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人會痛恨東林黨?

牧歌218613742


為什麼很多人不喜歡東林黨?原因就在於東林黨的價值觀和黨爭過於極端。

閹黨,以及閹黨的前身齊楚浙黨,都是因為東林黨嚴厲打擊下形成的。沒有東林黨,就沒有閹黨。這是首先要清楚的。

史料給人的印象似乎是:因為閹黨的胡作非為,才有東林黨。但事實恰恰相反。閹黨,是被東林黨打擊而尋求生存的官員不得不依附魏忠賢而形成的。

東林黨的形成

東林黨的雛形,在嘉靖朝時就開始出現:1、浙閩總督朱紈不過是將李光頭等96個海盜處死並誇大為“生擒佛郎機國王三名,一名倭王”,卻被浙江系官員彈劾為擅殺,最後弄得朱紈氣憤自殺:

“吾貧且病,又負氣,不任對簿。縱天子不欲死我,閩、浙人必殺我。吾死,自決之,不須人也。”

事實很清楚:朱紈殺的是倭寇,卻被彈劾為擅殺,並因此被革職逮捕——這不是冤枉人嗎?

2、以通倭罪名扳倒嚴嵩父子的徐階江南官僚集團,被認為是東林黨最早的雛形。

1604年,被罷官的顧憲成和高攀龍重修東林書院,開始了東林黨。《明史紀事本末》:

“今日之爭,始於門戶,門戶始於東林,東林始於顧憲成。”

東林黨的價值取向

東林黨的主要價值取向是陽明學派中守舊派,甚至是宋朝時的程朱理學,反對陽明學派的創新性。

東林黨成員主要有:東林三大君(顧憲成、趙南星、鄒元標)、漕汪二賢(李三才、汪文言)、東林六君子、東林七賢等。

現在來看東林黨成員的主要思想:

顧憲成:主張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朝模式,遵從程朱理學,主張性善,提倡靜坐,反對陸九淵的頓悟和陳亮的事功學說,反對陽明學“無善無惡”觀點,重視修養。

高攀龍:反對陽明學說,提倡以靜為主,重視修養。

趙南星,原則性很強,講求氣節不折求,曾被魏忠賢稱讚。

鄒元標,神童,專研程朱理學。

李三才:“英遇豪俊,傾動士大夫,皆負重名”,和顧憲成是好友;

汪文言:是東林黨黨爭的智囊,曾用計離間齊楚浙黨,讓東林黨獨大,和楊漣、左光斗等是好友。

尊崇程朱理學的東林黨:個人名節重於國家利益

東林黨號稱東林七賢、二智囊的黃尊素是黃宗羲的父親。黃宗羲如此評論東林黨:

“天下君子以清議歸於東林,廟堂亦有畏忌。”
“東林中亦多敗類,及攻東林者,亦間有清操之人。”
“方東林勢盛,羅天下清流,士有落然自異者,詬誶隨之矣。”

魏忠賢信任的魏廣微父親魏見泉和趙南星、顧憲成是好友。當魏廣微以子侄的禮數三次去拜見趙南星時,趙南星因為魏廣微和魏忠賢來往而拒絕見面。不見就算了,趙南星還逢人就說:

“見泉無子”——極力羞辱魏廣微。

閹黨的阮大鋮原本和東林黨交情不錯,但因為趙南星的打擊,沒有辦法只有投靠閹黨。


東林黨只注重個人名節但無實事政績

東林黨成員基本上就是禮部、吏部、御史、大學士等組成,基本上就沒有在地方上幹實事的人。以東林黨中職位最高的首輔葉向高和浙黨首輔申一貫比較:

葉向高獨相七年,一事無成,還因為支持自己的學生王化貞導致最後廣寧被放棄。同樣也是獨相的沈一貫卻有如下成績:

1、規範明朝和日本的貿易,限制日本海船在明朝近海活動;

2、用李成梁鎮守遼東;

3、萬曆朝鮮之戰,組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艦隊到朝鮮海域協防,組建南兵;

4、敢於在張居正執政時拒絕錄取張居正兒子;

5、結束立儲之爭;

綜述

以程朱理學為宗旨,講求個人名節,反對陽明學派,無做事能力但排斥所有異己分子,將個人名節看得比國家利益更重。這就是都是東林黨的罪名。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是東林書院講堂裡的一副楹聯。這副對聯常常激勵著人們關心國家大事,熱誠報國!


