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沉迷遊戲輟學,媽媽嚴重焦慮,如何救助被毀的少年和被毀的家?

培根九月


一個孩子極大程度地影響了一個家庭的幸福程度,孩子沉迷遊戲而輟學,勢必會讓整個家庭都為之焦慮。而現在孩子沉迷遊戲、手機,也是許多父母的心頭病。


想解決問題,第一步就是戒除孩子的網癮,繼續去學校學習。


那如何克服孩子的網癮呢?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像小學生時期的孩子那樣,對父母唯命是從了,所以強硬地沒收手機、砸電腦、把孩子關在家裡不準去網吧,那樣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第一步:用平等的視角,試著和孩子聊聊


見過一些家長和孩子聊天,一開口便是“那遊戲就有那麼好玩麼?我看沒意思透了”、“現在玩遊戲,以後能有些什麼出息?”、進一步演化成“我看你這個人以後是一事無成了”,孩子還沒來得及開口,便遭遇了當頭棒喝,還怎麼將心裡話說出來呢?


家長如果真的想解決問題,不如先放下心裡的那些想法,用寬容平等地態度和孩子聊聊這件事“兒子,你現在玩的是什麼角色啊?你能跟媽媽說說他有哪些大招麼?”、“老爸最近也開了個賬號,不如帶著我一起玩啊?”以遊戲為入口,先了解孩子自己內心的想法。為什麼這麼喜歡玩遊戲呢?自己是不是也想控制但是控制不住?知道他的想法後,才能夠對症下藥。


孩子沉迷遊戲一般有三個原因:


  • 跟潮流


很多孩子玩遊戲都是和自己的朋友一起玩,有時候在家寫作業不能出門,就會約在一起打遊戲。或者是看別人都玩這個遊戲那我也想試試,不試還好一試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 獲得成就感


孩子獲得很大的成就感 ,有些孩子成績平平,在學校表現並不突出,屬於家人不疼、老師不愛的那類,很少受到老師和家長的重視和表揚,缺少成就感,而在遊戲裡,每一次通關升級都會獲得獎勵,獲得現實生活中沒有的鮮花和掌聲。


  • 獲得歸宿感


兒童的歸宿感從家庭向同伴轉移,從同學中得到友誼、支持和尊重成為他們的重要需求, 如果孩子生活中沒什麼朋友,不被同學喜歡,比較孤單,而在遊戲裡,可以認識很多網友,並和他們組團打遊戲,只要遊戲打得好,就可以獲得隊友的認可,讓他會有找到組織的感覺。


跟孩子溝通後,讓他願意和你說出他為什麼那麼喜歡玩遊戲。看他自己是否知道遊戲的危害,是不是也想改正?一個願意和父母說話的孩子,再壞也不會壞到哪裡去的。



第二步:約法三章,犯規要有懲罰


當孩子意識到沉迷遊戲的危害,也決心要改正的時候,就可以和他簽訂一份玩遊戲守則,例如:


  • 控制玩遊戲時間,一天不能超過2個小時;一旦超過,則清空他的錢包,讓他沒有零花錢,同時和他的朋友打好招呼,不能借錢給他。


  • 控制玩遊戲的範圍,譬如只能在家上網,不能到離家很遠的網吧上網。一旦違反,則一個月內都不準去玩吧


  • 控制遊戲隊友,查看和孩子一起玩遊戲的朋友,最好是認識的同學,並且和同學約定好遊戲時間



  • 給孩子上輔導班,完成每天的學習任務。孩子已經輟學了,不會再有每天的作業,但可以先給他上輔導班,暫時不要落下太多課程,當孩子每天都能按時完成作業後,就可以申請繼續上學。


“約法三章”後,一定要堅持,不能隨便更改。在約法三章的時候,父母需要聽從孩子的意見,給孩子一點時間,但做法也一定要夠強硬,讓孩子將這個壞習慣改掉。



第三步: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讓孩子看到你的決心


有些家長不禁會說,我試過和孩子約定手機使用守則,但是沒有用。那是因為孩子覺得這份守則只針對自己太不公平了。所以,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


