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成功了,馬謖的街亭之戰為何會失敗?

她叫楊小颯


無意翻到這個問題,那我就來回答一下吧。史書上多有記載馬謖是個精通兵法非常聰明的人,但記載歸記載,下面咱們說的街亭之戰,一點兒也沒有體現出他的聰明和才能。



街亭是蜀軍重要的糧道,諸葛亮就派他心目中非常喜歡的愛將馬謖出戰。臨走時諸葛亮還不忘叮囑馬謖怎樣怎樣作戰,可到了街亭馬謖就不按諸葛亮的套路出牌了,老感覺自己的小聰明和思想戰術才是最可靠的,以至於被魏軍圍困于山上幾乎全軍覆沒,馬謖戰敗逃回去之後諸葛亮也是大發雷霆,此等失去街亭對未來蜀國作戰是個重大打擊。



後來諸葛亮把馬謖打入了大牢,馬謖也知道這次在劫難逃了,但想起自己的家室,就向諸葛亮大打感情牌說,您像我的爸爸一樣……這麼長那麼短等等!諸葛亮心一軟便應允,將來馬謖的家室會繼續享受他的退休待遇,可軍令如山諸葛亮就是再愛惜馬謖,這次馬謖的死也是免不了了,最後還是揮淚下令將馬謖斬首。


上面咱們簡單說了一下斬馬謖的經過,其實劉備死前是告知過諸葛亮,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那麼這句話放到現在我們怎麼理解呢?小編感覺通俗的講應該就是這個人愛吹牛皮,說出來的理論浮誇不實,想象和看著很美好,但是很難實施。後來的實際情況,也證明了劉備所擔心的情況是真實的,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什麼史書上會有記載馬謖精通兵法,非常聰明呢?那麼小編感覺就是諸葛亮的用人識人觀的問題了,馬謖的一些策略和想法大多還停留在理論階段,可能偶爾一次和諸葛亮紙上談兵的情況下一次建議的好評,比如勝雍闓一戰諸葛亮嚐到了馬謖建議的甜頭,就把對這個人的認知觀全面化了,過於偏執的認可就是一場災難。


個人的一點看法,說的不好還請包涵!

如果我的回答你還滿意,喜歡的點個關注吧!


追記歷史


您好!我是雞湯,我來答。

打仗不是喊口號。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確實是相關戰役中振奮人心的時刻,但是卻並不是項羽和韓信贏得戰役勝利的關鍵。讀史者為英雄氣概所震撼、鼓舞,是好的,但是因此就胡亂模仿,就隨意“置之死地而後生”就是本本主義了,要出人命的。

關於這兩次戰役,目前各家都有很多註解,我還沒有看到任何一個註解特別讓我信服的,我就不班門弄斧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項羽不是靠砸鍋沉船就打贏的,韓信也不是靠列陣到河邊就硬打取勝的。

項羽的楚軍只是援軍中的一路。周邊還有諸侯各部,從實力上來說,諸侯軍的力量並不弱小,否則,諸侯軍是絕不敢開赴到戰場附近的。諸侯軍不敢進攻,也是因為沒有取勝的把握和機會。因此,項羽進軍的目標,不是要獨立殲滅龐大的秦軍軍團,而是利用進攻的突然性(已經相持了90天了)挫敗秦軍,從而鼓舞盟軍共同參戰。從史記的記載來看,他是通過擊敗了秦軍中的蘇角部以後,張耳等諸侯就一起參戰了。

同樣,韓信背水列陣,也不是要單獨硬扛擊敗趙軍。而是利用以大河為依託(保護後背不的安全),吸引、牽制住趙軍,爭取時間。利用奇兵攻破趙軍大營,從而實現戰役企圖。

至於馬謖的上山。他也是有自己戰役企圖的。馬謖,是先鋒。因此,他的任務也不是單獨挫敗魏軍的進攻,而是等待大軍到達。諸葛亮對他的指導,就是希望他利用街亭的地形,當道紮寨,“小正面、大縱深”的配置,堵住口子。而馬謖對任務的理解,應該是,反正是堅守,為什麼不選擇有利地形堅守呢?從這個角度來說,佔據山頭,自然就比當道紮寨要有利了。只是,長期做參謀的馬謖,確實對於沒有過獨當一面的經驗,對於行軍紮營的基本點把握還是欠缺,因此,沒有對水源進行有效的保護,從而使得大軍由“憑藉有利地形固守等待大部隊”變成“孤注一擲地下山突圍”了。沒辦法,剛拿到駕照的新手馬謖最好還是聽老司機諸葛亮的建議為好,盲目和老司機張合飆車,被玩死了。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我來回答,我是瓦窯堡的碳。