對於東林黨有的大加讚賞,也有的嘲諷唾棄,這是為什麼呢?那讓我們看看東林黨的由來!

一、形成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直言敢諫的顧憲成觸怒了神宗,被削去官籍,革職回家,回老家無錫後,顧憲成就有從事講學活動,同時宣揚他的政治主張的想法,恰好在無錫有一所宋朝學者楊時曾經講學過的東林書院,他就同弟弟顧允成倡議維修。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在各方人士資助和支持下,顧憲成修復了這所書院!同年十月,顧憲成會同顧允成、、、、、、(時稱)等人,發起東林大會,制定了《東林會約》,規定每年舉行大會一、二次,每月小會一次。


△無錫東林書院舊跡

二、興起

東林書院既講學又議政,標榜氣節,崇尚實學,吸引了許多有志之士,他們不顧道路遠近,紛至沓來,人數眾多,因為談論政事,逐漸由一個學術團體形成為一個政治派別,從而被反對他們的人稱為“東林黨”。東林黨的政治思想主要有兩點:

一、反對空幻虛無、談空說玄。

對王陽明“心學”及王學末流在道德修養和認識論方面宣揚的種種虛、空、玄的主張和說教進行猛烈的抨擊和批判,從而推動了實學思潮的高漲。

二、提倡求真務實、實學實用。

在內容上、形式上和方法上都針對性、實用性較強,強調從實際出發,注重講實學,辦實事,有實用,求實益。

政治主張開放言路,反對宦官干政,反對礦稅。這些本來都是很有積極作用的思想,為什麼會有東林黨誤國之說了?



總結起來,可以歸為三大過

1.黨爭內耗
黨爭不僅限於東林黨與閹黨之爭,由於東林黨人威脅到非東林黨人的利益,許多非東林黨的官員為自保也紛紛以地域為單位,以高官為領袖,結成幫派,一時朝中宣黨、浙黨、楚黨、齊黨林立,各種朋黨派系之間也相互詆譭,這種黨爭之風一直持續到清初,極大的消耗了人力、資源,加速了明朝滅亡。

2.志大才疏

雖有忠義之論,卻無治國良策。他們很多人入仕以來,從來沒有什麼實質業績,而是以攻擊同僚,放言高論,犯顏直諫,”直名震天下”,然後自封治世良臣,似乎只要他們在位就可以立見太平。崇禎帝時,東林黨人認為東廠這種監察機構是對他們道德操守的嚴重懷疑和侮辱,於是在以東林黨人為首的內閣建議下,崇禎帝撤銷了東廠這個最大的監察機構。隨後,東林的“君子們”再次向皇帝建議,撤銷派往各地的監察機構和監察太監,以致官員貪汙現象加劇!

3.農民起義與東林黨人有脫不開的關係

東林黨人代表了當時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強的利益,反對朝廷向工商業者收稅,工商稅的減少導致西北農業稅加重,農業稅從張居正時期的二百萬兩,一直攀升到崇禎十二年的兩千三百萬兩,再加上當時各種天災不斷,造成了大量農民破產,形成大量流民,直接導致了明末的農民大起義。


還有個對東林黨人評價比較低的原因,一大批東林黨人最後投降了清廷!