特別是跟孩子待在一起的時候,不能老是玩手機。很多青少年的孩子為什麼喜歡出去外面玩,有時候跟父母沒話說,或者玩不到一塊兒,自然而然地就只想朝外面跑,跟別人在一起玩。


跨年夜的時候在外面吃飯,隔壁一個爸爸和孩子的相處模式就值得很多父母借鑑。爸爸帶著女兒和兒子,女兒看樣子是高中,兒子看樣子是初一。三個人從點菜開始就是商量著來,點了兒子喜歡的龍蝦、女兒喜歡的牛排,還有爸爸自己喜歡的藤椒魚,誰也沒有將就誰。吃飯的過程中,爸爸來了好幾個電話,但都給摁掉了,孩子們也沒有看手機玩遊戲。


吃完飯後,三個人商量晚上怎麼跨年。爸爸說要不去逛商場吧,兒子發表意見說商場太熱了,不是很想去。轉而提出自己的想法“要不去看電影?”爸爸說“最近好像海王很火,要不我們去看看”,姐姐立馬接話:“是的!我朋友也說超級好看,我們就去看海王吧。”三個人休息了會兒就走了。


全過程,爸爸和孩子平等交流,會尊重他們的意見,以身作則不看手機,不玩手機。在後面的商量中,也可以看出他緊跟潮流,知道現在的孩子們喜歡什麼,孩子自然樂意跟他待在一起,和他說話。


當家長在陪伴孩子的時候,無論是陪寫作業還是陪玩,可以提前將手機靜音,並且不讓手機暴露在孩子眼前,保證家長的陪伴是一心一意的。那麼,傳達給孩子也是正面的反饋,而不是孩子以後有了手機就不再需要家長的陪伴了!



其次,當孩子鬧脾氣時,不拿手機哄。


青春期的孩子是情緒多變的物種,有時候誰也沒惹他,他自己一個人生悶氣或者來鬧鬧你。不寫作業也不理你,家長覺得煩,怎麼說都不聽,這時候就拿出了大法寶——手機。“給你玩一個小時,等會就把作業寫了好麼?”


而孩子的手機癮多半就是這樣染上的。因此,家長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不管孩子怎麼鬧脾氣,不要用給孩子玩手機的快速解決方法,不要養成孩子依賴手機的壞習慣。


家長態度要堅定。如果家長已經開始實施如何解決孩子玩手機的方法時,態度一定要堅決!要讓孩子看到你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在達成約定的過程中,要儘量吸取孩子的意見,千萬不能把“約定”變成父母單方向的“命令”



第四步:心態很重要


真的說了這麼多,我覺得父母的心態是關鍵。不論何時何地,不要對自己的孩子失去信心。雖然題主說現在孩子已經輟學了,媽媽也很焦慮,我猜想可能還慘雜著對孩子的失望。但你要相信他只是暫時遇到了困境,只要給與一定的時間,幫助他,他一定會重新站起來,依然是那個讓你開心、讓你驕傲的孩子。



青欖教育


青少年沉迷遊戲輟學,對家長是一個非常煎熬的事情,對孩子的一生也影響非常大!要想徹底改變這種現狀,孩子的年齡越大越是困難!

結合我所學習的內容和實際經驗來分析出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

1,家長要明確一點:孩子不論如何,依然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家長要無條件的接納和愛孩子。

這個觀念家長自己心理要堅信,並且有效地傳遞給孩子(讓孩子逐步地相信)。

2,家長要想辦法讓孩子參與到家庭事務中來,哪怕是小小的家務事,來增加孩子的責任感、更多地感受給予他人關心的快樂。

比如,飯後,告訴孩子幫著收拾碗筷或者洗碗,之後表示真誠感謝!這也是表達父母關愛的一種很好的互動,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得到他人真誠感謝的心理,孩子和我們是一樣的。