馬謖為什麼會敗,是因為他只是個參軍,而不是將軍。

聽我給您細細道來:

從此時的三國的形勢圖我們可以看出,隴西這個地方是曹魏力量比較薄弱的一個關節部位,蜀漢如果進取隴西的話有這樣幾個好處:

1、隴西山川險峻,利於蜀軍步兵作戰,而曹魏騎兵集群無法施展;

2、取得隴西的數十萬對蜀漢最為關鍵的人口;

3、可以進一步進取河西走廊以及西域,控制絲綢之路可以極大地改善蜀漢的財政;

4、獲得隴西甚至羌胡的優良兵源(隴右地區直到明代都一直是最優良的兵源地),以及組建騎兵的產馬地;

5、得到向東進取關中的後勤基地(而之後的幾次北伐,蜀軍由於不能取得隴右,直能由漢中直趨關中,糧草需要從漢中翻山越嶺的轉運,十分艱難,對蜀漢貧弱的人力來說是一種巨大的負擔,幾乎每次都是因糧盡而退)。

由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蜀軍偏師由趙雲鄧芝率領,出斜谷牽制魏軍,事實上曹真主力也確實被牽制住了。

蜀軍主力由漢中經隴南出祁山,這個時候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響應,看起來形勢一片大好。

但實際戰役進程中並沒有這麼簡單,最嚴重的一個是,諸葛亮還沒有真正做到封鎖隴山。祁山還有魏國在隴西的邊防軍。因為蜀軍現在只是包圍了祁山,並沒有真正把祁山打下來,包括西邊的隴西郡也沒有投降。諸葛亮如果越過些魏軍向隴山開進,這些殘留的魏軍一旦截斷蜀軍的後勤補給線,在後方騷擾蜀軍,諸葛亮就成了肉夾饃裡的嫩豬肉了。

因此,諸葛亮派出馬謖偏師,目的就是擊敗張郃這支軍隊,把張郃擋在隴西之外,為蜀軍完全控制三郡爭取時間。

那麼在哪裡阻擊呢?在街亭。

因為街亭的北邊是六盤山,南邊是隴山,街亭正好處於兩座山脈中間的地方,是南北幾百裡之內,從東到西的唯一可供通行的孔道,可以說是一個要害的關口。

此時,街亭不僅僅是隴山地區東西交通的命門,更成為蜀漢、曹魏兩國國運的命門。一切都要看街亭被誰搶到——街亭歸蜀漢,則整個涼州姓劉,進而長安唾手可得;街亭歸曹魏,源源不斷的曹魏本土援軍從街亭開進隴山以西,諸葛亮對於涼州的計劃,就涼涼了。

然而,對於諸葛亮而言,最要命的是,諸葛亮的主力不可能開進到街亭,唯一的辦法就是,派遣一部分蜀軍佔住這個口子。

這個街亭阻擊戰的任務,就交到了馬謖的頭上。

但是,僅僅一天前線就傳來戰報,馬謖被徹底擊潰了。

按照《三國志張郃傳》說是:諸葛亮出祁山。加(張)合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合絕其汲道,擊,大破之。《三國志諸葛亮傳》認為: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邰所破。

是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安排,對諸葛亮的軍事計劃做了改動。但是,諸葛亮自己遠在西南方向的祁山,對於遠在東北的街亭的信息不可能掌握的面面俱到,即使諸葛亮有安排,肯定也不會細節到能指揮整個戰鬥。

那麼問題在哪裡呢?