草堂有春色


嚴格意義上說,許多人不是剛開始就痛恨東林黨,痛恨他們誤國誤民,小的時候,曾在中學教科書上學習過關於東林黨人的文章,那時候對文中描述的東林黨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畏強權暴政,儼然是正義的化身欽佩不己。長大後在不斷深入瞭解歷史的情況下,逐漸走出了東林黨人的一面之詞,逐漸瞭解了歷史鮮為人知的另一面,對東林黨人的所作所為有了更客觀更深入的認識,這才痛恨他們不但把握文字宣傳的話語權,混淆視聽,還以一己之私利,誤國誤民,所讀的聖賢書大都餵了狗。許多人痛恨東林黨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東林黨不論是非,只論親疏

東林黨起源於萬曆年間退隱的江南士大夫顧憲成,高攀龍等人,以重修無錫的東林書院為標識。逐漸形成了以南直隸一帶為中心的江南士大夫的政治團體。由於江南學風極盛,進士及第進入仕途的朝廷官員非常多,於是東林黨在政壇的勢力不斷強大,最終足以與皇權對抗。這一政治團體不斷打壓其它地域出身的官員,迫使他們抱團取暖,於是楚黨,浙黨,以及主動或被迫依附於內廷所謂的“閹黨”應運而生。黨派之間只論親疏,不論是非,不論是否有利於江山社稷,這跟唐朝中後期的“牛李黨爭”別無二致,過度的黨爭大大降低了朝政的效率,使得國事加速衰退。

東林黨提出的“消滅閹黨,取消礦稅,廣開言路”三大主張,有十足的小算盤,誤國誤民

應該說,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做了許多壞事,天啟帝之所以置之不理,是因為借用魏忠賢對東林黨形成制衡,避免東林黨一方獨大,還可以用內庫在江南征收礦稅充實國力,以應對遼東戰事。東林黨出身江南富庶之地,代表大官僚大地主階層的利益,取消了礦稅和工商稅,符合他們的利益,卻將負擔進一步轉嫁給農民,給了農民起義的藉口和機會。實際上,在徵收江南礦稅的同時,朝廷對西北地區的農業稅減緩減少徵收,緩和了西北地區矛盾。

廣開言路是好事,但東林黨人藉機廢除了派駐各地的內監機構和情報機構“東廠”,使得皇帝喪失了對地方督撫的有效制衡和控制,使得各地官員各行其是,貪腐風氣更甚,中央權威進一步喪失。

東林黨人降清叛國者大有人在,枉讀聖賢書

1644年,清軍繼續南下江南。以錢謙益為首的東林黨人一方面仍忙於黨同伐異,不顧大局。另一方面,在清軍兵臨城下時,不但不抵抗到底,反而是開門納降。錢謙益惺惺作態,假裝投水自盡殉國,卻說湖水太涼而放棄,還不如名妓出身的老婆柳如是有氣節,連水都怕涼的人,當然更怕死。特別是身為士大夫領袖的錢謙益投降,影響極壞,帶動一大批江南士大夫投降叛國。朝廷覆滅之際,東林黨的總體行徑還不如他們痛罵的所謂“奸臣”馬士英,馬士英在弘光朝覆滅後,仍堅持組織抗清,最終被捕不屈就義。在馬士英死後,東林黨人深感臉上無光,還有意汙衊馬士英投敵,東林黨人此舉卑劣。

好在東林黨人掌控當時文字話語權,在參與撰寫史書和各種資料時刻意美化掩飾自家子弟的醜事,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東林黨人畢竟不能一手遮天,大家對明末那段歷史瞭解多一分,對東林黨的痛恨就多一分。方才明白崇禎帝死前所說的“諸臣皆亡國之臣”,並不都是自我辯解之言。


滄海拾遺錄


東林黨的幾個誤國之舉,一是均稅負,東南富庶,歷來是王朝糧倉銀庫,但東林黨空喊口號,均天下稅負,其實是假公濟私,為了其所代表的地方世家代言,結果西北地瘠民貧,民不聊生,流民四起,演化為民變暴動。

