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素有肝膽,志士恨失羽毛——忠王李秀成“變節”疑雲

在茫茫的中國歷史上,有著數不清的未解之謎。公元1851年,這一年是個不尋常的年,由於對滿清朝廷腐朽的不滿,洪秀全以拜上帝教的名義招民眾,並率領眾人在廣西金田一帶揭竿而起,組建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金田起義運動。

太平軍曾經奪取清朝的半壁河山,佔有江浙等富饒之地,可謂是清廷的眼中之釘,肉裡之刺,想要急切拔除。

自起義領袖洪秀全去逝後,太平天國內部矛盾不斷加劇,農民起義的侷限性開始表現得非常突出,甚至出現了相互之間不斷的火併,翼王石達開負氣出走而導致太平軍失去了一股重要的力量。

自此太平軍也可謂是在一條不歸之路上漸行漸遠了,幸得在後期他們還有忠王李秀成和英王陳玉成這樣的傑出將領的支撐,使得起義尚能延續一段時日。

英雄素有肝膽,志士恨失羽毛——忠王李秀成“變節”疑雲

前面主要是針對文章歷史背景的一些基本介紹,本篇文章介紹的主人則是曾經威震湘軍的李秀成。對於李秀成而言,大家或許聽了解過他一生當中最大的未解之處就是他為什麼會寫下向曾國藩請降的投降書,以及為何曾國藩在擒住李秀成之後,連夜便將其就地正法了。

說起李秀成,雖然他是貧民出身,沒有那些將門之後先天就有著的各方面培養的優越條件,但他卻非常善於作戰,曾兩破江北大營、 獲得三河大捷,並在殲滅了李續賓所統湘軍之後又接連兩破江南大營,攻下常州、無錫、蘇州、嘉興之地,建立蘇福省等等,這些赫赫戰功曾使曾國藩幾欲投江自盡以謝天下。

英雄素有肝膽,志士恨失羽毛——忠王李秀成“變節”疑雲

李秀成曾經在戰場上指揮著千軍萬馬,縱馬馳騁,叱吒風雲,可謂是英雄一世,不料在兵敗之時由於勢單力薄卻被幾個百姓所擒縛。

正應了那句老話:龍困淺灘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在被湘軍俘虜之後,他似乎是個很明世理的人,懂得"識時務者,在乎俊傑",以及"好漢不吃眼前虧"的道理,於是竟然向曾國藩請降,並且親筆寫下降書,詔供罪責。

但事實上,非常老練的曾國藩卻並不買他的賬,為何曾國藩在面對這樣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請降之時,卻仍舊不予理睬,並且他為什麼敢不將罪犯送至京城由皇上下令審訊後處斬而直接就地處決了呢?

這其間可能存在著一切不為人知的秘密。下面我就結合一些歷史方面資料的來講解一下可能存在的原因。

英雄素有肝膽,志士恨失羽毛——忠王李秀成“變節”疑雲

然李秀成在兵敗後是未經勸說而主動請降,並且他還詳細地給曾國藩指點了如何強軍作戰的方法,但由於李秀成在輝煌之時卻給湘軍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甚至逼得曾國藩差點想自尋短見以抵罪責。

可見曾國藩對李秀成這個仇敵有多麼得痛恨,怎麼肯放其一條生路,並留於帳下差用。因而最終曾國藩還是決定在俘獲李秀成後當天連夜就將他給處決了。那麼曾國藩既然不準備留其活口,又為何未奏經皇上就匆匆忙忙地將其給處決了嗎?

英雄素有肝膽,志士恨失羽毛——忠王李秀成“變節”疑雲

早年曾國藩因被朝廷委以清剿太平軍的重任而一手拉起了湘軍,自此雖然他領帶湘軍與太平軍常年交戰,但貴為湘軍統帥,他自然還是擁兵自重,權傾朝野,而又時值清廷腐朽無能,日漸衰敗。

當時他的弟弟曾國荃以及部下等人想效仿當年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的趙匡胤,於是他們建議曾國藩應該謀大事,掀翻滿清政權而自立為王。但是曾國藩在心中一直都感念當初先帝的知遇之恩,不曾想過叛逆之事,因而他們的請求直接就遭到了曾國藩的拒絕。

英雄素有肝膽,志士恨失羽毛——忠王李秀成“變節”疑雲

可能李秀成被關押在獄中之時也曾勸說曾國藩擁兵自立之事,這樣也符合李秀成轉敗為勝的心理,昔日蜀漢被鄧,鍾滅亡之際,蜀將姜維也正是採取此等計策,不過曾公畢竟不是那種背恩棄義之輩。

但是他可能會懼怕在李秀成被押解入京後誣陷他有企圖謀反之心,畢竟他的權力太大必然輕意地就會引起皇家的懷疑,權大功高其實也是一顆安放在自己身邊的炸彈。所以他不得不來了個先斬後奏。

據瞭解曾國藩的後人家裡還存留著當時李秀成親筆寫下的降書,不過以上僅為個人的一些拙見,真正的歷史原貌還是疑雲密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