1、馬謖帶領的軍隊只是蜀軍的一部分,蜀軍的主力還被拖在祁山,根本到不了街亭,而魏軍則是主力來援救。就雙方的力量對比來看,很明顯魏軍是佔據優勢的。

2、馬謖軍在到達街亭之初,就防禦陣地在哪裡設置,軍隊高層發生了激烈的爭吵。馬謖要求把軍隊駐紮在在山上,而眾多將領主張把軍隊駐紮在山下的水邊。產生了這麼多如此多的爭吵(多到能在好幾人的傳記裡看到相關信息),說明馬謖根本指揮不動這些將領,這些將領根本不信任這位初上戰場的新人統帥。

3、魏軍的主將是自從曹操時代以來就身經百戰,並且長期駐守隴山地區的張郃,在隴西打敗馬超的張合。張郃在街亭的出現,可以說,直接宣判了馬謖在街亭的死刑。

總之,街亭之戰是新人統帥馬謖,帶著一群相對羸弱且數量還不佔優勢的軍隊,在內部吵成一鍋粥的惡劣條件下,在一個關鍵的地方,和魏國一個身經百戰的名將交手。

所以說不管馬謖個人能力有多高,馬謖的失敗在他到達街亭的那一剎那就幾乎決定了。

謝謝您的賞臉,如果不忙,賞個關注再走唄!

瓦窯堡的碳


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能勝利,而同樣也是“置之死地”的馬謖卻失敗了。同樣的做法不一樣的結局。

馬謖失敗的原因主要就在於他估算錯了局勢。

三人所在的時代不同,用兵自然也就不一樣

項羽、韓信所在的時代是秦末,其實雖說是秦末,但離戰國時期也相差不遠。當時的戰爭也頗有戰國遺風:就是以消滅對手的有生力量為勝利的準則。

所以白起能坑殺趙國七十萬軍隊,項羽能坑殺秦軍二十萬軍隊,並且給予敵人以強大的精神打擊。到了韓信背水一戰時期,他所能擁有的只不過是一些匹夫走卒,精兵都被劉邦調走了,在這樣的局勢下,戰也是死,不戰也是死,拼一拼才能有機會獲勝。

同理的項羽也是一樣,所以項羽可以破釜沉舟,毀掉後路一往無前,而韓信也可以背水一戰,同樣是堵住後路,只能硬著頭皮上。賭一把大小了。


可到馬謖時期就不同了,經過了天下大亂之後“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的局面,那個時期最缺的就是人口,戰爭更講究的是戰場的勝利。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段話:某某帶著十萬大軍出征,然後被擊破幾千或兩三萬軍隊之後,就退出了戰場,進攻就失敗了。

而軍隊兵源也就成了任何一個集團勢力的重中之重。甚至還發展出了“士家制度”:將士兵的家人控制在一個監視範圍之內,作為人質,以防士兵臨陣脫逃。(曹操收編青州軍三十餘萬,數次遷居人口;劉備帶十萬新野百姓南逃,就證明了在那個時代人口的重要性)。

當然“士家制”也不能很好地制約士兵逃跑,因為逼死求生的本性,無論什麼制度都很難和人類的本性作對的,所以三國時期投降的案例也有很多,像于禁、申儀、糜芳等。尤其是蜀漢鎮北將軍黃權,就因為夷陵之戰被堵住了歸路,不得已投降了曹魏,結果手下的士兵該升官的升官,該發財的發財。至於黃權,直接就封侯不說,後面還領車騎將軍,儀同三司了。

而就算這樣劉備也沒有處置黃權的家人,而是優待他的家人,黃權的兒子黃崇還和諸葛瞻一起戰死在綿竹了。由此可見,三國時期“殺降”一事是絕少發生的,只有曹操大規模地坑殺了七萬袁軍,但也只有一次。所以在三國時期,就是戰爭輸了,做了俘虜或者投降,家人也不會有什麼問題,反而自己還很有可能一夜暴富呢!

