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結局淚奔:原生家庭的情感忽視,才是最大的悲哀

《都挺好》結局淚奔:原生家庭的情感忽視,才是最大的悲哀

電視劇《都挺好》在最後一集中有這樣兩個場景,蘇明玉靠在自己家門口,看見自己小時候因為被二哥欺負,大哭不止,蘇母聞聲趕來,關切地問她發生了什麼,之後抱起她,要帶她去找二哥蘇明成理論。

而蘇父的老年痴呆越來越嚴重,最後都已經不認識蘇明玉了,但是,他卻還姐的當年要攢錢給女兒買習題集的事兒。

《都挺好》結局淚奔:原生家庭的情感忽視,才是最大的悲哀

蘇明玉一直都覺得,自己沒有感受過溫暖

《都挺好》中有很多遺憾,蘇母去世,有些話來不及說;蘇父患病不識人,有些愛表達出來也無法理解。可是,即便如此,不得不說,這仍舊是一個大團圓的結局。因為在最後一刻,蘇明玉感覺到了來自於父母的關懷,而這也是她一直以來最大的創傷,就是在情感上得不到父母的回應。

《都挺好》結局淚奔:原生家庭的情感忽視,才是最大的悲哀

遭受過情感忽視的孩子,一生都在尋找溫暖

其實,在很多家庭中都存在類似的問題,父母覺得自己努力賺錢,讓孩子上早教、報興趣班,給他們買學區房,自己已經拼盡全力為孩子提供好的環境,但是孩子卻並不領情。

這並不是因為孩子想要的太多,而是因為最重要的一點,父母沒有做到,那就是在情感上給予孩子關心與回應,導致情感忽視。而情感忽視是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所以其他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僅僅是錦上添花,但是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

什麼是情感忽視?

情感忽視是指養育者沒有給予孩子本應該獲得的情感支持。

2007年美國已證實受到虐待的兒童中,情感忽視佔59%,而這也是中國家庭中最常見及最容易被忽視的虐待類型。

而情感忽視在中國家庭中也非常常見,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忽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不回應、不及時以及遺漏。

《都挺好》結局淚奔:原生家庭的情感忽視,才是最大的悲哀

被父母忽視,孩子會感到異常的痛苦

不回應。是指父母看到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但是他們的態度卻是批評、否定和質疑。

孩子對父母說:"媽媽,我剛才摔倒了,手都流血了,好疼".

媽媽卻說:"你能不能穩當穩當,剛給你換的新衣服,你又弄髒了,你就不能讓我歇會兒嗎"?

孩子說:"媽媽,我覺得老師對我不好,好像總是在故意針對我"。

媽媽說:"你想那麼多幹啥,好好學習,老師願意咋想就咋想"。

父母往往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看到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卻沒有去關注孩子想要得到的回應是什麼。

不及時。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在父母工作很忙或是留守兒童的家庭中。父母與孩子之間永遠有時差,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父母知道對時候往往都是在很久之後。這就好比,傷口已經癒合了,父母再去問還疼不疼,其實意義已經不大了。

遺漏。這種類型的父母更加糟糕,他們根本"看不見"孩子,哪怕孩子主動要求,媽媽你抱抱我或是媽媽我想讓你關心關心我,他們都會不以為然,相比教育孩子;他們更關心自己的心理感受。

情感忽視在很多家庭中都有所發生,但是父母們卻很少意識得到,因為這是一種"不明顯"的傷害,不像打罵孩子,父母至少感覺到強烈的情緒,看到孩子激烈的反應。被忽視的孩子身上沒有明顯的傷痕,但是心裡的創傷卻在流血。

《都挺好》結局淚奔:原生家庭的情感忽視,才是最大的悲哀

受到情感忽視的孩子,表面上看不出問題,但是內心卻受到了巨大的傷害

情感忽視會給孩子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羅尼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叫做靜止臉實驗。

實驗非常簡單,讓母親積極地與孩子進行互動,孩子很開心,也非常熱情地回應母親。

之後,讓母親控制自己的表情,無論孩子做什麼,母親都面無表情。一開始,孩子會繼續嘗試做各種工作來吸引母親的注意力,但是當他發現,母親沒有任何反應,他的任何舉動都換不來母親的回應的時候,孩子開始煩躁不安、沮喪,最後孩子在壓力中和絕望中崩潰大哭。

《都挺好》結局淚奔:原生家庭的情感忽視,才是最大的悲哀

媽媽的不回應,讓孩子煩躁、沮喪,甚至感到崩潰

實驗結果表明,如果孩子能夠得到父母的積極回應,那麼他就會更加陽光,也會更有自信並且充滿安全感。反之,孩子從小沒有得到足夠的情感回應,那麼不僅孩子的性格會變得更加沉默內向,他還會終其一生想盡各種辦法,來彌補這份遺憾,但是結果卻也未必能如願。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比喻,"若將童年比作一幢房子的地基,成年人則是整幢房子。在一個有缺陷的地基上也完全有可能建成一幢房子——看起來沒啥問題,但凹凸不平或虛弱的地基,卻無法為房屋提供支撐和安全。"

