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那麼能打仗,為何在鬆錦大戰中一敗塗地?

羽評郡主


有心殺賊 無力迴天——這就是洪承疇松錦大戰中的感慨

先看松錦之戰中洪承疇和皇太極局勢圖:

現在來看松錦之戰洪承疇為何前期重挫清軍、後期戰敗:

1、錦州城沒有做好堅守準備,僅有一個月的糧食,松山更慘,只有3日糧,迫使洪承疇、崇禎帝等放棄對峙,主動攻打包圍錦州城的清軍;

2、在取得前期優勢後,崇禎帝、兵部尚書陳新甲、張若麟以兵餉困難為由催戰,迫使意圖讓明軍休整半個月再戰的洪承疇不得不立即出戰;明朝的戰事失敗基本上都是因為朝廷的催戰,薩爾滸之戰如是,松錦之戰也如是。孫承宗曾對天啟帝說過:

“以邊任經、撫,而日問戰守於朝;此極弊也”

1641年3月,清軍包圍錦州;

1641年4月下旬,洪承疇派遣吳三桂等到松山、杏山一地;4月25日,雙方在乳峰山交戰,清軍失利,傷亡很多;洪承疇將吳三桂列為首功;

乳峰山之戰後,洪承疇要求明軍休整半月後再進攻為錦州解圍,但崇禎帝、陳新甲不肯要求趁勝進攻——其實洪承疇在明軍佔有優勢時,見好就收,讓明軍休整,有利於提升和鞏固明軍士氣;清軍作戰失利,士氣下降,又是遠道而來,時間拖越久越不利。

3、洪承疇被迫進駐松山,讓明軍的後方空虛,讓皇太極得以攻打塔山,奪取筆架山糧草,導致明軍無糧不能和皇太極進行持久對戰。

4、明軍被圍後,8總兵均無戰心,一心想退,不肯聽從洪承疇決戰突圍策略:

“雖糧盡被圍,應明告吏卒,守亦死,不戰亦死,如戰或可死中求生。不佞決意孤注,明日望諸軍悉力。”

洪承疇話說得很明白。如果8總兵依然敢戰,皇太極根本就不能大敗明軍——因為明軍總數是20萬,清軍是24萬,數量基本相等,加上清軍要分軍包圍,只要明軍集中突圍,後清根本圍不住。

但8總兵讓人很失望,一心要撤回寧遠。洪承疇只好分兩路南撤。可即便如此,大同總兵半夜就先逃跑了,結果其餘總兵也就爭先恐後、毫無秩序的後撤。

決戰不敢,連撤退都沒有秩序,這樣的軍紀能不戰敗嗎?

5、在洪承疇被包圍後,被朝廷派遣援救的楊繩武、範志完竟然不敢和洪承疇內外夾擊攻打清軍,只是在邊上觀看。

7、崇禎帝在洪承疇在松山被包圍時,沒有任命有威望、敢作戰的的大將為元帥組織去援救,而是讓一個沒有經歷什麼大戰的巡撫去援救,導致援軍和逃出來的吳三桂等軍沒有得到有效組織,坐看清軍包圍洪承疇。

綜述

從松錦之戰前一年皇太極下令在義成築城屯田,就可以看出皇太極意圖用長期騷擾的戰略來迫使明軍在錦州屯田。

清軍包圍錦州,不過是一次常規的破壞錦州屯田操作,並沒有想過真的要奪取錦州城。不過由於崇禎帝和朝廷急於解圍錦州,迫使洪承疇前進到松山,導致了寧遠後方的空虛,迫使皇太極不得不帶兵出征,給了皇太極派軍騷擾後勤的機會,也導致了8總兵在陷入包圍後一心撤退不敢死戰。

實際上,只要明朝耐心點,以:洪承疇鎮守寧遠、1個總兵守塔山、3總兵守杏山、4總兵守松山這樣一個防守進攻態勢,清軍沒有得到便宜之後,自然就撤兵。

沒有耐心,以不知前方形勢的朝廷決定前方軍事作戰策略,這就是明朝為什麼在遼東屢戰屢敗的原因。孫承宗主理遼東時、天啟帝連個監軍的太監都不派,是孫承宗能夠在遼東取得巨大成績的原因。