其實馬謖的理論是沒什麼問題,而且他也是有過不錯的實踐。可惜的是他單純地從兵書一方去看待戰場,而沒有從形勢去看待士兵的本性。而最後他的兵敗也有點倒黴,因為他遇到了連諸葛亮都忌憚的張郃。


狐史首丘


背水一戰能不能打贏,並不取決於項羽和韓信敢不敢背水一戰,而是取決於項羽和韓信在背水一戰後,能不能掌控戰爭的全局。項羽的破釜沉舟和韓信的背水一戰,若從戰爭的結果來看,很顯然項羽和韓信確實是掌握了戰爭的全局。至於馬謖,他則是屬於典型的反面教材。

先說項羽為什麼能在鉅鹿之戰中獲勝。

鉅鹿之戰如果眨眼一看,感覺好像項羽是完全靠勇氣贏的。但是其實,項羽在這一戰中充分運用了兵法,也充分的掌握了戰局。雖然他兵少,但他始終都捏著秦軍的鼻子,把戰局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具體的過程如下:

秦軍圍攻邯鄲,反秦聯軍的援軍都已趕到了邯鄲,但是都畏首畏尾,不敢當出頭鳥。這個時候,項羽當了這個出頭鳥。

當項羽率領劣勢的兵力抵達戰場後,他並沒有輕易的向秦軍發動進攻。因為他兵少,並且他還是主動進攻方。所以他只要不讓秦軍知道他要在什麼時間去攻擊什麼地方,令秦軍不能集中兵力圍攻,那麼他就有打贏的可能性。

果然,秦軍上了項羽的當。由於王離不知道項羽的具體行動方向,便不敢讓二十萬大軍去集中攻項羽,而是把二十萬秦軍分成九份,依次去跟項羽車輪戰。這一臭招就完全讓秦軍對項羽的優勢兵力瞬間不存在了。

當項羽和秦軍展開車輪戰後,項羽直接去掐斷了秦軍的糧道。秦軍因為糧道被斷,導致參加車輪戰的秦軍急促進攻,混亂不堪,在大戰中沒法有效發揮戰鬥力。

等到大戰了一天後,躲在外圍觀戰的陳餘數萬趙軍、張敖萬餘代軍、臧荼的燕軍,以及鉅鹿中心的張耳、田都等諸侯聯軍的部隊也紛紛開始參戰。最終,諸侯王的軍隊和項羽的軍隊對王離形成了反包圍,將秦將王離活捉。並且還打退了鉅鹿外圍章邯的援軍。


綜上所述,項羽能以少勝多,以三萬人馬打敗王離二十萬大軍,很關鍵的一個因素就是當時戰場上,並不是只有項羽這一支反秦武裝。在項羽的外圍,其實還有幾萬諸侯王的部隊。大家只是害怕秦軍,都不敢去當那個出頭鳥。但是當項羽衝入戰場,並且非常機智的掐斷了秦軍的糧道後,諸侯的軍隊便開始紛紛參戰,協助項羽作戰。這個時候,只要項羽能頂住外圍秦軍的增援,王離的二十萬秦軍必然會因為缺糧而被全殲。

所以,項羽能打贏的關鍵因素,是諸侯聯軍也全部加入了戰鬥。單單以項羽的軍力,他根本不可能全殲王離軍隊。畢竟項羽僅幾萬人,王離打不贏還可以跑。秦軍之所以沒跑掉,就是因為被反秦聯軍給圍住了。



說完鉅鹿之戰,再說韓信的背水一戰。

說實話,韓信在井陘之戰的形勢,是要遠好於馬謖在街亭,項羽在鉅鹿的。

首先,趙軍號稱二十萬大軍,但這只是號稱而已。趙軍真正的實際兵力,肯定沒有二十萬之多。

其次,韓信是穩打穩勝,他給自己選擇的戰場是死地,但敵人也處於只能前進不能後退的掛地。

第三,劉邦也參加了滅趙的戰爭。當韓信在北邊進攻趙國時,劉邦也從滎陽對韓信進行了增援。



大致過程如下:

韓信將戰場選在了太行山中的井徑道。這是太行山中的要道,是一個險峻之地。趙軍的兵力雖然多,但是道路太險要,趙軍想從這裡經過進攻韓信,完全無法發揮兵力上的優勢。

不過,如果韓信讓趙軍一直進攻,他最終肯定也是抵擋不住的。這個時候,就是考驗韓信軍事才華的時候了。什麼軍事才華呢?就是韓信要讓趙軍在進攻的過程中,如何消磨掉趙軍的戰鬥意志力。

