熠熠金印耀太行 ——吳金印帶領唐莊幹群踐行鄉村振興紀實


熠熠金印耀太行 ——吳金印帶領唐莊幹群踐行鄉村振興紀實

吳金印1942年出生在衛輝市李源屯鄉董莊村一個世代務農的貧困家庭。苦難的童年,使他對新中國充滿了熱愛,對讓窮苦人翻身解放的共產黨充滿了感激之情。他18歲入黨,先後擔任董莊村會計、大隊長,20歲出頭任村支部書記。期間,他帶領群眾實施農林牧副全面發展,糧食產量翻番,群眾的生活得到極大改善,衛輝市委將董莊樹為全縣農業戰線的一面紅旗。衛輝市委將吳金印作為重點培養對象,選送他到省團校學習。回來後,他被任命為李源屯鄉黨委委員、團委書記。1966年他從中央團校學習回來後,組織上打算讓他擔任團市委領導,他卻主動申請到最艱苦的農村工作。後來他被派到衛輝市獅豹頭鄉任黨委委員、團委書記。1969年開始,他擔任獅豹頭鄉黨政一把手。從那時直到現在,他在鄉鎮黨委書記崗位上工作半個世紀。他幹一處,響一處;走一路,富一路,留下了一串串動人的故事和閃閃發光的業績。他先後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等榮譽稱號。1996年中組部、中宣部聯合發出號召,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向鄉鎮黨委書記榜樣吳金印同志學習的活動。2018年,吳金印又被中央授予“改革先鋒”稱號。吳金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事蹟和精神得到了黨中央的充分肯定,受到了老百姓的衷心愛戴。他如此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筆者認為吳金印同志的成功之道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吳金印心中有黨,他對黨無限忠誠,有極高的政治覺悟。

吳金印是在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薰陶下成長起來的。他時刻牢記並嚴格遵循入黨的誓言“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他在群眾中樹立起了共產黨人的良好形象,努力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他帶領黨員幹部首先弄清“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三個問題。他常說,我們吃的飯是人民生產的糧,發的工資是人民交納的稅,人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就要當好人民的勤務員,當好人民的公僕,就要為人民辦好事,辦實事。我們黨員幹部與人民群眾的關係是種子與土地的關係,是魚與水的關係。“心繫群眾苗得土,背離群眾樹斷根”“活魚水中游,死魚水上漂”“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不僅是吳金印的座右銘,也是他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他認為要密切聯繫群眾,首先要帶頭做到“四同”,即同吃同住同勞動,有事同群眾商量。

吳金印心中有愛,他愛黨愛國愛民,熱愛農業、熱愛農村、熱愛農民,是人民群眾的貼心人。

吳金印衣著簡樸,他總是戴著一頂軍綠帽,穿著一雙老布鞋,臉上掛著謙和、親切的笑容。他經常下鄉入戶,串百家門,吃百家飯,廣泛聽取群眾意見。

兩眼一睜,忙到熄燈。數十年來,他為村鎮群眾辦實事,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他除了深入田間地頭參加勞動外,還深入農村庭院、工廠車間調查研究,很少坐在辦公室。但只要他打開辦公室的門,就有不少人找來,既有彙報工作的,也有尋求致富門路的,還有懇求解決家中問題的。不管有約沒約,他都全部接待。在他看來,“群眾利益無小事”,要盡心竭力做好。

吳金印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增福祉,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2005年區劃調整時,上級把位於山區的虎掌溝、靳灣、張家莊、谷駝4個國家級貧困村從其他鄉劃給了唐莊鎮。他到這幾個村走訪時,看到群眾存在吃水難、吃糧難、看病難、上學難、行路難等一系列難題,吳金印時刻牽掛著這幾個村子裡的群眾。如何讓這些父老鄉親儘快擺脫貧困,過上幸福生活,成了吳金印心裡的頭等大事。他和班子成員商定讓這4個村整體搬到交通便利、基礎條件好的平原地帶,新建一個四和新村,實行“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能致富”的精準扶貧四部曲。鎮裡對每戶補貼2.5萬元,幫助村民蓋房,首先解決了沒房住的問題;還利用南水北調剩餘的土方造田,解決了村民沒地種的問題;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吳金印幫助該村成立了農業種植、畜牧養殖、交通運輸合作社,讓村民通過參加合作社經營的方式掙錢。如今家家住上了農家別墅,過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大家齊誇黨的政策好,吳書記領導得好。

