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60年的降雪記錄,祁連山找油人的痛楚與辛酸

破60年的降雪记录,祁连山找油人的痛楚与辛酸

朱海彬 姚華/文

朱海彬/攝

“冰雪世界,看風景,的確很美。在這兒幹活,一點美也沒有……”

有這樣一群人,在冰雪祁連山山前找油找氣,高寒、缺氧,施工作業條件極其艱難,每項任務都是向極限的挑戰。然而,這群人用生命為祖國找油找氣奉獻著、職守著。

柴達木盆地記住了他們,我們記住了他們……

破60年的降雪记录,祁连山找油人的痛楚与辛酸
破60年的降雪记录,祁连山找油人的痛楚与辛酸

從敦煌七里鎮出發,沿敦格公路翻越海拔3648米的當金山,一路向南,行駛大約400公里,就到達東方物探青海物探處2256隊大柴旦紅山三維地震勘探項目駐地。

破60年的降雪记录,祁连山找油人的痛楚与辛酸

1

冰雪世界的挑戰

工區地處祁連山山前帶,山脈連綿,危峰兀立,平均海拔3500米,含氧量不足平原的一半。進入三九天,最低氣溫達到了-30℃。

“冷倒不怕,最討厭的是隔三差五就下場雪。”2256隊地球物理師姚華有點無奈,項目從開始採集,不到兩個月時間,下了15場雪,打破了該地區60年冬季降雪紀錄。

大風、低溫、降雪,使前期鑽井班完成的炮點被厚厚的冰雪覆蓋,推土機沿山谷修的路消失在冰層下,給各班組運送物資的車輛也是“望冰興嘆”,班組由原來的“摩托化”變成了“步兵”,生產設備、物資都要靠隊員們人工搬運。

破60年的降雪记录,祁连山找油人的痛楚与辛酸

放線班每人平均負重30斤,一天下來,要在雪地裡攀行近20公里,這在平地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更是一種極限挑戰。

破60年的降雪记录,祁连山找油人的痛楚与辛酸

“每人工資每個月多發1000元,仍有很多臨時用工不辭而別。”隊經理劉永春一臉憔悴。項目滿覆蓋面積不足170平方千米,卻有四萬多炮。本來就複雜的山地項目,非戰鬥減員使項目效率一直提不起來。

2

二十四小時的溫暖

年過50的炊事班長李振永,自參加工作一直在野外,他是公司唯一的一名食品營養師,帶領十多名炊事員,把隊上600多人的伙食調劑得色香味俱全。

每個班組出工收工時間不同,他安排炊事人員輪流值班,保證24小時能隨時吃上熱飯熱菜,野外班組保溫飯盒溫暖了員工們的心窩。“大家幹活那麼辛苦,再吃不好飯,哪來的戰鬥力呀?”

3

風景背後的辛酸

“領導交給的任務,再難也要完成。”放線班長張金營堅定地說。這位部隊轉業兵,身上依然保留著軍人的堅毅與剛強。

鋼釺、登山繩、天梯和冰爪,是放線班必備四件寶。山谷中冰層最厚的達2米多,五六個人一天也挖不出幾個炮點。洋鎬砸在上面,冰花四濺。他帶領放線班幾百人戰天鬥地,自己總是走在最前面,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破60年的降雪记录,祁连山找油人的痛楚与辛酸

張金營的家在2500公里外的河北涿州。愛人看他微信朋友圈發的照片,是一個冰雪的童話世界,說進入冬季,家裡一粒雪也沒下。他回覆愛人:冰雪世界,看風景,的確很美。在這兒幹活,一點美也沒有……

離工區50公里外的大柴旦,是上世紀石油勘探隊員進入盆地的根據地。60多年過去,物探前輩不畏艱險的信念在這裡紮下了根。

尕斯油田、澀北氣田、東坪氣田、英東油田……一座座油氣田被發現,成為大漠戈壁之上的一顆顆璀璨明珠。

破60年的降雪记录,祁连山找油人的痛楚与辛酸
破60年的降雪记录,祁连山找油人的痛楚与辛酸

聯繫方式:010-64523405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校對:王琳琳

IHS:2019年全球汽車行業6大懸念

東方物探:“橫”掃含氣異常區

恆力股份業績報告及投資分析

AuToPros 第11屆綠色汽車決策者峰會等你來

人類能否跨越石油時代,“跨油大橋”能建成嗎?

李永昌:非常規天然氣已成為國產LNG的第一氣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