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戏荟戏曲讲堂——黄梅戏艺术特色

行当

早期黄梅戏班多为半职业性质,一般只有三打、七唱、箱上(管理服装道具)、箱下(负责烧茶做饭)十二人。与京剧、昆曲有严格、精细的分工不同,黄梅戏基本角色只有七行: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脸。由于班社人少,演出整本大戏时,常常需要一个演员扮演多个角色,因而在黄梅戏中,演员没有严格分行、生、旦、丑都可以演。

百戏荟戏曲讲堂——黄梅戏艺术特色

音乐

黄梅戏唱腔分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主腔属于板式变化体的音乐结构,是黄梅戏传统唱胶中最具表现力的一个腔系。相对其它两种声腔,主腔出现最晚。它伴随着黄梅戏剧目从独角戏、两小戏、三小戏发展到串戏最终形成整本大戏的过程而产生,是黄梅戏成熟的标志。

花腔源自民歌,在黄梅戏还处于小戏的阶段,就形成了百余首小曲杂调的花腔。它属于曲牌体,不同曲牌可表达不同的情感。与民歌不同,花腔已经具有叙事和抒情的功能。花腔旋律口语化,唱词中多用衬字衬词,因此变数很大,可改造性强。

三腔是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在音乐体制上综合了曲牌体和板腔体。彩腔由花腔小曲演变而成,常用于表达偷快的情绪;仙腔也称作“道腔”“道情”,源于道教音乐,具有一种舒展洒脱的气度,通过特殊唱法的处理,还可表现出欢乐情绪或伤感情绪;阴司腔也叫“还魂腔”,从青阳腔吸收过来,原为剧中亡灵或行将辞世的角色抒发悲伤情感所用,表现压抑、阴郁的情绪。

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三打七唱”中的“三打”即是指乐队,伴奏乐器只有大锣、小锣和扁形圆鼓。王少航曾尝试用京胡拖腔,后又有二胡伴奏,但都未能推广。中华人民其和国建立后,才逐渐确定用高胡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并逐步建立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

黄梅戏音乐中糅合了民歌、其它声腔,王少舫曾形容黄梅戏是“喝百家奶长大的”。它的质朴、率真、优美是其它剧种所不具备的,难怪国外把黄梅戏称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