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收藏家、古董商人張宗憲:只要東西好,貴了還能貴。

著名收藏家、古董商人張宗憲:只要東西好,貴了還能貴。

  張宗憲,1929年出生於上海,1949年移居香港,其英文名為羅伯特·張,江湖人稱蘿蔔張。

【大家之路】

  張宗憲祖籍蘇州,出生於上海,其祖父張揖如是江南竹刻名家,其父張仲英當年在上海從事古董生意,是上海灘古董界之翹楚,開設的“聚珍齋”古玩、珠寶行是當時非常著名的大鋪店。張仲英先生18歲當掌櫃,鑑別文物眼力極佳,就連大古玩商仇焱之也自稱晚輩,經常到“聚珍齋”購貨。

  張宗憲天資聰慧,自幼和古董打交道,耳濡目染,幼小就顯露出他識別古物的才華,十幾歲開始到北平古玩市場進貨。每次到北平,都吃住在東四牌樓的“敦華齋”。當時“敦華齋”是馳名全國的古玩店鋪,老闆是鑑定瓷器的泰斗孫瀛洲先生,張宗憲與在這裡學藝的耿寶昌先生成了莫逆之交。

  張宗憲這位出生於舊上海古董珠寶商家庭的三少爺,年少時也可以像一般紈絝子弟一樣出沒十里洋場、敗光部分家產;而20歲時卻隻身闖蕩香港,想幹出一番事業。初到香港,張宗憲並未繼承家業從事古董生意,而是經營服裝。

  上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北京的舊王孫、上海的金融家、南京的舊官吏為了逃避戰火,遠走香港,隨身攜帶的金銀細軟、文物藝術品造就了香港古董市場的從此繁榮。正在做服裝生意的張宗憲適時撿起祖輩的產業,從古董行裡挖到了第一桶金。

  當時,北方來了一個梁雪莊(三爺),梁三爺對張宗憲頗為賞識。於是,張宗憲就硬著頭皮向梁三爺借了十兩金子,當時十兩金子約合2700港元。孤注一擲的張宗憲,立刻與在上海外貿工藝品公司工作的父親接上線,匯去3000港元,上海外貿工藝品公司發來一批舊工藝品。也就是這批貨,成就了年輕的張宗憲。這批貨旗開得勝,很快就賣出去80%,收款1萬港元,還清了梁三爺的借款。這就是張宗憲在香港淘到的第一桶金。

  1951年,張宗憲正式開設自己的古董店,店名為“永元行”。說到自己的起步,張宗憲說,“我是憑靈感,憑智慧,憑記憶力”。他的家人也說,沒有幾個人比他更投入,他是“反覆捉摸”。

著名收藏家、古董商人張宗憲:只要東西好,貴了還能貴。

  1967年,臺灣經濟開始起飛,張宗憲繞開香港日益激烈的競爭,到了臺灣,結識了一批企業界人士,此後,他為這些臺灣客人掌眼跑腿,為臺灣成為民間收藏中國文物與藝術品重鎮出了大力。1968年,他參加了倫敦的一場拍賣會,成為了第一個出現在國際拍賣會上的中國香港人。從此,他穿梭於倫敦、紐約、東京、巴黎與香港之間,90年代以後又開始了上海、北京等內地城市之旅,許多時間都是在飛機上度過的,因此,他自稱為雲海閣主。

  對於文物、特別是瓷器與雜項的高超鑑定能力,使他得到了世界各地收藏家的信賴與尊重。近幾十年裡,香港、臺灣的許多收藏家都是他的客人與合作伙伴,許多拍賣紀錄就是在他的競投牌高舉中產生的。他不無自豪地說,這許多年裡,最好的、最貴的中國古董大多是我從全世界買回來的。所以,在一段時間裡,“張宗憲”這三個字成了大中華地區古董界的一大品牌,成為了世界各大拍賣公司的座上賓:你徵集東西時,他有奇貨可居;你拍賣東西時,他又敢下本錢。如此不斷帶來豐厚佣金的客戶,哪個拍賣公司不歡迎呢!

