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的鑑定

古錢的鑑定指用科學方法來辨別歷代錢幣的真偽,分析 、·確定歷代錢幣的鑄造時代、流通區域、版別、幣值、特徵形制和詒煉成分等。這裡我們只介紹一些無需緊密儀器、主要憑經驗、憑人的感官來鑑別古錢的方法。這些方法不是針對某一特定古錢的,他們適用於一般古錢的鑑定。事實上,由於篇幅有限,我們不能對千萬種古錢一一提供鑑定的具體步驟與方法。

鑑定古錢首先要把握古錢時代特徵和個體差異。古錢的時代特徵與個體差異主要包括這幾個方面,即幣材、幣形、幣文等。一般的說,我們鑑定的對象以銅質錢幣為主。銅有青銅、黃銅、紅銅、白銅等。銅色與鑄造工藝一般隨時間、地點、條件的不同而不同,對於先秦刀、布幣的鑑定一般從幣體薄厚、澆口的位置入手,大多數刀、布幣的幣體極薄,刀幣的澆口在環上,布幣的燒口在首端,刀、布的澆口及邊緣常保留有澆鑄時擠出範外的凸體,應未經搓磨而保持自然狀態。

古錢的鑑定

古錢幣

有的偽造品的邊緣搓的非常光滑,一看便知是假。另外大部分刀、布幣的幣文是用刀刀刻在泥模上鑄成的,筆劃一般一刀刻成,不加修飾,有的甚至能看出入刀和收刀的形跡,而偽造品上的文字一般刻意模仿,經過反覆描畫,筆劃生硬,線條也較粗。有些出土的刀、布幣氧化程度嚴重,幣體上的文字及其模糊。如果發現有刀、布幣文字筆劃呆滯而隆起特別清晰的,十有八九都是偽品,戰國時期,刀、布幣種有筆劃比較渾圓的,可能不是刀刻的,如安邑一斬、二溠、溠陰、益昌布等

古錢的鑑定

刀幣

漢武帝時三銖錢傳世很少,偽造者一般都是用五銖錢改刻,但三銖比普通五銖輕小,”銖”字寫法與五銖錢上有明顯不同。改刻是作偽者的慣用手段。但 一般偽品上的文字缺乏生氣,如果注意察看,不難識別。用改刻這種作偽手段製作的假錢有 很多,大都是珍稀錢幣的翻版,如王莽時的六泉十布,魏晉南北朝時的豐貨、永光、涼造新良,唐代的永字開元,元末農民起義軍的天啟、龍鳳錢等等,都是偽造者刻意模仿的對象。我們不防再舉一些例子。“齊法化”三字刀出土較多,偽造者就找那些幣體較厚,氧化嚴重齊法化,保留其首尾二字,中間刻上“造邦長法”四字,這樣就成了一把珍貴的六字刀了,也有六個字是刻上去的。還有的將半兩改刻成“ 兩兩”及“ 半半”,將大唐通寶該刻成大齊通寶;將天漢元寶改刻成天成元寶;將嘉祐元寶改刻成皇祐元寶;將景德元寶改刻成景福元寶,如此等等。

古錢的鑑定

古錢幣

另一種改刻是將文字鏟去,如將太平天國小平背聖寶小錢的“天國”二字鏟去,就成了出譜的橫讀“太平”背“聖寶”了。將當十大中、洪武通寶普通版0的背文鏟去,就成光背等。

還有一種別出心裁的偽品是利用古銅鏡刻成的,如開元通寶,只要在中央穿上一個方孔沒呢,就成了光背的開元通寶大錢了。另一種偽造者將普通古錢的面文全部鏟去,而後錢上面澆熔鉛錫,或堆和一些和膠的顏料,灰漆,待乾硬後刻成其他文字。

以上所說都是改刻作偽法,還有一種作偽法是取真鈔翻砂。用這種方法所制的贗品非常逼真,只有在秀色,包漿上露有馬腳,鑑定時一定要注意這兩方面。另外,從大體上講,古代鑄鐵工藝除個別時期外都較講究,故銅錢質地細密,光潔度高。表面有自然磨損的痕跡。偽造者的翻鑄工藝一般都比較差,因此銅質疏鬆,表面多砂眼、氣孔、即使經過打磨,也不如自然磨損那樣溫潤、光亮。

偽造第三種方法是嵌補,多見於合背錢(即兩面都是錢文的),偽造時先將一枚古錢的背面內部鏟去、磨薄錢肉,再選一枚同樣大小的古錢,去其外輪,將背面磨平磨薄,但保留面文,然後嵌入第一枚古錢的背面,用膠粘牢,周圍縫隙用松香或油漆填實。

古錢的鑑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