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水退去,魚蝦留下

有誰在玉米地裡收過魚蝦嗎?先別愕然,的確有這樣的收穫者。

積水退去,魚蝦留下


在廣西來賓市忻城縣遂意鄉弄江村的弄椿屯旁,有一個面積大約幾百畝的山谷, 在“九分山一分土”的當地,這山谷算是一個安逸的好地方了。每年五六月份下暴雨時,山谷裡就會有多股泉水湧出,淹沒低處的莊稼,隨泉水而來的魚群,也一撥跟著一撥,爭食鮮嫩的禾苗和野草。暴雨一停,山谷裡的積水迅速消失,只留下那些吃肥了又不及“撤退”的魚蝦,在田地裡活蹦亂跳,束手就擒,成為村民飯桌上的佳餚。

1997年5月,和往年一樣如約到來的雨,遠遠超過了慣常的強度,淹沒了村民對豐收的期盼,並留下了一灣湖水。田地變成了湖泊,糧食變成了魚蝦。當地人給這個突然到來的湖取名叫“噸湖”——“噸”是壯語的音譯,意為被水淹沒的低窪地。十年後,就在村民們已經完全適應這種轉變之時,噸湖水突然乾涸了。

積水退去,魚蝦留下


2007年3月的一個深夜,睡夢中的村民突然聽到噸湖方向傳來了巨大的震動和響聲,隨後一種“嗚嗚”聲徹夜鳴響。天亮後,村民發現噸湖水位已經下降了1米多,湖中有幾處巨大的旋渦正在吞噬著湖水,“嗚嗚”聲就是從那裡發出的。幾天以後,一片汙泥覆蓋的山谷露了出來,一個被漩渦撕開的、直徑有幾十米的深洞,猙獰地張著大口。噸湖就消失在大口之中了!

奇怪的是,噸湖很快又回來了。3個月後的一場大雨之後,村民照例帶著漁具到山谷去,看看有沒有機會捕獲點什麼。當時在現場的壯族人藍常達講述了當時的奇觀。山谷裡到處都是水眼,上百個洞窟都 在汩汩湧水,大的洞窟直徑有兩米 多,小的直徑也有三四十釐米。隨後湖水便慢慢地回覆了往日的盛況。

積水退去,魚蝦留下


噸湖的形成,是由於地下河的河道堵塞造成的外溢。噸湖不會無限制地上漲,因為地表還有孔隙與通暢的地下河連通,這些或大或小的通道,在地質上形象地被稱為“漏斗”。噸湖、孔隙和地下河,三者的關係就像洗手盆跟水龍頭、水塞和溢水孔的關係。 噸湖的突然消失,意味著地下河道突然暢通了。原因有多種,可能是堵塞物腐朽,也可能是積水壓力過大,使堵塞點崩塌,打開了舊河道,或造 成地下河道穹頂崩塌,形成新的過水通道。

瞭解噸湖來去的原因並不難,但要形成噸湖卻不易——那需要天時地利、機緣巧合。噸湖的忽隱忽現雖給當地村民帶來了困擾,但不論農耕,或是漁獲,弄椿屯的人都可以安居樂業。像這樣的喀斯特奇境,廣西還有很多。

文字根據線上傳播方式對原作有部分刪改。

撰文/插畫:覃妮娜。攝影:李晉。內容來自:《地道風物.廣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