明崇禎有意與關外義和平定內亂,東林黨口誅筆伐,最終以殺兵部尚書了事,其後無論形勢多險惡,再無敢提義和之人。

闖王破潼關緊逼京畿,崇禎有意退居江南再行北伐,東林黨畏懼南京朝廷沒有他們的權位,哭鬧朝堂,致使大明空有半壁江山卻群龍無首,最終分崩離析。

東林之罪,在結黨霸權打擊異己,在執天大虎皮行苟且私利,在執聖賢言論無視事實,在無天下大局只為團體私利。

明開國之君朱元璋最怕的就是相權架空君權,以內朝輔政打擊官僚,最終,東林黨強奪權柄,綁架國君,實是大明開國之諷刺。


宏業007


為什麼有人痛恨東林黨?因為隨著網絡上給歷史人物"翻案"之風的愈演愈烈,東林黨的死敵魏忠賢魏公公被神話成了"大明朝"的救星。因此,很多"精神明朝人"自然就開始對東林黨進行批判,雖然很多人都不知道東林黨到底是怎樣一個組織。

實際上,"東林黨"並不是一個堅固的,有著嚴格組織紀律的現代意義上的"政黨",其只不過是一群政治訴求相同,或者政見一致者被第三方劃定的一個組織。東林黨內部人員結構複雜,且不穩定。真正能夠被認定為東林黨的大臣,大概是:楊漣,左光斗,葉向高,孫承宗等人。很多大臣只是和東林黨關係密切,但被當做東林黨。

東林黨真正活躍的時期,是萬曆後期到天啟三年魏忠賢掌權之前。萬曆年間東林黨主要和浙黨,楚党進行鬥爭,結果東林黨成功擊垮了其他集團。但魏忠賢掌權之後,便對東林黨進行了大清洗,東林黨從此式微,再也沒有能夠緩過勁來。崇禎時期,魏忠賢雖然倒臺,但東林黨也並沒有再次得勢。

很多人將"文官集團"和"東林黨"直接劃等號,顯然是荒謬的。這些人認為:以魏忠賢為代表的宦官集團對東林黨的打擊,實現了政治上的制衡,閹黨的覆滅,使得東林黨一家獨大,最終葬送了大明王朝。這種理論更加荒謬。

首先,閹黨的主力,並不是太監宦官,相反,是文官。閹黨的組成很複雜,其中包括宦官勢力,和魏忠賢沆瀣一氣的文官,以及被東林黨擊垮的楚黨,浙黨。由於魏忠賢以及眾多宦官能力有限,所以很多事情都是閹黨中的文官在辦理。可以說,閹黨掌權時期,朝廷除了少數幾個東林黨之外,其餘大臣都是閹黨。

其次,有人編造所謂的魏忠賢收商業稅,增加明朝國庫收入。然而,明實錄中記載,魏忠賢掌權期間,明朝國庫收入並沒有明顯增加,而且,明朝自始至終就不存在所謂的"商業稅",包括魏忠賢時期。另一個說法是東林黨代表江南資本家的利益,這更是純粹胡說。東林黨的骨幹,南北方都有,且出身各不相同,沒有任何史料證明東林黨和江南的工商業者有聯繫。的確,明朝後期文官的確經商,但文官不一定都是東林黨。

至於有人說東林黨不務正業,只會誇誇其談,眼高手低,那麼,楊漣,葉向高的處理政務水平不高?孫承宗的軍事能力不強?既然如此,何來"東林黨只會清談"之說?

因此,東林黨被汙名化,本身就莫名其妙。要說東林黨導致明朝滅亡,崇禎時期,崇禎皇帝一人大權獨攬,且當時東林黨已經沒落,這鍋緣何又扣在東林黨身上?說到底,還是網絡上某些寫手水平太低,分不清東林黨和文官集團的區別;也不明白東林黨內部複雜,根本不能被一概而論。同時,為了標新立異,不惜捏造"魏公公英雄論"來博人眼球。