3,有意識地找一些年輕人比較關心的話題,創造聊天的氛圍和機會,多引導孩子表達自己,創造一個正向的生活氛圍。

比如我會找機會和孩子一起看電視節目,可能是他追的劇,也可能是他喜歡的欄目,更多的時候會看孟非的《非誠勿擾》和《新相親時代》等,通過劇中的人物聊自己的看法,多聽孩子表達,偶爾地會補充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比如女非誠有一個男嘉賓,從外形到內在都是超級的優秀,三個片子下來,24盞燈都亮著,這是從未有過的一幕,聽孟非的點評非常的中肯,對此孩子不可能無動於衷,藉此機會,我會用一句話說:人,關鍵是自己要優秀,要有本事!這男嘉賓很明確自己要什麼而且非常自制,這樣的人不優秀都難!

這是正向品質的激勵,說一次或者多次沒有用,不過讓家裡經常有這種積極氛圍,孩子會逐漸地受到影響。

4,對孩子的手機、網絡使用要和他一起建立一個約定,他很可能是不願意的,但是他不願意是正常的,家長一定要和他建立一個約定,並且還要 做約定的監督者(家長自己一定要以身作則)。

同時,還要鼓勵還發展其他合適的興趣,比如運動,比如閱讀,比如自己學個樂器或者繪畫、再或者自己做個課題等。用更多的合適的興趣來分解對網絡和手機的關注。

這樣從感情、關係上和孩子拉近,從言行上對孩子做出約束,這是一個慢長的過程,對於小學生可能更容易引導,對於十幾歲的孩子,難度會比較大,不過只要家長真實去努力了,就一定會有收效,儘管這並不容易,但如果家長不努力,那麼孩子的學業也就真的沒有希望了!

以上的思路是我通過學習和經驗所得,具體在操作過程中需要家長更多的去學習根據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去有所變通,只要不脫離這個思路,變化是遲早的事!


有關和青春期孩子的相處,我曾在“快樂庭院”推送過一個圖文專欄,參加了今日頭條知識年貨節,在2019年1月27日之前,購買享受五折優惠,歡迎關注“快樂庭院”,領取優惠券,購買!


快樂庭院


每次看到這種提問就很糾心!我兒子在初中就開始迷戀網遊,學習一落千丈,為了幫助兒子解除網癮,我們試過很多方法,有粗暴的,有轉移興趣的,有各種警示教育的,……可是一圈下來收效甚微。後來,我和妻子經過勾通制定了一個打持久戰的預案,終於在一年內讓兒子不再迷戀網遊考上了縣重點高中並在去年他完成了南昌大學順利畢業並找到了一個月薪八千左右的工作,下面我把我們的經驗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對有需要的家長一點啟示!

一,爭對兒子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孩子網癮不可能在短時間能迅速解決。所以,我們第一階段是控制他的活動範圍,在我們清楚的地方上網。具體的辦法是:清空兒子的錢袋,在兒子挑選的網吧(可以是二個),充好會員卡!網吧內除了礦泉水不能購買其他零食!家裡配上可以上網遊戲的電腦,但電腦必須要讓我們檢查,有不良遊戲等影響身心健康的東西,必須刪除。如果有借錢,家裡偷錢到不是指定地方上網,後果是禁閉一天並切斷所有網吧上網,只能在家上!如果再犯,將由我和妻子二十四小時值班輪守,睡覺吃飯上學上網我們都跟著,直到兒子學習成績班級前三,並保證以後不再犯同樣錯誤我們才解除看護!

二,控制兒子上網時間。不能逃課,一定要完成作業。作為交換條件,可以不做課外作業和不參加興趣班培訓來增加他上網時間,晚上九點半必須正常休息(週末可以延長一個小時)!必須三餐正常,個人衛生良好。每天可以自由選擇一項體育活動,時間不低於一個小時,活動時間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如果兒子違反上網時間規定三次,處理辦法參照第一條處罰辦法!