松錦之戰的失敗原因,不是洪承疇無能,是崇禎帝和內閣不放權、不信任。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洪承疇很擅長作戰,騎兵奔襲、大戰場合圍、步兵山地戰、長途追擊,這些都在陝甘川戰場、中原戰場試用多年,可以說是爐火純青。但到了松錦的時候,八鎮總兵來自不同的地方,作戰協同經驗少,而且各有想法,這時候將軍們已經開始軍閥化,私心超過愛國。

1、總兵是多大的官

總兵在最開始相當於戰區司令,到了明朝中後期,大致也是節制數萬部隊,直屬一萬野戰部隊的軍區司令。慢慢的總兵就基本成了有一萬野戰部隊的軍官。到了明末,連這個數字都達不到了。1639年,楊嗣昌主持推廣練兵,各地負責野戰的總兵開始合營訓練一萬戰兵。再往上就是文官負責了。

(洪承疇)

通過這個,我們會發現兩點:第一、文武分離、以文制武;第二、各地總兵戰時才會集結一起,缺乏合營訓練。

由於洪承疇作戰能力強,第一個問題可以解決;但第二個問題現在又加了軍閥化,是一個死結。

(以文制武的體制)

2、八鎮總兵都是誰?

目前關於八總兵人物基本沒什麼錯了,關於其職務基本是錯的。《明檔》有完整的材料告訴我們是什麼:

(吳三桂)

團練遼東總兵官吳三桂

分練遼東署總兵官劉肇基(王廷臣)

中協分練總兵官左光先(白廣恩)

山海總兵官馬科

東協分練總兵官曹變蛟

西協總兵官唐通

大同總兵官王樸

懷來督標總練官楊國柱——山西總兵官(李輔明)

(關寧軍)

這基本就是參戰的總兵官。其中團練、分練對楊嗣昌練兵計劃執行的結果。遼東練兵兩萬,分別是團練、分練總兵負責,吳、劉(王)都是遼軍系統。

中協、東協分練總兵是訓練這兩地野戰部隊,兩位總兵與山海關總兵是西軍系統,屬於洪承疇嫡系。

唐通最初在漢中作戰,後來調到宣府、再薊鎮,升遷迅速,大戰缺乏。

大同總兵王樸出身京營,長期在大同擔任總兵,有功,但缺乏大戰經驗。

楊國柱是遼東系統,和侄兒一樣,擅長騎兵作戰,但宣府野戰軍力太缺乏。之前隨盧象升作戰就全軍崩潰。

(松錦決戰,明軍心不齊)

至於率山西兵參戰的李輔明也是出身遼軍系統,擅長騎兵作戰,但山西兵太弱。

可以說:明軍主要構成是西軍、遼軍、宣大軍三個系統,將領作戰能力參差不齊、且缺乏聯合作戰經歷。至於作戰能力,遼軍、西軍最強;至於保全實力,遼軍最強;至於譁潰、宣大山西軍隊都經常譁潰。

這樣的部隊組合起來想去遼東打勝仗,怎麼打?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洪承疇吸取了楊鎬在薩爾滸之戰分兵的教訓,採取了一個措施,合,把13萬軍隊集中起來,抱成一個團,這樣皇太極就不能各個擊破了,起初,雙方有幾次交鋒,洪承疇皆小勝多爾袞,皇太極當時整患鼻出血,聽聞失利後,立即騎馬拿碗接血,晝夜兼馳,來到前線,到松山後,沒有休息,而是立即登上,視察形勢,,他見明軍大眾集前,後隊頗弱,猛然醒悟道:“此陣有前權,而無後守,可破也!”就說是把重點集中在前,後後面的防守薄弱,通俗地說就是虎頭蛇尾.於是,皇太極定下了以下對策,1,包圍明軍主力、2,前鋒打援、3,斷敵糧道、4,退路設伏,即派精兵伏於杏山、連山、塔山即沿海諸要路,特別是明軍退往寧遠的必經之地,高橋.接下來,兩軍交鋒,未分勝負,皇太極派阿濟格進攻塔山,奪取了明軍的糧食,然後洪承疇見退路被截斷,糧食被搶奪,而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先兵分兩路在半夜突圍.當夜,王樸怯甚,尚未到時間,就自己先跑了,明軍大亂,洪承疇等人突圍未成,而退守松山城,逃出去的明軍被殺的數以萬計,而後,松山被圍,明軍派兵救援,被打的落花流水,之後,松山副將夏承德,不甘坐以待斃,遣人密約降清,許諾為內應,二月二十八日夜,清軍由南城牆攻入城內,松山城陷落,之後,清軍集中攻打錦州,祖大壽沒辦法了,只能降清