韓信事先在趙軍的側翼安插的二千奇兵,當趙軍在井徑與自己死戰時,這支兩千奇兵就發揮了神效。

當時趙軍猛攻韓信不勝,失去了銳氣,處於進退兩難的狀態。這時趙軍如果繼續打,也許能打贏。但問題是道路狹窄,有力使不上勁,誰還有心情打下去?而當韓信的兩千奇兵出現在趙軍身後時,整個趙軍的軍心瞬間爆炸。喪失了戰鬥力。

所以,不能只看韓信的境地,同時也要看他敵人處於什麼境地。實際上,當時趙軍的情況也不比韓信強多少。




最後說說馬謖在街亭失敗的原因。

諸葛亮究竟讓馬謖如何佈置,我們現在不得而知。但是如果馬謖當時能依靠街亭地形堵住張郃一段時間,就算打不贏,對蜀軍也是相當有利。

因為以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諸葛亮讓馬謖去守街亭的目的就是遲滯魏國援軍,能拖多久就拖多久,並不指望他能團滅魏軍。

但問題是馬謖的心大,他剛到街亭就因為布營的問題跟王平起了爭執。這仗還沒打,主副將就出現了上下不同心的情況。導致蜀軍整個指揮系統都出現了混亂。

然後,當張郃抵達戰場後,馬謖的整個指揮邏輯都是亂的。讓張郃一看就明白了,馬謖就是個紙上談兵的書呆子而已。一點靈活應對的能力都沒有。

於是最終馬謖是戰不能勝,退也退不了。後來諸葛亮斬了馬謖,不僅僅是因為懲罰他失了街亭的責任,更是懲罰他失了兩萬精銳蜀軍的責任。畢竟,打不贏還可以撤。打又打不贏,撤也撤不下來,這打的是什麼仗?

總結:謀事在天,成事在人。項羽和韓信能以少勝多,關鍵在於他們把戰場上對自己有利的因素都計算在內了。項羽並不是孤軍奮戰,他通過自己的血戰將反秦聯軍拉進了戰場。韓信也不是不做準備的就敢與趙軍做背水一戰,他同樣也是通過精心計算,選定了一個對自己最有利的地形展開消耗戰。

通觀他兩的作戰過程,可以看出戰局的主動權一直是掌握在他們手上的。但是馬謖就差的太遠了。而不能掌握戰局主動,導致自己始終被張郃牽著鼻子打。進不能進,退也不能退。這才是馬謖戰敗的原因。


Mer86


兵法雲: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項羽和韓信都是名將,他們的成功是因為知己知彼的。而馬謖的慘敗,是因為他“不知彼,不知己。”

鉅鹿之戰,章邯和王離擁兵40萬,優勢很大。但是,章邯和王離卻部署在兩個地方,犯了分兵的錯誤。另外,鉅鹿城外駐紮著有大批諸侯援趙大軍,只是援軍被秦軍嚇破了膽,不敢主動進攻秦軍陣地。

項羽分析敵情後。決定趁秦軍分兵之機,對其各個擊破,先殲滅王離的20萬軍隊。而打王離僅靠楚軍幾萬人是不夠的,需要諸侯軍的合力才行。要諸侯軍出戰,就要打出自己的精氣神,挫敗秦軍的銳氣。

於是項羽下令“破釜沉舟”,鼓舞士氣與秦軍決以死戰。楚軍連戰連捷,帶動諸侯軍投入戰場,先殲滅了王離軍,後來又迫降章邯。

可見項羽的“破釜沉舟”不是莽夫所為,而是項羽深思熟慮做出的明智之舉。

韓信的背水一戰,也是韓信在詳細瞭解對手的情況後才對症下藥的。

韓信知道趙軍主將無謀,才背水安下營寨的,告訴士卒營寨後面沒有退路,以鼓舞士氣力戰趙軍。韓信先引誘趙軍全部出營,待其出營後。一邊在正面抵抗趙軍,一邊早已派出的2000騎兵對趙軍空虛的營寨發起攻擊。

空虛的趙營被一攻而破後,漢軍換上了自己的旗幟。徹底搞亂了趙軍後,韓信的軍隊趁亂一舉打敗了趙軍。


此戰,如果韓信不瞭解到趙軍主將無能,是不會託大而背水一戰的。因為如果趙軍主將有頭腦的話,留下一部分兵力守營。那韓信的出奇制勝就不會成功,背水結陣的想法就會弄巧成拙,漢軍就會被趕到水裡去。