三,控制兒子和同學網友的網遊聯繫。同學之間可以在一起玩網遊,但是要經過對方家長同意!學校家長問起一起玩的同學要據實回答,如果發現同學無節制上網一定要告訴老師。絕對禁止發展新網友,現有的網友如果有發現是成年人,或年長三歲以上的要刪除!我們可以隨時檢查他的對話記錄,並有權對網友甄別,發現不文明,一天在線4小時以上的兒子網友都必須刪除!這個環節要多做兒子思想工作,循序漸進,我們沒提違反的處罰!

四,長假期間,在完成學習任務後,連續上網時間不能超過二小時!違反了參考弟一條處罰!

上面四點是除癮第一階段的任務,這個階段主要是把孩子上網空間時間控制起來,按照生活學習的進程,往規律性調整!儘量把孩子控制在學習遊戲倆不誤上!

第一階段時間我們是用了半年,有第一階段的成功,第二階段就可以水到渠成的開始了。

一,配合老師在優勢學科突擊,比如我兒子數學班上是前十名的,我和老師商量,為了兒子徹底解除網癮,對數學來個再提高!老師同意了我的意見,剛好縣裡有數學競賽,老師引導兒子參賽,然後一個星期的加強訓練中,兒子一天都沒上網,並出乎意料的拿到了第八名的優秀獎!為了獎勵孩子,我馬上給他換了一個高配的著名品牌筆記本電腦!

二,兒子身高不錯,也經常煅練,我找了一個藍球老師,請他對兒子進行培訓,也告訴老師他上網的經歷,並很明確告訴老師教他打藍球主要是培養他的興趣,讓兒子知道上網只是遊戲,男人對抗還有體育運動的對抗,這個對抗更有意義,更加激烈!

三,一有假期,我們一家人,就放下手頭工作,郊遊,出國遊,或者去看場電影,那裡有藝展畫展我們也都帶著孩子去!這樣讓孩子放開眼界,也增加對自然和藝術的認識!這時按排要對孩子味口,儘量準備幾個出遊方案讓孩子自已選!

四,兒子英語一直拖學習的後腿,我們都沒想出好辦法,我想借助兒子經常上網的愛好是不是能提高英語成績找了英語老師勾通,結果很好,英語老師熱情的為兒子提供了一套網上英語學習的辦法,並常常來我家指導兒子!好的局面一下子打開,初二下學期兒子英語成績一下提高到班上前十,期未總分也躍居全班第六!

一路走來,雖然辛苦,但兒子現在也算能獨立了!

四,


弄蝶1


當小孩剛沉迷遊戲時,要及時扭轉制止,我兒子就是這樣,初二開始判逆,玩遊戲,偷錢買手機,拿同學的手機回家玩,半夜躲在被子裡玩,手機繳了一個又一個,成績一落千丈,最後老師請家長,把我和兒孑狠批了一頓,藉助老師的一把火,回家我和兒子一起改正,改變,約法三章,給兒子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從不在小孩面前看手機,以前愛跳舞的我現在只要兒孑在家我都會陪著,慢慢的兒孑遊戲癮沒了,讀書也用心了,中考考上了我們這最好的高中,現在高一,成績穩定,我也少操心。


陪讀媽媽之悠悠生活記


前不久,有學生在玩遊戲時被媽媽發現,這位媽媽加進了兒子所在的QQ遊戲群裡,用粵語和普通話咆哮如雷:

“兒子初二,每科成績不過平均分”;

“你們把我兒子害死了”!

原來,這位媽媽因為憂心孩子沉迷遊戲,學業退步,於是加進遊戲群裡怒斥群友。

她先是用粵語質問:“這是什麼群?”

緊接著就是機關槍式地怒斥群友:

“你們真是害人不淺吶你們這個群!”

“你們沒有前途我跟你們說,這四百多個人好好學習不好嗎?一天到晚上網有什麼意思?有什麼意思啊!?”

“我跟你們說你們這一幫人,你們害死我兒子了!群裡的400多人搞動漫和遊戲也會害死你們自己的。”

其中有群友也不甘示弱,直言說:

“我們這裡只是一個正常的聊天群,我們無權干涉您兒子的任何私人生活。”

總之,群裡的人都被罵得一愣一愣的,儘管有不少群友想要直言解釋,可在這位媽媽的“連珠炮”前也是毫無作用,甚至還嚷嚷著要報警把群裡人都抓起來。

誠然,這位母親愛自己的孩子,才會把遊戲視為洪水猛獸。愛之深,才會責之切。但她的所作所為,真的意味著遊戲與成績勢不兩立嗎?

