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需要儀式感嗎?

馮煜林


儀式感:通常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中國人向來都非常注重儀式感,比如中秋節、春節等就是中國注重儀式感的重要體現。

但是我們的家長往往會忽視,家庭教育也是需要儀式感的,接下來就和小星老師一起了解下吧!

1為什麼要有儀式感?

因為我們常常會因為生活中的種種瑣事而忽略生活中的細節,也會因此忽略那些對於我們很重要的人,愛我們的人。孩子對於父母來說就是重要的人,如果在孩子變現很棒的時候及時給予孩子具有儀式感的鼓勵,這種能量和行為也會得到正向的激勵。

2儀式感的重要性

樹立一種意識:將生活中可以提升幸福程度的小事重視起來,形成一種具有儀式感的意識;

建立一種行為:以表達愛為例,大部分的中國人還是不會主動去表達愛意,我們只有通過儀式感來建立一種行為,增強彼此的溝通;

3具有儀式感的行為

在節日的時候為父母送上溫暖的祝福;

在孩子做出積極行為時給予肯定或獎勵;

畢業、結婚等等都是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你的內心是什麼樣,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什麼樣,所以給自己和孩子都建立起儀式感吧!


庫馳科技


中華民族是一個禮儀之邦的民族,儀式,禮儀的傳承很重要。我朋友的姑娘今年十歲(媽媽四十二歲才生她),爺爺是某市警備區司令部離休的,奶奶是省政府機關退休的,媽媽在大學裡是教授,只是爸爸因病走了,家裡是標準的書香門第。每次看到小姑娘就感覺非常喜歡,識大體懂禮貌,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每逢家裡來人都會非常有禮貌的和人打招呼,儀式感非常強,所以看到這孩子就有一種清新脫俗,高雅端莊的感覺。這一切的一切都得益於他們的家教好,從小給孩子教禮儀,禮節,儀式感非常強,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孩子長大了董事了,也就對人彬彬有禮。無獨有偶,我跟前還有一個這麼大的小孩,爸爸媽媽都是農民工,兩個人在上海打工,孩子交給農村的奶奶帶,結果這個奶奶又是一個殘疾人,小姑娘也懂事,照顧奶奶,甚至家裡力所能及的活都能幹,但是從小缺乏禮儀,禮節教育,看到人往大人後面藏。每每我把兩個孩子放到心裡比,唉,兩種教育兩種結果,她們的起步就不一樣,長大了就是兩個階層,聲明一點我沒有歧視農村孩子的思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禮儀,禮節,鄭重場合的儀式一定要傳承下去,唯有這樣,我們的民族才會人人有禮有節的生活。


qinghaiwang2018


家庭教育需要儀式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了儀式感,才會給孩子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使得家庭家風,家教深入到孩子的血液裡,孩子的成長曆程才會更有意義。

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教育就非常注重儀式感,給爸媽長輩問好,請安。有禮有節地招呼客人,行禮,都是儀式感的表現,例如:問好,說謝謝,對不起,麻煩您了等等。這些東西,家長都不能覺得麻煩,慢慢堅持下去,會成為孩子懂禮貌,講文明,接人待物,為人處世的準則。也是自己良好家教的體現。許多家長覺得那些繁文縟節太麻煩,太迂腐,於是教育出來的孩子,就會懶散無禮,大而化之,漫不經心,對什麼都無所謂,缺乏敬畏之心。

儀式感能給孩子深刻的記憶,讓孩子擁有一個豐富多彩的成長足跡。能讓孩子能夠處處替別人著想,事事先為他人思考,不會讓孩子變成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小霸王,小太子。

儀式感還能讓孩子積極向上,經常反省自己,超越自己,比如每天向父母彙報今天的收穫,做的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認識到不足,才能做的更好。





貆道上的瓦當


我認為家庭教育不僅需要儀式感,還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儀式感。

先講講我兩個朋友的小故事:

朋友A:

她家裡有個女兒,從女兒上幼兒園起,每年在大年三十之前,她都讓女兒陪她一起選春聯,然後在大年三十這天早上,讓女兒和她一起換春聯,撕掉舊的,把門框擦乾淨,再仔細地貼上新的春聯。這其間,她教女兒一些傳統習俗,傳統文化知識,比如,左右該如何貼才是對的,為什麼要貼春聯等等,女兒每次都開心地忙前忙後,每年在新年開始之前,女兒最盼望的,就是和媽媽一起選購新的春聯,並親手把它們光鮮地貼在大門上。