對於一些貧困家庭,吳金印記掛在心,常去其家裡看望,噓寒問暖,幫助解決存在的困難。大司馬村的韓志明,原在外地一個煤礦上班,因在一次事故中遭遇重傷,致使下肢癱瘓,生活極度困難。吳金印聞訊到他家,安慰韓志明說:“你放心,有黨在,不會讓你過不去。有什麼困難儘管說,村裡鎮上會盡力幫你解決。”第二天,他送來了救濟款。韓志明門前的路不暢通,搖著輪椅出入不便,吳金印就給他修了一條直通大門口的路。逢年過節,吳金印總會帶著節日物品來他家裡慰問,力所能及地幫助解決困難。韓志明全家人備感溫暖,對共產黨和“黨的好乾部”吳金印充滿了感激之情。

吳金印經常給同事們說:“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想叫群眾真心擁護共產黨,就要實實在在地為老百姓辦好事。不然的話,人家為啥要死心塌地跟著咱幹啊!共產黨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在基層,老百姓就是從咱們的舉動中去認識共產黨的宗旨,咱們為群眾辦好事,就是維護黨的形象。”

吳金印還是一個心中有夢,在前進道路上既眼望星空又腳踏實地,工作目標明確又頭腦清晰的帶頭人。

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就是我們的中國夢。吳金印認為,作為共產黨員就應該身先士卒,吃苦在前。從1966年他向組織要求到最艱苦的地方工作起,紮根農村,與老百姓同甘共苦,成了他畢生的追求。他在山區獅豹頭鄉工作期間,不是住到軍烈屬、五保戶、困難戶家裡,就是住在治山治水工地。他把群眾視為親人,把年齡大的當長輩。他住在池山村烈屬宋大娘家時,幫助挑水掃地幹雜活,幫助宋大娘抓藥看病,細心照顧她。宋大娘感到過意不去說:“你是村幹部,這樣侍候俺,大娘經受不起呀!”吳金印說:“您大兒子為革命犧牲了,我就是您的兒子。兒子照顧老人,有啥不應該?”宋大娘臨終前,給子孫們交代:“到啥時候,都不能忘了像吳金印這個共產黨的好乾部。”池山村楊務新老兩口沒兒沒女。吳金印經常幫他擔水劈柴,打掃衛生。有一次村裡給吳金印派飯到他家時,老兩口為了表達對吳金印的感謝之情,吃飯時,把燉好的雞端上來,吳金印一看老人家竟然把用於靠雞蛋換油鹽的寶貝老母雞殺了招待他,感動得熱淚盈眶。他藉故有事出去一趟。老兩口左等右等不見人,出去找,才發現吳金印正在一戶群眾家吃稀菜飯。把楊大娘急得直哭,吳金印對老人說:“您們的心意我領了,但我不能搞特殊。這是紀律,我不能違犯呀!”群眾對他的深厚感情,吳金印牢牢銘記在心說:“想起農民的情意,心裡總是暖融融的。如果為百姓辦事不盡心盡力,就是沒良心,就是不孝之子!”

吳金印還是一個心有擔當、勇於開拓和無私無畏的開路人。

他在獅豹頭鄉工作15年。該鄉地處深山,位置偏僻,交通閉塞,土地貧瘠且又幹旱缺水,畝均產量少得可憐。全鄉90%的人吃糧靠統銷,花錢靠救濟。全鄉2600道嶺2700條溝30多個行政村,幾百個村莊,都留下了他和鄉親們戰天鬥地的身影。他鼓勵大家苦熬沒有頭,苦幹有奔頭。擺脫貧困是幹出來的,幸福生活都是奮鬥出來的。為了使鄉親們過上好日子,他跑遍全鄉調查研究,並從實際出發,提出了“封山育林,興修水利,攔河造地”的工作思路。他帶領群眾打通6個山洞,築起85道大壩,建造25座小型水庫、蓄水池,修起幾十公里長的轉山渠,架起8座橋樑,建山區公路20公里,植樹20萬株,累計造出良田2400餘畝。農民出身的吳金印對土地有著特殊的感情。他堅持不懈為群眾造地,群眾崇敬地稱他是“造地書記”。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和鄉親們的心血和汗水換來了渠道縱橫、道路暢通、林茂糧豐。吃糧靠統銷、花錢靠救濟的局面一去不復返了。