馬謖卻沒有足夠的瞭解敵我實際情況。他沒有考慮到對方主將的才能,也沒考慮到魏軍的強大。

當時,諸葛亮的北伐打得關中震動,魏國自然極為重視。魏蜀都知道街亭之戰,事關雙方的命運,魏國當然會投入精兵強將。


馬謖卻想憑藉地形優勢,一鼔而擊敗魏軍。不得不承認,馬謖的想法也是很高明的。如果對手戰鬥力不強,很可能真著了道。可是馬謖卻不想一下,街亭這種級別的仗事關重大,是必定派戰鬥力強悍的精兵強將前來的。

既然是和強敵作戰,就不應該寄希望於一戰破敵。當然了,如果馬謖的部隊如果足夠的強大也行。偏偏馬謖的部隊不是足夠的強大,馬謖的失敗就不可避免了。(本文原創。圖片源於網絡。)


德全不畏


兵法有云:“置之死地而後生”。說的是如果兵馬被“逼”到絕路,必然死拼到底,或可“反敗為勝”,絕途逢生。項羽破釜(fu,鍋)沉舟之時;韓信背水一戰之日,或可比擬。而三國馬謖的敗失街亭前,也曾大言“置之死地而後生”。結果卻大敗虧輸!

項羽破釜沉舟,率軍以少勝多,大敗秦軍,主要是有“後盾”——民心擁助;士氣高漲,決勝信心十足。當年楚懷王被秦王誆入秦“和談”,最終困死於秦。及至楚亡,楚民怨憤,誓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項氏起事立懷王孫為“王”立“國”,受到楚民擁戴助力,並得楚八千子弟兵皆為死勇之士,萬眾一心,士氣大振。項羽率軍過河擊秦,為激厲‘’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之鬥志,過河後破釜沉舟,只帶三日糧。士卒有底氣,有決心和必勝信念,所以遇敵後“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秦軍望風披靡,項羽遂以絕少兵力大破秦軍。——此所謂‘’絕境中勝敵也。

而韓信犯“兵家大忌”——背水列陣(在江河前列陣,使背後無所依恃,又無逃路。所以為兵家大忌),同樣為絕境,為“置之死地”,為何反能成功?其實這是故意為之以誘敵,正所謂“兵不厭詐”。列陣前韓信另有預謀:韓信攻趙前見趙軍森嚴壁壘,不能強攻。在戰前夜裡埋伏二千輕騎(此處念ji),人持一漢赤旗藏於一小山凹中,並令:倘見趙軍全軍出壘擊戰時,立馬馳進壘中拔掉趙旗換上漢赤旗。——之後韓信公開背水列陣,“趙軍望見而大笑(輕敵!皆以為韓不懂兵法)。”遂大開壁壘出戰,而韓信等則退於水前陣中。漢軍因無退路,所以死戰不已——也為勝利爭取了時間——上述二千輕騎急馳於壘中拔趙旗,並全換上漢赤旗。趙軍苦戰良久不能勝,正欲回軍,忽見壘中漢旗飄揚,以為漢兵已大勝,軍心大亂紛紛遁逃!於是,韓信出奇制勝大敗趙軍。而漢軍則真格是“置之死地而後生”也!

反觀三國馬謖,自詡“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卻是個食古不化,不能融會貫通,沒有帶兵經驗,只會紙上談兵之人。其本人是蜀國大臣馬良之弟。諸葛亮南征孟獲時,謖曾為蜀使犒軍而相識。為勝孟獲,一句進言“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頗得諸葛亮賞識,遂用為“參軍”之職。其實漢主劉備臨終前曾戒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街亭之戰後,此為諸葛亮終生遺憾。魏將司馬懿智略不輸諸葛亮,此次親率兵馬來的迅猛,令諸葛亮應對倉促。馬謖倒是主動請纓出戰,並堅決立下“軍令狀”。所以用兵謹慎的諸葛亮啟用了他。行前切切叮囑他務必在大道要衝立寨部陣。可他到街亭後卻執意將大軍駐紮在山頭上,說什麼“兵法雲:憑高臨下,勢如破竹。‘’不聽忠勸。副將警告說,若敵兵斷我水道,則軍士不戰自亂矣!馬謖卻說“孫子兵法雲:置之死地而後生。”—— 一味兵法雲雲,卻不知因地制宜,和因勢變通!結果魏兵果然斷絕水源,並引火燒山! 火借風勢,風助火威,蜀軍大亂,殘兵亂竄,死傷無數!可憐馬謖僅落得大敗失地獨自逃回 !——這回也不說“置之死地而後生”了!—— 一個只會誇誇其談,紙上談兵的無實戰經驗的人,讓他帶兵安得不敗!