她說,這就是儀式感,讓女兒尊重中華傳統民俗,走到哪都不能忘了根,走到哪都要記得忙了一年要回家,家裡有一扇門,一直在等著她回來“換新衣”。

朋友B:

她家裡是個兒子,工作的關係,她經常出差,各個城市飛來飛去。但她和兒子有一個約定,就是每天晚上9點鐘跟兒子必須通一個電話,後來還不等她的電話打過去,兒子的電話就先打過來了。十幾年來一直堅持著,雷打不動。因為她不能經常陪在兒子身邊,她說這就是她和兒子之間的一種儀式:讓兒子感受到媽媽對她無盡的愛和掛念。現在兒子已經長大,在她出差的每一天晚上9點,都會主動打來電話虛寒問暖,她心裡無比幸福。

一休的故事:

小時候大家一定看過動畫片《一休》,一休不能和媽媽在一起,每當她想念媽媽了,就會跑到寺廟內的一棵大樹下,跟這棵樹傾訴,原來樹上懸掛著的一個玩偶,它是一休的媽媽留給他並掛在這棵樹上的,一休和它的對話,也是一種儀式感。

什麼是儀式感?

《小王子》中狐狸說,“(儀式)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儀式感是對生活的重視,把一件單調普通的事變得不一樣,能在普通中發現不一樣的孩子,更擅於發掘出生活中的種種“小確幸”,“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樣的孩子更容易擁有幸福的人生。

儀式感,是一個人內心的豐盈和對生活的感恩。


家有學霸女兒,專注於家庭教育,是多家平臺家庭教育專欄自由撰稿人,歡迎關注交流!教育如同栽培植物,讓我們靜待花開。


都市一隅靜待花開A


家庭教育不需要儀式。因為家庭教育主要包括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行為習慣、身心健康、知識技能和法律常識等內容,對孩子進行這些教育,重在家庭成員言傳身教,而不在於儀式。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通過與孩子溝通和交流,完全可以使孩子懂獲得課堂以外的修養、美德、規矩和常識。

        更重要的是,孩子出生後,家庭成員是孩子接觸最多的人,孩子通過模仿家庭成員的言行獲得感性認識。所以,家庭成員為人處世的態度、待人接物的方式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只要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通過一點一滴對孩子進行教育和指導,潤物細無聲,孩子就會成為有道德有修養,遵守社會公德和公共秩序,內心善良,對同學充滿友愛的人。

       事實上,只要家長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孩子做出表率,孩子就會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知道基本的規矩,懂得尊敬長輩、尊重別人,成為有出息的人。

在實踐中,在家庭教育時舉行儀式往往難以實施。比如,家長和孩子外出時,看到一位老人行動不便,家長想攙扶老人過馬路,這時不可能給孩子舉行教育儀式。這類情形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

       


成長加油小站


家庭教育的實施,是通過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進行的,生活本身就是教育,不需要儀式感!

點點滴滴的瑣碎生活,父母的言傳身教,都是在教孩子做人做事,這種有內涵的家庭教育,不必過分追求形式。

有些父母一方面做人做事很差勁,一方面又要求孩子成為優秀的人,即使有儀式,孩子也不會走正道!徒有形式沒有內容,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


聽雨145070731


儀式也跟家條經濟條件掛鉤,條件允許的前提了可以儘量讓孩子有儀式感,無則免之。


看互聯網角度


何為教,教有形式上的,還有具體的,更有體會的,是多種綜合體的潛移默化,是一種多種角色的相互轉化!因此儀式也很關鍵!既然我們談討這個,那教學沒有一種形式,但結果是一樣,要有正果,接受良好教育。對教育,就象呵護小苗一樣認真,不要抄近道,走正道,孩子也就差不了!


彬北大韓


在培養孩子情感方面,需要儀式感,它的作用可以使孩子受用終生。


氣極則變


我不懂什麼是家庭教育的儀式感!我理解在生活中的儀式感就是過什麼節就按老風俗去做,比如過年要吃餃子,八月十五要賞月,但家教儀式是什麼樣的?不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