溫文爾雅你宇哥


後人評論明清松錦大戰,多認為明軍失敗原因是朝廷催戰,崇禎皇帝和兵部尚書陳新甲頻頻催戰,並且派出兵部官員張若麒、馬紹愉到前線監軍催戰導致失敗。

洪承疇率領八總兵十三萬馬步兵與皇太極率領的大約十一萬清軍決戰,洪承疇和錦州城的祖大壽都主張步步為營穩紮穩打,不可急躁浪戰,我倒認為松錦之戰無論明軍急戰還是緩戰,最終結果都是必敗無疑,毫無懸念。

原因是雙方實力相差太懸殊了,清軍戰鬥力太強大,皇太極又親臨前線,明軍雖有十三萬之眾,從將到兵可以說都是庸懦之人,明軍取勝的可能性基本為零。看這八個總兵有幾個頂用的?也就是曹變蛟、吳三桂、王廷臣三人稍強一點。

人們評論明朝松錦大戰失敗和孫傳庭的敗亡都是因為朝廷催戰造成的,我覺得孫傳庭的確不應該催戰,孫傳庭有十萬新兵,應該是堅守潼關拖住李自成,但松錦之戰無論怎麼打都必敗無疑。

何況明軍屯集在筆架山的糧草又被清軍搶奪,你說怎麼堅持?所以眾將己經沒有了鬥志,都建議“乏糧餉,宜退回寧遠就食”。洪承疇很不錯了,連夜召開軍事會議,鼓勵八總兵與敵決戰,“現在糧食沒有了,逃跑也是死,還不如與清軍拼死一戰”。結果總兵王樸當晚率先逃跑,引起各部紛亂逃亡,全線崩潰了,清軍連夜追殺,前堵後截明軍被殺五萬餘人,落水而死者還有數萬人。

這總兵王樸最不是東西,這個狗雜碎兩次登上歷史舞臺都是幹壞事,是明朝的大罪人。第一次是崇禎六年十二月,京營總兵王樸和監軍盧九德去山西圍剿流寇,結果接受流寇賄賂和詐降,導致數十萬流寇乘黃河結冰流竄到河南、湖北、安徽等中原腹地,就是有名的“澠池渡”事件,在松錦大戰中又是這個王樸率先逃跑。


西賊聞之心膽搖


被吹噓不割地的豬明王朝是所有大一統王朝裡,內部崩潰前,棄地第一多,沒有之一,同時期全世界所有主要勢力,包括西歐,毛子,土雞,波斯,莫臥爾,都在擴張,只有豬明一個內部沒有大亂卻不斷萎縮,全世界小冰河也只有豬明掛了。

豬明前期各個領域都可以說領先世界,然而掛機二百年無所作為,後期各方面都落後,文化不如文藝復興的意呆利,軍制不如古斯塔夫的瑞典,集權不如英法,航海不如兩牙,應對災變能力甚至不如同樣遇到小冰河的毛子,大波波與土雞。

吹得神乎其神的豬明火器更是個大笑話,事實上全世界擁有火器的部隊都在毆打蠻子的時代,只有豬明被蠻子毆打,毛子依靠一些粗製濫造的火器反推遊牧的同時期,擁有所謂精銳火器的豬明被漁獵遊牧們打的只能龜縮長城,更是創造了火器軍隊被農民軍打進首都的奇蹟。

