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手陳鴻壽與他的“曼生十八式”

陳傳席

乾隆中後期至道光年間,在紫砂壺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是陳鴻壽。陳鴻壽(1768—1822),字子恭,號曼生,浙江錢塘(今杭州)人,篆刻家、書法家、畫家、紫砂陶壺設計家。他在篆刻史上有崇高的地位,作品取法秦漢,擅切刀,縱肆爽利(從他紫砂壺上的刻字可見一斑)。陳鴻壽和丁敬、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鍾、趙之琛、錢松共八人都是浙江杭州人,被稱為“西泠八家”。“西泠八家”及其追隨者又稱“浙派”。陳鴻壽以學古受知於當時的學術大家阮元,善詩文書畫,與學者、書畫篆刻家陳豫鍾齊名,人稱“二陳”,著有《種榆仙館印譜》《桑連理館集》《陳曼生花卉冊》等。

溧陽縣和宜興縣為鄰,陳鴻壽做溧陽縣令時,約在嘉慶二十一年(1816)前後,對紫砂壺產生興趣,結識了宜興的制壺名手楊彭年、楊寶年、楊鳳年兄妹之後,對制壺的興趣也越來越大。

《菊花紫砂壺圖》(圖1)是陳鴻壽畫的冊頁之一。這幅畫既可見其繪畫書法、印章的風格,又可見其對紫砂壺的興趣,以及和楊彭年的交往。畫的主體是楊彭年制的紫砂壺,另有兩枝菊花。從題字內容可知,他對楊彭年制的壺十分欣賞,自己也有制壺之癖好。但他是地方長官,公務甚忙,每一壺皆親自動手製造是不可能的。大多數的壺都是他設計(畫出圖樣),由楊氏兄妹等人制造。

雅人藝事 | 一代名手陳鴻壽與他的“曼生十八式”

圖1 《菊花紫砂壺圖》

清初至陳鴻壽時代近二百年,紫砂壺的設計燒造,不是仿古,便是上彩。老一套已使人生厭,而且技巧也一代不如一代。所以,紫砂壺的改進成為當時的急需。紫砂壺每一改進都需有見識高遠的文人參與,陳鴻壽便是其中傑出代表。

陳鴻壽以其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取諸自然現象、植物形態、實用器物、古代器物等,設計了眾多壺式。他最常用的號是曼生,因之,人們稱陳鴻壽參與設計的壺叫“曼生壺”。“曼生壺”最主要的特點是去除繁瑣的裝飾和陳舊的樣式,務求簡潔明快;其次是壺身上留有大塊空白,上面刻詩文哲句等。詩文大部分為陳鴻壽所作,也有其友江聽香、郭頻迦、高爽泉、查梅史等所作。一般說來,“曼生壺”某種樣式上都有某種題識,世稱“曼生十八式”(參見郭若愚《漫談陳曼生紫砂壺的造型設計》,載《紫砂春秋》,文匯出版社1991 年版):

一、 石銚式,上題:“銚之制,摶之工;自我作,非周種。”

二、汲直,上題:“苦而旨,直其體,公孫丞相甘如醴 。”

三、卻月,上題:“月滿則虧,置之座右,以為我規。”

四、橫雲:“此雲之腴,餐之不臞,列仙之儒。”

五、百衲:“勿輕短褐,其中有物,傾之活活。”

六、合歡:“蠲忿去渴,眉壽無割。”

七、春勝:“宜春日,強飲吉。”

八、古春:“春何供,供茶事;誰雲者,兩丫髻。”

九、飲虹:“光熊熊,氣若虹;朝閶闔,乘清風。”

十、瓜形:“飲之吉,瓠瓜無匹。”

十一、葫蘆:“作葫蘆畫,悅親戚之情話。”

十二、天雞:“天雞鳴,寶露盈。”

十三、合鬥:“北斗高,南鬥下;銀河瀉,闌干掛。”

十四、圓珠:“如瓜鎮心,以滌煩襟。”

十五、乳鼎:“乳泉霏雪,沁我吟頰。”

十六、鏡瓦:“鑑取水,瓦承澤;泉源源,潤無極。”

十七、棋奩:“簾深月回,敲棋鬥茗,器無差等。”

十八、方壺:“內清明,外直方,吾與爾偕臧。”