  他曾經竭力推促佳士得等國際性拍賣公司落戶香港,使香港由中國古董的集散地成為了全世界文物與藝術品的交流中心之一;他曾經盡力扶持中國大陸新生的拍賣公司蹣跚起步,飛速發展,為北京在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中與香港、倫敦、紐約平分秋色而有不可抹殺之功;他曾經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價格推向高端,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天價”,使中國文物藝術品與西方文物藝術品有了比肩的條件。

著名收藏家、古董商人張宗憲:只要東西好,貴了還能貴。

【永遠的一號牌】

  張宗憲對於中國文物情有獨鍾,而他對於內地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開拓與發展所做出的奉獻可以說是巨大的。

  1993年上海朵雲軒的首屆中國書畫拍賣會,讓參與者印象深刻,張宗憲手持一號牌亮相拍場,第一號拍品是豐子愷的《一輪紅日東方湧》,起拍價為2萬元,因為是首拍,內地買家出價都很慎重,不過幾百幾千地往上加,而張宗憲一開口就上萬地加,最後將此畫一路頂到11.5萬元,創下當時豐子愷作品的最高價。

  1994年,中國嘉德舉辦第一場拍賣會,第一號拍品是吳熙曾的《漁樂圖》,底價7000元。手持一號牌的張宗憲站起來說:“今天是嘉德的首拍,我出1.8萬元,一拍就發!”場面頓時活躍,張宗憲相繼加價,2.8萬元、3.8萬元,直至加到8.8萬元,鑑定大師徐邦達先生上臺敲響第一槌,張宗憲博得頭彩;1994年,北京翰海首拍,張宗憲又是手持一號牌,一口氣拿出1600萬元,吃下全場拍賣會成交額3200萬元的50%。

  作為聲名遠播的收藏家,張宗憲動輒斥資幾百萬購買心儀的佳作,總是給外界一種叱吒風雲的氣勢。

著名收藏家、古董商人張宗憲:只要東西好,貴了還能貴。

【收藏理念】

  我對書畫的收藏標準是“真、精、新”,每次拍賣都挑好的、精的買一點,當然價錢也會高一點了,但很多也沒買到。

  每件藏品入圍之前,我都要徵求每個朋友的意見,以保證每幅作品都是畫家的真跡、精品、完整如新。對於看好的東西,事先我至少會給10個相關的專家打電話,聽意見,如果有一個人有不同看法,我就會另選拍品。拍下來之後,再給至少10個人打電話,問意見,一旦有人態度猶疑,就再放回拍賣場裡。並且,常去拍賣行聽內行人的議論,虛心多問,自己還做點研究。最後到要拍賣之前,再決定怎麼拍,怎麼買,從多少價錢開始,用什麼樣的策略。拍賣就像戰場,時局千變萬化,一定要親歷親為,託別人去買別人不瞭解你的心思,很難稱心如意。

  我始終堅持追求精品,寧缺毋濫。買瓷器,最怕買到“新加坡”(音譯),即新的,假的,破的。古董這樣東西,有一點點裂紋,破一點點都不行。一件完整的瓷器值一千萬,有一點毛病值一百萬。品相、顏色、釉光等都很重要。在書畫上,我追求“獨特”和“真、精、新”。首先要真,其次要是精品,再有要新。畫是古畫,但不能破破爛爛的,要像新的一樣。對古董,首先要看得懂,然後還要買得起,買得起還要賣得掉,賣不掉還要擺得起。玩古董不是在做戲,要經過長期地多看、多聽、多問,常去博物館跑跑,研究研究。而且必須實打實地買,一次上當了,下一次就會吸取教訓,這是交“學費”。

  “只要東西好,貴了還能貴!”他說,“我所以敢以他人不願出的高價頂下那些古董與藝術品,也敢以他人意想不到的高價出讓這些古董與藝術品,就在於我是全世界比較後定價的”。

  張宗憲用他的傳奇人生告訴我們,急功近利與藝術品收藏投資無緣。

著名收藏家、古董商人張宗憲:只要東西好,貴了還能貴。

  張宗憲的生意有一個轉變過程,開始,他是行商,左手進來右手出去。後來,他是坐商,今天進來明天出去。然後,他是古董商兼收藏家,高舉高打,高進高去。這些年,他是收藏家兼古董商,以學術帶商業,以品牌推商品。

  時至今日,張宗憲先生已經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中國藝術品藏家及古董商之一。研究中國當代的藝術品收藏和拍賣的歷史,張宗憲是一個無可置疑的重要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