01

關於遊戲是不是洪水猛獸這個問題,在回答之前,得先說一說孩子都愛玩的手遊。

我有一個親戚就是視手機遊戲為毒瘤的典型。在他的家裡,9歲的兒子不僅不能玩遊戲,連看別人玩都不行。一談到遊戲,親戚就想掀桌子罵人:

國家怎麼不管管?為什麼不把研發遊戲的人全都抓去坐牢,怎麼不把手機遊戲全禁止了啊!?

既然孩子不能玩遊戲,那業餘時間幹什麼?

打球?和同學結伴春遊?統統不允許。

因為他白天上班,晚上打麻將,壓根沒時間關心孩子。為求方便直接就把孩子鎖在家裡陪奶奶,唯一的娛樂活動也只是跟奶奶一起看《新聞聯播》和抗日戰爭片。

在這樣的情境下,孩子的性格變得越來越內向,不愛與人交流,對很多東西都提不起興趣。這一步步的性格養成,我全都看在了眼裡,卻也無可奈何。

對於手遊,我持比較中立的看法。

專欄作家連嶽說,“遊戲是人的天性,它有競技的快樂,又有社交屬性。”

強行禁止,違揹人性,既做不到,也沒必要。

只有傻子才會拒絕一種讓自己感到愉悅又放鬆的東西。這就像老人喜歡跳廣場舞、年輕媽媽喜歡追劇一樣,孩子也有喜歡玩的遊戲,三者並沒有本質區別。

02

通常說到這個時候,肯定會有媽媽要舉手發問了:

既然你說遊戲不是萬惡之源,那孩子沉迷遊戲,玩物喪志怎麼辦?

是的,現實中的確很多孩子沉迷於網絡遊戲:

咸陽的一位年輕媽媽,發現卡里的16000塊錢突然就沒了,以為遇到騙子了,一查,竟是被自己的孩子拿去充手遊了。

深圳李先生家一家三口生活頗為拮据,多年省吃儉用才積攢下3萬多元錢。

結果11歲的兒子趁父母不在家,偷取父母銀行卡和手機將3萬積蓄全充進了《王者榮耀》裡。家長隨後便將《王者榮耀》訴至法院......

然而,這些案例裡,真的只能怪罪於遊戲本身嗎?

任何孩子的問題,板子一定得打在父母身上。

一些父母工作很忙,忽視關心孩子,有些孩子百無聊賴,只得整天與遊戲為伴。於是手機就代替了父母,遊戲成了最好的夥伴。

也有家長對孩子的管教太強勢,控制慾過強,導致孩子內心壓抑,讓TA只能通過玩遊戲發洩情緒。

又或是隻想在遊戲中尋找自由的精神世界,久而久之就會迷戀遊戲,甚至錯把遊戲與現實混淆。

與此相對比的,一旦孩子成績下降,有家長就把原因歸結為“萬惡的電子產品”,總之問題絕對不在自己身上。完美印證了此前很火的一張圖:中國家長的十四大幻覺

03

一位教育家曾說:別讓遊戲,成為兒童逃離無意義生活的唯一選擇!

首先,家長應該認識到,沒有孩子是不喜歡遊戲的。

有數據顯示,我國的網民數量已經超過8億!