不過,關於“曼生十八式”歷來有多種說法,吳光榮經多年研究、收集,並手繪世傳曼生式一二百種,去其重複和變化不大,以及前人已有而不屬曼生所創者,尚有四十五種,圖65 至圖109 即是吳光榮研究並手繪的曼生式,除最後五種不確定外,其餘圖65 至圖104 均無疑是曼生式。

一般說來,壺的樣式由陳曼生設計,由楊彭年兄妹成型,再由陳曼生題字刻銘。這種情況下,壺上有陳曼生署款,壺底有“阿曼陀室”印章,壺把下有“彭年”小印章。有的為其幕友所作,則署曼生和作銘者雙款;還有的是曼生作銘,幕友書刻,也作雙款;同一銘,也有陳曼生自書自刻者。

雅人藝事 | 一代名手陳鴻壽與他的“曼生十八式”

圖2 陳曼生、楊彭年·合歡壺 右圖上方,從左至右:底印:阿曼陀室 把梢印:彭年

合歡壺(圖2),高8.4cm,口徑7cm,在肩部刻“試陽羨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歡喜。曼生銘”。壺底有印“阿曼陀室”,把梢印“彭年”,此壺是陳曼生和楊彭年合作的精品。

“合歡”是二人共同歡樂。凡是這樣以當中為分界,其上呈覆式,其下呈仰式,而合為一體者,皆稱“合歡”,其意讀者自可以意會。

雅人藝事 | 一代名手陳鴻壽與他的“曼生十八式”

圖3 楊彭年(陳曼生設計)·斗笠壺

斗笠壺(圖3),底印“阿曼陀室”,壺把下印“彭年”;壺腹刻“笠陰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無說。曼生銘。”楊彭年製成,陳曼生設計並刻銘。此壺原為江蘇畫家亞明藏品,上海書畫家唐雲見後便念念不忘。唐回到上海後,寢食不安,於是又趕到南京住在亞明的沙硯居中,反覆觀看,不忍釋手。看了幾天後怏怏回到上海,又思念這把壺,猶如相思病苦,無法控制,於是又趕到南京,向亞明索要觀看。亞明見唐雲已老,生怕他為一把壺,來回奔波出了問題,便慨然相贈。壺像一個斗笠,十分簡潔。銘文頗令人玩味。

雅人藝事 | 一代名手陳鴻壽與他的“曼生十八式”

圖4 陳曼生·雲蝠方壺

雲蝠方壺(圖4),陳曼生設計並刻銘。壺高7cm,口徑6.6cm,現藏蘇州文物商店。壺呈四方形,蓋、紐加足皆是四方形。上部飾蝙蝠雲氣。壺身的一壁飾塑山水畫,另一壁刻銘曰:“外方內清明,吾與爾皆亨。曼生。”“外方內清明”喻意做人的道理。古人云:“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即膽大心細,思慮要周圓,而行為(為人處世)要方正。“清明”即對事理明白,如果糊塗無知,“外方”就成為魯莽。這個壺僅有“曼生”款,故可能是

其自制。

雅人藝事 | 一代名手陳鴻壽與他的“曼生十八式”

圖5 楊彭年·半月瓦當壺

半月瓦當壺(圖5),壺高7.4cm,口徑4.3cm。楊彭年制,陳曼生銘,把梢印“彭年”,壺底印“阿曼陀室”,現藏上海博物館。一面銘文:“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飲之甘泉。曼生銘。”另一面是“延年”二字。“不求其全”是指瓦當的半月形不全(不圓),也喻指一個人不要求全,才能延年。壺形仿秦漢瓦當式,頗有古意,然又不失其壺性。此為曼生十八式之一。

雅人藝事 | 一代名手陳鴻壽與他的“曼生十八式”

圖6 楊彭年(陳曼生設計)·瓢壺

瓢壺(圖6),高7.5cm,上海書畫家唐雲藏。壺身刻行書:“不肥而堅,是以永年。曼公作瓢壺銘。”大意是:“一個人不要肥胖,但要結實健康,就可以長壽。”壺底印陽文篆書“阿曼陀室”,把下有“彭年”篆書小印。此壺也是“曼生壺”之一,陳曼生設計並作銘文,楊彭年製成。

雅人藝事 | 一代名手陳鴻壽與他的“曼生十八式”

