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綰是劉邦最信任的發小,他為什麼要反叛?

未鳴讀史


盧綰造反是個意外,讓劉邦傷透了心,原因是情同手足的關係也靠不住。別人造反情有可原,但是盧綰太不應該,雖然劉邦因為殺功臣搞定聲名狼藉,但是沒有人同情盧綰的遭遇,而且會罵他不厚道。

盧綰與劉邦的關係好到什麼程度呢?可以用夥穿一條褲子來形容。盧綰家與劉邦家是一條街上的鄰居,更有緣分的是二人還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不但光屁股玩到大,還一起上學。劉邦沒當泗水亭長之前,經常捅爐子,盧綰總是陪著劉邦東躲西藏。


劉邦起兵後,盧綰馬上跟著一起混,別人上戰場拼殺,盧綰陪劉邦嘮嗑。所以盧綰是唯一個個能夠自由進入劉邦內室的人,而且是推門就進,從來不用事先通報,那怕是偶爾攪了劉邦的美事兒,也不被怪罪。就連劉邦的連襟樊噲,都沒享受到這樣的特權。

縱觀陪劉邦打天下的所有功臣,每個人都付出血汗,也因功得到了賞賜,只有盧綰像個不勞而獲的人。盧綰唯一的一次親臨戰場還是做為偏將,與劉賈一起戰敗臨江王共尉,不過那還是項羽死了之後的事情了。可以說,在項羽活著的時候,盧綰從沒有在戰場上露過面。

劉邦稱帝不久,燕王臧荼就起兵造反,劉邦雖然帶上盧綰前往平叛,其實是讓盧綰熟悉一下燕國的環境,為日後做燕王做鋪墊。果然劉邦剛剛平叛歸來,就與大臣商討:“現在臧荼被誅,燕國無主,眾位覺得那位功臣可擔當大任?”

大臣們早都看出了劉邦的心意,所以也不繞彎子了,一致回答:“太尉長安侯盧綰常年追隨陛下平定天下,戰功卓著,理應為王”。就這樣,一位與韓信功勞天壤之別的人,竟然混的比誰都好。但是劉邦做夢沒想到,自己如此信任的一個人,六年之後居然也起了二心。



公元前196年,趙丞相陳豨自立為代王,舉兵反漢,劉邦御駕親征。起初盧綰在趙國東北方向主動出兵,響應劉邦平叛,並且派手下一個叫張勝的人出使匈奴,阻止匈奴人與窮途末路的陳豨聯合。當張勝到達匈奴後,恰好碰到了逃到匈奴的原燕王臧荼之子臧衍。

臧洐當然知道張勝此來用意,於是有意蠱惑張勝說:“燕王之所以器重你,是因為你熟悉匈奴事務。而燕之所以能夠久存,是因為諸侯主動造反戰火不斷。現在你們想滅陳豨,陳豨滅了以後,馬上就輪到燕國滅亡了,你們也即將成為階下囚。”

張勝聽了臧衍的話,猶如醍醐灌頂而茅塞頓開,於是自做主張,要求匈奴攻擊燕軍。就這樣,張勝非但沒有完成盧綰交給他的任務,而且還被匈奴方面利用。盧綰起初認為張勝投降了匈奴,馬上奏請劉邦將張勝滅族。但沒過多久,張勝回到了燕國,將臧衍的那套理論講給了盧綰聽。盧綰聽後大為贊同,認為這是至理名言,於是秘密派手下範齊去聯絡陳豨,暗中對抗劉邦。

結果陳豨不堪一擊,沒多久就兵敗被殺,而紙是包不住火的,陳豨部下降將為了在劉邦面前邀功,馬上就舉報了盧綰。劉邦聽到後,氣的差點吐了血,於是馬上派人召盧綰入京。盧綰知道事情敗露,稱病不從。後來劉邦還派了闢陽侯審食其與御史大夫趙堯前往燕國查實盧綰勾結陳豨的罪證,盧綰依然藏匿不見。

