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五六十年代的老人來說,養老己不是問題,有一個心病是什麼?

南極冰火


對五六十年代的老人來說,養老已不是問題,有一個心病是什麼?

從標題可以看得岀來,題主一定是個吃國家飯的人。

對於五六十年代的農村老人來說,養老才是最大的心病。

這個年代的老人都已經近七十歲的人了,無論從身體條件,還是經濟條件,都是這世上最弱勢的人群。他們的子女也都正處在生活壓力最大的時期。老人需要照顧,他們的子女也正是要花大錢的時候。供養一個上大學的孩子,一年要多少錢,大家都知道。在農村取個媳婦要多少錢?

現在農村老人,每月國家發給80元錢的補助,老人又要生活,又離不開醫藥。處在這種情況下的老人,心病是什麼?我個人認為:就是養老問題。那些吃皇糧的人們,也許一定不會想到。





沐浴祥光689


我的觀點可能要被人噴,但我還是要說實話。我是堅決不要被人養老,如果我沒有自理能力了,絕不拖累任何人,別的手段沒有,斷食我一定能做到。我非常非常討厭拖累兒女的老人,太自私,太不人道,他們害得兒女沒有自己的生活,甚至和家人分離。我現在就是被迫出於這種狀況,痛苦死了。我的父母離休金遠遠高於當地一般水平,完全可以僱保姆,然後讓兒女不時來看看,可我媽就不願意用保姆,把我牢牢拴在她身邊。我已奔七旬,一天啥都幹不成,只能給她做飯洗衣,幫她洗漱,朋友聚會偶而去一下(我丈夫在時),都不敢盡興。從早到晚盡心盡力,換不來她的體貼,反倒是三天兩頭的唳罵,我丈夫實在忍無可忍,只有回自己家。我連說話的人都沒了,苦逼之極,快崩潰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我絕對不願意拖累我兒子和丈夫。


如晦858


五六十年代的人生活在生育政策是最嚴格的時候。城裡是“一胎”政策,農村最多也就准許生育兩胎。眼下都是花甲和古稀的老人了。別的不說,就身體已經是抵近“透支”階段,總需要有人來照顧。這也應該是養老吧,也應該是“心病”吧!

城市家庭只要是雙職工,就只能生一個孩子。這個孩子或被分配,或被頂替,有了自己的工作,卻又趕上企業改革,遇到了下崗的困惑,也不得自謀職業,到處奔波。不用說一對夫婦扔下了四個老人。雖說老人們或許都有養老金、退休金,可老人們除了轉悠、鍛鍊以外,回家還不是一對老人在家裡。等同於農村的“留守老人”,還得相互照顧飲食起居,難免孤獨、寂寞。事業單位退休工資高點還好說,企退人員可就遜色了,怕生病,生病也醫不起。雖說他們都有養老有點著落,但少了親情的那種養老也是人生最大的憾事。


農村老人就更不能與城裡的老人相比了,養老更是最大的“心病”。一來養老金也就每月88元,買點日用品,交個水電費,買些止痛藥也就差不多沒了,就是想喝茶、抽菸也只能湊合,更別說再生個啥病了;二來,農村多是“留守老人”,自己都照顧不了,還有照料孫子孫女呢!過著只吃飽不吃好的生活;有兩個兒子的還會被“輪飯養老”,到底那個是他們的家,度日如年;老伴在還相互照應,如果走了一個,連個端茶送水的人也沒有;更有甚者還得在附近找活幹,在地裡勞作著。沒錢、少了兒女的關心照顧,還不是養老“心病”嗎?


真搞不明白,五六十年代的老人養老就不是問題呢?


為生活而提神


人活到癱在床上無人理那份上,其實也不用太焦慮了,——連你自己的身體都背叛了你的意志,人生還有什麼可留戀的呢?這時候,有錢沒錢,在我看來,已經沒有太大分別了。有錢的,那錢也是辛辛苦苦一分一分賺來的,大把大把花在一個老朽無望的軀體上,不過是延長痛苦罷了。還不如把💰交給兒孫,讓他們去做有建設性意義的事情。想開了,人總是要走的,既然路已走到絕,果斷自決就是了,再沒能力,禁食幾天,一盞風中搖曳的殘燭,也就熄了。子曰:“不知死,焉知生?”向死而生,是我對生老病死的態度。直面死亡,才能更加珍惜活著的每一天。請不要用今後的難題來干擾今天的好心情了。想清楚,有打算,就放下,不要再去想。身心健康地活在當下,保持良好心態,說不定你恐懼的那一天,反而不會出現。


我心端直


對五六十年代的老人來說,養老已不是問題,有一個心病得病睡倒咋辦?

他們這一代人,是建國初期生活條件艱苦出生,沒啥文化,靠不怕苦不怕累精神生存,供養兒女讀書成家,現在都成爺爺奶奶輩了,老倆囗都活著還好,彼此有個照顧,要是一個人過活,有個病災啥的,指望誰?

家有一老,本來就豬嫌狗不愛了,人老了愛嘮叨,啥事都愛操心,惹人煩。孫輩遠走高飛,上學工作一年難得見面,兒女為了各自生活農村城市奔波打拼,守著農村老家的老人病倒,生活不能自理,喝水,吃飯,上茅坑…

養老院進不去,兒女指望不上,死不掉。活不成,沒處訴苦水。

盼望農民工迴歸農村。建設家園,農民有一個溫馨合睦的家庭,上有老,下有小,歡聲笑語,生活才甜如蜜!