濤海騰日


項羽破釜沉舟與韓信背水一戰,兩者所蘊含的是‘’置之死地而後生‘’;與馬謖兵敗街亭不可同日而語。




項羽破釜沉舟與韓信背水一戰,這兩者所彰顯的是相同的背景:在非常不利的戰場環境中與敵作戰。破釜沉舟是指破壞了做飯的器皿,以及鑿沉了逃生的渡船:目的是為了在自己製造的絕境中,激發和鼓舞超強的士氣,以最終戰勝敵方。韓信的背水一戰則表示在被逼入絕境後,士兵心理中所產生的與敵決一死戰、一死相拼的大無畏精神。在這種決死精神的衝動下,處於絕境中的一方往往可能戰勝敵方而成為贏家。


而兵敗街亭的馬謖由於書本教條主義,由於篤信兵書中的所謂‘’居高臨下方能勢如破竹‘’,於是在諸葛孔明六出祁山之際,立下軍令狀主動請纓自告奮勇:去遏守戰略要地街亭。由於馬謖犯了一個重大錯誤:屯兵街亭高地之上,於是魏軍便在街亭高地之下切斷了馬謖的水源和退路,然後重兵團團圍困街亭。被圍困的馬謖很快糧草消耗所剩無幾,其退路和水源已被魏軍切斷。馬謖這才發現了‘’居高臨下‘’的險惡一面,於是命令士兵往下猛衝試圖突圍逃生,馬謖在士兵掩護下得以僥倖逃生,而魏軍則趁機佔領了街亭。於是在《三國演義》中,就有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一節。

項羽的破釜沉舟與韓信的背水一戰,兩者與敵方的輸贏勝敗並不確定;而街亭之戰馬謖即便戰死街亭,魏軍也毫無疑問地會成為街亭之戰的贏家:因為街亭已經易主而改性‘’魏‘’了。


Mrttlzz99


1.孔明需要的是馬謖去街亭“守”。就是去那裡紮營後,拖著就行(就像司馬懿那樣)。而馬謖自不量力想打勝仗。2.馬謖就一辦公室磚家,吹牛逼可以,帶兵打仗就哈哈哈了。3.他以為打仗就像他老師那樣很吹牛逼就勝利了。其實不然。他老師都只敢打些投機取巧的仗,硬碰硬行嗎?他老師為什麼不同意魏延打長安。你不想想他幾十倍兵力都拿小小的陳倉無可奈何,打到猴年馬月才到長安,還不一定打勝。4.讓馬謖去街亭,配備了強大的王平、魏延支援他,就是想提拔他。誰知道他不會玩孔明的政治權術:你先到那裡了,指揮王平魏延去不就行了,大功勞還是你的!5.事實證明:只會吹牛逼,缺乏政治權術,沒有一線資歷的磚家,只能做辦公室當叫獸而已


我是誰60452231


情況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打仗本就多變,項羽的破釜沉舟和韓信的背水一戰都是在士氣激昂飽滿的情況下再度鼓勵,而且破實是不成功便會死亡的劫難,士兵們也沒得選擇,加上整體實力還可搏一搏。

而馬謖的失街亭,他把人馬駐紮在山上,可司馬懿也不急攻 ,先圍住,斷其糧草和水源,士兵們飢渴難忍,哪裡有什麼士氣去置之死地而後生,兵法是死的,不可能能次次都得逞,馬謖這種做法是死用兵書,刻舟求劍,而且當時那種情形衝下山必死無疑,呆在山上可多活幾天,或者逃跑、投降都可能尋救活命,再說司馬懿從來不殺降將,這樣有多種選擇,在心理上根本沒有以死相拼的衝刺狀態,士氣更無法提升,所以註定必敗無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