這是一個很嚇人的數字,因為單單這個人口數量就可以在全球排名第三。

更令人詫異的是,在這8億網民中,中學生上網人數將近2億,佔比為24.8%,排名第一,而中學生接觸網絡,多半是為了玩遊戲。

遊戲不可怕,可怕的是沉迷。

孩子跟風、自制力差都是沉迷遊戲的原因,這時候家長的

引導作用就很重要了。

比如,為孩子選擇一些好的益智遊戲,善於去引導孩子,不排斥,尊重TA的選擇,並從中發現孩子身上獨一無二的天賦和興趣。

ahaschool的陳校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是遵循這樣的原則。

有一次,陳校長想將大兒子介紹給一名有名的奧數老師。結果發現,這位老師竟開設了一門橋牌課。

雖然大兒子不愛橋牌,可巧的是,校長的小兒子亦非卻對橋牌有著濃厚的興趣,陳校長就決定嘗試一下,讓小兒子去上了這個新創的橋牌課。

沒想到,這位奧數老師又推薦亦非接觸到了橋牌領域的國際頂尖老師。而在國際頂尖老師的指引下,亦非作為橋牌主力,在一場全國橋牌競賽中擊敗了人大附中隊,獲得冠軍。

因為橋牌,亦非不僅收穫了自信,更是在千變萬化的教育環境下,找到了自己的獨一無二和適合的方向。

04

遊戲並不是萬惡之源,它反而能激發孩子的興趣,讓我們的思維更加活躍!

還記得當時很火的遊戲“跳一跳”嗎?它是“微信之父”張小龍得意的產品之一,無數的玩家吸引了愈來愈多的廣告商,給張小龍帶來了巨大收益,賺得盆滿缽滿。

而他本人就是深度遊戲迷,張小龍曾在演講現場大屏幕玩“跳一跳”獲得967分,獲得了現場第一名。事後還說緊張了,在家能跳到六千分!

知道奧運會的英文名是什麼嗎?

Olympic Games

嚴格來說,運動和遊戲不能嚴格劃分開來,如果沒有對遊戲的興趣這股勁兒,又如何擁有那份不斷拼搏和執著的精神呢?

05

當然了,不加限制的讓孩子玩遊戲肯定是不行的。而家長一旁陪伴,還起到了監督的作用。一但孩子玩的太入神,可以時刻提醒孩子正確的姿勢,不可離屏幕太近,以免引起近視。

家長一旁陪伴,會多不少共同話題,關係更親密。

用正確的心態去看待遊戲,家長還要牢記以下這幾點:

1、家長要以身作則。

孩子喜歡玩遊戲,還不是父母是個低頭族。

如果父母覺得手機比工作有趣,卻期望著被耳濡目染的孩子可以自覺地看書、學習,

怎麼可能呢?

2、合理的安排孩子玩遊戲的時間。

玩遊戲,也要培養孩子的一個規則感,家庭就是一個小社會小團體,要與孩子商量好每天玩遊戲的時間,玩多久就要休息一會。並嚴格執行你們的約定,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3、瞭解遊戲並且幫助孩子一起選擇有趣有益的遊戲。

暴力型的電子遊戲會給孩子的心理和行為帶來負面影響,有可能導致孩子在現實中選擇暴力來解決問題,因此,幫助孩子篩選遊戲是很重要的工作。

教育從來就不只是學校的事,成績也不能完全定義一個人的前途。如何調整孩子的生活作息時間,管控孩子的上網時間,做到學習與玩不衝突,這才是家長應該思考的問題。


AhaSchool第二課堂


我來說說我的想法吧。

我曾經遇到一個孩子,他十分痴迷網絡遊戲,甚至颱風天扶著牆都要出去上網,學習是肯定不學習的了。

這個孩子為什麼這麼痴迷於網絡遊戲呢?據我瞭解,是家人對他的有效陪伴太少了。因為家長工作的原因,從小學開始,他就寄住在親戚家,在外求學了,只有週末他才回到自己家中,即使回到家,他的家人也未必有時間陪伴他。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和一些同學玩到了一起,並沾染上了沉迷遊戲的毛病。

當我們發現時,事情已經變得很嚴重了,他已經由偷偷上網玩遊戲變成了借錢逃課去玩遊戲。

我們想盡了辦法阻止他、教育他、挽留他,都於事無補。在學校,他基本不學習;在週末,他必定去上網。而他的家人,依然沒有時間陪伴他。事情發展到最後,就是他讀不下去了,輟學了。

