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願意吃生活的苦,卻不願意吃學習的苦?

芥子研墨


寧願選擇生活的苦,也不願意選擇學習的苦,是因為還沒有吃夠生活的苦,當你吃夠了生活苦的時候,你就會回過頭來繼續吃學習的苦。只有吃夠了學習的苦,你才有可能一輩子生活上不受苦。

大道理不多說,我就和你談一個我身邊發生的事。我家是農村山裡的,四面環山,祖祖輩輩都是靠種田種地過日子。隔壁家有個孩子,他輩分比我們大,我們都叫他四爺。四爺在我們印象當中學習成績就是特別好的那種,從小學到初中一直都是,那時候的初中畢業,就面臨著考高中或者中專。而中專是我們當時農村人最多的選擇,那時候中專畢業還是包分配的,一旦考上中專,畢業後就有了穩定的工作,就會成為真正的城裡人。

可事情往往都是事與願違,雖然事業的成績很好,但是我們那個時候畢竟是農村學校,教學條件不好,教學質量也差,再加上考中專也是千軍萬馬,比現在的高考更激烈,四爺中專考試失敗了,這是四爺在學習生涯上受到的第1次挫折,也讓全家人甚至全村人都受到了重大打擊。原以為村裡面可以出一個人呢,可是現在大家都手足無措了。

那時候的農村什麼都不缺,缺的就是收入和金錢。家裡沒有更多的金錢去繼續維持四爺的復讀,關鍵是四爺受到打擊後,一蹶不振,把所有的書本都燒了,發誓不再讀書,說讀書太苦了。然後跟著大姑爺去江蘇打工了。

四爺打工的地方是在工地上,扎鋼筋,正直夏天,汗流浹背,幹了不到半個月就開始生病住院,人整個瘦了20多斤。病好了後,四爺又改變主意了,還是回來讀書了。第二年四爺如願以償的考上了中專,分配了工作,過上了安穩的日子。

後來四爺說,看到工地上那麼多人,年復一年的辛勞,沒有出頭之日,真是太苦了,所以相比之下還是讀書有盼頭一點,不至於一輩子都苦!

通過這件事,我還是那句話,寧可吃生活的苦也不願意吃學習的苦是假話,只是為了逃避學習暫時的壓力和辛苦。所以,還是讀書吧!

關注“美蛙英語”老師,關注更多教育觀點,也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哦!

美蛙英語


人永遠是趨利避害的動物。事實上,我們既不願意吃生活的苦,也不願意吃學習的苦。題主的這句話涵蓋面極低。”很多人願意吃生活的苦,卻不願意吃學習的苦“,用魯迅的話評價就是“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衊。”哈哈。

我們可能有這樣一個前提:吃學習的苦,是為了不吃生活的苦。作為老師,我也常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我還在微信中收藏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孩子,你現在偷的懶,將來都會變成打臉的巴掌”,我多次聲情並茂地讀給學生。

聯繫自己的生活,我依然相信學習改變命運,並且教育自己的孩子刻苦學習。出身貧農的我,經過三更燈火五更雞的學習,終於吃上了皇糧。雖然也經常吐槽教師待遇低下,工作辛苦,但與老家的親人相比,生活水平明顯高一個臺階。

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都在家務農。他們除了種幾畝果樹和薄田,就是打零工。經常泥土滿身,披星戴月勞作。子侄輩的孩子也沒有一個考上大學的,大都初中沒有畢業就開始打工了,生活很是艱辛。在縣城教書的我,成了全家的驕傲。姐姐經常教育自己的孫子:“你要學習好點,將來像你老舅一樣到城裡上班。”再引用迅翁的一句話吧:“然而我又不願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願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願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說吃生活的苦的人“不願意吃學習的苦”是一種不符合實際的主觀推斷。能不能做到“吃學習的苦”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這來自於學習興趣的培養。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能夠堅強地面對學業中的挫折,能夠堅持不懈地走好學業之路,我們就會認為“他願意吃學習的苦,不願意吃生活的苦。”

所以,作為學生,努力學習絕對沒錯,學不進去就選自己感興趣的去學;作為父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信心至關重要。

<strong>


親子語文


學習的苦和生活的苦有一定程度上的聯繫,多數情況下,好像學習的苦多吃一點生活的苦就會少一些。但實際生活中也不完全是這樣。有的人天生就不是讀書學習的料,努力了但成績就是不理想,學習對他來說就是一種痛苦。但他在某個領域卻有天賦,且發展特好,成績斐然。這說明什麼呢?第一說明我們來到世上,無論是生活的苦還是學習的苦都必須要勇敢去面對。第二說明上帝既然造了我們,他就給了我們每一個人不同的能力,我們在他眼裡都是寶貝。他為我們關上一戶門還會打開一扇窗。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三,相信上帝是公平公義的,他給每個人的痛苦和快樂其實是一樣的。只不過是形式不同,時間不同而已。