開心151933790


子不娶妻,女不嫁郎。子女終於成家了,又不想要孩子。

本來,生兒肓女,傳宗接待是人的最甚本的本能。也是人類社會延續下去的必要條件。可在西方享樂思潮影響下,現在的年輕人只圖眼前的歡樂,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明白是和非。怕拖累,怕因承擔生兒育女的責任,而影響自己享受人生快樂。

他們可能從來沒有想過,一個人二個人不要孩子,沒有關係,對社會發展沒有多大影響,可是,如果大家都不要孩子,丁克家庭如果成為了大多數,他們這一代人老了,失去勞動能力時,誰給他們生產必須的生活日用品?誰給他們看病?你有養老保險,有錢,你總不能吃錢吧?


南極冰火


對於這個問題我建議所有參加討論的人,先要暫時的不討論城鄉的養老金差距問題,我認為五,六十年代的人最大的心病是怕生病,暴病無所謂,來的快去的快,老人痛苦時間短,也免去了子女的麻煩。就怕生了病治不好又死不了,拖延時間赿長越沒有人管。

五,六十年代的人正處於計劃生育嚴管年代,只生一個好,利國利民利大家,絕大多數的城市雙職工家庭只一個孩子,孩子長大以後又趕上了企業改制自謀職業,為了生存發展孩子們到擠到一二線城市工作,家庭只留下空巢老人。老人們身體好的時候跳跳廣場舞,除了煅煉身體,也是怕回家寂寞,生個小病好辦,臥床不起怎麼辦?企業退休人員每月只有二幹多的養老金,生不起病,怕生病,生病沒有人管,這是老年人一大心病。

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每月四,五幹元養老金,醫保報銷比例大在經濟上不擔心,一旦生病後臥床不起沒子女在身邊照顧也是一大心病,錢不是萬能的,錢能僱傭人,錢買不到親情。

因此,五,六十年代的人養老最的是身邊缺少親人,無論是城鄉,企業和機關事業,錢多錢少,沒有親人生活在身邊是各個階層老年人的共同心病。


瘦馬180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是從貧困中走過來的!忍受了飢餓,付出了超強的勞動能力。那代人沒有多少文化,他們継承老一輩的傳統,孝敬父母,養育子女。子女一代又是上大學繳不起學費,無彩禮娶不起媳婦的時代。為了兒女,做父母的只能拼命打工掙錢。後來可以買養老保險了,可是,哪來的閒錢呢?再說,也不是三千兩千就能買得了的。現在農民是比以前強多了,種地有補貼,六十歲後有120元(我們地區)的養老金,可以解決溫飽問題,可是,生病怎麼辦?因病致貧,因病反貪的不在少數,小病打針吃藥還可以,大病只能抗著。現在,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很多村只剩孤寡老人。有點勞動能力的還可以,喪失勞動能力的怎麼辦?住養老院必須交錢,這部分錢哪裡來?兒女們有家庭和兒女,靠打工能省出這部分錢嗎?按五保戶,不夠條件。所以,這才是無退休金人員養老的心病!


小水滴213269177


我看了關於五六十年代的人在農村養老問題國家有了安排等系列評論,我非常高興。

但多數人對五六十年代農村老人沒有文化事我不認可,中國四十多年改革開放出叉子也就在這裡。五六十年代如果夠個好初中學生,就是今天的中小學優秀教師或高級教師,所謂五六十年代的老人沒文化人這些人我感說這些人原本就智力有問題,希望不要抹黑毛澤東時代普及初高中教育的光輝時代。理由有以下事實。

一,文革期間學生參雜不齊,教師也參雜不齊,(l)七十年代全國普及初高中教育,比如·我所在的學校初中二年級,即七年級班主任語文老師是清華大學哲學系的知青,數學老師是北大理工知青,但學生至畢業還有不認的他父親名字的學生,下中等學生是現在高級教師中等以上都有出息。(2)文革結束到改革開放即七五至八五年這十年是中國才子願提不可議的問題,其實是一個人才被埋沒而人才分化的時代,多少中國才被淹沒·,如今天不得而知,有多少人不願從政,不願讓孩子有太高的學歷,,,,想想吧,現代中國才子們除了英語和現代玩電子,我敢說中國如果是一個寶山,挖寶在五六十年代的人群中挖出來的人才你現在大學生,碩士生也的拜師,網友不信試試,那才叫真才實學,,,,。。


簫劍367李佔先


看來題主是個高富家庭,五六十年代之人此時此刻正是養老問題突出時期。這代人歷經國家困難時期,生活艱難,身體超負荷運轉,又趕上計劃生育,中年下崗,養老金很多人都是個大問題。何況現今是倆孩兒養四老一小。他們養老不成問題?現在他們最大的心病就是一旦臥床不起,誰來管?孩子?、國家?社會?這代人夲就一生沒多少積蓄,為孩買房夲就竭盡所有,一旦生病要麼舉債買命、要麼坐等歸天。這一代人只盼國家能把醫療費用降下來,讓人們能看得起病,就安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