其實這個孩子的本性並不壞,說實話我還有點喜歡他。每次見面他都會向我問好,我問他問題時他都很坦白,甚至我去網吧找他時他都會先叫我。對家人,他也能理解他們的不易。

我想了很久問題出在哪裡。回憶起他的點點滴滴,我發覺他的內心其實比較孤獨。他喜歡到辦公室和我聊天,聊到他的家庭,他說他家人經常不在家,即使在家也是沒什麼共同語言。他也經常到同學家住,說是有人和他一起玩,有趣。遊戲,或許就是在他孤獨時走進了他的心靈。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想,您要救助這樣的孩子,可能得花不少的時間和心思。

第一,您可能得先放下手中的工作,儘可能的花時間陪伴他。

第二,您先不要指責他,先多和他聊聊遊戲,聊聊生活,瞭解一下他的內心想法、未來規劃,再針對他的所思所想,提出您的建議。

第三,帶他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讓他了解,生活除了遊戲還有很多有意義的事。

至於學習,我覺得還是以後再說吧。

一點建議,希望對您有幫助。


hualuoshuxiang


青少年沉迷遊戲輟學,媽媽嚴重焦慮,如何救助被毀的少年和被毀的家?

無論是成人,還是青少年,玩遊戲,手機控已經非常普遍,成人一般都有工作,能控制一些,很多孩子放棄了學業,整天不出家門,沉溺於遊戲,不能自拔,很多孩子會毀了一生,這已經是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

家長面對這樣的孩子焦慮,是正常的,關鍵是怎麼找到讓孩子走出來,迴歸正常學習生活的道路。

在處理這樣的問題,首先看多大的孩子,如果大點的,在學習中遭受挫折,這樣的孩子相對比較好調,只要認可心理諮詢師,重新找到學習時好的感覺,就可以走出來。

難辦的是從小就玩,一點責任心都沒有,溺愛太嚴重,想怎麼著就這麼著,一點不顧及家長的感受,難度就大。

從根本上還是搞好家長培訓,政府、社會機構、心理教育專家一起,開展多種形式的家庭教育講座,提升家長的水平和意識,培養有責任心的孩子。


霍體清


你好,這個問題困撓著很多家長,根據心理學知識和實踐經驗回答如下:

家中的孩子沉迷遊戲並輟學,你會發現,家長無論釆取什麼辦法,都不能挽救孩子,弄的家長焦頭爛額。

家長的方法為什麼會無效呢?

答:沒有找到有效方法,因為任何不良結果都是做法不良導致的。

有效方法到底是什麼呢?

答:只有知道以下三個方面的東西,才能給你有效方法,因為巧婦難做無米之炊。

首先要知道你在家庭中的身份是什麼,不知道你在家庭中的身份,無法給有效方法,這是主體問題,不知道主題是誰,給誰方法呢?因為不同身份的人對孩子的互動方法不同,如,妻子,丈夫,哥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人,對問題孩子而言,都是挽救的主體,主體不同,挽救的方法也不同。

其次,確定你的身份後,還要知道你家庭中的其它成員各是什麼身份,知道家庭中其它家庭成員的身份後,才能給你因成員不同而不同的有效互動方法,避免出現你與其它家人的互動,給孩子造成負面的心理變化,因為孩子是家庭環境的產物。

其三,還要知道目前每個家人(包括自己和孩子)的狀態和已經發生的事件,這樣給出的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藥到病除”。

有問題的孩子,表現形式是多樣的,如內向多動,厭學,早戀,網遊,輟學,封閉,出走,二妮子男孩,二小子女孩,抑鬱症,身體疾病等等,如果家人想得到有效治療方法,都必須提供以上三方面的情況。


婚姻家庭心理通


1、不要絕望,要一直保持信心。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2、一定要明白遊戲會吸引人就兩點:容易實現“成就”,他的遊戲成就不需要對任何人彙報。彈鋼琴的玩節奏大師跟切菜一樣,節奏大師中的“大師”彈不動鋼琴。絕地求生玩再好,也不需要士兵一樣嚴苛的體能訓練,被打死也不會真的流血死翹翹,重新開始一盤就行了,智商遊戲也和真的博弈相去甚遠。但不管什麼種類的遊戲,都能非常輕易給人帶來體驗和成就,這種簡單便捷是連成年人都很難抗拒。