豬明末年更是滿朝偽君子,在豬明體制下為國為民的沒幾個,道貌岸然的滿大街,還培養了人類歷史最強漢奸團,兩年半從山海關打到廣州,比某黨還快,同時精準屠殺自己全部能人,豬明末年的有能力者只有兩個下場,被自己人害死或者投降滿清,碩大的王朝最後只能靠一個土匪李定國一個海盜鄭成功支撐。

就這麼一個二百年無所作為,糟蹋光中華千年優勢,敗壞民族風氣,棄地千萬裡的王朝,一群智障天天吹,我只能呵呵。


超級兔子15


要真正打贏戰爭,還得把秦始王爺爺叫來!雖然秦爺爺是暴君!但論打仗他還是高手中的高手!秦始王為了戰勝越國,進過了幾次大的戰役,在戰爭的進程中,秦始王派了30多萬精兵,強將來對付只有10多萬的越軍,但無能怎麼打都`無濟於事,終以失敗而告終!究其原因,實為運動戰對夥陳地戰!這強龍難對地頭蛇,就這個道理!後來秦始王爺爺改變了戰略戰術,對越邊境步步為營,燒殺搶掠邊境平民。此時的越國人心慌慌,生產破壞,後來只好歸順秦始王!從此戰列,你能瞭解什麼呢?要戰勝強蛇!必需弱其平民!明朝做不到!怯讓滿清做到了


Rock181538653


洪承疇戰敗的原因很多,錯誤的指揮,軍心不齊,以及最重要的後方小動作太多。

1639年,皇太極包圍錦州,意在勸降祖大壽,隨後祖大壽詐降,惹惱了皇太極,於是清軍以四萬大軍包圍錦州,還調來了紅夷大炮。


情急之下朱由檢命洪承疇為總指揮,帶領十三萬兵馬救援祖大壽。1641年四月下旬,洪承疇部至松山與杏山之間。四月二十五日,雙方在乳峰山戰事膠著,“清人兵馬,死傷甚多”,清軍失利,幾至潰敗。但隨後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炮戰,結果是明軍陣亡200多人,清軍陣亡31人。這個戰損比讓洪承疇猶豫了,他很清楚,明軍的戰力和清軍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所以要贏,必須琢磨一下怎麼打。

於是洪承疇退回寧遠,請示整軍半個月,想一想戰略對策。一開始,崇禎皇帝也是同意的,但兵部尚書陳新甲以兵多餉艱為由,主張速戰速決,催承疇進軍,崇禎帝詔令洪承疇“刻期進兵”,又分任馬紹愉、張若麒為兵部職方主事、職方郎中督促決戰。



無奈之下,洪承疇只能硬著頭皮挺進,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疇在寧遠誓師,率八總兵、十三萬人,二十八日抵錦州城南乳峰山一帶。聽聞洪承疇大軍到來,皇太極也是十分焦急,於是他下令八旗旗下男丁只要夠十五歲了,都來參軍,就這樣硬是拉出了一支10萬人的大軍前來支援。清軍合兵後,人數在14萬左右,與明軍相差不大,而且這裡面的水分也是不少,多數是些沒打過仗的旗人。


就這樣洪承疇和皇太極就僵持住了,洪承疇覺得清兵太能打不敢妄動,而皇太極也是覺得明軍兵峰過盛不敢交手。僵著僵著,皇太極想出了對策。

二十九日晨時,洪承疇驚訝發現,自己的陣營門口多了三道壕溝,很明顯,皇太極這是要斷了洪承疇的糧道。就在洪承疇犯愁的時候,皇太極秘令阿濟格突襲塔山,趁潮落時奪取明軍屯積在筆架山的糧草十二堆。