《都挺好》結局淚奔:原生家庭的情感忽視,才是最大的悲哀

凹凸不平或虛弱的地基,永遠無法為房屋提供支撐和安全

可是,糟糕的是,父母往往意識不到自己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但是孩子卻有著最深刻的感受,因為在這件事情上,孩子是當事人,更是受害者。

首先,孩子會因為情感忽視而缺乏自尊。

一個人自尊的形成與父母有莫大的關係。如果孩子能生長在一個有愛、有回應、有關懷的家庭中,那麼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從而形成高自尊。相反,如果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被忽視,那麼他就會覺得自己不重要,因此產生自卑、孤獨等感受,從而形成低自尊。

其次,孩子會因為情感忽視而對生活缺乏樂趣。

長期情感上被忽視,孩子就會變得不快樂,但是孩子卻難以說出自己不快樂的原因。時間久了,悲觀就會成為孩子人生的底色,導致孩子對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失去熱情和樂趣。哪怕在別人眼裡,已經成為了人生贏家,對孩子來說,生活也依舊空虛無聊。

第三,孩子會因為情感忽視而不會表達自己的感受。

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是喜歡錶達自己的感受的,他們會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全部都說出來,也希望通過這些獲得父母的關注。但是,當父母對孩子表達的內容不進行關注之後,孩子就會感到失望,產生失落感。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說的所有話都不值得被別人聽見,也不會得到別人的支持,那麼以後即便父母要求,孩子可能也不會輕易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了。

《都挺好》結局淚奔:原生家庭的情感忽視,才是最大的悲哀

父母的忽視,會讓孩子對自我進行否定

父母應該如何養育孩子,關注孩子的情感,給予孩子真正的關懷?

第一點,父母要理解孩子的需求。

雖然孩子小,但是不代表孩子沒有需求,而是越是年齡小的孩子,父母越是應該關注孩子的想法和情緒。比如,孩子被老師批評,被同學欺負。

父母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覺得孩子是不是違反了規則,而是在孩子告訴我們之後,去理解孩子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是委屈還是恐懼,先接納孩子,之後再去想解決辦法。

《都挺好》結局淚奔:原生家庭的情感忽視,才是最大的悲哀

理解孩子的需求,也是我們給予孩子的愛

只有在情感上被滿足的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內心充滿力量且情感飽滿的人。

第二點,父母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

社會學家發現,在孤兒院長大的孩子往往發育比較遲緩。其實,孤兒院的孩子也是吃穿不愁,但是,與有父母照料的孩子不同的是:很少有人和他們說話、玩耍,當然也沒有人安撫他們。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不能生活在孩子身邊,卻讓孩子成為"情感孤兒"。我們要儘可能地抽出時間,陪伴在孩子身邊,和孩子一起參加親子活動,又或者帶著孩子出去旅行,哪怕只能在家,我們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看書、畫畫。

《都挺好》結局淚奔:原生家庭的情感忽視,才是最大的悲哀

陪伴才是最長期的告白

不論怎樣,要讓孩子經常能"看見"父母,與父母進行交流互動,這樣才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重要性。

第三點,父母要關注孩子的感受。

孩子都是生來敏感的,很多父母看不到的東西,但是孩子都能看到,而且會產生一定的心理感受。比如,家裡的小烏龜死了,花朵枯萎了,這些在成年人看來,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孩子卻會因此而感到難過。

所以,這個時候,父母要看到孩子的情感變化,體會孩子的心情,不要用不在乎、無所謂的口氣對孩子說,"操這心幹啥"、"管好你自己得了"。如果這樣,父母就會讓孩子受到二次傷害。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對很多事情都感到麻木,而且也就不再想去和父母進行溝通交流了。

《都挺好》結局淚奔:原生家庭的情感忽視,才是最大的悲哀

不要輕易地批評、否定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加封閉自己

就像是孩子的身體發育需要營養一樣,我們不僅要給予孩子身體營養,更需要給予孩子心理營養。而對於孩子來講,最重要的心理營養就是父母在情感上給予關注與回應,渴望重視、關注是人類最原始的情感需求。

所以,只有父母懂得關注孩子,關注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情緒,孩子才能真正從內心滋生出力量,有勇氣面對未來的人生,有能力在競爭中生存下來。

陸北老師專業解密青春期,做你最溫暖的陪伴。歡迎在下面留下你的育兒煩惱,陸北老師將陪你一起面對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