圖7 楊彭年(陳曼生設計)·仿古井欄壺

仿古井欄壺(圖7),舊時井上有一石欄,此壺造型類之。雖簡潔,但雅緻且壺味頗足。把手底部鈐陽文篆書彭年”小方印。壺底鈐陽文篆書“阿曼陀室”方印,知此壺為楊彭年制。陳曼生設計並刻銘。從陳曼生刻的銘文看來,這個古井欄是唐代元和六年(811)沙門澄懷出資為零陵寺造的,造成後,刻了以上銘文在井欄上,陳曼生便仿這個井欄上原有的刻字再刻到壺上。此壺現藏南京博物院。

雅人藝事 | 一代名手陳鴻壽與他的“曼生十八式”

圖8 楊彭年·筒形壺

筒形壺(圖8),私人藏,高9cm,口徑8cm。其形似一木桶,泥質堅結,砂色暗紅,製作精緻,口與蓋轉捻即緊,拈紐可以拿起全壺。壺底有方印“楊彭年造”四字。此壺陳曼生雖未經手,但其式仍是仿“曼生壺式”。壺身上刻一尊坐佛,伏膝而眠,刻偈語曰:“放下屠刀否,心蓮頃刻開。三千今世界,開眼見如來。冬心金壽門。”佛像落款“兩峰居士羅聘畫”,壺蓋面上刻行書二行“蕉雪子摹”“己卯冬月作”。己卯年即嘉慶二十四年(1819)。冬心即金農(1687—1763),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客揚州,能詩文,善書畫,為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羅聘(1733—1799)是金農的學生,亦為“揚州八怪”之一。“蕉雪子”不知何人,摹刻冬心的書法和羅聘的畫皆形神俱似。

雅人藝事 | 一代名手陳鴻壽與他的“曼生十八式”

圖9 楊彭年(陳曼生設計)·半飄壺

半飄壺(圖9),高7.2cm,口徑6.6cm,把梢有小印“彭年”,壺底有印“阿曼陀室”。壺身有銘:“曼公督造茗壺第四千六百十四。為庠泉清玩。”此壺現藏上海博物館,是研究陳曼生造壺的重要資料,說明陳曼生設計的壺非常多,由他監造的壺更多。古人提出“文以簡為貴”“畫以簡為貴”,曼生壺亦以簡為貴。由於他文才高名氣大,善書善刻善畫,所以,他的壺上詩文書畫皆貴,壺上只要有曼生款銘,就價高三倍。壺上銘刻,詩文書畫刻各種技巧,缺一則不佳,而後世鮮有人能達到如此水準,有的書刻不佳,或詩文俗,刻到壺上反而敗壞了壺的欣賞價值。

雅人藝事 | 一代名手陳鴻壽與他的“曼生十八式”

圖10 楊彭年·瓢提壺

瓢提壺(圖10),陳曼生銘,郭麏書,高18.3cm,口徑6.7cm,楊彭年制,現藏上海博物館。壺身銘文:“煮白石、泛綠雲,一瓢細酌邀桐君。曼銘頻迦書。”郭麏字祥伯,號頻迦,是陳曼生的好友。壺形簡潔,是瓢形和東坡提樑形的結合,不是形合,而是神合。此壺雖仿於古卻變於古,神韻、形態、色澤、文心、意趣都不同一般。

陳曼生設計的壺大多由楊彭年成型。楊彭年是乾隆至咸豐間(約1772—1854)宜興人,兄妹皆以制壺為業。楊彭年在紫砂藝術史上貢獻有二:其一,清初以前制壺皆繼承供春、時大彬的傳統,以手工捏造為主。之後至雍正乾隆時,制壺多以模銜造為主。楊彭年擯棄了印模方式,恢復時大彬等人的捏造之法,玩紫泥於掌中,心想意隨,手製而成,尤顯天然質樸,這對後來的造壺匠人影響頗大。此外,楊彭年所制壺的蓋頂小孔,凡其上無遮蓋者,都不再直穿孔,而將孔穿在頂紐的側旁;其二,楊彭年和陳曼生配合,大興文人壺風,使紫砂壺和詩文畫印合為一體,將紫砂壺導入另一境地。陳曼生設計的壺,如無楊彭年製成,則無法產生巨大的影響。所以,世稱“曼生壺”應改稱“曼生彭年壺”。此外,楊彭年亦兼善刻竹、刻錫。

雅人藝事 | 一代名手陳鴻壽與他的“曼生十八式”

《紫砂小史》

陳傳席 著

活字國際×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