小橋流水


天道酬勤。上天之所以護佑那些勤奮的人,是因為他們不僅在勤奮當中有了獲得感,同時也鍛鍊了機體,使之更加勤奮。

生活之苦,學習之苦,都是一樣,吃一些,在苦中磨練磨練,自然就越來越能吃苦了。若是嘗不得苦,也就不知道苦中苦,更不得苦中甜,也就不能吃苦了。

我帶領大家做健身操,一套操下來要一個小時。所做的動作都是日常涉及比較少的,對於肌肉韌帶的活動大多都是初始的。因為所活動的部位都是平時涉及很少,那部分機體原來沒有得到活動,我們去觸及它,讓它動起來,它會有一個反抗。所以,剛開始學做健身操的人,都會感到很累,有不少人就打退堂鼓了。也就是說他們不能吃這份苦了。可是更多的人堅持下來以後,逐漸嚐到了甜頭,原來沒有活動開的部位逐漸活動開了,增加了自己機體的強度,做操也就不累了。

對於學習用腦也是一樣。往大腦裡面輸入信息,對於腦細胞能夠識別的,能順利接納。而腦細胞不能識別的新知識,就需要有個過程,大腦可能會排斥。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複習學過的知識有什麼高興的?高興和愉悅,就在於學的時候,是給大腦新知識,大腦識別是有個過程,我們會感到很累。可複習的時候,大腦因為已經會識別它,就能順利的接納,人才會感覺到愉悅。

很多人能吃得了生活的苦,卻吃不得學習的苦。這是因為生活的苦,是大家從小到大,自己的肢體活動與日俱來的,適應能力是跟隨生活得來的。而學習不同, 它只是在一定的年齡段以後,才開始加進去的一種活動行為。學海無涯苦作舟。上得了學習這艘船,需要有一個突破瓶頸的階段和時期,不能突破的,一翻書就睡覺。



我上中學的時候,理科學得還行,文科學得不好。政治,語文,地理,上這些課都犯困。最難進我腦子的就是作文,寫不出來就抄報紙。當兵到機關工作以後,因為文科短板,工作很吃力,就逼著自己學習。在兩年的時間裡,堅持寫日記,往報社投稿,熟背了5個文言文,以句號為層次剖析經典文章。到後來,文科的知識進入我大腦也順溜了,我也能吃這個文科的苦了。

吃苦吧!推得開門,才得盡享知識寶庫的美餐。上得了船,才能開心遨遊知識海洋。


2019東子



楊慧音知青風情畫


在生活中吃苦是可見的是可預見的,甚至是可完成的,而在學習中吃苦卻無法實現他的可測量性。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講,我們今天中午沒有飯吃,有的人就會忍一忍或者不忍的話就會去尋求一項工作,做完了之後就可以得到,吃飯的好處,這樣的情況非常容易實現。

我關於學習中的問題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即使我們努力了也有可能會不成功就像在大海張航行,我們的行情即使很堅持很努力,有可能也會半途而廢,因為我們的目標性實在太差。

生活中的學習大多數人中途放棄也是基於這個原因,如果在學習中所付出,能夠及時得到回報,大多數人還是願意付出的,從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可以理解一下,比如說孩子做對幾道題給幾塊錢,成績提高多少給多少分,如果這些分數都是可測量的,並且是讓孩子在努力的結果下可以實現的,那麼孩子們肯定會努力。

但結果往往會出現另外一種,舉個例子來講,您對孩子規定的是班級前5名,這個概念太籠統了,對於孩子來講這是非常困難的,因為自己在努力學習的時候,其他同學也在努力學習,自己在進步的時候,其他同學也在進步,而自己是不是能進入班級前5名,還真的是不一定,所以說為這樣的目標在吃苦的時候,一直不覺得孩子們就會主動放棄,那麼我們不如把這個目標更改成一些具體的指標。

你們可以把孩子的成績。更為具體的分數讓孩子能夠得到,如果對於孩子有難度的話,我們可以用一種更客觀的數字來表達。比如說,我們要求孩子的平均成績達95分,這樣就避免了孩子某一次考了100分,每一次考了90分的尷尬。

生活和學習都是一樣的,如果有很強的自制力,有很強的步驟性,都是能夠實現自己目標的,當然目標不要定的不可實現。


宜城老師


人類對自身的瞭解僅限於皮毛而己,又怎麼能明白更遠的東西呢?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結構,他的思想意識,他的肢體動作無不體現出其於眾不同。我們強行解釋一些行為並不準確,甚至於大錯特錯,一切順其自然就是了,不必強求。什麼榮華富貴,什麼卑微低賤,卻是人類自己製造的行為準則,對於結果又怎能不知?人類的智慧其實很短淺,我們在取笑青蛙坐井觀天的時候又怎知自己不是也在裡面?面對一知半解或者是無知的自己,是否感受到虛妄的時間正在身後!回身撫摸,舊愛難填!


高建偉15


因為這個苦是大沙碧製造出來的


風格廣告1


生活的苦大多是即時性的。搬一天磚,就有一天的工費;上一個月班,就有一個月的工資。但是生活的苦也分很多種,搬磚是一種,坐辦公室也是一種。付出與回報往往是不平等的。

學習的苦是延時性概率性的。短時間是看不到學習的成果的,而且很可能沒有什麼成果。但是學習很大程度上能減少以後生活的苦。畢竟歸根結底,我們大多數人吃學習的苦不就是為了少吃一點生活的苦嗎。


之言言言


生活的苦熬一熬就過了,生活的苦吃不了說不定就沒飯吃,沒房住,沒錢花,生活都過不下去了,有誰能受得了。學習的苦身心雖累,但熬不下去也只是不學知識了,生活還是可以繼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