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死,也要救人!襄陽已有121人這麼做了

象徵自由博愛的紅十字

就像加號一樣

演繹著溫暖的你+我+他

1+1+1+……

每一個遺體器官捐獻者及其家庭

都是一個加號

讓我們親手貼上一個個紅十字

緬懷他們

加入他們吧

即便是死,也要救人!襄陽已有121人這麼做了

昨天,我市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者緬懷紀念活動在襄城區歸山陵舉行。


即便是死,也要救人!襄陽已有121人這麼做了


據市紅十字會遺體器官捐獻中心

工作人員肖越介紹,

截至今年3月1日,

全市已登記

逝後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300人,

121人實現捐獻,

成功完成遺體(角膜)捐獻37例,

完成器官捐獻84例,

使252人延續生命。

即便是死,也要救人!襄陽已有121人這麼做了

去年新增38例器官捐贈者

在遺體器官捐獻紀念牆上,襄陽日報全媒體記者看到了許多本報曾報道過的捐獻者名字:5歲女童王文萱,是我市器官捐獻第一人,也是湖北省年齡最小的器官捐獻者;“大愛醫生”靳軍華,因車禍不治身亡,他的心臟、腎臟和肝臟被順利地移植到了4名重病患者的身上……


即便是死,也要救人!襄陽已有121人這麼做了


在紀念碑上,一個紅色的名字在一排金色字體中顯得與眾不同。市紅十字會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是一位健在的老先生,今年72歲,他與妻子去年4月共同簽署了遺體捐獻協議。他的妻子患癌五年,去年11月去世。老先生按妻子的生前心願捐獻了妻子的遺體。

老先生唯一的要求是把自己的名字提前刻在紀念碑上,與妻子的名字刻在一起。將來離世後,也按協議捐獻遺體。

“隨著宣傳力度的加大和公民觀念、意識的進步,遺體器官捐獻者越來越多了。”肖越介紹,2017年,我市遺體(角膜)捐獻有5例,器官捐獻有12例;去年,我市遺體(角膜)捐獻達15例,器官捐獻達23例,為歷年來最高。

即便是死,也要救人!襄陽已有121人這麼做了

最小換心兒媽媽成為新的捐獻者

即便是死,也要救人!襄陽已有121人這麼做了

亞洲最小換心兒今年5歲了。

41歲的周小慧是兩位男孩的母親。2014年秋,她的小兒子陳天佑剛滿月即被確診為複雜先天性心臟病導致嚴重心力衰竭,心臟移植是唯一救命的方法。

正在周小慧絕望之際,醫院打來了救命的電話:“小天佑的心源終於找到了!”

2014年12月,一名因煤氣中毒腦死亡的4歲男孩捐出了寶貴的心臟。在武漢協和醫院,小天佑實施了換心手術,獲得成功。三個月大的小天佑成了亞洲年齡最小、體重最輕的“換心人”。

小天佑恢復健康後,周小慧經常帶著他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現在,小天佑快5歲了。除了要服用抗排藥和不能進行激烈運動外,他跟普通孩子並沒有什麼兩樣。

活動現場,周小慧簽署了協議書,成為一名器官捐獻志願者。“我希望能把這份愛傳遞下去,讓更多人瞭解器官捐獻、參與器官捐獻。”

即便是死,也要救人!襄陽已有121人這麼做了

夫妻攜手成為捐獻志願者


即便是死,也要救人!襄陽已有121人這麼做了


朱繼華是草草義工協會的成員,她既是遺體捐獻者的家屬,也是一位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

2015年4月29日,朱繼華的丈夫宋建新因為肝癌去世。早在2013年丈夫查出患病後不久,夫妻二人就結伴簽署了捐贈協議,雙雙成為捐獻志願者。

“剛開始,親戚朋友也不理解。”回憶起自己和丈夫成為捐獻志願者的過程,朱繼華坦言也受了不少委屈。為此,朱繼華的丈夫宋建新還專門在遺囑中聲明,遺體捐獻是出於個人意願,任何人不得阻攔。

當時年僅7歲的兒子的大力支持,給了夫妻二人堅持成為志願者的勇氣。夫妻二人簽約成為志願者的當天,兒子也一同前往,還給爸爸媽媽拍了一張紀念照。

宋建新去世後,朱繼華每年清明都會跟義工協會的成員一起參加掃墓活動。去年,襄陽市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正式建成,像朱繼華這樣的捐獻者家屬終於有了緬懷親人的場所。“這讓我感覺丈夫仍在身邊,並未走遠。”

即便是死,也要救人!襄陽已有121人這麼做了


即便是死,也要救人,

感恩這些大愛無私奉獻的他們

襄陽市人體器官(遺體)捐獻

諮詢電話:0710-3511651

辦公地址:

襄城區新街16號(老公安局院內)


文字:襄陽日報全媒體記者曲慧 韓犁夫 王怡雯 通訊員肖越

審核:釋喻

校對:彭清

終審:高堯

運營:襄陽日報新媒體(襄陽新媒體集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