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父母,從不給孩子“講道理”

我發現,逢年過節聚在一起的時候,總是會有那麼一群大人,喜歡圍著孩子們,給他們不停地講道理。

好像所有的爸媽都會跟孩子講道理。

我也是如此,以前還跟三歲的兒子定過一個規矩:你講道理,爸爸就講道理,你如果胡鬧,那麼爸爸也就不講道理了,會懲罰你。

可是我發現,很多的時候,講道理幾乎是沒有用的。

聰明的父母,從不給孩子“講道理”

因為對一個充滿了生命活力,情感迅速發展的孩子來說,用理性的方式去講道理,是最無趣的體驗。

所以他們面對喋喋不休的父母,內心往往在想著如何逃離。

經常跟孩子講道理的父母,最後會收穫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有一天會跟你說:

“閉嘴,爸爸你話太多了。”“你們太吵了!”“我不想再聽了。”

或者直接選擇沉默。

盧梭在《愛彌兒》裡反覆提到,跟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

值得我們思考。

(2)太多的道理,會吞噬孩子的童真和想象力。

很多孩子會因為調皮搗蛋被父母好好說教一番。

可是,我們可曾真的去蹲下來,探求孩子內心的秘密以及行為背後的原因呢?

“在被黑暗的理性吞噬前,童年的世界由聽覺、嗅覺、視覺來建構和丈量。”

聰明的父母,從不給孩子“講道理”

孩子的世界就是這樣的,那些所謂的理性,幾乎是不存在的。

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就是通過最直接的感官接觸來完成。

當然也會有思考,對於男孩來說,大都是天馬行空的冒險故事,或者還能去異想天開的恐龍王國呢。

而對於女孩來說,他們喜歡做小公主,喜歡美麗的城堡,喜歡美食和洋娃娃。

所以,在美好的童年裡,不要跟一個充滿冒險衝動,說要去找恐龍的男孩說“恐龍都死光了,你不要做夢了。”

更不要跟一個女孩說“你不可能是公主,因為你爸爸不是國王。”

也不要在孩子畫了一個藍色太陽的時候,急著去告訴孩子“太陽是紅色的”。

你應該先問問自己,為什麼不能畫一個藍色的太陽呢?

很多理性的道理真的如同黑暗,吞噬孩子的童真。

(3)跟聽一番大道理來比,孩子更喜歡自己去體驗。

比如,是什麼讓我們小心菜刀?

我想很多人的左手大拇指上都會有一個疤痕。

因為我自己就有好幾個,那都是小時候用刀切菜的時候弄的。

但就是這些傷疤,讓我留下深刻的記憶。

自己習得的經驗才是實在而受用的。別人說的再多,你也許都會覺得是多餘的。

聰明的父母,從不給孩子“講道理”

孩子個人對事物的理解決定著他的成長,而不是你講的那些道理!

記得有一次孩子的姑姑來家裡,我們晚上說外出吃燒烤。

吃貨兒子蹦得好高。這個時候媽媽跟他說燒烤有很多垃圾食品,不能多吃,吃多了會肚子疼。

我看他是沒聽一個字進去的,滿腦子是燒烤的美味。然後上桌了,果然是火腿腸、魷魚、雞翅,樣樣要來點。

我也是讓他開懷吃。他媽媽責怪我不管束他。我說讓他吃吧,吃了就知道了。

然後第二天他捂著肚子跟我說:

“爸爸,我肚子好疼!”“怎麼回事呢?讓我們好好想一下”“我也不知道!”“你昨天是不是吃了什麼東西壞了肚子?”“噢……”“是不是吃了太多的燒烤,小精靈們集體罷工了?”