1987年吳金印調到唐莊鎮任黨委書記。他心裡明白自己的責任是帶領群眾儘快富裕起來,過上小康生活。他繪製的第一張藍圖就是“西抓石頭東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糧。鄉鎮企業挑大樑,沿著國道做文章。”第二張是“五化”藍圖,第三張是“三化”協調發展藍圖。到如今建設特色小鎮,唐莊鎮三十年邁出了治窮、致富、發展三大步,使昔日在全縣排名倒數的落後鄉鎮,成為全國重點鎮、全國經濟發達鎮。經過多年奮鬥,全鎮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多數農戶住進了別墅,過上了富裕的生活。唐莊鎮在工業園區的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建設了四和、溫康等四個社區。樓房面積在原來20萬平方米的基礎上增加到91萬平方米。高層住宅有電梯和地下停車場。路、水、電、氣及綠化、美化、亮化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生活條件和大城市相差無幾。過去談到消滅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三大差別,總感到是遙遙無期的事情。在改革開放40週年的今天,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生產力大大提高,三大差別在縮小,人們信心日益增強。特別是來到唐莊鎮,不由自主地為這裡的高速發展備受鼓舞,也為祖國的繁榮昌盛感到驕傲和自豪,更激起我們對中華民族中國夢的憧憬和嚮往!

吳金印還是一個心中有戒、嚴守紀律、廉潔奉公而心地乾淨的人。

2001年冬天,他住在唐莊西山工地上,起夜時發現尿液帶血。在家人的催促下去醫院作了檢查。發現是腎癌早期,應當立即進行手術。為了不影響其他人的工作,他以外出跑項目為名,帶上兒子去了北京,做了左腎完全切除。傷口剛剛癒合,他就要求出院,回到唐莊工作崗位上。後來,在例行檢查中,醫生又發現他的右腎有問題,切除1/4。但他依然沒有把病放在心上,照常工作。每年春節前是抓廉政的關鍵節點,無論多忙,吳金印都要組織召開一個有企業老闆和班子成員參加的廉潔自律座談會。他明確要求大家,不能到包括自己在內的領導班子成員家裡“拜年”,藉機走動,並強調這是一條鐵的紀律,人人必須堅守,築起了一條反腐倡廉的防線。

眾目如鏡,人心是秤。為人民做了有益的事情,人民是不會忘記的。吳金印發揚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把昔日荒涼的西山,治理成環境優美、景色宜人的生態園、花果山。為了褒揚他的功德,附近幾個村的群眾代表趁吳金印外出之時,請來石匠在峭壁上雕刻了“吳公山”三個5米見方的大字。對於這一項體現民心民意的工程,吳金印說,山是唐莊人民的山,功勞是唐莊人民的,要刻只能是唐公山。儘管在他的堅持下,吳公山改成了唐公山,聳立在人們心裡的巍巍豐碑是永遠也改不掉的!由此可見,吳金印同志謙虛謹慎、不計名利的胸懷。

綜上所述,吳金印同志完全符合“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黨的好乾部標準。他對黨忠誠,信仰堅定,突出地體現在他無限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半個多世紀,他一直在農村基層無怨無悔地奉獻著。在唐莊,他在20世紀80年代抓農業,90年代抓工業,如今又抓“三化”協調發展。儘管年齡大了,他說:“我從入黨那天起就沒想過退休。要永遠繃緊一根弦,盡職盡責地為人民服務。”

2018年唐莊鎮總產值實現歷史性突破,達到107.76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23億元,加上造地賣的指標和十四五個集體企業的收入,達到了3億多元;人均純收入19860元。其中,工業總產值93.7億元,第三產業總產值8.66億元,農業總產值5.4億元。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轉型,由過去的一二三產業轉為二三一產業。鎮集體經濟資產達到70億元,而且沒有任何貸款和外債。他謀劃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最終要實現三二一的最理想產業結構。

吳金印雖到了古稀之年,依然意氣風發,雄心不減當年。問到今後工作打算,他早已成竹在胸:要在產業園區已有包括世界500強、國內500強和上市公司在內的40多家大小企業的基礎上,進一步實施招才引智,吸引更多的人才、項目到唐莊發展。

根據上級安排,唐莊鎮建設了建築面積4萬多平方米的鄉鎮幹部教育培訓學院,集食宿、教學、展覽於一體,可同時容納800名學員學習培訓。這是集中展示新鄉英模群體形象的主要“窗口”,深入研究、學習、宣傳、弘揚新鄉英模群體形象的重要陣地。

吳金印同志還談到通過依託唐莊通用機場打造航空小鎮,通過大力發展楸樹產業助力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讓群眾掙更多的錢。另外還要大力發展旅遊業和研學旅行文化產業……完全相信,在吳金印籌劃和引領下,唐莊鎮會有更加美好的前程,唐莊的人民群眾會過上更加富裕、文明、幸福的新生活! (張放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