這時,盧綰手下許多人都怕受誅聯,紛紛逃回長安,主動與盧綰劃清界限。盧綰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不知道如何是好。於是手下人張勝一不做二不休,反正沒了退路,乾脆聯合匈奴人舉起了反旗,如此一來盧綰被逼上了絕路。當劉邦派樊噲大軍壓境的時候,盧綰帶上親信家眷撤到了長城腳下,希望劉邦病癒之後,再去當面謝罪。

但是,盧綰等了幾個月,卻等到了劉邦去世的消息,這樣盧綰更不敢回去了,因為她知道,如果落到呂后手裡,只有死路一條。於是盧綰率眾逃入匈奴。匈奴人沒有怠慢盧綰,封了他個東胡盧王,不過一年之後就客死他鄉。

其實盧綰造反是既糊塗又無奈。無奈的是七個姓王,五個相繼被剷除,只剩長沙王吳芮與自己,所以他深感恐懼,為了自保未雨綢繆。糊塗的是盧綰應該有和吳芮一樣的結局,吳芮為劉邦守西南,他守東北,這是劉邦精心的安排。結果盧綰沒有自信,也不相信劉邦會講情義,所以稀裡糊塗的把自己搞了個身敗名裂。

感謝朋友們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盧綰造反實際並不堅定,有受蠱惑的成分。盧綰造反很傷劉邦的心,緩過神來的盧綰,也很後悔,他並沒有立刻叛逃匈奴,而是選擇滯留長城邊境,想親見兄弟劉邦,以圖挽救自己。不想,等來的卻是劉邦駕崩的消息,不得已,他只好率眾投降了匈奴。

發小情誼

在劉邦的陣營中,盧綰最特別。他幾乎沒多少戰功,也不見良策奉獻,但卻是早年追隨劉邦的家鄉子弟中,唯一被封王的。

這跟兩人發小情誼有關。盧綰與劉邦兩家是世交,他倆住一條巷子,還是同一天出生。自幼兩家關係親密,盧綰與劉邦光腚娃一起長大,一起讀書,一起造反,關係不是一般的鐵。

因而劉邦對盧綰比對誰都偏愛,造反初期,盧綰是劉邦賓客,當漢王后,盧綰官封太尉,逐鹿中原後被封侯。

燕王臧荼被滅後,劉邦封盧綰為燕王。在他眼中,也只有這個發小,才是他唯一可以信任的異姓王。

史書很少有盧綰跟其他開國功臣之間的交往描寫,估計無功受祿,功臣派也不大願意跟他交往。

盧綰造反始末

事情由陳豨造反引起。陳豨造反後,盧綰奉命從燕國出兵攻打盤踞在代地的陳豨。為了迅速拿下代地,盧綰派一個叫張勝的手下出使匈奴,想聯合匈奴,夾擊陳豨。

問題就出在這個張勝身上。他在途中碰到一個人——臧衍,前燕王臧荼的兒子,此時他已經叛逃匈奴。

臧衍對張勝說,你和你的主子盧綰之所以得到信任,原因就是因為有陳豨在。假如陳豨被滅,盧綰還能保得住燕王嗎?所以,要想長久保富貴,只有一個辦法,陳豨、盧綰及匈奴,你們三方必須得演一出“三國演義”,邊打邊養,誰也不能滅了誰,這樣劉邦就拿你們沒辦法了!

張勝受到蠱惑,就替盧綰做主,讓匈奴幫陳豨。在張勝沒回來前,盧綰並不清楚他的意圖,並且懷疑張勝投降了匈奴。於是盧綰就把情況向劉邦做了彙報。等張勝回來後,把情況向盧綰說明,盧綰大腦瞬間短路,覺得張勝說得很有道理。

由此,盧綰開始跟發小玩起了心眼。不想這事被劉邦知道了,當匈奴投降的人說明真相後,劉邦傷透了心,與眾人斬白馬盟誓:非劉氏不得王!最信任的人都能反,還能信任誰?