庭州行者


從新的觀點來看,東林黨人多尚空談,誤國不少。這些以王陽明“心學”為思想指南的士大夫,太過清高自重,凡事愛講大道理,泱泱而談,根本不考慮實際解決問題的辦法,整日嘴裡叨叨性命之理,務虛名,棄實用,最終使得朝政一發不可收拾。

簡單說,東林黨看誰都不順眼,誰幹事都沒有他們乾的好,合乎大意,但是他們又不幹具體的事,買嘴皮和掌控當時輿論的道德制高點,如同現在一票網上拿著綠卡掙著美刀的貨大談愛國——他們說的是讓別人愛國上戰場,你打架他發視頻博朋友圈點贊。

魏閹黨某種意義上強取豪奪是從當時的工商縉紳階層收取商業稅為皇帝為代表的大股東收取運營管理費——當時國家除了收取土地農業稅之外沒有別的來源,士大夫工商縉紳階層不繳納稅,國家需要花錢地方又太多——所謂藏富於民就是這樣,皇帝代表國家收取工商稅就是與民爭利,但外族打來需要花錢士大夫工商縉紳階層有錢卻不出一文,這是明帝國的悲哀,也是士大夫工商縉紳階層的悲哀。

史料記載,魏閹再無恥,執政期間也確保了邊防軍遼餉不缺,但東林當政後,邊疆就亂了...

東林如同企業裡面不幹事還老嚷嚷上躥下跳的貨,但百姓看歷史都是從演藝和電影裡看東廠西廠如何如何——歷史到了明代,知識分子的不要臉已經快到了登峰造極,骨子裡面,不比閹黨差,表現手法和高舉的大旗不同罷了。


文強諞文旅


東林黨從他們行事作風看,扯犢子,賣隊友,找武將毛病,官商勾結吸的都是整個江山的血肉,農民的血汗,乾的事沒一點用處,朱由檢傻帽,政治領悟這麼差勁,拖死了多少人?明末的情況,並沒有那麼差,天啟帝在的時候,西北方面南糧北調,西北那邊的稅收降低了60%左右收上來,李,張二人只能當小弟,也不用收三稅,魏CEO可以和東林狗好好玩。奴清也進不了關口,崇禎二百五了,一上臺就搞了那麼大簍子,江山江山也被他折騰完了。你看那個什麼東林黨魁錢謙益,頭皮甚癢,水太涼,那位知道為什麼這麼多人討厭。


夢中的壞小孩


為何有人會痛恨東林黨?原因很簡單,東林黨人誤國誤民。明朝最終走向滅亡的一個最為嚴重的問題就是黨爭。



事實上,在明宣宗時期,明朝的文官集團就基本達成了以腐敗換團結的共識。因此,後來的所謂楚黨,浙黨,東林黨,閹黨等等黨爭,並非是為國家利益而爭,全都是為了一己私利而爭。

東林黨之所以出現,原因就在於嘉靖時期嚴嵩專權,導致了徐階等人為扳倒嚴嵩而形成了徐黨。徐階致仕之後,他的學生李春芳接任首輔。由於高拱與徐階不和,高拱又將李春芳擠走當了首輔。



萬曆元年,張居正在沒有經過徐階認可的情況之下擠走了高拱,自己當上了內閣首輔,並且又與太監馮保相勾結,致使徐黨將張居正視為異己,不與張居正合作。而張居正在處理讀書人的問題上又殺了當時民間的大學問家何心隱,導致徐黨與楚黨之間徹底反目。

此後,張居正被清算,徐黨勢力迅速擴大,遍及朝野。又因顧憲成被罷官而重開東林書院,廣招門徒,因此在徐黨的基礎上成立了所謂的東林黨。而後來東林黨人又與魏忠賢的閹黨之間進行了長期的權力鬥爭。其目的就是要剷除閹黨控制朝政。



然而,東林黨人幾乎都是一群守舊的勢力,他們一方面在朝廷做官,以他們官員的身份又在民間經商,甚至做海外貿易。他們不僅自己腐敗,也認可腐敗,為了推周延儒入內閣,甚至花費了6萬兩黃金。到了明朝滅亡時,東林黨人變節速度之快也令人震驚。這些人李自成來了投降李自成,多爾袞來了投降多爾袞,滿洲人對他們也嗤之以鼻。


傅斯鴻


都說明朝亡於黨爭和閹黨,崇禎皇帝臨死之前還一個勁的罵“諸臣皆乃亡國之臣”。

或許正是這些話語影響了後人對於明朝黨派的仇恨。但是東林黨人真的有那麼遭人痛恨嗎?