3、小孩也罷,青少年也罷他們對未來的生活是無知的,預判性的瞭解和真實體會是兩碼事,十幾歲的小孩也懂得說,時間過很快,但和五六十歲的說出時間過很快,在認知上完全是兩碼事。那麼他們對未來是沒有緊迫感的,哪怕你喊破嗓子,打斷藤條都沒用。

4、疏勝於堵,根據以上2、3兩點,我們可以找些讓孩子容易實現成就的東西來進行,及時鼓勵。及時鼓勵包含很多方面,有些甚至是細細碎碎不成事的細節,這都要給予肯定,但要注意表達,否則會招來逆反,因為人包括成年人都有一種情緒,就是會惱羞成怒,然後頂牛。比如,小孩今天氣色比較好,我們就可以鼓勵。今天精神面貌比較好,我們也可以鼓勵說不比某某某差。具體語言再商榷一下。積累無數個點點滴滴小鼓勵,樹立信心,不要一開始就非得讓小孩拿出個考試成績提高多少分來,或者一下子要求一整天不能碰電腦之類的。

5,耐心細心的陪伴,但這種陪伴不是看守似的監督。而是一種愛的陪伴,除了上面說到的鼓勵,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和小孩共同制定一個時間安排上的計劃,陪伴他完成這個計劃,哪怕這個計劃不能馬上帶來某種顯見的成績,但完成這個計劃本身就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績。這個計劃,需要和小孩共同商定完成,比如你規定一天只能上兩小時網,那麼小孩不滿意,要三個小時,那你就讓他三小時,但一定要鼓勵監督他完成自己定的計劃,言行合一將受益終身,不僅僅侷限於擺脫沉迷遊戲。再次強調,這是一個時間安排的計劃,不是出成績的計劃,哪怕除了3小時上網之外,安排不出什麼東西,那麼就睡覺,或者散步,或者和父母一起看個電視劇還是逛個超市,或者看球還是看電影,騎車,打羽毛球各種等等。這個計劃培養言行合一,那麼表揚的切入點就更廣了,就不侷限於僅僅是擺脫沉迷遊戲。

6、如前面第三點說的,青少年對一切是無知的充滿好奇的,所以容易被吸引。那麼這同時也告訴我們,他們一定會有自我覺悟的。當計劃除了遊戲之外,他們羽毛球打比同齡人好,就算陪父母超市逛得多了,他們也比同齡人懂更多的生活常識,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東西,不能靠這賺錢,不能為考學加分,但生活積累到一定程度,他們是會有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一定會有收穫的。

7、在不斷有新的,持續的,除了遊戲外的收穫,青少年的選擇就多了,就會慢慢擺脫單一的消遣—遊戲。


wdxlw


政府應全面封禁遊戲軟件或平臺,只允許極少量益智和怡情的不易上癮遊戲存在。網絡遊戲,氾濫成災,已經嚴重影響到青少年身心健康,嚴重影響青少年的生活和學習乃至思想品德,這是與社會主義文化方向格格不入的。社會主義中國不需要魔幻般的變態的甚至宣傳暴力的網絡遊戲。全民抵制網遊,共同聲討軟件開發者和傳播者。政府應為青少年網絡遊戲上癮築好第一道安全屏障,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構建良好的網絡環境。無毒品,就無毒癮。無遊戲,就無網癮!

政府應自覺擔當為青少年網癮第一責任人,遊戲軟件開發商應良心發現,自覺擔當第二責任人。這兩個社會主體都勇於擔當,切實為民著想,為祖國未來著想,就一定能清理並淨化網絡環境。

淨化網絡,剷除害人的遊戲,應上升到國家行為,上升到民族振興的高度,方能徹底掐死網絡遊戲上癮的源頭。

從源頭去治,才是良策。

請救救孩子!救救孩子的家!救救我們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