不可挽回

面對劉邦的大軍,盧綰不是對手,燕王是當不了了,怎麼辦?擺在盧綰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是束手就擒,低頭認罪;二是跟發小徹底分道揚鑣,投降匈奴。

此時,盧綰清醒過來,都怪自己受人挑撥,一時糊塗。但決不能向周勃投降,盧綰跟這些功臣派關係一直不咋地。他決定滯留邊境,等劉邦親征時,親自向劉邦解釋,燕王當不了,好歹看在以前的情份上,留個富貴也行了!

可不想,劉邦沒來親證,他出遠門了——駕崩了!盧綰徹底沒機會了。這倒黴的盧綰,這才發現,自己混了一輩子,除了劉邦,沒第二個人可以依靠!呂雉恨不能把異姓王全部砍光,更不能信任!

於是,盧綰別無他路,只能投降匈奴,匈奴人也沒虧待他,也給了他一個王爵。他死後,他兒子老婆又回到漢朝。

一對發小,終因盧綰的猶疑,導致決裂。不過說實話,以盧綰無功受祿,其實早就被架在火上了,沒有陳豨的事,早晚也會扯到別的事上,不是他的,交出去是才是必然!


尋根拜祖


有一種友誼最牢固,那就是發小;有一種感情最珍貴,那也是發小。劉邦和盧綰就是發小,而且兩家住在同一條巷子裡,兩家的大人是好朋友,最特別的是兩人還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

劉邦小時候特別愛搗蛋,出了事就跑到外面去躲,盧綰總是陪著他。劉邦起兵後,盧綰也一直在劉邦身邊,親密程度無人能比,他可以隨便出入劉邦的臥室。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燕王臧荼謀反被平定後,劉邦就讓盧綰去北邊做了燕王。

漢十一年,陳稀在代地起兵反叛,劉邦親自領兵征討,盧綰也從北面配合進攻陳稀。但是當他的使者從匈奴回來後,盧綰就改變了策略,他決定和陳稀、匈奴結成同盟,連成三個點互相呼應,讓劉邦顧此失彼。

劉邦從陳稀和匈奴的叛將那裡得到消息,就斷定盧綰造反了,他於是命令樊噲去攻打盧綰,盧綰帶領家族一行人投奔了匈奴,一年後在匈奴去世。

那麼,盧綰作為劉邦最鐵的發小,為什麼會造反呢?我認為原因有三點:

一:正因為盧綰是劉邦從小玩到大的發小,所以他對劉邦的脾氣和秉性很瞭解,沒有人比他更知道劉邦氣量狹小、愛猜忌和不能容人的性格。

二:韓信、英布和彭越等異姓王的悲慘下場,使盧綰兔死狐悲。因為當時的異姓王已經不多,韓信等人的結局也讓他看到了自己未來的命運。

三:當時劉邦已經年老,而且體弱多病,政令多出自於呂后之手。盧綰對呂后也很瞭解,知道她比劉邦更狠毒,更心狠手辣。即使劉邦會善待他,等劉邦死後呂后也絕不會放過自己。所以與其等死,不如放手一搏。


不過,事實上可能是盧綰多慮了,劉邦其實對盧綰一直都很好,也沒有人天生喜歡殺人,劉邦殺人也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江山。但是劉邦的殺功臣畢竟造成了人人自危的局面,就連發小盧綰也不例外,這是盧綰的不幸,也是劉邦的悲哀。


未鳴讀史


盧綰反叛,說白了還是因為自己的思想受了謀士的影響,聽信了讒言。

【01】盧綰其人

盧綰是與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並且都在沛縣,兩人有著這緣分,自然是相當的要好,盧綰隨時都跟在劉邦身後,稱劉邦大哥。

