽制了大量的德軍兵力,如果德軍繼續沿這個突出部向東進攻,只會讓這個突出部變得更長,增加德軍側翼掩護的壓力,即便取得成功,德軍也只不過是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突出部,這最終還是加重了德軍防禦的負擔而已。


按照問題的意思實際就是想讓德軍利用右翼靠近大海的這一特點來轉化成在軍事戰略上的優勢,讓亞速海成為合圍蘇軍的一個天然屏障,代替德軍一個進攻集團軍,起到節省兵力的作用。這個想法非常有意思,曼施坦因就曾提出這樣一個戰略設想,即充分利用右翼靠近海岸的優勢,但是不是進攻,而是進行先撤退再反擊來達成圍殲蘇軍的目的。大體思路就是利用蘇軍將圍殲德軍右翼這個突出部的思想,以有組織的戰略撤退放棄這個突出部,並向西做深遠的撤退,誘使蘇軍主力沿亞速海向西推進,與此同時在左翼的德軍要堅守現有的陣地,並以現有陣地為出發點,集結強大的攻擊集團,向突入蘇軍的側翼和後方發起進攻,進而轉向南方衝到亞速海海岸,完成對蘇軍的合圍,這樣德軍就節省了右翼的合圍兵力,從而大大加強左翼的進攻力量,避免了德軍兵力不足的困境。這個方案應該是更好的選擇方案,只可惜希特勒不同意任何撤退行為。


戰略論


這是甩鍋帝就任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後一直倡導的痴心妄想戰略。從德軍撤入頓涅茨地區,他就主張放棄頓涅茨盆地,他認為蘇軍會被頓涅茨的經濟資源所吸引深入衝向第聶伯河,德軍裝甲集群集中在哈爾科夫地域,從北方側翼切斷蘇軍退路,壓迫至亞速海予以圍殲,隨後德軍沿亞速海突向羅斯托夫,向上迂迴整個南方蘇軍集團的後背,一舉扭轉戰局!





甩鍋帝如此設想實在是拋舍不下41年9-10月亞速海會戰勝利的榮耀,希望舊夢重現,好事重溫。1941年9月當甩鍋帝進攻克裡米亞半島門戶彼得科普地峽時,26日蘇南方方面軍第18、9集團軍對他留在梅利托波爾地區的德第30軍、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發動猛攻,羅馬尼亞山地軍第4山地旅被蘇軍撕開近20公里的突破口,甩鍋帝不得不回調第49山地軍和希特勒警衛旗隊旅級師補上缺口。



29日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群從第聶伯彼得羅夫斯克以北的新莫斯科夫斯克薩馬拉河一線對蘇第12集團軍右翼發起突擊,10月4日德軍佔領扎波羅熱,在蘇第12、18集團軍接合部打入一楔子,由此蘇軍實施撤退行動。10月7日德第14裝甲師和希特勒警衛旗隊旅級師攻佔馬裡烏波爾,合圍蘇第18、9集團軍6個師。到10日德軍肅清合圍圈,俘虜蘇軍10.6萬人。這被德國人稱為亞速海會戰雖沒全殲蘇南方面軍,但造成的態勢使德軍相繼佔領塔甘羅格、斯大林諾和羅斯托夫。

那麼1943年甩鍋帝又能否來次亞速海會戰第二呢?當然不可能了!蘇軍已吸取教訓,斯大林不會重複錯誤。5月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採納蘇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的建議,決定進攻從哈爾科夫—波爾塔瓦一線開始,進而奪回基輔,割裂德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的聯繫,向北迂迴中央集團軍群深遠後方,向南居高臨下威脅第聶伯河下游到黑海一線甩鍋帝的整個側翼。



甩鍋帝后知後覺的總認為蘇軍會再次上套,到10月克里沃羅格反擊戰後,他依然痴心不改尋求著縮小版的亞速海會戰第二。甩鍋帝向德陸軍總司令部提議“第40裝甲軍在脫離克里沃羅格會戰之後,應以兩個、最好是三個裝甲師,從第6集團軍防守的尼科波爾橋頭堡出發,對追擊第6集團軍的蘇軍北部側翼實施突然打擊……。”由此的結果是甩鍋帝錯誤的集結兵力於第聶伯河下游地區,當蘇軍11月3日從基輔北部柳列日登陸場發動攻擊時,甩鍋帝措手不及,於6日丟失基輔!



1943年的蘇軍不是41年基輔合圍戰後殘缺不全補充的新兵蛋子,他們也從戰爭中學習戰爭,戰略戰術素養並不是德國人自以為是所想象的那般低劣!甩鍋帝也就雲裡霧裡的唱著亞速海會戰第二至死不休,嘴皮和圖上作業一流!

德軍一開始就沿亞速海突向羅斯托夫與駐留塔曼半島的第17集團軍一起再次爭奪高加索油田,也就希特勒想想,甩鍋帝萬萬是不敢如此乾的。至於奪取羅斯托夫後向北迂迴,估計也就能合圍下蘇南方面軍,承擔的風險是蘇西南、草原、沃羅涅日方面軍順勢下壓,整個南翼德軍後路被斷,而這是甩鍋帝的哈爾科夫反擊戰避免了結果,自己重蹈覆轍,侮辱甩鍋帝的智商!


歷史扒糞機


斯大林格勒戰役其實已經是整個二戰歐洲戰場的轉折點,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損失大量兵力物資,蘇德戰場的對比已經發生了改變,即便德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取得勝利,要再前往莫斯科還要付出很大代價 ,而德國的戰爭資源遠不如蘇聯,承受不起大量消耗,如果當時德軍在斯大林格勒不損失的慘重的話整個二戰的結果會改變,德國就會稱霸世界,但當時希特勒的野心相當膨脹,他有稱霸世界的野心,但希特勒輸的很慘,所以二戰的歷史也會改變。


用戶名胡恆


沿亞速海迂迴合圍蘇軍對德軍不利,一是兵力不足,再分兵,更弱了;二是迂迴於亞速海,便達不到兵貴神速的效果了。


ALEX62


那時候大事已定基本不會了,斯大林格勒戰役其實已經是整個二戰歐洲戰場的轉折點,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損失大量兵力物資,蘇德戰場的對比已經發生了改變,即便德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取得勝利,要再前往莫斯科還要付出很大代價 ,而德國的戰爭資源遠不如蘇聯,承受不起大量消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