情急之下,洪承疇決定撤兵回寧遠,約定明日一早分成兩路突圍南逃。結果大同總兵王樸一回營便率本部人馬首先乘夜突圍逃跑,然後“各帥爭馳,馬步自相蹂踐”,黑夜中,明兵“且戰且闖,各兵散亂,黑夜難認”。這下子可讓皇太極高興壞了,他馬上讓清軍縮小包圍圈,務必全殲明軍。混亂中,吳三桂反其道行之,推常識走大路避開了清軍的截殺,其他總兵見狀緊隨其後,逃出了包圍圈。但洪承疇等人突圍未成,困守松山城,幾次組織突圍,皆告失敗,不久“轉餉路絕,闔城食盡”,松山副將夏承德遣人密約降清,以為內應。最後洪承疇被清軍俘獲,經皇太極勸降後投降。



如果說大明糧餉充足,崇禎皇帝不催戰,王樸不率先逃跑,那麼洪承疇不能說穩贏至少也不會敗的這麼慘,但是老天偏偏就這麼神奇,把所有的不利因素全都加給了洪承疇,那你就是再天才,也沒轍了。


火器工坊


俗話說“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松錦之戰,清軍兵力佔優,以逸待勞,且有皇太極親自督戰,清軍整體上佔優勢。但是來自明朝內部各方的掣肘,對於洪承疇的取勝也造成了極大的阻礙。

面對清軍大兵圍城,步步緊逼,洪承疇採取了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逐漸推進的戰術,通過拉長戰線對清軍形成壓力,再選擇時機決戰取勝。但是兵部卻認為清軍逼臨山海關威脅內地,而且兵多餉少,所以催促洪承疇即刻進兵交戰。而且洪承疇雖未主帥,卻要聽從來自中央的監軍的命令,此時的監軍是刑部的張若騏,堅持速戰速決,胡亂指揮。

等到糧餉減少,洪承疇接受多數將領的建議,決定撤兵。但是此時總兵們不聽從號令,各自為政,整個撤退混亂無章,明軍士兵相互踩踏,這又給了清軍可乘之機,殲滅明軍甚多。


老照片


洪承疇的戰略思維和戰術都是不錯的!之所以在松錦大戰一敗塗地,還是兩個字:輕敵!當然,不是說他輕視敵人,而是對敵人的強大明顯估計不足!軍史愛好者曾寫文列出各時間段總共十大無敵軍隊:中國元朝的蒙古鐵騎和後金的八旗鐵騎名列其中。蒙古鐵騎的無敵無人否認!後金的八旗鐵騎也是名付其實的:以本身十萬左右的兵力,打下萬里江山,建立一代帝國。可以說幾乎從無大敗!大明之亡,表面上亡於農民軍之手,實際上後金才是罪魁禍首!五次入關,搶掠無數,劫斷的是大明的生機:圍剿農民軍的軍隊和勇將幾乎都在與清軍的戰鬥中被消滅了。比如盧象升的天雄軍。松錦大戰更是連底褲都輸掉了:這十三萬大明主力,殲滅農民軍還是很輕鬆的!如果不覆沒於松錦,何來的李自成入京?說回松錦之戰,明軍的騎兵巨弱,步兵更非騎兵之敵。所以,八旗騎兵即便敗逃也損失不大,而明軍一敗則是死傷慘重,常常是屍橫遍野,慘啊!野戰中騎兵對步兵可以一對五甚至一對十,這是戰爭常識。


limin52888


大概這是天意,朱明王朝氣數已盡,任誰都無法挽回敗局,洪承疇豈有迴天之術?自袁崇煥之後,明軍終難再勝一役。若按五行生剋之理論之,袁崇煥起源於南方湖廣,南方為火,後金雖是北方屬水,但女真以後金為國號,金即後金的屬性,火克金即為兩方的運勢走向,以此推論,惟袁崇煥可勝後金。不然何以自薩爾滸之戰後,明軍終難一勝。獨有袁崇煥開創了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以及京師保衛戰廣渠門野戰之勝。這種現象明人不暇考究,崇楨這個也知道順天意的皇帝奈何只是皇威皇權至高無上,不察陰陽五行,落得個自毀長城,自縊煤山的下場。明朝還有一個孫傳庭也許主持戰事能有作為,不幸也是死於崇楨這個無智小青年之手。洪承疇缺少的是必勝的鋼鐵意志,從他降清的最後選擇即可看出,他勝不了皇太極。因為他還是怕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