劉邦當了泗水亭長後,盧綰就一直跟隨他,到最後起義,拉大旗,創漢朝,他都功不可沒,所以也被劉邦封了燕王,成為一方之主,也算是劉邦對他的情義了。

就這一點上來看,盧綰的能力並不是很強,對劉邦也沒多少威脅,因為自小跟著他,他看著長大,又與自己親密得很,自然知道他能翻起多大的浪。

【02】謀士張勝

張勝是燕王盧綰手下的一名謀士,在盧綰與劉邦一起攻打叛軍代王陳豨,一個從北面攻打,一個從南面攻打。從北面攻打的盧綰,派了自己的謀士去路上散佈代王陳豨兵敗的消息,以此想打亂陳的陣腳。

卻不料張勝在匈奴,遇上了陳豨派去匈奴求救的人,這人很有謀略,對張勝攻心,使離間之計,讓張勝中計,於是張勝回來後,對盧綰說了一番話,說劉邦最終會殺了他的,燕王的存在,就是幫劉邦打仗的,哪裡有戰爭,就派燕王去,沒有戰爭了,就用不著他了等等。

最開始,盧綰還向劉邦告發張勝反叛,但後來禁不住張勝和其它人的勸說,反過來保護起了陳豨,不再攻打陳豨了。

【03】最終結局

盧綰護著陳豨後,劉邦還不信,派人去試探,盧綰幾次都稱病不見,到最後劉邦調查他的屬下,發現了張勝在匈奴的事情,確定盧綰已經反叛,便讓樊噲和周勃去討伐燕國。劉邦不久後去世,盧綰也逃亡到了匈奴,最後在匈奴病逝。

兩個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發小,就這樣,相繼去世。

我是青鸞驚鴻,70後蜀女,喜歡讀書寫文字和心理學。感謝相遇在頭條,感恩喜歡我的文字。

青鸞驚鴻


父子,兄弟之間都能為了權力財富刀兵相向,更何況發小呢。

具體來說還是有點原因:

1.劉邦分封異姓王之後,又因各種原因逐個叛亂,盧綰也是異姓王,感動恐懼;

2.被臣下張勝忽悠,與匈奴勾結;

3.因權力,與發小劉邦之間失去信任。

在權力漩渦裡面,沒有永遠的信任,只有有人,就會起爭端,況且二人只不過是一同長大的朋友而已,很難說有很深的感情。






南嶺說史


八個字“功成身退,好(jian)自(hao)為(jiu)之(shou)。” 說白了,就是遵從社交基本原則,別招人討厭。朋友之間討厭你了,只會疏遠或者說出來,但是帝王不會,反正不會說出來,要麼疏遠(這其實很正常,但是上有所好下必從焉,皇帝跟你遠了,下邊就有人敢整你了),要麼直接弄死你,都不是好事。 所以說,別招討厭,在該出現的時候出現,該消失的時候消失是最明智的。人貴在有自知之明,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智也


兮若人生


說明盧館是個聰明人他知道劉邦的為人所以當機立斷,不象張良和韓信兩個蠢貨一個失去最大利益一個誅三族


用戶2913714163423


劉邦稱帝后,封王封侯的好多都是他沛縣的相鄰和玩伴,盧館也是其中之一.劉邦起義時,作為相鄰發小的盧館與劉邦一起立下赫赫戰功,也是劉邦最重要信任的人物之一.劉邦稱帝后,諸多異性王侯都非正常死亡,當時已身為燕王的盧館心中應該是百般滋味吧!畢竟一起患難容易,就怕飛鳥盡良弓藏.恐懼心理在盧館心中愈發強烈,遂引起對劉邦的不信任.當恐懼達到頂點,再說他造反的原因也很明瞭了……


時光攝


只能劉邦自己說出原因,其它都是想象出來的


北京21976391


盧館至少比韓信聰明,他知道劉邦遲早有一天要殺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