這個時候他自己表情嚴肅地點點頭,因為教訓而記住“垃圾食品“這個東西。

之後路過那些燒烤攤,我開玩笑說要不要再去吃一頓呢?他搖搖頭說不去,因為“吃多了肚子疼”。

教育從來不是一個講道理的過程,不是說通過講道理就能讓孩子明白道理。

聰明的父母,從不給孩子“講道理”

我們跟孩子講道理時,常常是單方面的輸送信息,但是孩子的世界跟我們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考慮的角度不一樣,看到的問題不一樣。

所以有多少父母感嘆:我這孩子沒救了,不講道理。

就有多少孩子心裡痛苦:我該怎麼辦?我爸媽根本不懂我,就知道說教。

心理學家皮亞傑在“兒童自我中心論”中給了一個答案——孩子只能從自己出發看世界。

他們的世界很簡單,一切與自己有關,那些屬於他的小玩意,發生在他身上的一切都與他有關。

也正是這種思維的不同,跟孩子講的那些道理,基本是不通的。

皮亞傑認為:

兒童是這樣完全沒有經驗,以致他對他自己的沒有經驗也不能完全知道,而且即使當他以一種為別人不理解的方式自言自語時,他也認為他和整個社會集體已經會合在一起了。

孩子這樣的邏輯很迷人,也很讓人心疼。

而父母能夠做的,就是看到孩子們渴望被愛、被關注的需要,並且明確告訴孩子:

我愛你。

你是可愛的。

你值得被疼愛。

特別是孩子犯錯的時候,不要急急忙忙地去下結論數落他,更不要劈頭蓋腦的責罵之後貼標籤,也不要給孩子灌輸一大堆的道理。

只有當孩子確定了自己是被愛著的,確信自己是有價值的,他們才能夠有心理能量去邁向更大的世界,面對一切挫折和挑戰。

才能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明白那些真正的道理。

(4)多花點心思,巧妙地跟孩子講“道理”。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面對孩子那些不好的行為,難道就這樣放縱不管,任其發展?

肯定不行,忽視和放任只會害了孩子。

聰明的父母,從不給孩子“講道理”

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我們就需要一些小技巧來讓他們明白這個道理。這些方法遠比講道理有用。

跟大家分享一點:繪本是個好幫手。

盧梭說:“你既然不能防止一個孩子在外邊學別人的樣子,那就必須集中精力把那些樣子按適合於孩子的形象印在他的心中。”

我認為繪本就起到了這個作用,因為繪本構造的人物形象,就是適合孩子的形象的,非常容易印在孩子的心中。

比如孩子不刷牙,不按時睡覺,老是做危險動作,或者打擾別人……這些行為的確需要糾正,可如果講道理沒效果,那家長就可以藉助繪本。

可以用繪本故事來讓孩子看到犯錯後會產生的可怕性。

比如不刷牙,讓他們去看看《沒牙的老虎》、《鱷魚怕怕,牙醫怕怕》。

比如喜歡發脾氣,那就去看看《生氣的亞瑟》是如何將宇宙給弄爆炸的,看看《再見,壞脾氣》。

比如孩子喜歡吃零食或者只吃肉食,不吃蔬菜。可以看看《好餓的毛毛蟲》,看那個星期六為什麼毛毛蟲會肚子疼。

也可以看看《肚子裡有個火車站》,讓孩子知道肚子裡的小精靈不喜歡你挑食,更不喜歡你狼吞虎嚥亂吃東西。

通過角色扮演,一問一答,用繪本講故事,讓孩子跟著故事的主人公去親身體驗,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讓他明白該怎麼做。

所以,讓孩子愛上閱讀,對學齡前孩子養成好習慣有非常大的幫助,可以說既讓孩子增加了一個好夥伴——繪本,也讓父母多一個好幫手。

聰明的父母,從不給孩子“講道理”

在整個童年,感受、閱讀和實踐,是孩子們最重要的學習方式。

所以,安全前提下,鼓勵孩子自己去實踐,或者請圖書、紀錄片等工具來呈現生動的故事,遠比做一個嘮叨的父母強。

作者簡介:魚爸,家有小子一枚,立志做一名合格的80後奶爸,童書編輯,閱讀推廣人。公眾號:養育男孩(ID:breedboy) ,一個最有愛的公眾號,面向家長群體,每天原創分享親子養育常識、親子閱讀推廣、家庭關係建造知識,新書《剛剛好的養育,如何培養高情商的孩子》熱售中。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