先說一下東林黨是怎麼形成的吧

在明朝晚期的東林書院中,顧憲成、高攀龍等這些人在東林書院開啟了一波裝逼模式,開始了“妄議朝政,品評人物”的吹牛逼的講課模式,一時間明朝晚期的那些讀書人都跑來了這裡開始一輪裝逼模式,隨著人數的越來越多,這些人有了一個新的外號-----東林黨。


東林黨的快速形成很快在朝堂之上形成了一團不小的勢力,但是和東林黨並立的還有【浙黨】、【齊黨】、【楚黨】等等黨派,黨派之爭成為了明朝末年走向敗亡的重要催化劑,而在這場黨派之爭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核心人物。

他就是明朝神宗之子-----朱常洛。

黨派之爭說白了就是利益之爭,當時的朱常洛理應被立為太子,但是明神宗卻一心一意的想要立鄭氏的兒子朱常洵,大臣們的極力反對,讓明神宗放棄了立朱常洵為皇太子的打算,立了朱常洛為皇太子。

明神宗的寵妃鄭氏依舊不甘心,一瞬間爆發了明末三大案。

明末的三大案扶起了一位新的帝王,他就是朱由校。東林黨人由於擁護朱由校有功開始登上了權力巔峰,把持了整個朝政。

東林黨人的核心主張是希望皇帝能夠“扼制宦官”、“停止礦稅”、“廣開言路”三個核心事件,勢力日益強大的東林黨人甚至有了可以制衡皇權的能力,明熹宗為了尋求勢力的平衡,重用太監魏忠賢,大肆打壓勢力膨脹的東林黨人,東林黨人開始走了下坡路,眾多的東林黨羽被魏忠賢迫害。

一直到了明末的崇禎皇帝,東林黨和閹黨才停止了爭鬥。但是長期的內鬥已經讓明朝幾乎癱瘓,內憂外患不斷,而明朝的東林黨一干人等,他們的鬥爭不僅僅是為了國家的利益,更多的是為了自己黨派的利益開始的爭鬥,在明朝晚期那個本來已經土崩魚爛的朝堂之上又加了一劑催化器,間接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這或許就是有人會痛恨東林黨的原因吧!

其實說簡單點,東林黨人也是僅僅為了生存下去啊!你不鬥人家,人家要搞死你啊!


歷史總探長


東林黨用現在的話來形容就是“道德婊”“鍵盤俠”。東林黨是江南士族富商的利益代表,動輒用聖人級的道德標準來要求、攻擊政敵,操控輿論,一絲道德瑕疵即否定此人,進而否定其政績乃至一切,務必使對手人亡而政息。然而他們自身不但只知空談道德,幾無實務能力,“只對人不對事”“內戰內行,外戰外行”,誤國誤民,而且真正遇大事時即無道德又不捨利益,東林黨執政期間,不但北方軍餉近乎斷絕(因為代表江南商人利益,攻擊榷稅是與民爭利,要藏富於民,禁了榷稅導致國庫空虛,又重文不重武,苛待軍隊。包括禁海令也是這幫人在背後支持,為的是壟斷海外貿易,甚至勾結倭寇海盜。),且在李自成進北京時在國庫空虛的情況下一毛不拔,李自成進北京後確於各官員家中搜出兩千多萬兩白銀,滿清入關後,投降最快膝蓋最軟翻過臉來對自己人下手最狠的的各級官員文人大儒卻大半都是這些明朝時的道德楷模、人間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